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落日的幻觉》教案与反思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20《落日的幻觉》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0《落日的幻觉》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 落日的幻觉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落日的幻觉》教案及反思新人教版(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落日的幻觉》教案及反思新人教版(新)

《落日的幻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2、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3、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科学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意识。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多媒体课件玻璃杯、水、筷子(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将筷子放在盛水的玻璃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下面老师将为大家演示这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

(学生小声议论)生:我看到了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

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他看到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只是我们眼睛产生的一种“幻觉”,在现实生活中落日也会产生各种幻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落日的幻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记忆中有关“落日”的古诗词。

刚才有位同学说出唐代诗人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

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2、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大屏幕显示)3、在说明原因的时候,课文运用了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落日的幻觉》教案与反思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落日的幻觉》教案与反思新人教版

《落日的幻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2.培养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3.体会本文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学写事理说明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产生落日幻觉的原因。

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1.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讨论法,共同探究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设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

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那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落日的图片。

同学们,落日很美,甚至可以用“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来形容,其实这是我们对落日产生的幻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让我们从黄天祥的《落日的幻觉》中找到答案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2.培养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3.体会本文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学写事理说明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蕴(yùn)含吟(yín)咏绮(qǐ)丽坠(zhuì)落绚(xuàn)丽殷(yān)红日薄(bó)西山,气息奄(yān)奄——语出晋李密《陈情表》。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20课落日的幻觉教学目的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语言与诗词名句。

2.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想学生自读自学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落日体验,思考一下落日真的是圆的吗?落日竟然是扁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去探过究竟。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字词幻觉:是指在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相应感官的条件下,而感觉到的一种真实的、生动的知觉。

吟咏(yín yǒng ):歌唱;有节奏地诵读;指诗词等韵文。

绮丽(qǐ lì):鲜艳美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绚丽(xuàn lì):灿烂美丽殷红(yān hóng ):深红,红中带黑。

变化多端:端,头绪。

形容变化极多。

也指变化很大。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

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亦作“西山日迫”。

薄:逼近气息奄奄(qì xī yǎn yǎn):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

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就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出自《登乐游原》[唐]李商隐一、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2.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明确: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并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然后在说明前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一段文字来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此基础上,逐段说明这些景观背后的科学道理。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明确:表达:方式描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落日的幻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落日的幻觉教案新人教版

20 落日的幻觉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描写。

教学时间:1学习过程一引入看落日的照片用学过的诗句赞美落日二、目标展示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描写三、新授、先学(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完成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并写会这些词:幻觉(jué) 吟(yín) 咏绮(qǐ) 丽殷(yān) 红日薄 (bó) 西山气息奄奄(yǎn )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3、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后教听写字词。

组长检查先教2、3问题兵教兵,先抽差生,再抽中等生。

老师补充。

先学再精读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

2.说说作者眼中的夕阳“好”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从文段中去找寻新发现。

3.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顺序?(如:描写顺序,从总的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板书:落日幻觉——深黄、殷红暗弧、亮弧变扁变大3.明确作者之所以能把“夕阳的无限美好”表现得这样淋漓尽致的原因。

板书:善于观察4.全体齐读第二自然段。

后教(1)兵教兵,先抽差生,再抽中等生。

(2)老师补充。

(五)当堂训练学练优P55页1——4和练习第二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作者用科学的言语,解释了人们眼中漂亮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

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

学情分析说明文重在理解说明顺序,一说明顺序为起契,搞清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同时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找出落日时的幻觉,但对幻觉产生的原因分析可能存在肯定的问题,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2.品析文章言语的生动性。

于编辑教学环节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落日的各种幻觉及其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认识落日幻觉,增强学生对于自然现象的精确理解与合理认识。

增加他们的知识累积与贮备,整节课教学过程严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较好,教学效果明显。

教后记(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先描写日落时的各种景象,再逐一作出科学解释,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要特长观察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保持好奇心的启发。

在讲授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缺乏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文的言语一般都较平实,所以学生在阅读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

这也是老师认为说明文不好讲的原因。

我在备课之初就设想到这个问题,于是,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我首先考虑的问题。

让学生能投入的学习必先让他们想学,能对文章产生兴趣。

既然文字本身并不能吸引学生那么只能从别的方面入手。

所以在导入局部,我是抓住“幻觉〞一词作为切入点,用一些在视觉上简单产生幻觉的图片给学生看,让他们首先感受一下“幻觉〞是怎么样的。

进而说出这种有趣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就如我们每天所见落日。

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

二、明确说明文共性,寻觅这篇说明文的个性想学好一篇说明文,就必须有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 落日的幻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 落日的幻觉教案(新人教版)

落日的幻觉
以课文为导引,能够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
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奂美仑的落日实际上是幻
教学设计
伴着一幅幅夕阳美景图,教师深情朗诵:在夕阳的余晖里,凄婉
的楚地音乐响起,霸王仰起头颅,拔剑自刎,殷红的血染尽最后
难以认读的字词,并总结初的色彩,让人叹惋,让人感伤。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如此
,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页注释②)
四、精读课文,评析语言
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

之一,就是替换法。

情况,体现了说明。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20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20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20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新人教版《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先描写日落时的各种景象,再逐一作出科学说明,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要善于观看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保持好奇心的启发。

在讲授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体会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说明文的语言一样都较平实,因此学生在阅读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

这也是老师认为说明文不行讲的缘故。

我在备课之初就设想到那个问题,因此,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成为我第一考虑的问题。

让学生能投入的学习必先让他们想学,能对文章产生爱好。

既然文字本身并不能吸引学生那么只能从别的方面入手。

因此在导入部分,我是抓住“幻觉”一词作为切入点,用一些在视觉上容易产生幻觉的图片给学生看,让他们第一感受一下“幻觉”是如何样的。

进而说出这种有味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专门多,就如我们每天所见落日。

如此,学生学习的爱好就被调动起来。

二、明确说明文共性,查找这篇说明文的个性想学好一篇说明文,就必须有方法。

阅读说明文应从何入手,先要给学生明确: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

这五点是学习说明文必须把握的,贯穿了一篇说明文的始终。

这些说明文的共性问题,在上一个单元中就差不多讲得足够详细了,而这篇文章在这方面的教学则是作为回忆复习、查缺补漏来处理。

在整个教学中,我反而用比较多的时刻来让学生感受、查找这篇文章与一样说明文的不同之处,也确实是说这篇说明文的个性——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性语言,展现落日的美。

在处理这段描写时,我第一发问:“说明文语言一样较平实,修饰性的成分比较少,但说明文中可不能够有描写语言呢?”“说明文中添加描写成分作用是什么?”在一问一答中能使学生明白描写能是说明文语言更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

三、拓展迁移内容必不可少说明文教学专门容易就会上成一堂物理课或者是生物课,而我认为语文课既然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那么,努力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以文悟道,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能一课一得,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
2.培养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3.体会本文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学写事理说明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产生落日幻觉的原因。

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1.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讨论法,共同探究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

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那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落日的图片。

同学们,落日很美,甚至可以用“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来形容,其实这是我们对落日产生的幻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让我们从黄天祥的《落日的幻觉》中找到答案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
2.培养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3.体会本文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学写事理说明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蕴(yùn)含吟(yín)咏绮(qǐ)丽坠(zhuì)落绚(xuàn)丽殷(yān)红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yān)奄——语出晋李密《陈情表》。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薄,迫近、靠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2、提出自主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独立完成课后表格。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3
4、理清说明顺序:
课文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是遵循什么顺序的?
明确:从现象到本质(原因)——逻辑顺序
四、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1段从人们关注日出和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

4、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

”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明确:1、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描写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3、过渡句承上启下
4、举例子、作比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5、“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五、课堂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段。

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

(鼓励学生发言)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出特点。

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
(一)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

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

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

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二)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

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

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三)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然后在几条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

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

它晶亮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立刻都被它照明了。

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刘白羽《日出》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美丽迷人的落日,同时也为落日揭下了神秘的面纱。

其实自然界还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人类去探究,这节课我们也做了这样尝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去探究发现。

七、布置作业:
请用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你看到的日落景观,让大家一起与你分享落日带来的美感。

板书设计:落日的幻觉(描写)
(逻辑顺序)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先描写日落时的各种景象,再逐一作出科学解释,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要善于观察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保持好奇心的启发。

在讲授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明文的语言一般都较平实,所以学生在阅读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

这也是老师认为说明文不好讲的原因。

我在备课之初就设想到这个问题,于是,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我首先考虑的问题。

让学生能投入的学习必先让他们想学,能对文本产生兴趣。

既然文字本身并不能吸引学生那么只能从别的方面入手。

那么我就从最直观的图片入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图片去感受落日,问他们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落日是扁的?颜色形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一来,不仅导入自然,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拓展迁移内容必不可少。

“努力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以文悟道,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读写结合,当堂让学生说或者写教师精心预设的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片段”这是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那么学完一篇说明文之后,在学生弄清一些科学道理之后,是不是还应该再给学生留下点什么东西呢?在讲授课文的最后,我预设了一个课堂练笔环节和诗词积累环节。

首先,在课堂练笔环节中,结合着课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日出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况,让学生做了一个写作练习。

为了给学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勾起学生的创作灵感,老师可在学生写作之前找些范文来读。

不要考虑学生会否抄袭范文中的某些语言,只要他能用的准确,就应该给予及时表扬。

另外一个环节是诗词积累。

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相关优美诗句就要求学生顺手把它写下来,这样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也为中考复习古诗词背诵部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且在古诗词朗诵中琅琅书声在教室回荡,令人心潮澎湃。

当然,我的课还是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有些地方有脱节之感。

在教学环节中,虽然走的是“板块教学”之路,但有些地方衔接不当会造成一种脱节之感,是整堂课出现不够紧凑的弊端。

如:最后课堂练笔的环节上,由于所衔接语言不到位,在总结完主题之后,直接要求学生完成这个练习,过渡比较生硬。

而且这个练笔的内容属于联系描写的段落,与文章属于说明文的体裁看似关系并不大,所以,给人一种练习与文章脱节的现象。

二、在学生的语言训练中,准确和严密性还不够。

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明白作者所阐述事理的时候,我在幻灯片中,设计了一个表格。

同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但在这个环节上我没有处理好。

有的同学回答问题明显是个病句,但我对他的答案给予了肯定。

事后想起来,发现是个病句。

也许在别的学科老师眼里看来这个问题并不大,但是,我是教语文的,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说话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如果当时老师的头脑不敏锐,不能发现问题,那么学生就会认为这样说话没问题,就会给中考复习时修改病句这一环节埋下不好的隐患。

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