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刘关张三上卧龙岗有感
卧龙出山读后感450字

卧龙出山读后感450字
自从我开始看《三国演义》,我知道了许多有趣、热血的故事。
比如:桃园结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单刀赴会、卧龙出山、长坂坡之战,以及曹操三笑引伏兵等等的故事。
也是因为它,我才知道许多英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曹操、司马懿、张辽、孙权、孙策等等。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卧龙出山”:当年蔡瑁设刀斧手埋伏,要杀刘备。
伊籍告密此事,刘备一听,急忙奔逃。
路上遇一抚琴老人,日水镜先生(即司马徽),他先带刘备去了草堂,告诉刘备:“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这一夜,刘备兴奋得不得了。
读后感心想:若有才华堪比张良、姜子牙的人来辅佐自己,当年的誓言便可完成。
次日,刘关张三兄弟初顾卧龙山庄,听农夫之言,知道了诸葛亮在卧龙岗,便骑马飞奔去了那。
第一次,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第二次,见到了诸葛亮弟弟诸葛均和叔父黄承彦;第三次终于见到了气吐不凡、出口成章的诸葛亮。
书中的很多故事,生动又有哲理,是一场阅谈的盛室。
读时各种生动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沉醉,觉得妙逐损生,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故事一段历史,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刚学的《少年中国说竹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作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让我感到作为少年的责任,我更应该好好学习知识做个有用的人。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三国演义之三上卧龙岗》读后感450字_400字

三一文库()六年级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之三上卧龙岗》读后感450字_400字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让我最感动的
是“三上卧龙岗”。
故事大概是徐庶让刘备去请卧龙岗的诸葛亮,第一次,大雪纷飞刘备上了山,找到了诸
葛亮家,可是他不在,过了几天刘备又要去了,两个弟弟跟他说,不用去了,刘备不肯,最终
还是去了。
第二次他的弟弟在家,他留了一封
信给诸葛亮。
三天后,刘备又要上山了,兄弟
不放心,也一起去了,这次他在家可是在睡觉,一等三个时辰,诸葛亮才醒来。
最终请到了诸
葛亮,才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只有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胜利。
生活中
的这种事情有很多,比如我学游泳的时候一开
始不敢下水,趴在泳池边,妈妈反复的鼓励并
告诉我水很浅,后来我就下去了,结果真的像
妈妈所说水不是很深,没有把我淹没,刚到肩膀。
在学闷水的时候哦,我又不敢了,经过多
次憋气练习,现在也能憋很久了,经过一个暑
20 × 20。
读《三顾茅芦》有感

读《三顾茅芦》有感
《三顾茅芦》这篇故事讲的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去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
这篇小故事我读了三遍,被刘备那种诚挚之心所感动。
他为请诸葛亮不惜牺牲一切。
他第一次去请没有见到诸葛亮那是情有可原,因为没有相约。
第二次去没有见到,可关羽、张飞却有些恼火,可刘备却安慰他俩。
当第三次去的时候,虽然诸葛亮在家却正在午睡。
刘备为了不打扰他的休息只好在门口等候。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张飞却等不急了,生气的说:“这个诸葛亮不如好歹,这不是瞧不起我们吗?”却被刘备叫住并拖他俩赶出院外。
当诸葛亮醒后,被刘备的心诚亲情所感动并同意出山扶助刘备。
在此后的数次征战中,刘备都采用了诸葛亮的计策取得了无数次战绩。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你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诚心,只要有诚心,就一定会做成事,达到自己的目标。
三国演义随笔心得体会(优秀5篇)

三国演义随笔心得体会(优秀5篇)三国演义随笔心得体会篇1《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这本书中不但有真人真事,而且还有虚幻情节,深深的刻画了200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建立晋朝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精彩故事,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是蜀国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桃园中,他们三人那庄严的誓词,兄弟之间坚不可摧的深厚情意,是值得我们去崇敬和学习的,他们三人使我明白了朋友是在困难时给予帮助的人,是在伤心时给予鼓励的人。
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赏的人物要数关羽了,关羽武功高强,待人忠诚,对刘备忠心耿耿,曹操一直很希望关羽能投奔到他的麾下,还把自己最心爱的赤兔马送给了关羽,但关羽并没有接受,在一次与曹操的大战中,关羽因为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靠。
正是有了关羽,张飞得帮助才使胸有大志,关爱百姓的刘备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果论三国里谁最有智谋,那首当其冲的是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和周瑜了,但曹操和司马懿都有性格上致命的缺点:曹操生性多疑,司马懿十分阴险。
诸葛亮那不仅有过人的机智,非常熟练兵阵步法,而且对刘备忠诚不二,帮助刘备赢得了好几次关键性的战役。
吴国的周瑜,少年得志,熟读兵书,精通现场上的布阵排兵,但他心胸过于狭窄,最终还是败在诸葛亮的智谋之下。
从《三国演义》这些人物中很容易看出人物的性格关系着成功与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关羽,诸葛亮这些人物一样对朋友,对国家忠诚,要讲诚信,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有了这些也是次要的,没有诚信,大家私底下对你的不诚信行为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读三国,只诚信,让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吧!三国演义随笔心得体会篇2《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当我读了它之后,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也明白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要数号称“武圣”的关羽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_12

读《三国演义》有感读《三国演义》有感1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
这本书最开始讲了“桃园三结义”,后面又讲了“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经典故事。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三顾茅庐”。
最开始徐庶在临走前向刘备推荐诸葛孔明,并说明他就是卧龙。
刘备十分高兴,打点礼物,与关羽、张飞到隆中卧龙岗,找到诸葛孔明住的茅庐。
刘备叩开柴门,小童说:“先生今早出去了。
”问何时归,小童不知道。
刘备惆怅不已。
几天后,听说卧龙先生已回,刘备便与关羽、张飞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赶去,可孔明弟弟诸葛均说哥哥和友人外出闲游了。
刘备无奈,留下一封信后离去。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好日子,洗了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又要前往隆中去。
到了隆中,小童说先生虽在,但午睡未醒。
刘备不让他通报,命关、张二人在门外等候,自己站在阶下静静等候。
孔明醒来,将刘备迎进草堂,畅论天下事,又取出一张西川五十四州的草图指点,刘备对先生之见佩服至极。
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泪湿袍襟。
孔明看他如此诚恳,极为感动,答应了刘备邀请。
刘备拜孔明为军师,请他掌管军中大事。
读《三国演义》有感2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有很多感触,现在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这本书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战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有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对我来说是一本值得回忆的好书,但对你又是不是好书呢?读《三国演义》有感3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今年寒假,我们依然哪儿都去不了,只能乖乖待在家。
“行万里路”是难了,但“读万卷书”还是可以实现的。
在书里,我可以穿越古今中外,可以到达任何想去的地方。
之前,我看完了《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系列》。
其中,三国那部分的故事使我深深着迷。
五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

五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
这一回中讲述了刘备为求得诸葛亮做军师,三次到卧龙岗求见,两次都没能见到他,直到第三次才见到,使得诸葛亮出山相助。
我真应该学习刘备做事态度诚恳的精神。
由于刘备的态度诚恳,再三拜访诸葛亮,才能得到一位神机妙算的军师。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做事的态度一定要诚恳。
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想想看,如果我们以后开了一家大工厂,其他公司要我们生产一批零件,但我们却满不在乎,零件根本不合格,那是多大的损失呀!反之,如果我们态度诚恳,加工出的零件非常精致,那么我们不是抓住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吗?这一念之差的结果是不是相差甚远呢?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呢?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事的态度一定要诚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走向成功,走向理想的彼岸。
2023年三顾茅庐读后感集合15篇

2023年三顾茅庐读后感集合15篇三顾茅庐读后感1我很喜欢读书,每到暑假、寒假,我都沉迷在书海中。
今年的暑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受到很大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为了统一天下,想请诸葛亮出山,当他的军师。
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重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的转回去了。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羽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刘备回去的这段时间里,茶饭不思,准备又一次拜见诸葛亮。
关羽可不悦了,说:“诸葛亮也许是图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再去了。
”张飞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两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讨论当前的局势,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并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百战百胜,建立了蜀国。
刘备为什么会成功呢?当然是因为他的坚持。
如果当初他和关羽、张飞一样放弃的话,他就会少了一位得力的助手。
也不会知道“三分天下西后合”这样的道理,这样便不会成功了。
在生活中,坚持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们没有做好的许多事情中,想想看,许多事都只差那最后的坚持。
三顾茅庐读后感2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一个典故——三顾茅庐。
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
可第一去因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
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
从卧龙岗得到的启示

从卧龙岗得到的启示三国演义中没有张三其人,更没有张三上卧龙岗。
卧龙岗在南阳郡,是三国第一奇人诸葛亮隐居的地方,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有定国安邦之才,扭转乾坤之能,人称卧龙先生。
刘备屯兵新野之时,三顾茅庐,到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
从而引出了三国鼎立的故事。
卧龙岗,一说起它我就想起了以前老师教我们的一首歌谣:“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
南阳有个卧龙岗,岗上住了个诸葛亮。
”去卧龙岗参观,可是我翘首以盼的愿望。
这周,我数学考了一百分,妈妈答应我去卧龙岗游玩。
我们到了卧龙岗山门前,登上高高的阶梯,抬头望见正门,古朴端庄的门头正中间镌刻着“武侯祠”三个大字,系大名鼎鼎的郭沫若先生所题。
迈过大门走进景区内部,映入眼帘的大拜殿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
殿内正中央立着一座大雕像,只见这座雕像面若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姿。
作为一个历史迷,我毫不迟疑地认出此人正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
环顾大殿内部,殿堂的檐下柱上挂满了历代名人骚客的对联和匾额,这些匾额和对联无不充满着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在卧龙岗内,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
我们沿着小路继续深入,来到了“三顾堂”。
曾经刘备想让诸葛亮做他的军师,于是叫上自己的两兄弟去请诸葛亮出山。
可是第一次拜访,诸葛亮闭门不见,第二次照样吃了闭门羹,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才开门相迎,走上了辅佐刘备的道路,这就是成语“三顾茅庐”的由来。
这一次带着学习目的去参观,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三国故事,也让我从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中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做任何事,都要诚心诚意,埋头钻研,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之刘关张三上卧龙岗有感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上卧龙岗”一节讲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在送走徐庶之后,去卧龙岗上请诸葛亮。
前两次去请诸葛亮,不凑巧的诸葛亮却两次都不在家。
脾气暴躁的张飞认为诸葛亮只是个乡下草包罢了,可不是徐庶和司马微说的什么“圣贤”,只是徒有虚名。
但是刘备却不这么认为,第三次去请了诸葛亮,最终请到了诸葛亮,这才有了以后三分天下的格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也告诉我们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才会胜利。
现实中这类事情也非常多,我妈妈的同事想去给她的孩子报个绘画班,经过考察,最终选择了一个名气比较大的绘画班。
但是几次去,绘画班的人数都是满的。
妈妈的同事认为这个绘画班每次都是满的,太耽误时间了,建议她女儿换一个绘画班比较好。
可是她的女儿却不同意,坚持等待,最后终于在那个绘画班报上名了。
而且那个小姑娘也因为选择了好的绘画班,绘画水平进步很快。
还有一件发生在我妈妈身上的事。
我妈妈是一名研究生,但她是在工作了一年后才考得研究生。
本来妈妈在上大学时就想考研究生,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妈妈只好忍痛放弃了考
研究生。
工作以后,妈妈一直都没有放弃考研究生的念头。
工作一年后,妈妈终于有机会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
虽然当时妈妈的工作环境、居住条件都非常差,但妈妈咬牙坚持,抓紧一切时间复习学习。
在妈妈的努力下,终于考上了研究生,这又一次见证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愿我们每个人都做有志者,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最终会取得我们想要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