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说课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4.12《苏武传》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12、《苏武传》说课稿【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相关评论(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
冀其终降,以分谤也。
(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
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
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
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
李慈铭《汉书札记》)三、参考译文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班固的《苏武传》(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本课总共安排3个课时完成,现在我说课的是第一课时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苏武传》(手势)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第4单元讲读课文。
这是汉代史学家班固的作品,他通过记述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经艰辛而不傉使命的事迹,塑造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气势)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经过了之前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为学习这篇文章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本文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要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内容和思想倾向。
”因此,我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相关文体知识及本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语法现象,并翻译全文。
3、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初步鉴赏苏武形象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及本文的特点,本文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翻译全文。
难点: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初步鉴赏苏武形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点拨法、启发法来推进教学,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理念指导下,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三步走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5min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一个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位青少年的责任。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更需要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志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传》,去认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在客观评价人物的过程中,理解苏武的精
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过程】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武传》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武传》教案设计《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代表性的人物传记。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影响极为深广,而苏武也成了忠贞和民族气节的象征。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武传》教案的相关知识点!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武传》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
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中学语文论文《苏武传》说课稿雷盼一.说教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
“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汉书》的文学常识、本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理解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翻译、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人物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持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2.教学难点:深入探讨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苏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详细介绍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知识点深化:结合具体段落和语句,对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进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4.课堂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
5.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苏武传》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以及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同时,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表述,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翻译课文段落,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现象,并梳理历史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苏武传说课稿苏武传说课稿【1】一、说教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人物传记,要在读懂本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注意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手法,学习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是要面对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也不能很到位。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其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因此我把学习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分析多个人物形象,及其所采用的细致入微地描写,体会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
四、说教法学法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2.分角色朗读法。
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3.表演式教学。
引导学生从表演中体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说学法1.自主合作探究法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
2.小组合作讨论法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学习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围绕一个“节”字入手,先梳理文章,再分析人物。
在说、演、悟中,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我设置以下环节:1.新课导入,从说文解字知节2.初读文本,从文章梳理知节3.品读课文,从人物形象析节4.迁移拓展,从古今故事谈节5.课后作业,从颁奖词中论节1.新课导入,从说文解字知节说文解字,一课一字。
节,繁体字�,形声字,从竹从即,左形右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说课设计教学内容: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常识。
2、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新课导入二、班固和他的《汉书》1.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世代从政,皆务为儒术,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故而班固受家学影响极大。
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
班固幼年聪明好学,9岁便能作文、诵诗赋。
16岁进入洛阳太学,广泛涉猎群经九流百家之书。
他性格宽厚,为人谦逊,颇受当时学者钦佩。
23岁时父亲去世,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后传》,却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
五年后却被告私改国史而入狱,弟班超为其申辩才得免,汉明帝看过书稿后大为赞赏其才学,召为兰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一年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继续编著《汉书》。
经过2O余年的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编著。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窦宪因专权获罪,班固也受牵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是班固一生最大的贡献,他的辞赋在汉代也享有盛名,其代表作是《两都赋》,内容是写“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耀西都长安的富有繁盛,希望东汉皇帝驾返西都;而“东都主人”则夸陈东都洛阳的盛况,以反驳“西都宾”的淫侈之论,作品极铺张扬厉之能事。
《咏史诗》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人之一。
明代张溥曾辑有《班兰台集》,近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
2.《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叙述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
《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本纪”省称“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分为一百二十卷。
十二帝纪,叙述汉高祖至平帝的编年大事记。
八表,前六表分别谱列王侯世系,《百官公卿表》记录秦、汉官制沿革和汉代公卿大臣的迁免,《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是对汉以前历史人物的评价。
十志,叙述古代到汉朝的典章制度和经济、文化。
七十传,主要是西汉人物的传记。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3.特点:(1)本着“实录”精神写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物,都从实描写,平实中见生动,具体中有细节。
它写苏武的忠节,李陵的怨尤,朱买臣失意或得意时的神情,陈万年教子的秘术,霍光的专权,王莽的为人,循吏之使民安土乐业,酷吏之执法残酷凶暴,都具体而生动,精采而非虚构。
(班固对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与批判精神尤为推崇)(2)从思想的深度与高度来看,《汉书》不如《史记》。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
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
所谓“圣人”,就是孔子。
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
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
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
(比如对李陵的评价两人则不同)(3)在语言艺术方面,《汉书》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典雅。
这与《史记》的通俗简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汉书》在内容和体制上虽多承袭《史记》,但史料丰富,保存了许多重要文献,在史学上有相当高的地位。
文采虽不及《史记》,但文字整饬,文章结构严密,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腻,对后代的史学和传记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唐代刘知几评价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
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
自古迄今,无改斯道。
”三、《苏武传》《苏武传》节选自《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本是一篇多人合传,记述了李广、苏建两家几代人的故事,苏武的事迹,原附在其父《苏建传》之后,由于苏武的事迹感人至深,历来选文者常将其独立析出。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班固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练的文字,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使这一人物形象流芳百世。
四、梳理情节,添加小标题第一部分(1):叙述苏武的出身,奉命出使匈奴。
第二部分(2-3):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
第三部分(4):面对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断然拒绝,并痛骂卫律。
第四部分(5-6):记述苏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经历。
第五部分(7-8):李陵劝降苏武遭失败。
第六部分(9-10):汉匈和亲,苏武终回汉朝。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仿照《项羽本纪》添加小标题的方法,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一)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2、虞常谋反,祸及苏武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5、李陵劝降,完全失败6、苏武归汉,名垂青史(二)不按六部分划分: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8、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五、学生置疑重点文言知识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2.评价传主的价值意义。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一)、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二)、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探究一: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探究二: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
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
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
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
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
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
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探究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明确: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小结: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
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也正体现了传记纪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评价传主设计:让学生讨论评价传主苏武的价值,提供两个论题,由学生自己组织小组讨论,总结观点,希望学生能在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中获得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讨论:(一)你如何评价苏武守志不渝的民族气节?有人说苏武的忠诚是愚忠,你是否同意?而李陵临阵降敌,后又接受了单于的封赏,生活在匈奴之中,在二十余年后病死,未能再踏上中原一步。
有人认为他于国于君都不忠,而历来也被作为反面教材加以批判,你又是如何看待他的选择的?参考观点一:苏武的忠义精神真的是空前绝后、光耀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