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 心中悟出始知深

合集下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的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的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的意思
标题:深入解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的含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贤们用他们的智慧总结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给后人以启迪和教诲。

其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句话,更是成为了世人传颂不衰的至理名言。

本文将详细解读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一、字面解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意味着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肤浅的,要想深入地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去体验。

二、深层含义
1.知行合一:这句话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书本上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亲身实践,我们可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是否正确,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3.勤奋好学:这句话还暗示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认识更加深刻。

4.反思与成长: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总结,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
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是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

其意思是说纸上得来的知识往往是浅薄的,真正明白一件事情的要义是需要身体力行去实践的。

这句话意味深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知识的看法以及对于学习的要求。

在作者眼中,单纯地通过阅读、理论知识掌握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学习是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

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意味着即使是反复阅读,学习到的知识也只是表面的,没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而真正的理解和领悟,则需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和巩固。

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绝知此事要躬行,意味着只有亲自去实践,亲自去行动,才能真正明白一件事情的要义。

纸上得来的知识只是理论,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一项技能,只有亲身去实践,亲自去经历,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门道和奥秘。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是只停留在书本上,更要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知识变成技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学习的道路是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的。

只有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提高,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经验、有能力的人。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平衡。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也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朗文诗话》中,意思是说通过纸面
上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学会一项技能或者掌握一门知识,光是纸上得来远远不够,必
须亲身去实践,亲身去感受才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重
要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

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比如学习游泳,光看教科书
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跳进水里去练习,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学会。

再比如学习骑自
行车,光看别人骑的姿势和原理是不够的,必须亲自上车练习,才能掌握平衡和技巧。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学好一门技能或者掌握一项知识,一定要注重实践,不能只停留在
书本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个人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是无法真正提高自己的
能力的。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去做,不断去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比如一
个销售人员,光靠书本上的销售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实际销售活动去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销售能力。

再比如一个演讲者,光靠说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通过
不断的演讲实践去提高自己的演讲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定要注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探究诗句寓意
“纸上得来终觉浅”,是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写下的一句话。

该诗中,作者以抽象的思维,形容出书本蕴含的智慧,虽然书上的知识有了读者的领悟,但是毕竟是在纸上浅滥地领悟,始终没有真正理解到书本蕴藏的智慧。

那么,纸上得来终觉浅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充满了深意,可以说是陆游诗集中一首优美的古典诗的精髓。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意味着,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最多只能为我们节约一定的时间,以及减少失误,但是却终究收获不了足够的睿智,只有贴近事物实践,才能有所收获,从而导致书本上浅浅的知识终究弥补不了实践中收获的不足。

实践阅读的能力,是人类的一项重要能力,它将在你的一生中延伸开来,每一次实践都会有一次新的收获,令你的视角更加全面,令你的生命更具价值。

陆游的诗是对实践的赞赏,也希望大家从书本上能够有更大的收获,才能最终真正从书本里学到智慧,而不仅仅是浅浅的一箩筐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出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弟子》的诗句,意思是说光凭纸上学到的知识是肤浅的,要真正了解掌握这些知识,必须亲身实践和实际行动。

这句诗语虽然简短,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它告诉我们,光靠纸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亲身去实践、去实际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精髓。

纸上得来的知识是抽象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变得具体、形成经验,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以学习一门外语为例,光凭课本上的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与母语为该语言的人交流,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光是死记硬背词汇和语法规则,是远远无法应对实际情景和交流的。

只有通过真实场景的练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除了语言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是如此。

比如学习音乐,光是看乐谱、学习音乐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练习演奏和多参加音乐会,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乐器的精妙之处。

再比如学习体育运动,光是看体育比赛和学习战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自动手、多实践、多参与比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技术和竞技水平。

不仅仅在学习之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付诸实践的行动。

比如说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光是看书和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际去交流、去沟通、去尝试,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

再比如说如何解决问题,光是想办法和制定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行动、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不仅在学习中要注重实践和行动,也要将这种精神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和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表示亲身体验后才懂的诗句

表示亲身体验后才懂的诗句

表示亲身体验后才懂的诗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津》。

白话文释义: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寓意: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

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白话文释义:一个人走一千里的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寓意: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3、努力晨昏事,躬行味始长。

出自陆游的《与子聿读经因书小诗示之》。

白话文释义:努力是早晨晚上就能做到的事情,亲身实践才知道道路的长久和艰难。

寓意:劝告后人要多实践,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感受到真理。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出自荀子的《劝学》。

白话文释义:不去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去靠近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深。

寓意:告诉人们要去亲身感受景色而不是光靠书本来想象。

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止矣。

出自《荀子·儒效》。

白话文释义: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寓意:告诉人们,我们应努力去践行正道,因为道就在我们身边,不去努力实践,仍然达不到目的,再小的事情,不去做永远也不会成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出自于《朱子家训》,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所著,这句话意思是说,光凭书本上的学识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了解某件事情,必须亲自去做,去实践,去躬行。

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哲理,它不仅提醒着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可以从学习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

纸上得来终觉浅,意思是说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只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想要深入了解某一个领域,就必须要实践,要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比如学习游泳,光凭看书是学不会的,必须要亲自下水,感受水的力量,才能真正掌握游泳的技巧。

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

我们可以从人生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人生中有很多道理和道行需要我们去实践,比如孝顺父母、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等,这些都不是光凭书本就能理解的。

只有亲自去做,去实践,去躬行,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道理和真谛。

比如孝顺父母,光凭嘴上说是不够的,必须要亲自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辛劳,才能真正体会孝顺的意义。

再次,我们还可以从工作学习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

在工作学习中,光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有所成就。

比如学习项目管理知识,光凭书本上的知识是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必须要在实际项目中去应用,去实践,去躬行,才能真正掌握项目管理的精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教诲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要重视实践,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只有通过实践,通过躬行,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真谛。

希望每个人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铭记这句话,用心去实践,用心去躬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和收获。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哲理,也希望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地去实践,去躬行,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道理和真谛。

关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我想共享一些个人的体会和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学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学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学意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出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家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获取的知识是浅薄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一件事情的方法是亲身去实践和体验。

这句话所传达的哲学意义深远而重要。

它提醒着我们,知识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被深刻地理解和应用。

光靠纸上的知识,我们只能是表面上的了解,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

只有亲身经历和实践,我们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句话还告诫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和行动。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

纸上的知识可以给我们提供思考和启示,但真正的成长和进步需要我们付诸实践。

无论是学习新的技能、掌握新的知识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实践和尝试。

此外,这句话还提醒我们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遇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通过亲身经历困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挑战。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和理
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被真正理解和应用。

在追求知识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和行动,并且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只有通过身体力行,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深度和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地理体验式教学的实践
【摘要】:文章从锋面活动的课堂实践方面入手对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传统教学体验式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由于体验式学习有着传统教育所没有的作用,更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鼓励其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即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强调体验式学习。

传统的地理教学把学生当成是地理知识的无知者,老师事无巨细,把难的知识简单化,把容易的知识“傻瓜”化,即所谓的“傻瓜教学”。

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本身有思想,有灵魂,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一定的经验,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基础。

他们知道体验,会体验,尝试过体验的乐趣,而我们传统的地理教学恰恰是剥夺了学生的这种体验的权利。

而剥夺了学生独有的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缺乏情感体验获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堆“死知识”、“假知识”。

新课程对
传统课程内容做了重大的调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静态“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

“体验式学习”,即是老师们要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对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体验式教学”,能达到以往传统教育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

如在进行锋面天气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掌握抽象的知识,可以设计两个实验:①模拟锋面的形成。

在鱼缸隔板的两侧放两种不同颜色的冷盐水和普通热水,把隔板抽开之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通过亲手做这个实验,对不同性质的水相遇所发生的现象有了直观的理解,从而也能类比不同性质的冷暖气团相遇所发生的现象。

②在装了热水的杯子上放一块玻璃,玻璃上放冰块,观察发生的现象,以此生动地演示上升热气团受冷凝结的现象。

体验过程,设置一个丰富而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在活动中深化体验、体验情感、感悟生命。

激活这个学习过程,下面首先就以“锋面系统的形成及天气变化”为例进行尝试。

●基本思路
如何让抽象的理解多一些具体的元素,进而达成体验,化抽象为具体?把模拟实验引入课堂现场,通过“三动一用”(动脑、动手、动嘴、用眼)完成实验和推论。

锋面是理论、是知识,天气是现象、是生活。

于是笔者把活动作为纽带连起知识与生活,
既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又避免了活动本身造成喧宾夺主的尴尬。

具体展示如下:
●模拟实验
实验用品:鱼缸(50*20*20cm)、玻璃隔板、食盐、红蓝墨水、滴管、搅拌棒、热水、冷水、广口瓶、玻璃片、冰块。

实验Ⅰ:由分层现象推论冷暖气团的相遇
实验Ⅱ:模拟锋面附近的天气
分析与思考: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指学生亲身经历某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指学生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结果和情感体验。

笔者认为,体验就是在自我经历基础上的内心感知与感悟,形成独特的生活经验,并借此构建自己的知识,赋经验以意义。

兴趣无疑是学生最好的师傅,在七嘴八舌的讨论声中,一些平时很文静的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管是前期讨论,中间动手操作,还是到实验现象的观察,气氛活跃开心;师生互动则主要体现在这个实验所得出的推论上。

实验是这堂课的亮点和难点,把握这个环节,我认为教师必须要注意两点:
①调控课堂现场的能力:前期讨论火爆→实验操作时的收心、静心观察→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的思考推论,整个流程中动、静起伏呈波动变化,所以教师把握节奏要一张一弛,方能活而不乱,既活气氛又活思维。

②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引领作用,不能过急,越俎代庖抢夺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存在顾虑和不足之处:
①对操作实验的学生要求较高:边操作边介绍进程,要求兼具表达能力、调动气氛的能力、合作的能力。

②对班级凝聚力、同学间的认同度的要求也较高。

所以,实验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系数,适合班级氛围良好,学生能力较高的班级。

但反过来也要注意的是,在师生互动的小组活动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活动”会造成课堂混乱。

我们的教学反思与体会是:教学中不要害怕课堂出现问题和“麻烦”,恰恰相反,出现这些“问题”,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探索。

实验Ⅱ中还可以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良,在确保冰块融水不下流的前提下,采用平抽法将玻璃片底下水汽汇聚,产生几滴降水现象,让实验目的由“观察水汽凝结的位置”变成了更直观的“下雨天气”(如图),形象生动。

●活动——探讨“锋面的天气”
承转方式:朗读表演→活动
朗读材料一我喜欢春天的小雨,因为它是温柔的。

它不像夏天的雨那样来势汹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倾泻下来,给人们来个措手不及;也不像秋雨那样“一阵秋雨一阵凉”,给人以凄凉之感。

春天的小雨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雨量小,雨点细,雨步轻,因而显得格外温柔。

朗读材料二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

风带着雨点,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又一个闪电出现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地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
活动Ⅰ:FLASH结合图片观察比较冷暖锋
活动Ⅱ:看CCTV天气播报视频,尝试自己做主持人。

播报材料如下:
活动Ⅲ:动手做冷暖锋的形成或天气示意图
分析与思考:
由个体朗读带给学生不同的雨境,思考原因,进而进入活动Ⅰ冷暖锋比较,承转还是比较自然,但是要注意三点:
①这两段文字只作感受式承转,所以文章宜短则短;
②考虑学生朗读的效果问题,加上此课活动设计已经很满,最好能改为音频;
③教师要避免产生知识误区,锋面过境并不一定产生降水,所以在此多用一言半语作个简单铺垫即可。

活动Ⅰ冷暖锋的比较实为本堂课的难点和重点,为应用性活动Ⅱ和活动Ⅲ作基础,因此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上讲台找异同,集思广益,在“找”和“思”的结合中完成活动。

印象最深的是在区分锋前和锋后时,一学生模仿开车表演,以“车
前”和“车后”的区分让在座的同学豁然开朗。

教师在此活动的最后要展现学生“集思广益”的成果,用一言两语或一张总结性幻灯片即可。

活动Ⅱ、Ⅲ为应用性活动,天气预报需要大胆创新,在清晰应用本堂课知识原理的同时,如果能有一些自己的独特风格,也不失为一段学以致用又能开怀一笑的经典,但是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颇大,所以追求效果并不是活动的宗旨。

而动手比赛做冷暖锋的形成示意图和天气图,本意为检测这堂课的效果,考虑到时间问题,笔者在课前已事先准备好了各种箭头符号(工作量偏大),让学生在课上选择粘贴做一个立体的冷锋或暖锋既可,展示一二并纠正错误之处,课后回收以作为本堂教学的反馈材料。

这只是“体验式学习”实施的一个侧面,笔者认为,还需加强“做”和“尝试”,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增强体验的感受。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可以精心编排一系列新颖刺激、富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主动接受体验,解决一个个陌生的难题。

可以鼓励学生行动起来,参与课前准备;可以把学生带出去,让他们“眼见为实”;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我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的画面……要逐渐淡化老师的作用。

让学生去观察,去活动,去讨论,去实践。

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

教学固然教人以知识,但知识不是死板的,地理教学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而要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的发展空间,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思考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自身体验的过程,发展学生智慧、感悟科学实践的过程。

“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教育要张扬生命的个性,人的世界是交往的世界。

“教育的过程才能成为生命的激情对话和心与心的交融,才能使教育过程尊重生命,体现尊严,给个性的发展以充分的空间。

”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与客体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既分享体验成果,交流体验感受,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对话意味着尊重,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理解。

体验不仅存在于课堂,也延伸到课外,这种课上体验、课下交流的形式,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肖海平、付波华;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01期
[2]徐丙奎,何雪松;互动式体验学习与“社区工作”课程的重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李季鹏;;体验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10期
[4]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2期
[5]王叶冬;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