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学科0706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doc
3S集成与气象应用专业s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S集成与气象应用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理学一级学科代码:0706 一级学科名称:大气科学二级学科代码:0706Z5 二级学科名称:3S集成与气象应用一、培养目标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是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并具有用第二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
身心健康,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业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工作。
二、学制、学习年限和学分要求(一)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二)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
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由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学院同意,报研究生部批准后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学习年限最长为8年,期间的经费由指导教师或自行承担。
(三)学分要求:博士生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1学分,总学分至少须修满20学分。
三、研究方向(一)GIS技术与气象应用(二)遥感技术与陆面过程模拟(三)生态环境遥感(四)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五)水环境遥感四、培养方式(培养环节)对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从事博士生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
博士生指导老师要关心博士生健康成长,要求博士生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了解时事政策、参加公益劳动等活动。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博士生应学习一定的课程,达到规定的学分,以拓宽知识面,加深专业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知识,掌握本学科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新的科学实验手段。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附件3
西南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数学
专业名称数学教育
专业代码0701Z2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修订日期:2012年 5 月14日
修订日期:2013年 6 月10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
际情况开设。
2.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应在专业必修课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五、科研能力与水平及毕业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六、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七、主文献研读课程书目。
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Fortran 程序设计 计算方法 流体力学Ⅱ 理论力学
Mechanics
Programming with FORTRAN Language
Computational Method
高等数学 I2,Fortran 程序设计
Fluid Mechanics Ⅱ Theoretical Mechanics
流体力学Ⅰ
Extended College English Level A Series
或选修大学俄语、大学西班牙语等另外一种外语的四个等级课程,修满 10 学分。
大学英语Ⅲ
008201103019
体育Ⅰ
Physical Education Ⅰ
体育
008201103021 008201103023
体育Ⅱ 体育Ⅲ
(二)选修实践环节 (4 学分)
1.气象台站实习(3 周,2 学分)
八、课程设置及修读要求
(一)公共基础及通识教育层面
修课 要求
课程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008101101023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00810110102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必修
思想政 治理论
0081011010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英文名称 Oceanography Ⅰ Fluid Mechanics Ⅰ Experiments of Fluid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I2,线性代数 大学物理实验 3
选修
070702101205 070702101289 070703201019 070702101313
2.专业知识课程
修课 要求
大学英语Ⅰ
C301101035
大学英语Ⅱ
气象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面向新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方面的专业人才。
1. 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气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应用前景。
2. 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前景,应具有创新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需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学科是研究气候系统中各种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气候变率的规律、形成机制及预测的学科。
从气候系统的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入手,运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及计算机科学等方法,研究气候系统中各种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规律、过程、机理和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问题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l)气候变化规律、过程和机理研究;(2)气候系统模式与气候变化预测研究;(3)气候变化影响与对策研究等。
三、招生对象1. 硕士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2. 硕-博连读:已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入学后两年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享受硕士生待遇,在第四学期中进行中期考核,考核优秀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受博士生待遇。
中期考核未通过者继续按硕士生规格培养。
3. 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
经博士生“申请—考核制”,笔试面试均合格者。
大气科学专硕

大气科学专硕
大气科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组成、结构、动力过程及其与地球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大气科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也是研究地球环境和资源变化的重要学科。
大气科学是一门由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而成的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
大气科学专硕,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大气科学、大气环境和大气研究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愿意为社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硕研究生应获得以下能力:(1)具有系统的大气科学和大气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2)具有通过大气科学技术、技术和系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有研究分析大气科学现象、解释其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的能力,(4)熟悉大气环境污染预防、控制与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专硕研究生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大气测量技术,以及大气环境环境预测技术、大气模型研究、大气环境健康等。
学习大气科学专硕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实习、研究论文撰写等方式,强化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
大气科学专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大气科学研究成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大气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同时,专硕研究生还可以参加学术会议和大气科学专业素拓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增加学习和积累经验,拓宽知识面。
大气科学专硕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学科,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学
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大气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素质,为学生的科研工作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901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二、基本要求: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实干创新、热爱劳动、勇于实践,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2、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进行大气探测的技术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3、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4、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
三、学制:基本学制四年,学习期限3-8年。
四、主干学科:大气科学、环境科学。
五、主要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气候学等。
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设计一、引言大气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地球大气的运动、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对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应对气候灾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大气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优化设计。
本文旨在探讨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基础训练1. 学科基础课程在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注重学生的学科基础训练。
包括大气物理、气象学、气候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以及数学、物理等相关的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应积极与气象部门、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例如,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测、实验室实验以及参与大气科学相关的科研项目等。
这些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接触到气象现象和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核心课程1. 大气动力学大气动力学是大气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数值模拟方法,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大气环流的形成和演变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案例和实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他们对大气动力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因此,在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增设气候变化课程。
该课程应包括气候系统和全球变化的基本知识,以及各类气候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并参与到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专业选修课程1. 气象灾害预警与防控气象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增设气象灾害预警与防控的选修课程。
该课程将介绍各类气象灾害的特点、预警技术和防御措施,培养学生对灾害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2. 大气环境与气候调控大气环境质量和气候调控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601

附表 1 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名称
自然辩证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硕士外语Ⅰ 公共课
硕士外语Ⅱ
学
硕士外语口语Ⅰ
位
硕士外语口语Ⅱ
课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
生物气象学研究进展 专业课
环境遥感
硕士专业外语
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
英语二外
日语二外
俄语二外
法语二外
多元统计分析程序设计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气象学学科的学术活动,在阅读气象学科大量文献基础上,在本学 科范围内做 2 次以上学术报告。
4.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 践。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教学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专) 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应参加公益劳动。在完成实践教 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实践环节总工作量不少于 10 标准学时。 5.文体活动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艺术素养。
七、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 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应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 正确,思路清晰,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科学学科0706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大气科学学科(0706)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1.政治思想 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诚挚合作的精神;服从祖国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2.业务水平 掌握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熟练地应用大气科学的基本研究技术和方法从事大气科学业务和科学研究等技术工作;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与先进的仪器设备;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和写作能力;能独立胜任大气科学的科学研究、教学、业务以及技术管理工作。 3.学术素养及能力 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术方向 大气科学的主要学科方向包括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3个方向。 1.气象学 是研究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形成机理、预报的理论和方法、气候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等。 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气象学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巨大作用越来越显著,其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它包括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环流、中小尺度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等。 大气过程以及各类气象灾害直接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所以正确认识大气变化过程的规律,不断提高预报能力,为防灾减灾服务是本学科的主要任务。 2.气候学 是研究从季节内、季节、年际到年代际或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的时空特征、形成机理与变化规律及其预测的一门学科。 现代气候学认为气候的自然变化是地球系统五大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候学不仅研究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也研究外强迫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气候变化。 现代气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认识各种时空尺度气候形成和演变机理,发展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预估的理论和方法,并探讨气候学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应用。 3.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以大气现象和过程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及其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大气探测技术和科学实验,研究大气中各种宏微观物理和化学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探讨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以及大气成分的源与汇,及其在大气中疏送、扩散、沉积和转化等物理、化学过程,揭示上述各种物理、化学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相互影响。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基准学制为3年,按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且成绩优异者,可提前1年毕业(按学校提前毕业的规定执行);因故不能在规定学制内毕业的可延长至5年。 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7学分。 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32学分(学位课不低于21.5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0.5学分);培养环节5学分。 课程学习一般为1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
四、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由本学术研究方向讲师以上职称教师组成,研究生导师任组长。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基础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学风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和实践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所在学术方向的学术交流活动。 1.实行导师负责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 入学 3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院。 2.课程学习 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方法。 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术活动 三年内,每位学生须按学科方向或学术方向做4次学术报告,即一年级下学期做综述报告,二年级上、下学期做读书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 三年级上学期做研究结果报告。 学术报告作为研究生班讨论课列入成绩考核。 (2学分) 4.实践教育 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 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教学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 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应参加公益劳动。 在完成实践教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 实践环节总工作量不少于 10 标准学时。 (1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3年基准学制安排。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本科课程 2 门(相应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生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及格,但不计入总学分。 大气科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 位 课 程 公共必修 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必选其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第一外国语 96 4 1、2 硕士外语口语 32 2 1、2 一级学科必修课程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 40 2.5 2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 40 2.5 1 大气科学中的数值方法 40 2.5 1 学术方向限修课程 生物环境物理学基础 32 2 2 气象学方向 生物气象学研究进展 40 2.5 2 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 40 2.5 2 气候学方向 农业气候信息系统 32 2 1 环境遥感 40 2.5 1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方向 遥感科学与技术 32 2 2 选修课程 公共与基础选修课程 研究生就业创业指导课 16 1 2 英语二外 32 2 2 大气科学硕士专业外语 16 1 2 专业选修 课程 多元统计分析程序设计 32 2 1 应用气象仪器学 32 2 2 设施环境模拟 48 3 2 地理信息系统 32 2 2 模糊数学及其应用 32 2 1 大气科学专题讨论 32 2 2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48 3 2 必修 实践环节 开题报告 1 3 中期考核 1 3 研究生班讨论课 2 5 实践学分 1 6 补本课程 大气物理学 任选2门 天气学原理 农业气象学原理 气候学 六、考核 1.成绩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实时跟踪本学科或学科方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查阅不少于60 篇相关学术论文(外文占30以上),撰写出不少于 1 篇的文献综述报告,并要在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工作。 开题报告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 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1学分) 3.中期考核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中期考核工作。 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1学分) 4.外语水平考核 通过学校研究生外语水平考试或通过国家外语六级考试。
七、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须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 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 选题力求与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进行接轨,同时也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选题工作。 2.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5年。 3.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严格遵照国家和沈阳农业大学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撰写(见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规范性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上,包括文字、图表、引文标注等,都要符合相应的撰写规定和规范;在内容上,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论文须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特别是代表性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基础上进行选题,选题应具有创新性。 (2)提出的研究内容必须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