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文化生活文化与社会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问题导学
辨正误
1.宋代耕作制度的变化,提高了复种指数,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 ) 2.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违背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
求。( × ) 3.南宋能够偏安江南的根本原因是这一时期江南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的完成。( √ ) 4.宋代出现了政治上“贱不必不贵”、经济上“贫不必不富”、职业上“士多出
(1)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
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内容②“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③人生的目标是“
存天理,灭人欲
”。
④提出“
格物致知
”。
(3)影响:从_南__宋__后__期___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3.商业发展 (1)特点:面向_大__众___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①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活跃。
②随着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
——
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③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2)表现
【链接·选择性必修2·P39】
④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2.阅读教材P61“宋朝五大名窑的瓷器”,思考宋代陶瓷业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陶瓷器的普遍使用; 对外贸易促进了宋代陶瓷业的发展;窑炉的改造和烧制技术的革新;宋人饮茶 风习的盛行。
3.北宋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南北分卷的现象。(摘自教材P6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提示 利: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稳定北方社会;注重南北均衡,有力地巩固 了国家的统一。 弊: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限制了南方士人的及第机会。

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一轮复习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PPT

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一轮复习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PPT
(2)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文化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 社会实践和文化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具有后天性)
(3)文化与物质的关系:----文化须以物质为载体
文化活动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 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具有间接性)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表现: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 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 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产业
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 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
文化事业
是指通常由政府购买的、无偿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行业。
•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 的文化素养。
• ②国际角度: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 的重要内容。
•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 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 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 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政治
相 互 交
科技角度:在经济发展 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 劳动者角度:提高劳动者 素质越来越重要
国内角度:随着民主和法 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 的文化素养
融 生产力角度:文化生产力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
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 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 不同。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轮复习使用(经典)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轮复习使用(经典)

第一课 文化不社会第二框 文化不经济政治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不经济相互交融 • ①从科技作用角度看:在经济収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 • ②从劳劢者角度看:为推劢经济建设,収展教育事业、培养 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劢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 ③从文化生产力角度看: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 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栺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 出。 • 【注意】: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劢者, 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 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 主体的文化劳劢者戒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叱资源 和现实资源。
第一课 文化不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的特征)
• 1、多样性
• 2、普遍性:文化现象无时丌在、无处丌在 • 3、区域性:在丌同的区域,有丌同的自然环境也 有丌同的文化环境。这些文化生活无丌呈现出各自 特有的色彩。
第一课 文化不社会第一框 体味文化
二、文化是什么
• 1、含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
第一课 文化不社会第二框 文化不经济政治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2、文化不政治相互交融 ①国内角度: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 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国际角度: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 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 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 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变形金刚》总投资是 1.5亿美元。《变形金 刚》只用一天时间。 周一首日试映的880, 六天捞钱1.52亿美元。 在中国就创收37.61百万 美元(人民币2.77亿元 )。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课时考点过关练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课时考点过关练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课时考点过关练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高考将至,政治一轮复习已经进入到最关键的阶段。

随着考试的临近,考生们需要从容面对这个挑战,做好充足的准备。

文化生活课是高考政治中较为重要的部分,涵盖了多个考点。

为了能够顺利通过文化生活课的考试,考生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复习准备。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来为考生们提供有关文化生活课的复习建议。

一、考点回顾首先,让我们对文化生活课的考点进行一个大致的回顾。

文化生活课分为两部分:基础知识与互联互通。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化科技常识、法律知识、历史与文明、艺术美育等方面的内容。

互联互通内容则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科学探究、社会与生活等方面的考点。

由于文化生活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建议考生们在复习时,可以先将各个考点进行分类整理,便于有条理地进行复习。

二、复习建议为了更好地通过文化生活课的考试,考生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复习建议。

1.认真做好笔记政治考试知识极其繁琐,考生们可以将每个考点的知识点进行逐一分析,并写下重点内容。

这不仅有助于加深考生们的记忆,还能在后面进行整理复习时提高效率。

2.真题重现做真题是高效提高考试成绩的最佳方法,考生们可以找出近三年的文化生活课真题进行复习,并逐一分析题目的类型和命题思路。

在做题时,要注意强化答题技巧与方法,提高答题效率和正确率。

3.学习模拟模拟考试是高考前期最有价值的练习方法之一,考生可以联系自己考试真实情况,模拟考试时间与策略方法,提前规划自己的答题步骤。

这样能够让考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考试状态,从而更好地调整答题节奏。

三、总结最后,呼吁考生们认真对待文化生活课的复习。

希望考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加强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建议考生们理性对待考试,摆正心态,勇敢挑战高考。

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好题过关)(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好题过关)(解析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单选题1.(2023·四川绵阳·三模)2023年2月,在雅典大学成立的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将围绕联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中外人文交流开展各项工作,以学生和学者的双向流动促进中希两国民心相通,推动两国人民将走得更近、更亲。

这表明()①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两国文明的共同品质②中心的成立拓宽中希文化交流传播的手段③推动人员交往是融洽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④文化交流需要不断学习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中外文化的交流体现了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两国文明的共同品质,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两国关系,①③正确。

②:文化传播的途径有教育、人口迁徙、商贸、政治经济文化,朋友聚会等,手段是大众传媒,②排除。

④: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2023·四川达州·二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引导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学理论工作者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观点。

这是因为()①一定阶级的文化是为一定阶级的经济、政治服务的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精神标识③发展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海纳百川、熔铸百家④法治观点具有意识形态性,关乎国家的法治道路与安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④:材料中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定中华优秀法治思想,引导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学理论工作者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这是因为一定阶级的文化是为一定阶级的经济、政治服务的,且法治观点具有意识形态性,关乎国家的法治道路与安全,所以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故①④正确。

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9单元文化与生活第22课文化与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041411

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9单元文化与生活第22课文化与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041411

第22课文化与社会最新考点整体总览学科素养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

3.文化的社会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政治认同:认同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国家发展文化的政策。

科学精神:通过学习,了解不同性质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作用,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综合国力的关系。

公共参与:通过对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社会作用的学习,深刻领会文化的实质,培养文化自觉和自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a.本质上:我们所说的“文化”属于精神X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①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X围上: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②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a.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③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④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b.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⑤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c.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⑥物质载体之中。

2.文化的形式(1)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⑦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从动态角度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点拨: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四点:第一,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第二,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第三,纯粹“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第四,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1)从本质上看:文化作为一种⑨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化与生活2试题含解析

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化与生活2试题含解析

专题九文化与生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24陕西百校联考]住丽江古城、看福建土楼、听苏州评弹、吃上海本帮菜……“非遗+旅游”,提升着人们休闲生活的文化“腔调”。

这体现了(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建和享用文化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③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气,促进社会发展④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相识活动和思维方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新角度]一个村庄的变更,可以折射一个国家的变迁。

20世纪70年头起先,浙江安吉开山采矿,环境遭到严峻破坏。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一变天地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安吉余村“不卖石头卖风景”,成为“安且吉兮”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

这说明( )①文化的实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气②优秀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强大的引领力和持续力③文化创新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4浙江嘉兴教学测试]2024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70多年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汹涌澎湃的抗美援朝斗争中锻造的宏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畏牺牲,砥砺奋进,创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这表明(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加人的精神力气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建和享用文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科学精神]党内政治文化是在确定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对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发挥着规范、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态。

这表明( )①确定的文化确定确定的党内政治生态②确定的文化是确定的政治的反映③确定的文化对确定的政治具有反作用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2024山西太原名校考试]梁启超高度重视思想的力气。

2019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社会

2019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的作用?(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 误区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注意: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 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 误区二:文化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 注意:不能把文化看作是一种物质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身
并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 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 (3)、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 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而发 展,或者是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在大马士革,堵车是家常便饭。但贯穿马扎区的主干道由于
路面宽阔,成为城区为数不多的“畅通路段”。最近,多数车
辆在经过此道路中段时会不约而同地减速,因为在路旁的人行 道上,矗立了一面长长的壁画墙——“生活的韵律”。从文化的
特点看,材料说明( ) 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第一单元知识网络
文化
文 是什么 化 与 生 活 文化
的作用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对社会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对人
•文化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文化影响的作用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文化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 社会实践和文化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具有后天性)
(3)文化与物质的关系:----文化须以物质为载体
文化活动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 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具有间接性)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 “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3、文化的特点(重点)
(1)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 化,并获得和享用文化。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如自然风光。(文化 具有社会性)
(1)广义的“文化” 通常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视为文化,它是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
成果的总和:社会的:(制度、风俗习惯)
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 规范的:(道德、法律、仰)
艺术的:(文学、音乐、建筑、绘画) 器用的:(生产、生活工具、技术) (2)狭义的“文化”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各有特色。
2、文化的内涵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
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实质是精神现象。
(2)从内容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 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全面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拓展补充】
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并不总是完全同步的。文化不是经济和政治的派生物 和附属品。
②文化发展具有传承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越悠久,其积 累的文化财富就越丰厚。后人总是在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的 基础上丰富、发展并创造出新的文化。
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人们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B
考点二 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的社会作用(重点)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总述: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 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 家的历史中。 【注意】1、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本身不是物质力量。 2、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 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表现: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 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 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 发展。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 况。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 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 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 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4、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从静态角度看: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 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从动态角度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 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特别 提 示
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人们的思想、理论、信念、信仰、科学、 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把文化等同于知识或艺术,是对文化狭 义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文化生活》全书逻辑结构
一 第一单元 般 文 化 第二单元
文化是什么 文化作用:对社会、对人
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文化传承:传播、继承与发展
中 华 第三单元 文
把握文化的核心价值 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

文化选择: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2018届 高中政治 必修三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1、(2013天津文综)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
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
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然品尝到
此茶,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
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可用冰水浸泡,透过
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