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七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通史版高中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12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通史版高中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12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时规范练12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选择题1.(2019甘肃二模,28)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革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汗青的偶尔变乱。

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阑珊,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承甜睡了二十年。

”这反映了( )A.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B.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C.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D.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解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反抗先辈的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由材料“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阑珊,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仍旧没有真正觉醒,没有清醒认识到中英的现实差距,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鸦片战争尚未真正引起民族觉醒,不是说明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肯定的震慑作用,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中清朝较英国军事、政治制度都落伍,故D项错误。

2.1840年12月,中英会商在广州举行。

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款式向英赔款。

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设法酌酬洋银五百万元”。

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

琦善此举目的在于( )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C.维护清王朝的体统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解析根据材料“酌酬洋银五百万元”可知,抵制英商的赔款打单不切合题意,故A项错误;由材料“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可知,清朝软弱的态度不切合题意,故B 项错误;赔款的白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表明赔款为琦善个人行为,与天子无关,天子代表清朝当局,此举维护了清王朝的体统,故C项正确;质料说的是赔款题目,故D项错误。

3.(2019广西南宁摸底,28)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件,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办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中关于协定关税的规定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丧失,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没有涉及民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可知这一体制粉碎了中国关税主权,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故C项错误;“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人教版必修一:1894—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抗争(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人教版必修一:1894—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抗争(解析版)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1894—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抗争(解析版)一、选择题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答案】 C【解析】据题目中“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可知徐中约认为日本取胜的原因是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故选C项。

2.(2017·山东济宁期末)“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自认为‘为中国佬办了件大事’,但正如迈克尔·亨特曾经挖苦地指出的那样,美国人实际上无视中国的利益。

”亨特的“挖苦”主要是基于该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迫使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C.实质扩大了列强侵华权益 D.使中国民族工业陷于破产境地【答案】C【解析】据材料“但正如迈克尔·亨特曾经挖苦地指出的那样,美国人实际上无视中国的利益”可知,亨特的“挖苦”主要是基于该政策扩大了列强侵华权益,故选C项。

3.(2018·黑龙江大庆模拟)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

以上材料表明( )A.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 B.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C.清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 D.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答案】 B【解析】材料“拳匪四起……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体现了义和团给长青县带来的严重破坏,义和团的行为体现了其破坏性,故选B项。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迁作业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迁作业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7单元第18讲 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江苏徐州模拟)下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表。

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C.“实业救国”思潮高涨D.列强侵华方式改变答案 B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与材料中的时间相符,故选B项。

1915年掀起“抵制日货”运动,排除A项;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实业救国”长期存在,是重要原因但非“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排除C项;这段时间内列强侵华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2.(2019·浙江宁波十校联考)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最早是一个手工锻铁作坊,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转变为机器工业,发展迅速。

后因外商企业压迫排挤,1900年被英商吞并。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历程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迅速结束C.实业救国思潮从理论走向实践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答案 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发昌机器厂的产生、发展和被吞并的过程,从中体现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历程,故排除A 项;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实业救国的思想,故排除C项。

3.(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如图反映了19世纪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的变化情况。

这表明( )A.列强不断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中西方工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C.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工业的落后D.洋务企业在世界上缺乏竞争力答案 B解析分析图表可知,19世纪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比例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很大,这表明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现代工业迅速发展,速度远超中国,中西方工业发展出现不平衡,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1840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1840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840—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期间,中外谈判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在北京长驻公使,开放长江沿岸的新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等。

判断该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2.1840年12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

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

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

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

琦善此举目的在于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C.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上奏折时称:“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

”该文后的语句应该是A.“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臣等再四商酌,应于关防内,明刊办理夷务字样,方足鼓舞人心。

”C.“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D.“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4.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其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

这表明,近代中国内的“租界”A.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B.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C.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了中国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5.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英法两国认为:可以与中国保持平等关系;这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

而中国皇帝则认为:这是封贡体制的终结和对中国天下共主身份的否定,不可接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法的主张是为了与中国平等往来B.外国公使驻京可方便对中朝贡C.朝贡体制能够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D.中国统治者缺乏近代外交观念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讲义:阶段七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讲义:阶段七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总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

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影响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人民的抗争:(1)黄海大战和反割台斗争。

(2)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的过程、特点及评价。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地位和影响。

[主干梳理]考点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

(2)过程⎩⎪⎨⎪⎧①丰岛海战: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②平壤战役: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③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⑤威海卫战役: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主要危害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影响⎩⎨⎧①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习,比如,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
(6)2011·课标卷,31:八国联军侵华与清中央
争,可联系洋务运动;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可 联系维新变法运动等。
集权危机(东南互保运动)
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抓主干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Evaluation only.
it((h12))日中A本国s::p明封o治建s维统e新治.S后腐l朽,资i,d本没e主有s义 认发 真fo展 进r行,急战需.争N抢E准占T备商。品3.市5场和C原li料e产n地t。Profile
Evaluation only. 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晚清政治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
ith
1898 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①;取消闲散重迭
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重理解 1.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角度
影响
Evaluation only. 列强侵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
华特征 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ith A经s济p结ose随.着Sl帝i国d主e义s侵略f加o剧r,中.国N的E自T然经3.济5进一C步l解i体e,n清t政府P放r宽o对file 构阶C变级o动关pyr民民i间族g设资ht厂产的阶2限 级0制登0上,民4政-族治2资舞0本1台主1,义维经新A济派s得、po到革s初命e步派发政P展治t团,洋y体务成L运t立动d,破救.产亡图
京至山C海o关p铁y路r沿i线g战h略t要地2004-201控1制之A下spose Pty Ltd.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含答案)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C.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D.青岛问题得以解决解析从标题《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中看不出A、C、D三项。

其中,“青岛问题之力争”反映了“外争国权”,“曹汝霖宅之焚毁”“章宗祥大受夷伤”反映了“内除国贼”。

答案 B2.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A.①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C3.《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①关税自主权②内河航运权③九龙司地方一区④香港岛A.①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有材料可知这是考察《南京条约》的内容,而②是《天津条约》的内容,③是《北京条约》的内容。

答案 B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五四运动前后,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依然是民主革命和反帝反封建,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和群众基础有了变化。

答案 B5.2019年,为祝贺“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纪念“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上海静安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特推出系列展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练习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练习

第1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一、选择题1.(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C “新约”是指《马关条约》,“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指的是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输此巨款”指赔款两亿两白银,“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设工厂,方便了其对华资本输出。

结束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是《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是《南京条约》,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长沙摸底)“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C 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项正确。

3.(2017·湖北四地七校联盟联考)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D 从材料中的“清王朝”“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全部丧失,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C “新约”是指《马关条约》,“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
拱手而让他人之”指的是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输此巨款”指赔款两亿两白银,“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设工厂,方便了其对华资本输出。

结束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是《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是《南京条约》,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长沙摸底)“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解析:C 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 项正确。

3.(2017·湖北四地七校联盟联考)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D 从材料中的“清王朝”“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全部丧失,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项正确。

4.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解析:C 根据材料“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体现不出清政府对列强条约的全面回绝,只是体现出了其对待条约的态度,A项错误;清政府遵守条约并不能说明其卖国立场,B项错误;由对条约的不遵守到最终恪守条约,体现出了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

5.有学者认为:“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

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该学者的观点( )
A.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
B.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
C.强调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
D.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
解析:D 材料中只评价“义和团事件”,没有涉及八国联军,A项错误;抹杀了愚昧性,与材料中“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不符,B 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价,没有涉及清朝政府的反动性,C项错误;材料中“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强调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忽略了爱国性,D项正确。

6.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

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

材料表明义和团( )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
解析:B 结合题意可知攻陷涿州前后义和团“对铁路、电线杆”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清军的进剿”,由此可知义和团对清政府有所防范,并未完全放松警惕,B项正确。

破坏铁路、电线杆客观上排斥了外来文明,A项错误,排除;防范不能等同于转移,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动手破坏铁路不能表明是否放弃“扶清灭洋”的初衷,D项说法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7.(2017·河南郑州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

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
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

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

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

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材料二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

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以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

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

“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

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

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

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

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

随着战事
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归纳。

第(2)问,“特点”依据材料及所学可以从目的、进程、手段等角度归纳,表述注意概括性;“原因”依据材料及所学从中日两国的角度分别分析。

答案:(1)历史背景:①明治维新后,对外殖民扩张是日本既定方针;②岛国日本发展遭遇瓶颈,国内矛盾日益激化;③日本逐渐占领中国东北,借助该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以战养战;④镇压中国抗日力量,同化当地居民,实现永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

(2)特点:①蓄谋已久;②计划、组织周密;③伴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④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

原因:①中国人民对日本移民侵略的坚决抗击和抵制;②在华日本移民生活的日益不适与管理失控;③日本侵华战争逐渐走向失败,使日本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