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9单元文化与生活1课下作业(二十一)文化与社会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九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综合提升讲义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综合提升1.一般意义上文化的作用(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对个人的作用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个别意义上文化的作用(1)民族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中华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文化与生活 新人教版

单பைடு நூலகம்总结提升 │ 学科技能培养
【方法点拨】 启示类的试题的解答一般贯彻的思路是“是什么”、“为 什么”、“怎么做”,或者从反面解答“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 怎样的影响”。所以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做到:一、明确设问指 向:设问所涉及的模块内容,经济、文化、政治还是哲学。设 问的主体:政府、公民(消费者)、企业、党、国家。明确设问 的知识范围,具体知识指向。二、审读材料,抽取主干。审读 材料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结合设问,明 确知识指向。二是抽取材料主干信息,立足设问主体和知识点, 对应作答。三、立足思维角度,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即从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对知识进行梳 理。
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技能培养
【典题例练】 [2012•广州模拟] 从2005年至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 值连续六年占全省GDP比重一直保持在6.4%左右,占全国的比 重超过四分之一。中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明说: “广东经济的转型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他认为, 广东拥有明确的政策和宽松的氛围,在文化交融上具有开放的 态度和融合中西的历史,多样性文化元素成为市场繁荣和文化 发展的基础,经济转型不仅带动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 其他类型产业发展也需要文化的注入。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对 当前各省文化发展有何启示。
单元总结提升 │ 时政热点链接
时政热点链接
► 点击新闻 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实现文化新发展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信息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信息②,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信息③,
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九单元文化与生活课时1文化与社会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与社会一、选择题1.黄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其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和精品荟萃的黄山艺术,对各方游客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这表明( )A.文化只能存在于自然之中B.自然中不存在文化C.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D.人们参与文化活动就是为了享用文化解析:黄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凝聚着人类精神活动的优秀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文化,A、B错误。
人们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可以创造、发展文化,也可以获得、享用文化,D表述不妥,C当选。
答案:C 2.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纯粹“自然”的东西C.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根据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可知A、B、D三项说法均错误,C项正确。
答案:C 3.2016年4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发布。
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创意创业作用已经越来越显示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走上了与市场经济先行国家同样的常态化道路。
这说明( )①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的中心工作③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④教育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显著A.①②B.①③D.③④C.②④解析: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教育的作用,④排除;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产物,材料主旨是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①③符合题意;我国新时期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②错误。
答案:B 4.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逐渐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加强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9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9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1.一般意义上文化的作用(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对个人的作用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个别意义上文化的作用(1)民族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中华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4)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21课 文化与社会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文化与社会[考点展示] 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2015、2016·选择);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013、2014、2015、2016·选择);文化与综合国力(2013·选择,2016·简析)。
考点1 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1)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内涵本质上我们所说的“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上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包括静态产品(思想、道德、艺术)和动态过程(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特点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从文化与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的关系看(2)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醒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典例1 (2016·江苏高考)“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
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
”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答案 B解析“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很明显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征服了全世界”,说明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正确答案是B;题意并没有涉及文化的交流与传播,A不选;C说法错误,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向前发展;D与题意无关。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文化与生活 21 文化与社会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

二 选取好题精准练习考点知识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C )
①2016 年 9 月 4 日,G20 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②2016 年
8 月 3 日,台风“妮妲”袭击广东 ③晨练、下棋、唱歌、扭秧
歌等社区活动 ④某校为了迎接 2017 年高考的到来,在全校师
生中开展“共铸诚信·诚信高考”活动
A.①②
完成课时作业(四十八)
考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政治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 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 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 相 济以重大影响。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互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 影 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 响 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具 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文化具有相 对独立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传统村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物 质载体,①④正确切题。②不符合当代客观情况。乡土文化有 优秀和落后之分,③观点错误。故选 C。
4.[2017·福建师大附中考试]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
的产物,逻辑是思想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①属于政治现象,②属于 自然现象,故可排除含①或②的选项。③④都是文化现象。
2.[2017·江西红色七校第一次联考]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判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夯基提能作业第九单元文化与生活第21课时文化与社会

第21课时文化与社会一、选择题1.(2017吉林大学附中月考,22)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由此可知,所谓的文化就是指( )A.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的总和B.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人们先天受教育的程度C.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内容2.(2018四川成都七中零诊模拟,1)《尚书·益稷》所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摹仿群兽体态动作的歌舞。
“击石拊石”的“石”,即石罄,它是狩猎生活的产物。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天帝争神,头颅被砍,仍以双乳为目、肚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由此产生的“干戚舞”,是执盾与斧以再现战争场面的群舞。
这说明( )A.文化是日常生活的形象再现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C.文化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D.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2017湖南百所重点中学诊断考试,18)乡村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人文记忆,上面往往附着了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记录着沧海桑田,见证着物是人非。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推进,乡村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保护乡村老地名是基于( )①老地名积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②老地名是当地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④老地名对守护人的精神家园有重要意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18湖南长沙长郡中学实验班选拔考试,17)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呈现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情景。
在书写书信传统渐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书信中的精神养料。
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④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7河北邯郸一模,15)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在《经济增长道德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时候,一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积极和乐观;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停滞之后,一个社会就会变得狭隘、排外、消极和悲观。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21课 文化与社会

课堂互动探究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 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形式 (1)静态形式,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动态形式,包括各种文化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 化活动。
重难突破 问题1 全面理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易懂问 题 名师点拨)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 怀……”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 聊城某校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如组织学生们学唱红色歌曲、开展红色主题 班会、观看红色电影等。 从文化的特点分析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 动的必要性。
2.[2013·海南卷,16①] 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 )
2.✕ 纠错:精神文化并非越古老就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3.[2016·江苏卷,19C] 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
3.✕ 纠错: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堂互动探究
课堂互动探究
【点拨】 认识文化的作用必须明确三个易错点 (1)文化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人的成长,文化只起到反作用。 (2)文化作用具有两面性,可以推动社会与人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社会与人的发展。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超前于社会的发展,也可以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其与社会的发 展不是同步的。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从科技作用看: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从劳动者看:发展教育事 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从文化生 产力看: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 Biblioteka 治凝聚力和创造力 综合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下作业(二十一)文化与社会一、选择题1.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下列时政要闻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中国移动支付业者支付宝在杭州一家餐馆推出“刷脸支付”B.热带风暴格特威力增强,今年大西洋飓风季出现第2个飓风C.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D.“浙江省农民·渔民画展”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开幕解析:选D。
A属于经济现象、B属于自然现象、C属于政治现象,都不符合题意;D属于文化现象,符合题意。
2.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人们在根本上所称为艺术品的,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和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
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无处不在③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①④B.②③C.③④ D.①②解析:选A。
审题时抓住题干中“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④正确;②③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3.我国各地饮食习惯是有差异的。
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肉品种的菜肴;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习惯吃饱吃好。
这表明(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B.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有相应的物质载体C.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特色D.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解析:选C。
我国各地饮食习惯有差异,说明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特色,C符合题意。
4.著名人类学家蓝德曼指出:“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
”这表明( )①文化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②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④人类生活就是丰富的文化活动A.②③B.①②C.①③D.③④解析:选C。
“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说明了文化影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①正确;文化素养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逐步培养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文化,③正确;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②错误;人类生活既有文化活动,也有经济、政治活动,④错误。
5.如果以前说京剧为官府大雅,那么黄梅戏则为山野文化。
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边界地区的采茶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培育了这朵山野奇葩。
可见( )A.人类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D.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的解析:选B。
审题时抓住题干中“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培育”等,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6.创意点亮生活,文化成就时尚。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原因有(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给予经济发展以巨大的动力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③文化创意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和谐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先进文化能给予经济发展以巨大的动力,能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和谐,①③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
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里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体现了( )A.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C.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D.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解析:选A。
用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说明了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优秀的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经济决定文化,经济是文化的基础,B错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古典文化,D不选。
8.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 )①原生态文化具有普遍的积极价值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③文化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交融④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B。
原生态文化既可能有积极价值也可能有消极价值,①错误;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既传播了原生态文化,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②③正确;创造经济价值只是文化价值的一个方面,文化价值还表现在对政治、对社会、对人的价值等方面,④错误。
9.当前,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水平。
在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时,村民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发表意见;要参与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要审查账目、审核问题、阅读讨论材料等,文盲是无法做到这些的。
这表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C.文化素养越高政治素养越高D.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政治解析:选A。
“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水平”,这表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符合题意;B与题意不符;文化素养高的人政治素养不一定高,C错误;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D错误。
10.古语云: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这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的关系。
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B.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C.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会更加完善D.文化生产的发展壮大,促使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和部门解析:选C。
文化素养的提高与社会民主法治建设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的关系,C正确;A强调了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B体现文化生产力与现代经济的关系,不符合题意;D强调文化与文化领域的新兴产业和部门的关系,明显不符合题意。
11.(2018·怀柔考前适应性训练)唐初盛世,“贞观之治”,也是文学的“盛唐时期”,诗歌成就最为辉煌。
王维、李白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一时期的诗歌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蓬勃浓烈的浪漫气质。
即使是一些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漫、光彩熠熠。
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至晚唐,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文学日衰,诗歌也呈现出忧时嗟生、消极悲观的特点。
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①文化的命运决定国家的命运②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④一定的文化依附于一定的经济政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C。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题目中的现象说明了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③入选;①夸大了文化的作用,不选;④中“依附于”表述不恰当,不选。
12.19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缅因州关于反奴隶制的大讨论,激发了比彻·斯托夫人的创作动机,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
小说在美国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
材料体现了( ) ①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②思想运动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③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④文学作品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解析:选B。
题意表明,《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等,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体现了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①③符合题意;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②错误;文学作品在实践中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13.互联网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
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我国信息消费高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浙江省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浙江人发扬“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推动了电子商务领跑全国;省政府积极打造全国领先的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产业中心,为互联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教育部门大力发展电子技术等职业教育,培养互联网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这些都为浙江省互联网经济的再次腾飞插上“新翅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分析浙江省互联网经济实现再次腾飞的原因。
解析: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
解答时要根据原因类试题的要求,从必要性和意义方面进行分析,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范围是“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具体可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等角度作答。
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浙江省政府积极打造全国领先的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产业中心,为浙江省互联网经济的再次腾飞提供了技术支持。
(2)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教育部门大力发展电子技术等职业教育,培养互联网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为浙江省互联网经济的再次腾飞提供了智力支持。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浙江人发扬“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为浙江省互联网经济的再次腾飞提供了精神动力。
14.材料一独立、繁荣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无可比拟和复制的精神力量,它同物质力量一起构筑了国家崛起的基础和前提,在特定、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有时甚至会发挥出比物质力量更重要的作用。
没有历史的国家是苍白的,而没有本土的文化则是乏力的、没有内涵的。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今天,历久弥新才有生命力,一个没有本土气息的文化只有被动地接受外来的文化熏染,而逐渐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即使一个有本土气息的文化如果不注重发掘继承和发展,同样会面临流失并逐渐泯灭的境地。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
任何一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动荡的国家都不可能崛起、发展壮大;同样,任何一个文化贫乏落后、本土文化流失、外来文化肆虐的国家,也不可能崛起。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
加快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竞争力,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的需要,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