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导学案201403

合集下载

《月迹》学案

《月迹》学案

苏教版七下语文《月迹》导学案学校:房县城关四中学授课教师:岳云【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2.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理解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3.分析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有关咏月的文章。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出“月迹”回顾:本文以“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为顺序展开,并以此为线索贯穿了全文。

文章重点是“寻月”,文中许多地方留下了孩子们寻月的踪迹——月迹。

二、走近文本,寻找“月迹”活动:1、速读课文,提问:孩童在哪些地方寻到月亮?看到了什么?孩童心绪发生了哪些变化?2、除了寻月,孩童们还寻到了什么?三、聆听对话,品味“月迹”活动:闭目聆听配乐朗读,问:你听到了哪些对话?有什么感悟?四、小组合作,探究“月迹”活动:用心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开头说“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为什么?2、文中说“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话怎么理解?五、拓展延伸,畅谈“月迹”。

人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你心中的明月又是什么呢?你心中的明月代表着什么呢?也许是光明,希望,纯洁,圣洁的理想,黑暗中的一丝光亮……总之,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那么题目“月迹”的意思仅仅是月亮的足迹吗?。

月迹 导学案

月迹 导学案

《月迹》导学案姓名:评价【学法指导】1、先通读课文及书下注释,做到读通,读准字音,识记书下注释中重点注释的音形意。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理清全文的内容及情感走向。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文中对月的描写,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4、小组讨论合作,共同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知识链接】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贾平凹的散文有其鲜明的特色:一是不矫饰,不做作,自由地抒发自我诚挚的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体验。

二是着重描写生活常态和平易事物。

三是讲究氛围的营造和情绪的捕捉,从而构成一种艺术境界。

四是常以小说笔法去写散文。

此外,在语言运用上,以长短、强弱、深淡、简繁构成了一种和谐的节奏,以及浓郁的陕西韵味。

【学习过程】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倏忽:袅袅:面面相觑:掬着沙:争执:锨刃:粗糙:嫉妒:踪迹:酥酥:2、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结合示范理清文章思路。

(1—4)盼月:镜中月中月中月(—)月:中月中月(—36 )月2、小结:作者以“月迹”为题,以为叙事线索,记叙了的事。

3、你觉得文中哪一处的月光最美,美在何处?(在课文中勾画相关词句,并批注)三、品味语言,深入探究1、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结合中考语言赏析的方法,注意表达的格式;至少两处)(1)(2)四、延伸思考1、你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词名句?(至少4句)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赏月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吧。

【拓展阅读】对月贾平凹月夜愈黑,你愈亮。

《月迹》示范导学案

《月迹》示范导学案

《月迹》(第一课时)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纵观全文,孩子们追寻月亮踪迹有哪三个阶段?一、盼月亮(1—4)二、寻月亮(5— 30)三、议月亮( 31 — 36)3、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地方月亮各有什么特点。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地点月的踪迹情绪变化21·cn·jy·com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高兴→ 紧张→失望院中望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高兴杯中饮月: 小小的满圆、可怜儿样月影幸福河中寻月: 银光、多月光兴奋眼瞳见月: 小小的、多月的美好满足4、思考:奶奶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业在关注着月亮。

是她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出来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去寻找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水中月,眼中月。

】2-1-c-n-j-y奶奶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

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

《月迹》学习任务单导学案(有答案)

《月迹》学习任务单导学案(有答案)

月迹导学案教学目标:1. 会认“袅、嫦”等8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预习检测:(一)预习环节(课前完成):1、组长组织完成字词的识记理解。

2、熟读课文。

(二)检测环节(课上完成):1、谈话揭题:在夜晚你观察过月亮吗?皎洁的明月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跟随着贾平凹一起走进他眼中的月亮吧。

2、简单介绍作者贾平凹。

3、检测字词。

(1)、为划线生字词注音。

悄qiǎo)没声儿累(léi )累袅(niǎo)袅嫦娥(chánɡ é )嫉妒(jí dù )瓷(cí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弄清下面词语的意思。

面面相觑、嫉妒、倏忽、锨刃儿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朗读课文,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月亮有没有什么变化呢?3、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变化?4、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充满了童心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5、重难点导学:(1)引导学生寻找月亮出现的地点,总结出月亮分别出现在了中堂、院中、河边。

(2),根据问题1细读课文,找出答案。

(3),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每一段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心情是怎样的,找出关键词,体会孩子们的心理:渴望--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满足。

三、展示提升1、展示。

2、朗读。

3、质疑。

四、小结强调:这篇散文记叙了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一派美丽醉人的月色,赞扬了孩子们美好纯洁的童心,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五、检测反馈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最新《月迹》课堂学习导学案

最新《月迹》课堂学习导学案

《月迹》课堂学习导学案《月迹》课堂学习活动单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体会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学习过程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要素:(自主思考→全班交流)时间:()人物:()地点:中堂里——()——()事情:()——()——议月。

活动二:熟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以下问题:1.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有什么变化?这些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2.孩子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月亮。

那么,在孩子们的心中,月亮究竟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下列语句,加以体会。

“月亮是我说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活动三: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

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品读赏析。

(朗读这些句子,力求读出童心童真的美来,读出诗一般语言的美来。

)(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作业布置】1.《与课堂同行》一到五题。

2.课后阅读丰子恺的《竹影》【类文推荐】竹影(丰子恺)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

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呢?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

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是坐不牢。

太阳虽一落山,天还没有黑。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教学难点:品味奶奶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张不同的月亮幻灯,让学生分别用一句平实话叙说图中的月亮;再分别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图中有月亮。

2、展示以前学过的几句咏月的诗句,让学生回味一下这几句诗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从另一角度来写月亮的文章《月迹》。

二、简介作者(幻灯展示)三、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音倏忽(shū)锨刃(xiān)袅袅(niǎo)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嫉妒(jìdù)掬着沙(jū)踪迹(zōng)争执(zhí)酥酥(sū)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寻月的踪迹。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时间:中秋夜里地点: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3、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觉得满足了4、这些情感的心迹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追求?明确:追求美好5、发现月亮踪迹时,孩子们是怎样想象月亮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如:“月亮是长了腿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吗?”。

6、文章为什么用“月迹”作为标题?用“寻月”或“赏月”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发言,言之有理就行。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月迹》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月迹》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能够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习欣赏诗歌和感受自然的美好。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就读一段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引起学生注意,并询问他们对月亮的印象和感受。

二、预测阅读通过观察诗歌标题《月迹》,以及诗歌中的描写,猜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三、整体阅读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月亮的样子、月亮为什么追赶太阳等;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答疑,讨论不理解的地方;3.整理思路,准备回答相关问题。

四、讲解诗歌内容和意境1.学生自述月亮的形状、位置和变化;2.引导学生理解月迹是指月亮在天空中的轨迹;3.讲解诗歌中描绘月亮追赶太阳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4.学生分角色表演诗歌内容,体验月亮追赶太阳的情景。

五、整理诗歌中的语言1.学生找出诗歌中有关月亮的描写,并进行整理;2.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速、语调与情感的搭配。

六、感受自然的美好1.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用语言描绘月亮的样子;2.学生用自己的言语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月亮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和启示;3.学生绘制月亮的画作,并写下自己对月亮的感悟。

【导学案总结】通过学习《月迹》,学生了解了月亮的形状、位置和变化。

通过朗读、分角色表演和描绘月亮的画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体验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发展。

Continuing from the previous content...七、深化理解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诗歌中描述的内容和意象,互相猜测和解释诗歌的含义;2.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听取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见解;3.让学生借助老师的引导,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解,即月迹是指月亮在天空中运行的路径,也代表了人们对月亮的追求和向往。

八、拓展知识1.介绍月亮与太阳的关系,解释为什么会有月相的变化;2.带领学生一起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的表面特征,了解月球上存在的山脉、火山、撞击坑等;3.鼓励学生使用科普读物或互联网资料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关于月亮的知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第1篇】教学思路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师多给学生一个问题,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让学生体验能学习,会学习的成功喜悦。

2、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要紧扣文本进行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深入品味、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美,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3、以“月”为明线索,以“感知美;欣赏美;探究美;抒写美”为暗线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模式“默读寻月之迹(自主学习)——细读品月之韵(合作学习)——研读悟月之情(探究学习)——延读写月之景(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

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月亮的踪迹。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激趣导入月亮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咏月的佳句。

你的脑海中闪现了哪些诗句?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随着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去追寻月亮的足迹,看看你会有哪些新体会?——月迹贾平凹(板书)。

追问:贾平凹“凹”的读音并解释。

屏示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著作有小说《秦腔》《浮躁》《废都》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等。

二、明确学习目标:出示课件1、默读课文,了解月亮的踪迹。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美。

三、默读——寻月之迹一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下列任务:1、圈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都是什么样的?(用横线画出来)默读方法:注意力集中;不动唇,不指读;一分钟五百字;抓住主要信息。

温馨提示:参考课本右边的批注展示学习内容:1、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教师检测“面面相觑倏忽袅袅掬着沙粗糙嫉妒酥酥”的读音及词意。

动手写难写的字。

2、镜中月——“那竹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10.《月迹》
班级:八()班姓名:
一、目标导学,引入新课
学习目标: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

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诗词激趣: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月亮是最富诗意的一个话题,古往今来关于月亮的佳作繁如群星,尤以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大家成就最高。

李白创造性地赋与月亮以“思念”,我们读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走过了小学,而苏东坡又创造性地赋予月亮以“祝愿”,我们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朗朗曲调中又迎来了中学生活。

(1)诗词预设:
1、李白《静夜思》
2、孟浩然《宿建德江》
3、王维《山居秋瞑》
4、卢纶《塞下曲》
5、李白《月下独酌》
(2)赏月话名称
请你根据下列图片中月亮的形状,说说古人曾经给与它们怎样的名称?
①因弦月如弓,故称。

②因初月如钩,故称。

③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

④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

⑤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

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贾平凹散文选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月亮在哪里留下了踪影?
月月
3、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
①第3节写“镜中看月”
②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
③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
④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
⑤第30节写“眼瞳见月”
4、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三、疑难点拨,因势利导
请两位学生试读文章的第3和第5自然段,归纳文章的语言特色,品味文章语言。

①儿化音的使用。

(二十多处)
②叠词的大量使用。

(十多处)
四、练习检测,自我反思
1、如何理解弟弟说的:“月亮是我所要的。

”和妹妹说“月亮是个好”?
2、“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大家为什么这样争论?谈谈你的理解。

(3、奶奶最后说了:“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你如何理解呢?
4、“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如何理解月亮就是印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五、拓展延伸,个性发展
这篇文章记述了孩子们在中秋月圆之夜寻月、赏月的过程,描写了月亮迷人的形态,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反映了孩子们纯洁美好的心灵。

文章虽然描写的是各处不同月亮的情态,但并不显得散乱,用“寻月”贯穿起来,这就是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大家在写作上可以借鉴。

六、学后反思,自我小结
请你从下面提供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种,发挥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

(100字左右)太阳、星空、风、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