《工程地震》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大工13秋《工程抗震》辅导资料一

大工13秋《工程抗震》辅导资料一

工程抗震辅导资料一主题:第一章绪论(第1—3节)学习时间:2013年9月30日-10月6日内容:这周我们将学习第一章中的第1—3节,这部分主要介绍地震相关概念以及地震灾害学说,下面整理出的框架供同学们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部分知识。

一、学习要求1、掌握构造地震、震中、震源等概念;2、了解地震波和地震动三要素3、掌握震级和烈度、基本烈度的概念;4、了解地震灾害和地震破坏作用。

二、主要内容(一)地震与构造地震1、地震的类型与成因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按照地震的类型与成因可分为:(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

构造地震发生的数量多,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是地震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

(2)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出地面而引起。

(3)诱发地震——水库蓄水、地下核爆炸等。

(4)陷落地震——地表或地下岩层,如石灰岩地区较大的地下溶洞或古旧矿坑等,突然发生大规模的陷落和崩塌所引起的小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2、构造地震的成因(1)断层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积累的能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者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地震。

(2)板块构造说地球表面的岩石层是由许多板块组成的。

由于板块下岩流层的对流运动使板块进行刚体运动,从而使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和顶撞,致使其边缘附近岩石层脆性破裂而引发地震。

(二)我国的地震形势1、我国地处(西)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带,全球80%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带上。

欧亚地震带上发生的地震占全球的15%左右。

2、我国是内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三分之一,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二分之一。

全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或七度以上地区,六度或六度以上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79%。

地震工程复习知识点

地震工程复习知识点

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是一门介于地震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指导研究地震发生及其活动过程的物理基础、地质构造条件和动力过程,探索地震成因及其活动的规律,为地震预测和预防服务的一门科学。

砂土液化:饱和砂土(含粉土,泛指无粘性土和少粘性土)在动力荷载(循环震动)作用下表现出类似液体性状而完全失去承载力的现象。

地震活动的填空性:是指在一定的地震区、带内,强震发生在历史上两侧或周围地区发生过强震而中间未发生过强震的地区。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应力作用导致地壳构造运动使岩层断裂和错动引起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地震危险区划:是在综合分析各地震区、带未来百年内地震活动趋势,各级地震强度及次数的基础上,再根据区、带内各类强度地震发生的地质标志和判定的不同强度地震可能发生地段进行圈定的。

最大概率地震:是指某断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最有破坏性的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0—7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做浅源地震。

诱发地震:在构造应力相对平衡或接近平衡的地区,由于某种人为因素的激发作用而发生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继承性盆地:自中新生代以来继承性发育起来的盆地。

地震活动的迁移性:是指在区域应力场发展过程中,强震在一定的地震区、带内的不同地段(点)相继发生的现象。

宏观地震影响场:是指一定的发震地点、震级、震源深度条件下,地震宏观破坏现象和地面运动物理量的分布情况,简单地说,就是地怎发生的影响及破坏的分布情况。

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粘滑:断层两盘互相粘住,使滑动受阻,当应力积累到等于和大于摩擦力时,断层两盘便发生突然相对滑动,这样的粘住和突然滑动的过程称为粘滑。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地河流流出山区谷口地段,由于地形坡度突然减小,地形开阔,流速减慢,水流分散,从而使得河水搬运能力迅速降低,把从山区所携带的大量砾石和泥砂沉积下来,形成一种扇状堆积体。

这种地貌形态称为洪积扇。

地震宏观调查:在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后,进入地震现场考察由地震所产生的各种地表现象,称为地震宏观调查。

工程结构抗震复习资料

工程结构抗震复习资料

工程结构抗震复习资料绪论地震的基本概念1. 地震学与工程抗震学有何区别与联系?区别:*从研究对象上看:地震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地震的活动性;通过地震宏观调查,根据地震时结构物的破坏程度及其他宏观现象,研究地震的强度及其分布规律,总结地震活动性的历史经验;并结合地质构造环境、地震仪器记录得到的地震震源特性和大、小,从而对未来的强地震作出预报。

工程抗震学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未来强震,从工程上着眼,力求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结构物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学科上看:地震学研究内容:(1).中、长期地震预报中的潜在震源区划分;(2).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规律;(3).地震动工程参数选择及参数估计等。

工程抗震学研究内容:(1).地基土的动力性能及地基抗震;(2).结构振动特性及地震反应;(3).结构的破坏机制与弹塑性分析以及结构可靠性理论;(4).工程抗震设计理论等。

*联系:地震学与工程抗震学统归于地震工程学范畴。

其主要内容涉及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和工程结构抗震两大部分。

在地震动这一环节上,两门学科是互相搭接的。

地震学必须研究地震动,因为只有通过地震动的测量才能了解地震震源与地球介质的特性。

工程抗震学也必须研究地震动,因为地震工程是以防止强震时工程破坏为目的,而工程破坏主要是由地震动引起的,所以必须了解地震动的规律,才能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设计。

2. 分别用地质构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的成因。

地质构造学说:地壳是由各种岩层构成的,在地球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内部存在着大量的能量,地壳中的岩层在这些能量所产生的巨大的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岩层中产生应力并日积月累。

当岩层内应力积累超过某处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遭到破坏,产生断裂和错动(图1-3),将所积累的应变能转化为波动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当这种振动传到地面时就会引起地面的振动,从而形成了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运动学说则认为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层可以分为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板块,在地幔软流层之上异常缓慢而又持续不停地漂移,占所有地震99%的板块边缘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抗震复习 基础版(1)概要

抗震复习 基础版(1)概要

第一章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1.控制地震(控制地震发生):对预测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大地震,沿震源断裂带通过深井注2.地震预报: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规律、地震前兆异常等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强度进行预报。

(中长期预报和短临预报)3.工程抗震减灾其中,工程抗震减灾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根本手段。

地震预报三因素: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第二章1.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1)按发震原因划分:可分为天然地震和诱发地震两大类。

诱发地震:主要指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及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地震,其中水库地震值得工程界注意。

天然地震:主要有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和冲击地震(陷落地震,3%)(2)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h<70km,主要在h<33km的深度范围内,占地震总数的72%。

一年中全世界地震释放的能量85%来自浅源地震。

震中区危害较大,但波及面相对较小。

中源地震:70km<h<300km,占地震总数的23.5%;12%(能量)。

深源地震:深源地震仅占地震总数的4%。

3%(能量)。

对地面破坏程度相对较轻。

1.2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哪几种波?地震波——地壳岩层破裂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在地球体内各个方向传播的波,包括体波和面波(body waves and surface waves )。

体波可分为:纵波(胀缩波、Primary waves , P波)横波(剪切波,Secondary waves, S波) 体波的传播特点:速度快、周期短、振幅小、衰减快、传播距离一般较短;体波中纵波速度比横波快。

面波(Surface waves):当体波经过地层界面的多次反射和折射到地面时,激起两种沿地面传播的面波,主要包括:瑞雷波(Raleigh waves,R波)乐夫波(Love waves,L波)面波的传播特点:周期较长、振幅大、速度较慢、衰减较慢、传播距离远。

VP = 1.67VS ,VP > VS > VL振幅——面波>S波>P波周期——面波>S波>P波速度——P波>S波>面波VP对建筑物的影响(震中)P波——上下振动、S波——水平振动面波——上下、左右振动。

工程抗震复习资料

工程抗震复习资料

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图的主要技术环节 1. 基础资料的研究(地震资料、地震地质资料、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地壳动力学基础资料)在上述基础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 14 幅不同比例尺的基础图件。 2. 中国地震区、带及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a.地震区、带的划分:7 个地震区、4 个地震亚区、23 个地震带 b.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为了科学地表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不确定性,采用多方案的方法,共有 4 套方案,共划分出 986 个潜在震源区。 c.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根据“分两级确定参数”的原则,先确定地震带的参数,然后再确定地震带动内各潜在震源区的参数。这些参数包括: ① 震级上限:MuZ 中的 b 值; ④ 地震年平均发生率:V; ⑤ 本底地震⑥ 地震空间分布函数:fl,mj 。 3.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由于中国缺少强震资料,采用的地震动参数的衰减关系是利用美国西部的强震资料,通过转换方法得到的。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一般形式是: log Y = C1 + C2 M + C3 M 2 + C4 log R + C5 EXP C6 M 式中:Y 为加速度或速度 为回归常数 为标准差 ;② 震级下限:Mo ;③ 震级~频度关系式
加速度分区:<0.05g (<0.04g), 0.05g [0.04g~0.09g)0.10g [0.09g~0.14g),0.15g [0.14g~0.19g)0.20g [0.19g~0.28g),0.30g [0.28g~0.38g), ≥0.40g (≥ 0.38g) 反应谱特周期分区:0.35s (<0.40s),0.40s (0.4~0.45s) 0.45s (>0.45s) 7. 叙述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地震构造评价二近场区地震构造调查三、潜在震源区划分四、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基本烈度鉴定与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址及周围活动断层的评价、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 、场址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地震小区划、场区地震灾害预测等 8. 进行土层地震反应时,应事先已知哪些资料?并说明这些参数如何获取,计算地震输入面如何确定?计算参数:土的动力特性参数(土的动剪切模量及阻尼比) 、土的剪切波速、土的密度、输入地震波以及输入地震 波的界面等。土的动力特性参数可由动三轴试验得到或靠经验估计,土的剪切波速可由现场测得,土的密度也是,输入地震波可由记录波或合成波,输入地震波的界面一般可取真实基岩面。在第四季覆盖层很厚的地区, 以真实的基岩作为输入界面难以实现,一般以假定的基岩面作为输入。 9. 人工合成地震动时依据哪些资料 工程方法 1:一、目的:利用给定的条件,人工合成地震动的时间过程(a(t)) 二、已知条件:地震动峰值(振幅) 、目标谱(频谱) ,持时 地震动峰值是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给出的一定超越概率的峰值加速度。目标谱是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的一定超越概率的加速度反应谱,持时是危险性分析中给出的持时。 三、合成地震动的方法 :基本思想:用一组三角级数之和构造一个近拟的平稳高斯过程,然后乘以强度包线,得到非平稳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 工程方法 2:一、目的:利用给定的条件,人工合成地震动的时间过程(a(t)) 二、已知条件:目标谱(频谱) ,一条真实的地震记录 三、合成地震动的方法:时域调整:调幅值,相位微调。 频域调整:调整相位困难,得到的时程与初始时程差别较大。 工程方法 3:一、目的:利用给定的条件,选出地震动的时间过程(a(t)) 二、已知条件:目标谱(频谱) ,多条真实的地震记录 三、方法:求多条真实地震记录的反应谱的平均值,若与目标谱匹配,则可。较困难,需要较多记录,某些记录的幅值需要调整。 10. 地震动工程描述的三要素是什么:地震动是由地震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的振动 地震动三要素:峰值(最大振幅:EPA,EPV) ;频谱(傅立叶谱,反应谱) ;持时(强震段的持续时间) 影响振幅:震源、传播介质与距离、局部场地条件。影响频谱:局部场地条件、地震的大小和距离、震源动力特性 影响持时:整个断裂面断裂所需时间 11. 等效线性化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中,“等效线性化”的含义是什么? 等效线性化方法是在总体动力学效应大致相当的意义上用一个等效的剪切模量和阻尼比代替所有不同应变幅值下的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问题,利用频域线性波动方法求解。即这种方法包括线性 方程的频域波动求解和土体非线性的等效线性化处理的两方面的内容。

工程地震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震学复习资料

1.论述烈度的含义;媒体报道中时常出现“某某建筑物可抗7级大地震”的说法,此说法是否准确,简述对此说法的理解。

烈度:用于标度地震引起地震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强度,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综合评定,反应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平均水平。

媒体报道的“能够抵御7级大地震”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可抗地震烈度为Ⅶ”。

地震的震级是基于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计算得到的,而烈度主要受震级、距离、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量度地震能量的震级对应一次地震只有唯一值,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有各自的烈度值。

一般情况下,震源附近的震中烈度最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场地条件和地质构造是烈度分布变得不规则。

2.什么是地震的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地震原生灾害:指由地震引起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也称地震直接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指在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3. 简述砂土液化现象及其破坏结果。

砂土液化:是指饱和砂土在动力作用(如地震)下的特殊现象,使得地基丧失承载力、且失稳而引起土体大范围流动或滑移。

破坏结果:(1)垂直方向①因地基丧失承载力导致房屋等结构发生倾斜或倾倒②因液化而浮力增加导致下水道的检查井、排灌设施等埋地或半埋地型结构物上浮破坏。

③液化土因剪切变形而压缩,产生沉降。

(2)水平方向①土体大面机流动破坏。

②水平侧向变形破坏。

③在水平往复振动作用下,液化层和土体形成多处裂缝或隆起,破坏埋地管道和路面。

4.产生灾难性海啸的三个要素及海啸的特点。

三要素:(1)海底大地震。

只有超过7级的海底大地震才有足够能量错断海底,而且还要产生竖向错动才能够造成水体上下振荡。

(2)地震位于深海。

工程抗震复习总结

工程抗震复习总结

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四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按震源深浅可划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 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到300千米。

2.地震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震波。

它包含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体波包含纵波和横波,纵波周期较短,振幅较小。

横波周期较长,振幅较长。

面波包含瑞雷波和洛夫波。

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剪切波次之,面波最慢。

3.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应。

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事里氏震级。

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5.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建筑物到震中之间的距离。

震源距,建筑物到震源之间的距离。

极震区,在震中附近,震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等震线,一次地震中,在其所波及的地区内,用烈度表可以对每一个地点评估出一个烈度,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叫等震线。

6.地表破坏主要有山石崩裂,滑坡,地面裂缝,地陷和喷水冒沙等。

孤立突出的山梁,山包,条状山嘴,高差较大的台地,陡坡及故河道岸边等,均对建筑物的抗震不利。

局部地质构造主要是指断层。

水位愈浅震害愈重。

7.抗震设防目标:1)小震不坏,在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2)中震可修,在遭受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一定损坏,但不至于危及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3)大震不倒,在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是63.2%,基本烈度的超越概率是10%,罕遇烈度的超越概率是2%。

8.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按一定的组合系数进行组合,并对结构构件截面进行承载力验算,对于较高的建筑物还要进行变形验算。

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word版)

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word版)

二十一、动荷载和静荷载区别地震作用属于动力荷载。

动力荷载与一般静力荷载的区别体现在:1)结构所受动力荷载的大小与结构自身特性密切相关,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地震作用的强弱。

2)地震作用是一种不规则的循环往复荷载,其解答不具有静力问题解答的唯一性,工程上主要关注地震作用峰值;3)与静力荷载相比,地震作用具有更大的随机性,表现在发生过程的不确定性、发生地点、时间、强弱的不确定性上。

因此,抗震设计有别于一般静力设计。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3)大洋海岭地震带二十二、板边地震和板内地震特点有一些地震并不发生在板块边缘附近,这些地震称为板内地震。

与板边地震性比,板内地震有如下三个特点:1. 地震地点零散,频度较低2. 板内地震危害大.二十三、地震序列类型火山地震、天然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主震:某一次较大的地震;前震:主震之前与之相关的地震余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通常地震序列有三种基本类型:①主震余震型:主震释放能量最大,伴以相当数目的余震和不完整的前震。

典型的有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

②震群型地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较强地震释放,并伴以大量小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等。

③单发型地震,主震突出,前阵与余震很小,如1976年内蒙和林格尔地震。

世界地震构造系统全球地震可分为三个地震构造体系:(1)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2)大陆地震构造系(3)洋脊地震构造系(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中国地震分区与地震带从地震分布特征来看,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构造系的交汇部位;从地震地质背景来看,我国大陆存在发生频繁地震的内因和外在条件。

我国地震频繁而强烈。

我国地震基本特征:1)我国地震大多属浅源构造地震,一般,东部10-20km,西部40-50km。

2)强震区和强震带的分布主要受断块构造控制,绝大多数地震与区域性大断裂有关。

3)一定地区内的地震活动过程,存在明显的平静期和活跃期的交替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震》复习提纲0绪论∙工程地震学Engineering Seismology是研究工程建设中的地震和地震地质问题的一门科学,对区域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及工程场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影响作出科学的估计,为工程抗震和减灾防灾提供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的科学依据。

∙地震影响的模式地震震源-传播路径-工程场地∙简述工程地震工作的具体内容。

(书1)确定潜在震源区确定场地地震地面运动参数预测场地地震效应地震小区划和工程选址∙分析地震影响模式的意义。

(课件3)1地震的成因天然地震∙构造地震:构造地震亦称“断层地震”。

地震的一种,由地壳(或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而引起。

地壳(或岩石圈)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形变,当变形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发生断裂,在构造运动中长期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造成岩石振动,从而形成地震。

波及范围大,破坏性很大。

世界上百分之90以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

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陷落地震人工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矿井注水诱发地震∙核爆炸诱发地震∙阐明有关地震成因的“弹性回跳”说。

∙地震与岩石强度及应力场的关系。

∙地震的动力来源∙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天然地震与人工地震的异同。

2地震的描述地震的空间描述∙震源S∙震中O∙震源深度h∙震中距∆∙震源距R∙按震中距离的地震分类:地方震∆<100km近震100km≤∆≤1000km远震∆>1000km∙按震源深度的地震分类:浅源地震h<60km中源地震60km≤h≤300km深源地震h>300km地震的强度描述烈度I∙烈度表∙等震线∙等震线图∙震中烈度I 0∙烈度衰减∙烈度异常∙场地烈度I S∙工程烈度(基本烈度、设防烈度)震级M∙里氏震级(近震震级)M L∙体波震级(深震震级)m b∙面波震级(远震震级)M S∙震级M L、M S、m b所反映的地震辐射能量的频段。

M L:3~10HzM S:0.05Hzm b:0.1~0.2Hz ∙震级饱和:上述三种震级代表了0.1~20s周期范围内地震能量的大小,测定上述震级所使用的地震仪无法测出周期大于20s的地震波能量。

地震波的周期与发震断层的长度成正比,而地震释放的能量也与发震断层的长度成正比,因此地震释放能量也就与地震波动的周期成正比,测不到更大周期的地震波,就意味着测不到更大的地震辐射能量,从而导致测量震级存在一定的上限,这就是所谓的震级饱和现象。

∙地震矩M0=GA u∙矩震级M W=32lg M0-10.73∙面波震级与里氏震级、体波震级以及地震矩的关系:M S=1.13 M L-1.08M S=1.59 m b-4M S=0.79lg M0-13.84∙矩震级与其他震级的关系M W=3~7时,M W=M LM W=5~7.5时,M W=M SM W>7.5时,M W>M L和M S∙按震级大小的地震分类微震M<2级有感地震2级≤M≤4级破坏性地震M>5级强烈地震(大震)M>7级特大地震M>8级∙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

∙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关系。

3地震效应∙地震效应广义:地震发生导致的物理后果,包括产生地震波、形成地震地面运动、造成地壳介质变形破坏乃至酿成地震灾害。

狭义:地震导致的各种震害和破坏。

地震波∙震相∙体波(纵波-P波,横波-S波)∙面波(瑞雷波-R波,勒夫波-L波)∙地震波传播速度(波速)地震地面运动(地震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强震记录∙地震动三要素(振幅、频谱、持时)∙地震动的付氏谱(振幅谱、相位谱)∙地震反应谱∙地震作用∙地震影响系数α=k⋅β、地震系数k=a max /g、动力放大系数β=S a / a max ∙地震动时程曲线∙地震动衰减规律∙反应谱分析/ 时程分析∙设计地震动(设计地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反应谱∙设计加速度时程场地地震效应∙地面震动效应场地滤波作用、场地共振效应、地基的放大作用、地面节律性破坏、相位差动破坏∙地面破坏效应场地破裂(地震断层、地震裂缝)斜坡破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基破坏(软土震陷、砂土液化)∙地震波传播速度(波速)与地震动速度(质点振动速度)的区别。

∙阐明地震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力学意义(位移-变形、速度-动能、加速度-地震力)。

∙地震反应谱的概念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意义。

∙反应谱的特性。

∙场地自振周期与场地土层剪切波速的关系。

∙共振效应对工程抗震设计的意义。

∙地震动持时对地震效应的贡献。

4震源机制∙震源机制∙地震矩M0=GA u∙初始应力∙最终应力∙视应力∙应力降∙双力偶源∙有限移动源∙双力偶源的P波辐射图案∙有限移动源的P波辐射图案∙节面∙主压应力方向(P轴)∙主拉应力方向(T轴)∙震源球面∙离源角∙台站方位角∙P波初动解∙请示意分别画出逆断层、正断层和走向断测的P波初动解的赤平投影图示。

(注:用阴影线表示拉力区,空白表示压应力区)。

5地震活动性∙地震活动性∙地震活动性三要素(时、空、强)时间规律∙地震周期∙活跃期∙平静期∙地震序列∙主震型∙震群型∙孤立型空间规律∙地震区(地震带)、安全岛∙围空性∙迁移性∙重复性强度规律∙震级-频度关系(重现关系)∙震级饱和∙地震周期的工程意义。

∙地震序列类型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关系。

∙地震区、带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地震活动的空间变化规律与地质构造和地应力场的关系。

∙说明震级-频度关系所反映的地震活动规律。

6地震影响评价地震危险区划∙地震危险区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和强度进行预测,圈定潜在震源区。

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危险性分析∙潜在震源类型∙震级下限∙震级上限∙地震年发生率∙峰值加速度(场地烈度)∙超越概率∙重现期∙工程使用期可靠度∙工程使用期超越概率(危险率)∙简述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步骤。

∙如何应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地震影响的区域评价(地震区划)?7场地工程地震勘察与评价∙建筑设防类别∙有利地段∙不利地段∙危险地段∙场地∙场地土的类型∙场地覆盖层厚度(地面至V S>500m的土层顶面的距离)∙建筑场地类别∙场地特征周期∙场地微动(地脉动)∙土层剪切波速∙等效剪切波速∙液化土∙软弱土∙液化指数I l E∙临界标准贯入击数N cr∙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岩土工程勘察的抗震设防烈度标准?按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5.7.2,该标准应为I≥6。

∙强震区场地工程勘察要求按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9,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提供建筑的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评价,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发补充计算的建筑,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有关的动力参数。

∙发震断裂影响评价的要求按GB 50011-2001中4.1.7,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情况,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1)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2)非全新世活动断裂;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别大于60m和90m。

2 对部符合上述规定的情况,应避开主断裂带。

其避让距离不宜小于下表规定: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m)∙饱和砂土或粉土不考虑或初步判别为不液化的条件:1 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

2 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百分率,对7、8、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3 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d u>d0+d b-2d w>d0+d b-3d u+d w>1.5d0+2d b-4.5式中,d w—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d u—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扣除。

d b—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d0—液化土层特征深度(m),可按下表采用:液化土特征深度(m)∙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地基处理措施:桩基、深基础、加密法(如振冲、振动加密、挤密碎石桩、强夯等)、换土。

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措施:1)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2)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3)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加设基础圈梁等。

∙设计地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设计特征周期:设计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特征周期(Tg)。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

∙设计地震分组为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与新修订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A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相匹配,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分为三组:区划图B1中0.35s和0.4s的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一组。

区划图B1中0.45s的区域,多数作为设计地震第二组。

区划图A1中峰值加速度0.2g减至0.05g的影响区域和0.3g减至0.1g的影响区域;区划图B1中0.45s且区划图A1中≥0.4g的峰值加速度减至0.2g及以下的影响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三组。

∙工程烈度和设防水准工程烈度是作为工程抗震标准的地震烈度,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基本烈度,其二是设防烈度。

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是工程设防的基础。

设防烈度是指主要考虑政治、经济的重要性,在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在设计中实际使用的烈度,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地震设防依据。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考虑各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不同,兼顾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在设防目标上提出如下三个水准:第一水准烈度:或称众值烈度,结构在此烈度作用下处于“小震不坏”的弹性阶段。

一般以50年超越概率为63.2%的地震烈度作为此水准烈度值,比基本烈度低1.5度。

第二水准烈度:即设防烈度,结构在此烈度作用下处于“中震可修”的弹塑性阶段。

一般以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遭遇烈度作为设防标准,大体相当于基本烈度。

第三水准烈度:即罕遇地震烈度,结构在此烈度作用下处于“大震不倒”的弹塑性阶段,结构另有较大的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