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训练说

合集下载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育中的体现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育中的体现

桑代克的“形状知觉”实验
为了验证迁移产生的条件,桑代克以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训练他们判断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图形面积。 其实验过程如下:
(1)要求每个大学生估计127个矩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解他们判断各种图形面 积的能力。
(2)用90个10~10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对每个大学生进行判断面积训练。 (3)再次测试这些大学生判断面积的能力。测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判断13个与训练图形相 似的长方形的面积;第二部分要求判断27个在初测阶段使用过的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进行平行四边形的判断面积训练,大学生对矩形面积进行判断的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判断能力并没有提高。 此实验说明,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 生迁移。
学习迁移理论 在教育中的体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它以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所提出的官 能心理学为依据,提出迁移必须通过训练官能才能实现。
官能是指组成“心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 和意志力等能力。形式训练说认为,每个官能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等 官能。教育者应该把训练和改进学生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迁移 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 的关键因素,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学习新知 识时,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越高、可辨别性越大、稳定性 越强,就越能促进学习的迁移。

迁移的理论

迁移的理论

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迁移的理论(1)2010-11-29 10:21:12 来源:环球网校(edu24oL)频道:教师资格分享至微博迁移的理论为了解释学习迁移现象,许多的心理学家对迁移的本质及其基本过程作出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学习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迁移理论中最早的学说是形式训练说。

这一理论是以智能说为背景。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若干不同的基本能力,如记忆、注意、推理、意志等官能组成的。

心的各种成分(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如利用记忆官能进行记忆和回忆;利用思维官能从事思维活动。

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强力量(能力)。

这种能力在各种活动中都能发挥效用。

同时,一种官能的能力改造,也无形中加强了其他所有的官能。

所以,学校教育就是对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

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

它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

它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于是,难记的古典语言可以有助意志的“忍耐”能力的形成,数学有助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历史能提高记忆力,自然科学中的难题,被视为训练心的最好材料。

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分类,学会想象、记忆、推理、判断,甚至创造,认为“有了这样的造诣,足以使学生们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无穷”。

形式训练说在欧美盛行了二百多年,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心”的各种官能是否可以分别训练,使之提高能力,从而自动地迁移到一切活动中去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不是训练“心”的各种官能呢?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早期的以及近现代的心理实验研究都对这一学说提出了挑战。

甲德学习迁移理论

甲德学习迁移理论

甲德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般地说,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迁移观认为,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

这种建构性的学习强调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一、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作出最早的系统解释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代表人物:18 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

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于是,难记的古典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难题,被视为训练心的最好材料。

二、共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桑代克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中证实了共同要素说。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他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桑代克认为的“共同要素”是指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指学习内容中元素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限的。

而伍德沃斯认为是两种学习情境中存在共同的成分。

三、概括说贾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说理论的经典实验。

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

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

贾德认为概括就等于迁移,概括是学与教的结果,所以教法在迁移中作用很大。

13形式训练说

13形式训练说

红色是第一门,蓝色第二门1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应对办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法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的行为,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分为3方面。

1学生方面,遭受挫折、寻求注意、人格因素、生理因素。

2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3环境方面,大众传播、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编排、教学环境的温度和色彩。

方法:1运用积极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3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不留给学生违纪的时间。

4进行心理辅导。

2什么是情绪A BC理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在自身成长体验和临床心理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这理论。

他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论引起的。

在理论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是他对事件的看法评论;C指在特定的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情绪是直接由诱发事件引起的,即是A引起的了C。

但ABC理论指出A只是引起情绪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的更直接原因。

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的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所以没给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3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开展好课外活动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组织课外活动必须从全面贯彻教学目的,落实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确定每一项课外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

2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有吸引力。

要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就要使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和组织形式的变化多样来符合学生的各种兴趣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课外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活动,因此要充分依靠,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4课外活动就是“第二课堂”,把课外活动变成课堂教学的补充。

分析上述理论,说明如何树立科学的课外活动。

为什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形式训练说

为什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形式训练说

为什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作出最早的系统解释的理论,以官
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代表人物:18 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迁
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
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复杂度和训练
价值。于是,难记的古典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难题,被视为训
练心的最好材料。
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所谓官能
就是指身体器官的功能,我们能利用它从事不同的活动,如用记忆官
能去进行识记和回忆。因为其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重视身体器官的
功能。因此,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
最重要目标。而学习内容则不甚重要。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通过对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
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等而实现的。而且,官能提高,迁移的产生
将是自动的。

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

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

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
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形式训练说含义:
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源于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所提出的官能心理学,把迁移看成
是官能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善来实现的。训练是提高心理官能能量的手段和方法。

詹姆士的实验表明: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
而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至今在欧美盛行
了约200年。它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
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

例如,利用记忆官能进行回忆活动,利用思维官能从事思维活动,官能即注意、知
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他们认为非物质的心灵(即灵魂或非物质的实体)固有的各种官能,只有通过练习才
能得到发展。如形式训练说者维克尔夏姆认为。要发展官能,除练习以外,没有其
它办法。

这个灵效的练习一词。是人类一切能力所从出的。他还说:感官是越用越敏锐的。
记忆力由记忆而增强,推理力、想象力则由推理和想象而长进。这些能力如果不用
就变弱了。

早期学习迁移理论免费范文精选

早期学习迁移理论免费范文精选

早期迁移理论,这一部分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常见的考法是考察具体某一学说的地位或者给出例子和基本观点要求反选理论。

一、理论介绍1.形式训练说。

它是关于迁移的最早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沃尔夫。

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所谓官能就是指身体器官的功能,我们能利用它从事不同的活动,如用记忆官能去进行识记和回忆。

因为其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重视身体器官的功能。

因此,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

而学习内容则不甚重要。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通过对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等而实现的。

而且,官能提高,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2.共同要素说。

该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会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例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很容易学会骑摩托车,是由于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在协调和操作方式上有相同因素。

而且两种情境的共同要素越多,越有助于迁移。

3.经验类话说(概括说)。

贾德认为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的相似性,而在于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的理解,如原理、规则等等。

贾德做过一个水下击靶实验,他将被试分为A、B两组,A先学折射原理,再进行练习。

B组则直接练习。

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后,增加水中目标物的深度。

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折射原理的A组成绩明显比没学过的B 组好。

贾德认为A组成绩更好,是因为他们学过折射原理,并将它运用到了后续的打靶活动中。

4.关系转化说。

苛勒则认为迁移产生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而不是共同要素、原理等。

苛勒做了小鸡啄米实验,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

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

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

实验结果表明:70%的小鸡会到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只有30%的小鸡会在原来的深灰色纸下寻找食物。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自从有了学习活动以来,学习迁移的现象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各种学习理论都非常重视学习迁移问题。

从理论上对迁移进行系统的解释和研究始于18世纪中叶,这之后,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对迁移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和解释,形成了众多的有关迁移的理论和解释。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与关系转换理论等。

(一) 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一种迁移理论,至今在欧美盛行了约200年。

它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例如,利用记忆官能进行回忆活动,利用思维官能从事思维活动。

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

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而得到训练的官能又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即一种官能改进了,其他所有官能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加强,如记忆官能增强以后,可以更好地学会和记住各种东西。

形式训练说认为,要发展和提高各种官能,除了“训练”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如感觉是越用越敏锐,记忆由记忆而增强,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则由推理和想象而长进,这些能力如果不用,不训练,便会变弱的。

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因为内容是会忘掉的,其作用是暂时的,而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而达到的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他的知识学习,会终生受用。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由于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二) 共同要素说由于反对形式训练说对迁移的解释,许多心理学家纷纷设计更为严密的实验,从各种不同角度向形式训练说提出挑战,其中,桑代克(E.L.Thorndike)的影响最大。

1903年,美国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以大学生为被试,首先训练大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然后对他们进行两种测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但在20世纪初以后,形式训练说不断遭到来自心理学实 验结果的驳斥。詹姆士于1890年首先用记忆实验来检验 形式训练说的迁移理论,其结论是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 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记忆方 法的改善。另外,桑代克1913年的实验发现,训练可以 迁移到类似的学习活动中,不相似的学习活动之间却无 迁移现象。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对某种材料做的 观察、记忆或思维的训练,对于某种特殊材料的感知、 记忆或思维有显著的促进;而对于其他的材料则促进甚 微,而且对别种材料甚至有负迁移作用。因此,形式训 练说所主张的官能可以因训练而得到促进的假设缺乏足 够的实验依据和现实依据,其对迁移的解释是从唯心主 义的观点出发的
• 这种理论认为,数学有利于训练推理能力、几 何学有助于训练逻辑思维、拉丁语和希腊语对 训练记忆大有好处。所以,在学校教育中,传 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学生在校学 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浩如烟海,我们不 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的 官能出于训练而得到发展,任何知识随时都可 以去吸收。所以,掌握知识是次要的,官能的 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 官能的材料。
形式训练说

• 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源于古希腊罗 马,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主张迁移要经 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认为通过一定的 训练,可以使心的各种官能得到发展,从而转移到其他 学习上去。这种理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官 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这些 官能包括注意、意志、记忆、知觉、想象、推断、判断 等,不同的官能都是一个个的实体,它们相互配合就构 成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由于对各种官能施加的训练不 同,各种官能及其组成的活动会有不同的强弱,也就是 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能 力),记忆的官能通过记忆的训练而得到增强,推理和 想象的官能则通过推理和想象的训练而得到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