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堑高边坡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路堑高边坡监测方案

路堑高边坡监测方案

欢迎共阅路堑高边坡监控量测技术方案一、编制依据1、昆磨高速小勐养至磨憨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一册第二分册)。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项目测区地形以起伏的中低山地形为主,局部零星分布盆地和长条形的宽缓河谷。

地形相对高差200~600m,全线海拔500~1600m,根据地貌特征分类,将测区划分为侵蚀堆积、构造侵蚀、构造溶蚀三大地貌类型。

路线北侧山丘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高程1000m以下,主要以粉质粘土、卵石、泥石为主,该路段地表水体较丰富。

本合同段由于拟建路线较长、地形起伏较大,且跨越不同的微地貌边坡坡率按1:1;1:1;1:1;1:1;1:1.25进行稳定验算,安全系数为1.13;拟对一级进行锚杆框格梁加固、二级、三级、四级边坡进行锚索框格梁加固、五级进行现浇拱形护坡,经验算加固后边坡安全系数为1.28,满足规范要求,并以此控制断面类比其余边坡断面进行工程加固处治设计。

3、边坡坡形、坡率与防护加固形式:①、每级平台均设置截水沟;态,必须建立动态监测体系。

只有对路堑边坡表面、地下变形以及支挡结构物受力状态监测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把握路堑边坡的安全稳定。

高边坡监测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通过对边坡变形的监测,判断边坡的滑动面深度、滑动范围及其变形发展趋势,评估开挖施工对边坡自身稳定性和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情况,提供预警信息;(2)、通过动态监测,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工序和工艺的调整,以便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支护措施,及时指导施工,优化施工方案。

避免边坡工程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安全、快捷地进行;(3)、通过动态监测,掌握控制边坡的稳定性个中参数和因数随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为动态化设计,变更设计方案提供依据;(4)、通过对张拉过程中以及施工期监测,为高边坡科研提供原始(1)、坡面外观观测①、量测目的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全站仪进行观测。

高边坡监测方案

高边坡监测方案

高边坡监测实施方案一:工程概况:本标段存在挖方边坡高度超过30m的土石二元及岩石深挖方边坡和挖方边坡高度超过20m的土质深挖方边坡6段。

大部分路段坡度较陡,岩体破碎松软,节理裂隙发育,断裂构造对本标段路堑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监测内容:本标段高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堑高边坡,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人坚持每天进行巡视。

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监测组及时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2、坡面观测:高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精度为2″的全站仪进行观测,采用直角坐标法量测。

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三、监测实施流程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需要反复交叉开展,为了使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作业协调一致,特制定如下作业流程:1、资料报送程序:2、资料报送内容:a、人工巡视记录表;b、坡面变形观测点埋设考证表;c、裂缝观测点埋设考证表;d、坡面观测点观测记录表;e、裂缝观测记录表;f、报警联系函四:报警方法1、稳定控制标准;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1)、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2)、边坡开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敛趋势;(3)、坡面、坡顶有无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上述一点或几点现象时,都应引起注意,及时对各项监测内容作综合分析,并通过其他项目的监测资料相互进行对照、比较,以进一步讨论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报警流程(1)、报警工作及稳定控制按照资料报送程序执行;(2)、普通监测的边坡稳定性由我标监测组作为主要控制方,第三方予以辅助并在必要时提供稳定性协助判别。

高边坡监控量测专项方案

高边坡监控量测专项方案

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一、工程概况1.1 高边坡范围本标段路堑边坡高度大于30m累计4处,单独设计为高边坡。

边坡为台阶式,通常10m一级,边坡平台宽2m。

边坡设计关键采取预应力锚索格梁、全长粘结锚杆格梁、衬砌拱防护,格梁或衬砌拱内坡面采取TBS植草或一般植草防护,高边坡具体位置及防护情况见下表。

二广高速怀三段10标路堑高边坡一览表序号1 2 3 4桩号及位置ZK38+996~ZK39+106左侧K40+762~K41+041左侧K41+130~K41+396右侧YK42+475~YK42+660右侧坡长(m)110279266185最大边坡高(m)3838.447.447.2边坡级数4455预应力锚索格梁+TBS植草、全长粘结锚杆格梁+TBS植草、衬砌拱植草关键防护方法1.2 高边坡工程地质概况1、场区地貌上属于剥蚀丘陵地貌。

路堑傍山开挖,山坡较陡,坡度30~45°左右,地形有一定起伏,山上植被发育。

2、边坡岩层:上部为第四系覆盖层(多为亚粘土),下部出露基岩大多为花岗斑岩、砂岩,风化严重、结构松散,局部已呈半岩半土状,遇水极易软化造成强度降低,易产生滑坡、滑塌和坍毁等地质病害。

二、编制依据1、二(边浩特)广(州)高速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

2、广贺司[]94号文“相关公布怀集至四会段隧道、高边坡第三方监测纲领通知(.3.27)”。

3、二广高速公路广宁至四会段高边坡监测协调会议纪要(.8.7)。

三、监测目标1、经过对边坡变形监测,判定边坡滑动面深度、滑动范围及其变形发展趋势,评定开挖施工对边坡本身稳定性和周围构筑物影响情况,提供预警信息。

2、经过动态监测,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工序和工艺调整,方便采取更为合理、有效支护方法,立即指导施工,优化施工方案。

避免边坡工程事故发生,确保施工安全、快速地进行。

3、经过动态监测,掌握控制边坡稳定性多种参数和原因随时间和空间上不停改变过程,为动态化设计,变更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路堑高边坡坡面观测及监测方案

路堑高边坡坡面观测及监测方案

路堑高边坡坡面观测及监测方案1.坡面外观观测的测点布置高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监测基点宜设置在稳定的区域并远离监测坡体,避免在松动的表层上设点。

边坡体上的监测点布置在各级边坡平台上,每级平台观测点不宜少于5个。

2.测桩埋设对土质边坡,选择好监测基点位置之后,挖除表土并开挖0.5m*0.5m的孔约80cm深,用钢筋混凝土浇注底盘至地面高度,在底盘中心埋设一根钢筋,头伸出底盘面约0.5m,钢筋顶段设标记作为监测基点。

坡体上的监测点同样按照此方法埋设。

观测点埋设完毕后,应稳定2-3天之后再进行初测。

对于石质边坡可以利用稳固的石块作为观测标记代替观测桩。

3.监测仪器精度及观测方法监测仪器选取精度不大于一秒的全站仪,采用角度交汇法进行观测。

4.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时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必须安排专人进行巡视。

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及时通知第三方监测单位,在他们的指导下,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5.裂缝监测点设置在人工巡视发现裂缝的位置埋设裂缝监测点,裂缝一般产生边坡平台和边坡体边缘,部分分布在边坡体上结构层。

如果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面没有出现裂缝,则此类测点无需布置。

6.裂缝观测由于一般的裂缝变形是微小而且蠕变的,所以选择游标卡尺对边坡的变形裂缝进行监测。

首先在裂缝的两边稳定土体内开挖一个A4纸平面大小的洞,深约50cm,用混凝土浇注至地面高度,用两块长方形铁片风别埋设在裂缝两边的混凝土内,并使这两片铁片在裂缝处互相搭接约5cm长,在搭接处用红油漆涂色,如果裂缝变形增大,则在搭接处两块铁板的红油漆涂色处就会产生一个裂缝,用游标卡尺测出这条缝隙的宽度数据,就是所测边坡裂缝增加的宽度。

7.监测频率测点埋设后即开始监测,一般来说监测过程持续至边坡加固工程完成后六个月或当年雨季结束后三个月无明显位移即可结束。

监测频率按下表控制。

高边坡监测方案

高边坡监测方案

高边坡监测实施方案一:工程概况:本标段存在挖方边坡高度超过30m 的土石二元及岩石深挖方边坡和挖方边坡高度超过20m 的土质深挖方边坡6 段。

大部分路段坡度较陡,岩体破碎松软,节理裂隙发育,断裂构造对本标段路堑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监测内容:本标段高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堑高边坡,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人坚持每天进行巡视。

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监测组及时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2、坡面观测:高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精度为2〃的全站仪进行观测,采用直角坐标法量测。

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三、监测实施流程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需要反复交叉开展,为了使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作业协调一致,特制定如下作业流程:1、资料报送程序:2、资料报送内容:a、人工巡视记录表;坡面变形观测点埋设考证表;b、c、裂缝观测点埋设考证表;坡面观测点观测记录表;d、裂缝观测记录表;e、f、报警联系函四:报警方法1、稳定控制标准;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1 )、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 ;(2)、边坡开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敛趋势;(3)、坡面、坡顶有无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上述一点或几点现象时,都应引起注意,及时对各项监测内容作综合分析,并通过其他项目的监测资料相互进行对照、比较,以进一步讨论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报警流程(1)、报警工作及稳定控制按照资料报送程序执行;(2)、普通监测的边坡稳定性由我标监测组作为主要控制方,第三方予以辅助并在必要时提供稳定性协助判别。

(word完整版)高边坡监测方案.doc

(word完整版)高边坡监测方案.doc

附件:高边坡监测实施方案一、工程概况:本项目穿行于重丘地区的群山峻岭之中,高填深挖较多,深挖路堑和高填路堤边坡普遍存在,深挖高路堑边坡共29 处(大于 30 米),高填路堤边坡6处。

大部分路段坡度较陡,岩体破碎松软,节理裂隙发育,断裂构造对本标段路堑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较发育,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监测内容:本标段高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堑高边坡和路堤高边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高路堤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人坚持每天进行巡视。

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监测组及时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2、坡面观测:高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精度为 2″的全站仪进行观测,采用直角坐标法量测。

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3、高路堤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主要通过埋设沉降板观测路基的沉降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指导施工;水平位移观测主要为地面水平位移,采用位移边桩观测。

三、监测实施流程工作业协调一致,特制定如下作业流程:不需要不正常停挖或其他措施不满足加固措施不满足三、监测资料1、资料报送程序;清表、放线边坡开挖施工准备需要埋设监测仪器测点仪器埋设初测、调试开挖边坡动态跟踪监测满足稳定标准本级开挖完毕本级加固防护开挖完毕继续监测满足稳定标准竣工业主、监理审核确定坡面观测点与裂缝观测点监理确认测点仪器坡面及裂缝观测点埋设确定重点监测断面业主、监理等审核测斜管、测力计埋设与安装监理确认测点仪器监理确认埋设记录监测断面测点埋设记录埋设记录提交业主、监理、监测单位监测断面仪器埋设记录监理确认埋设记录人工巡视与日常监测埋设记录提交业主普通断面资料整理分析断面监测监理确认后资料提交监测单位(汇总后交业主)停止开挖或其它加固措施监测单位数据与记录综合整理填写报警单报业主、监测单位备案重点断面综合分析、稳定判断有断面危险时当天向业主、开挖期间半月提交一按时提交月报、阶段报告、标段驻地监理报警次重点断面监测资料总结报告(含普通断面)2、资料报送内容:a、人工巡视记录表;b、坡面变形观测点埋设考证表;c、裂缝观测点埋设考证表;d、坡面观测点观测记录表;e、裂缝观测记录表;f、报警联系函四、报警方法1、稳定控制标准;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1)、最大位移速率小于 2mm/d;(2)、边坡开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敛趋势;(3)、坡面、坡顶有无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上述一点或几点现象时,都应引起注意,及时对各项监测内容作综合分析,并通过其他项目的监测资料相互进行对照、比较,以进一步讨论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高边坡监测方案

高边坡监测方案

高边坡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高边坡工程是指在土石质较差、坡度较大、地形较陡的区域进行的一种土木工程。

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这类工程往往面临着比较高的风险,特别是在地震、降雨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更容易出现边坡滑坡等安全隐患。

因此,对高边坡进行有效的监测是确保工程安全运行的关键一环。

二、监测目标高边坡监测的目标是及时掌握边坡的变形、位移和稳定性等指标,以提前预警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工程的持续稳定运行。

三、监测指标1. 边坡位移监测:采用位移传感器对边坡进行实时位移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及时发现边坡位移的趋势和异常情况。

常用的位移传感器包括测距仪、倾斜计、GPS等。

2. 边坡应力监测:通过应力传感器对边坡的应力状态进行监测,如岩体裂缝应力、支护结构应力等。

及时了解边坡的应力状况,为工程安全评估和风险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3.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是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采用水位监测仪器对边坡及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位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和影响范围,为工程安全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4. 预警监测:结合位移、应力、水位等监测指标,建立预警模型和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实时数据的监测、分析和对比,判断边坡的安全状态,提前发出风险预警,为工程部门和相关人员做出相应的决策和措施。

四、监测方法1. 定点监测法:选择合适的位置固定传感器设备,通过对这些设备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了解边坡的变形和稳定状态。

该方法相对简单,适用于规模较小的边坡工程。

2. 无人机监测法:利用无人机载荷能力强、灵活性高的特点,通过无人机搭载的监测设备对边坡进行遥感监测。

该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地形复杂的边坡工程,可以覆盖更广泛的监测区域。

3. 遥感监测法:利用遥感技术对边坡进行监测,通过卫星或航空影像的获取和解译,得到边坡的变形和稳定性信息。

该方法适用于大范围坡体监测,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的特点。

五、监测周期高边坡监测周期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而定,常见的监测周期有日、周、月三种。

路堑高边坡坡面观测及监测方案

路堑高边坡坡面观测及监测方案

路堑高边坡坡面观测及监测方案1.坡面外观观测的测点布置高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监测基点宜设置在稳定的区域并远离监测坡体,避免在松动的表层上设点。

边坡体上的监测点布置在各级边坡平台上,每级平台观测点不宜少于5个。

2.测桩埋设对土质边坡,选择好监测基点位置之后,挖除表土并开挖0.5m*0.5m的孔约80cm深,用钢筋混凝土浇注底盘至地面高度,在底盘中心埋设一根钢筋,头伸出底盘面约0.5m,钢筋顶段设标记作为监测基点。

坡体上的监测点同样按照此方法埋设。

观测点埋设完毕后,应稳定2-3天之后再进行初测。

对于石质边坡可以利用稳固的石块作为观测标记代替观测桩。

3.监测仪器精度及观测方法监测仪器选取精度不大于一秒的全站仪,采用角度交汇法进行观测。

4.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时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必须安排专人进行巡视。

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及时通知第三方监测单位,在他们的指导下,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5.裂缝监测点设置在人工巡视发现裂缝的位置埋设裂缝监测点,裂缝一般产生边坡平台和边坡体边缘,部分分布在边坡体上结构层。

如果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面没有出现裂缝,则此类测点无需布置。

6.裂缝观测由于一般的裂缝变形是微小而且蠕变的,所以选择游标卡尺对边坡的变形裂缝进行监测。

首先在裂缝的两边稳定土体内开挖一个A4纸平面大小的洞,深约50cm,用混凝土浇注至地面高度,用两块长方形铁片风别埋设在裂缝两边的混凝土内,并使这两片铁片在裂缝处互相搭接约5cm长,在搭接处用红油漆涂色,如果裂缝变形增大,则在搭接处两块铁板的红油漆涂色处就会产生一个裂缝,用游标卡尺测出这条缝隙的宽度数据,就是所测边坡裂缝增加的宽度。

7.监测频率测点埋设后即开始监测,一般来说监测过程持续至边坡加固工程完成后六个月或当年雨季结束后三个月无明显位移即可结束。

监测频率按下表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堑高边坡监控量测技术方案一、编制依据1、昆磨高速小勐养至磨憨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一册第二分册)。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

二、工程概况本合同段起点桩号为K4+620,终点桩号K12+07Q路线长6.64km,位于景洪市勐养镇东侧。

本标段内,深路堑边坡共计8处,最大边坡高度为46n。

具体段落见下表:深路堑段落一览表2、高边坡段岩性与地质构造项目测区地形以起伏的中低山地形为主,局部零星分布盆地和长条形的宽缓河谷。

地形相对高差200〜600m全线海拔500〜1600m根据地貌特征分类,将测区划分为侵蚀堆积、构造侵蚀、构造溶蚀三大地貌类型。

路线北侧山丘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高程1000m以下,主要以粉质粘土、卵石、泥石为主,该路段地表水体较丰富。

本合同段由于拟建路线较长、地形起伏较大,且跨越不同的微地貌单元,加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为便于设计使用,现将路线按里程评述:1、K4+62C〜K7+100段位于浅割低山丘陵地貌区,微地貌属山间河谷、缓坡及部分陡坡地貌,为新建双幅路线,沿线以粉质粘土、卵石,泥岩为主。

该路段地表水体较丰富,沿线山间沟谷均有地表水分布,向西侧排泄至南养河。

沟谷地段地下水位埋深浅,坡面一般埋深较深,主要不良地质作用为K6+20C〜K6+620段分布的滑塌体,对线路影响不大。

K6+812K6+990段潜在不稳定土质边坡,岩石以卵石粉质粘土含大量卵石、漂石组成,均匀性、分选性极差。

2、边坡选取控制性K6+100断面进行检算,力学参数取值参考有关试验值,并结合工程经验确定,下表为设计指标采用值:岩土层的设计力学参数建议值表边坡坡率按1: 1; 1: 1; 1:1 ; 1:1 ; 1:1.25进行稳定验算,安全系数为1.13 ;拟对一级进行锚杆框格梁加固、二级、三级、四级边坡进行锚索框格梁加固、五级进行现浇拱形护坡,经验算加固后边坡安全系数为1.28,满足规范要求,并以此控制断面类比其余边坡断面进行工程加固处治设计。

3、边坡坡形、坡率与防护加固形式:(1)、边坡坡形、坡率边坡采用台阶式边坡:第一级边坡坡率均为1:1,第二级边坡坡率均为1:1,第三级边坡坡率均为1:1,第四级边坡坡率均为1:1,第五级边坡坡率均为1:1.25。

边坡平台设置宽度均为2.0m。

(2)、边坡防护工程设计边坡防护设置一览表(3)、排水设计①、每级平台均设置截水沟;②、边坡坡脚设置边沟;③、堑顶外设置山坡截水沟。

三、监控量测组织机构与管理1、组织机构2、人员安排(1)、监控量测组在项目总工直接领导下进行测点理设、日常量测和数据的处理工作,并及时将信息反馈报告监理工程师。

(2)、测量组承担项目的量测任务。

(3)、现场负责人员负责埋点、人工巡视及裂缝观测工作。

(4)、资料员负责收集资料,整理上报。

四、高边坡监测实施方案1、监测目的边坡稳定是一个复杂的、多参数岩土力学问题,尤其对于地质条件复杂、有较大潜在危害的路堑高边坡,单靠理论分析很难把握其稳定状态,必须建立动态监测体系。

只有对路堑边坡表面、地下变形以及支挡结构物受力状态监测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把握路堑边坡的安全稳定。

高边坡监测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通过对边坡变形的监测,判断边坡的滑动面深度、滑动范围及其变形发展趋势,评估开挖施工对边坡自身稳定性和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情况,提供预警信息;(2)、通过动态监测,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工序和工艺的调整,以便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支护措施,及时指导施工,优化施工方案。

避免边坡工程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安全、快捷地进行;(3)、通过动态监测,掌握控制边坡的稳定性个中参数和因数随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为动态化设计,变更设计方案提供依据;(4)、通过对张拉过程中以及施工期监测,为高边坡科研提供原始观测数据,从而分析预应力在张拉过程中以及后期的变化规律,了解预应力随时间和开挖卸荷过程的长期变化情况,解释其长期变化规律、影响因素;(5)、检验边坡加固效果,评价安全稳定性;(6)、积累量测数据,总结经验,为未开挖区段的施工提供工程类比中国云南路建集团股份公司的依据。

为节省工程投资,提高高危路堑边坡的设计和施工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

2、监测工作内容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地面位移监测、深层位移(测斜)监测及人工巡视监测。

工程承包人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地表位移监测,具体如下:3、监控量测方法(1)、坡面外观观测①、量测目的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全站仪进行观测。

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

②、测点布置一般来说,通过对高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但是在坡面的变形监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监测基点的选取,它直接关系到监测成果的准确性。

监测基点宜设置在稳定的区域并远离监测坡体,避免在松动的表层上设点。

边坡体上的监测点布置在各级边坡平台上,观测点间距50-1002对有可能形成的滑动带、重点部位及可疑点应加深、加密布点。

当同一边坡设有深层位移观测点时,坡面上其中一条纵向观测线应与深层位移观测点在同一直线上,以便观测数据的相互验证和对比分析。

坡面观测点布置示意图如下:观址梅字丽韦鬣坡面观测点布置示意图③ 、测桩埋设对土质边坡,选择好监测基点位置之后,挖除表土并开挖一个0.1 X0.1m 的坑约50cm 深度,用钢筋混凝土浇注底盘至地面高度, 在底盘中心 埋设一根钢筋,钢筋头伸出底盘面约0.2cm ,钢筋顶端设标记作为监测基 点,观测点埋设完毕后,应稳定 2-3天之后再进行初测。

对石质边坡可 以利用稳固石块作为观测标记代替观测桩。

___一 •-一一口.口匚—口|—|卜 三□□C口 E-I口□□□匚④、监测仪器的选取与测试监测仪器宜选取采用精度w 1"的高精度全站仪,本项目监测仪器为全站仪1台,并已标定合格。

量测采用角度交汇法进行观测。

⑤、监测频率测点埋设后即开始监测,一般来说监测过程持续至边坡加固工程完成后六个月或当年雨季结束后三个月无明显位移即可结束。

在此期间的监测频率按下表控制。

边坡监测频率表(2)、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①、量测目的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项目部派专人坚持每天进行巡视,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及时报给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工程师指导下,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②、裂缝监测点设置在人工巡视发现裂缝的位置埋设裂缝监测点,裂缝一般产生在边坡平台和边坡体边缘,部分分布在边坡体上结构层。

如果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面没有出现裂缝,则此类测点无需布置。

③、裂缝监测由于一般的裂缝变形是微小而且蠕变的,本工程项目部选择游标卡尺对边坡的变形裂缝进行监测。

首先,在裂缝的两边稳定土体内开挖一个A4纸平面大小的洞约50cm深,之后用混凝土浇注至地面高度,用两块长方形铁片分别埋设在裂缝两边的混凝土内,并使这两块铁片在裂缝处相互搭接约5cm长,在搭接处用红油漆涂色,如果裂缝变形增大,则在搭接处两块铁板的红油漆涂色处就会产生一个裂隙,只要用游标卡尺测出这条裂隙的宽度数据,读数据就是所测边坡裂缝增加的宽度。

(3)、量测数据的分析和整理量测数据采集完成,应及时整理分析,绘制各种曲线图。

数据呈收敛趋势时,及时回归分析,推测地面的最终位移值及稳定时间,评价高边坡的安全性、施工方法和工程措施的有效性。

①、地面变形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地面变形主要为平面位移,监测相关数据整理完后,及时绘制边坡位移量u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边坡位移量u与开挖高度h、速率v与边坡开挖高度h的关系曲线。

②、裂缝观测数据的分析与整理裂缝观测数据收集整理后,绘制的曲线有裂缝发展宽度u与时间t (即u-t )的关系曲线,裂缝发展宽度u和速率v与开挖高度h (即u-h 和v-h )的关系曲线。

③、减载数据的分析与与整理当边坡滑移过大,进行减载处理的情况下还需绘制边坡滑移量u与边坡滑移速度v 与荷载w关系曲线,裂缝发展宽度u和速率v与荷载w的关系曲线。

④、边坡滑移监测及裂缝监测回归分析u-t 曲线趋于平缓时,及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中国云南路建集团股份公司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高边坡前期采用对数u=1/log ( 1+ti )、指数u=a.e-(b/ti)和双曲线u=ti/(a+bti) 三种回归函数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取其中相关系数r最趋近于1的那个函数,推测高边坡变形的最终位移量和最终稳定时间。

在对前期的数据进行分析后,采用其中最实用的一种函数作为高边坡监测的回归分析函数。

u-t曲线出现反弯点时,表明破体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此时必须密切监视高边坡体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

同时报告监理工程师及第一监测项目部。

⑤、预警管理标准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A、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B、边坡开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敛趋势;C、坡面、坡顶有无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D、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当坡体位移速率v持续下降时(du2/d 2t v 0),坡体趋于稳定状态;当坡体位移速率v无收敛趋势时(du2/d2t=0 ),坡体不稳定,应加强支护;当坡体位移速率v出现增长时(du2/d2t >0),坡体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开挖,必要时减载处理,加强支护。

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上述一点或几点现象时,都应引起注意,并通过其它项目的监测资料相互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以进一步讨论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4)、监控量测及信息反馈流程①、边坡变形观测流程高边坡变形观测流程图③、边坡监测与施工动态控制图高边坡监测与施工动态控制图边坡开挖至埋设测点位置④ 、边坡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高边坡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继续开挖边坡不满足(5)、监控量测报送程序及资料附表①、资料报送程序a、各断面应按照监测方案和施工图规定频率、精度对监测断面进行监测,监则资料须在当天进行整理分析、稳定判断。

b、监测资料包括人工巡视记录表、监测数据等,测点埋设考证表。

c、测点埋设记录、监测仪器、监测资料必须真实与连续,并经驻地监理签认。

d、每次监测后将电子版记录发监测单位,签认后纸质记录定期交付给监测单位,汇总后交付业主。

②、资料报送内容a、人工巡视记录表b、坡面变形观测点埋设考证表c、裂缝观测点埋设考证表d、坡面观测点观测记录表e、裂缝观测记录表f、报警联系函五、监控量测注意事项高边坡监测工作注意事项如下:1、监测人员做到四个固定,即固定的观测人员,使用固定的测量仪器,固定的测站基点,固定的游标卡尺量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