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的用法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词类活用教学文档

词类活用教学文档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D.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答案:D(“侣”,意动用法;“草”“露”,名 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作一般动词。)
答案:C(“王之”,使动,使之为王,让 他作王;“目”、“函”,“吏”名词活 用作一般动词,与“刃”相同。)
下列加横线的词不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组 是 A.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妪,先大母婢,乳二世 C.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答案:D(是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选出与例句中加横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耻相师 A.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案:B(都是意动用法。A项是名词活用作 状语;C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D项是动词 使动用法)
下列句子中有活用为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 二,以弱天下之民 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答案:A(“弱”,使天下之民弱。)
与“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用法不同 的是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 之 C.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 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答案:B(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 师”。)
以下句中加横线词并非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 词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 张良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 固,自若也 D.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高考十八个虚词 文档

高考十八个虚词 文档

高考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归类一.“乃”字用法一.代词1. ①人称代词。

你,你们家祭无忘告乃翁2. ②指示代词。

这样,如此。

子午乃称二. 副词1. 这才。

平明,汉军乃觉之。

2. 却,竟然。

①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3. 只,仅仅。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 又。

乃中经首之会。

5. 于是。

项王乃大惊曰。

三.动词,表判断,是。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四.固定搭配1.乃尔:如此。

①何其相似乃尔②作计乃尔立2.乃始:刚刚,才开始。

吾乃始状耳,何老之有?3.乃今:现在,这才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之匹之,不亦悲乎?4.乃者:往日,从前。

一般用于追叙往事。

乃者九月壬申地震,联甚惧焉。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5. 无乃:恐怕。

无乃尔是过与?“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1)可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一般为第三人称。

①君将衰而生之乎?代“我”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度之至此也。

代“我”②伐齐,大破之代“齐”③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代“这件事”④传之美人代“璧”不如因而厚遇之代“他”指蔺相如(2)指示代词,表近指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代“这”②之二虫又何知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代“这样”2.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一般“之”放在名词前)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2)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谓语【名+(之)+动(形)】)(主语+之+介词短语)①即患秦兵之来②寡人之于国也(3)音节助词补充音节①顷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③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二.“之”字用法一.代词1. 它的,它。

为之踌躇满志.2. 这。

之二虫又何知二.动词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所+之)(之+地点)三.助词1.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①名+之+形(动)②名+之+所短③名+之+介短①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②臣之解牛之时③寡人之于国也2. “的”吾闻庖丁之言3. 宾前置的标志①技经肯綮之未尝.②句读之不知.③何陋之有4. 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5. 衬音助词①顷之.②三寸之舌6. 放在时间、方位之后①三年之后.②方今之时.③月出于东山之上教学反思:虚词辨析必须关注该虚词所存在的语言环境,辨析该虚词前后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虚词其焉的意义和用法 Microsoft Word 文档

虚词其焉的意义和用法 Microsoft Word 文档

高考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其”在文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它常见用法是作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等。

有时也可以作副词和连词等。

现分类归纳如下:一、作代词“其”作代词时因其意义和用法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作一般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

“其”作代词时一般代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它”或“他们”。

例如:1、余嘉其能行古道。

(《师说》译为“他”,指李蟠。

)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兰亭集序》译为“他们”,指兰亭集会者。

)3、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张衡传》译为“它”,指地动仪。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褒禅山记》译为“它们”,指古书。

)有时,“其”可以做句子的主语,例如: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逍遥游》译为“它”,指鹏。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同上,译为“他”,指宋荣子。

)有时,在一定语境中,还可以作第一人称。

例如: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译为“我自己”,作者王安石自指。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同上,译为“我们”。

)3、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祭十二郎文》译为“我”)4、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同上,译为“我”)(二)作定语“其”后如果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则多为领属性定语。

译为“他的”“它的”或其复数。

例如:1、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译为“他的”指项庄的。

)2、群臣惊愕,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译为“他们的”指群臣的。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译为“它的”指北冥之鱼。

)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它们的”,指粮食耕种的。

)有时,可以作第一人称领属性定语。

例如: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归去来兮辞》译为“我的”陶渊明自指。

)2、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译为“我们的,自己的”,晋文公自指。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为“自己的”)(三)作指示代词(1)近指的,译为“这”“这里”等。

“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用法辨析-4页精选文档

“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用法辨析-4页精选文档

“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用法辨析2009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3页,对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中“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中“其”作了底注,表述非常简单:“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很明显,此处直接把“其”看作了语气助词。

对此,笔者认为此处的“其”应是副词,而非助词。

文言文中“其”是使用频率极高,也是极其重要的虚词,一直是中考、高考的?岬愦视铩K?的用法比较复杂,主要用作代词(既可用作人称代词,又可用作指示代词),偶尔还可作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

除此以外,最常见的就是用作副词和助词了。

我们先来了解副词和助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极少数副词还能起到补充说明作用。

副词从使用功能上可分几个小类,其中一类是语气副词,作用是“表示强调、疑问、猜测等语气”(李宗儒主编《新编汉语知识导训》,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

而助词则是附着在词语或短语后面,表示一定附加意义,常见的有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类。

语气助词经常附在句末,表示说话的种种语气。

《新编汉语知识导训》列举了“的、了、呢、啊、吧、嘛、啦、呗、么、喽”等这些语气助词的例子,并判定“吧”“啊”“呢”三个语气助词最活跃,它们可表示多种语气。

“其”用作副词,一般出现在句首或句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对此用法的解释是:“表示反问、期望或命令。

”随后举了几个例子,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出自《左传?僖公十年》的例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此句很明显表示反问语气,结合语境可译为“难道”。

文言文中的“其”用为副词,被误用为助词,是因为副词和助词都有表示语气作用。

其实,这两种用法不容易让人分清,还与一些工具书欠缺审慎、错误解说有关。

如刘鉴平、邹联琰著《文言常用词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9页),对“其”的解说只有“代词”和“语气助词”两种,在“语气助词”中举了四个例子:1.先生其此类乎(《中山狼传》);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诸君其筹之(《方腊起义》);4.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高中文言文虚词“其”“为”的用法共31页文档

高中文言文虚词“其”“为”的用法共31页文档
高中文言文虚词“其”“为” 的用法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 丰 Nhomakorabea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Word文档用法大全

Word文档用法大全

★插入其它语种的特殊符号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时,往往要输入很多符号。

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输入其他语种特殊符号的方法。

1.插入符号法单击“插入”菜单栏,选择“符号”命令,在里面可以选择拉丁语、希腊语等语种。

但是此法调用符号模块时间较长,加之在较大的篇幅内寻找需要的符号比较麻烦,因此有一定局限性。

2.利用软键盘功能法Windows内置的中文输入法提供了13种软键盘。

它们是:PC键盘、希腊字母键盘、俄文字母键盘、注音符号键盘、拼音键盘、日文平假名键盘、日文片假名键盘、标点符号键盘、数字序号键盘、数学符号键盘、单位符号键盘、制表符键盘、特殊符号键盘。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选择。

操作时,只须用鼠标右键单击输入法词条的软键盘图标,选中需要的软键盘,即可选定、插入符号。

3.利用英文字体设置在英文字体Wingdings和Webwings下,数字、英文字母和其它的一些字符显示为一些符号。

另外,以此类推,利用上述几种方法,还可以为用户的屏幕保护程序“三维文字”增加近200种特殊图案。

方法是:在“三维文字”的“设置”中,输入上述的英文字母、数字和字符,字体选择为Wingdings或Webdings,则出现与之对应的符号或特殊图案,如果再选择扩展名为BMP的文件为纹理,屏幕保护程序图案会更加美观大方,更加多样化。

★快速输入大写中文数字在一些特殊领域,例如银行等金融部门,经常需要输入中文的数字,一次两次可以,但是输入次数多了未免太麻烦了,这里介绍一种快速输入中文数字的方法:执行“插入”菜单上的“数字”命令,在弹出的“数字”对话框中输入需要的数字,如输入1231291,然后在“数字类型”里面选择中文数字版式“壹、贰、叁….. ”,单击“确定”,中文数字式的“壹佰贰拾叁万壹仟贰佰玖拾壹”就输入好了。

★将姓名按姓氏笔划排序在举办会议或者进行评比时,需要对相关的人员姓名按照姓氏笔划进行排序。

首先,将需要排序的姓名写出来,每个姓名要占一行,即输入结束后需按“回车”换行,选中所有需要排序的姓名,执行“表格”菜单上的“排序”命令。

公文中其中的用法

公文中其中的用法

公文中其中的用法公文是一种应用于政府机关、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正式文书,具有规范、准确和严谨的特点。

在公文中,使用恰当、得当的用语是非常重要的,既能准确表达意思,又能使文档内容更具说服力和专业性。

接下来,本文将重点介绍公文中其中的用法。

首先,公文中的“其中”常用于指代前文提到的具体事项或细节,起到引导和概括的作用。

例如,在拟定一份报告时,可以使用“其中”引出需要特别强调或重点强调的内容,使文档更具有重点突出和逻辑性。

同时,使用“其中”还能使文章紧密结合,上下文层次清晰。

比如,“本次检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设备损坏、工作人员缺失等。

”这句话中,“其中”指代的是前文提到的发现的问题,具有概括性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在公文中,“其中”还可以用于列举事物或选项,并且属于无序列举。

例如,在起草一份会议纪要时,可以使用“其中”列举出与会人员的姓名或讨论的议题,避免使用明确的序号,使文档更具灵活性。

比如,“会议期间大家就公司筹备工作展开了讨论,其中涉及到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多个方面。

”这句话中,“其中”用于概述议题,并且列举事物,使得文档更具有条理性。

最后,在公文中,“其中”还可以用于说明选择的原因或依据。

例如,在拟定一份评语或反馈意见时,可以使用“其中”来阐明评价的依据和原因,使文档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

比如,“对于此次项目实施的评估结果,我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其中主要基于项目团队的整体素质和项目进展情况。

”这句话中,“其中”用于解释评价的具体原因和依据,使得文档逻辑明晰。

总的来说,公文中的“其中”在引导和概括、列举事物和阐明原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撰写公文时,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其用法,灵活运用,以确保文档内容的准确性、专业性和连贯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文风的统一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多的逻辑词语,使文档更具有可读性和严谨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撰写出高质量的公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的用法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

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字出现了20多次,较全面地体现了虚词“其”的用法。

通过本文,我们对虚词“其”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规律。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

如: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

③句,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

④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

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

如: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

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

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

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

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

如: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①句,“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

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

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①句,“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

②句,“其院”指那个禅院。

③句,“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

④句,“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

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

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

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

“其”字除了上述本文的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
(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

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的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

“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

(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

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

“其”作“其中”来解。

(三)“其”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还是”、“可要”等。

如: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④吾其还也。

(《崤之战》)
①句,“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

②句,“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

③句,“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

④句,“其”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

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经•七月》)
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

“其”解释为“将要”。

(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

如:
①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狱中杂记》)
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①句大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

“其”相当于“如果”。

②句意思是: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还是不救呢?“其”相当于“是……还是”。

而的用法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2、表因果关系:因而
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3、表示转换关系:可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表并列关系,并列的成分必须词性和结构相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5、表递进关系:而且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大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冯婉贞》:
诸位如果有(拯救我村)之意,看我的马头(听我命令)就可以了。

②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

《廉蔺列传》
7、表状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呼呵着给你吃,走路的人不能接受。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

《智子疑邻》:晚上果然他们家丢了许多财物。

二、语气副词:就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指南录>后序》:
死就死了,可是境界危险恶劣,层层交错出现,不是世人所能忍受的。

三、副词:尚且、都
①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问说》:
而以是为非的人,虽然有与他修身养心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可以得到有益的善事,求他使自己屈尊一下都不可能。

②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

《孟子·万章下》:千辆兵车的国君,寻求与他结友都不可能啊。

四、副词:乃
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

”《礼记》: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一个妇人在墓旁哭得很伤心。

夫子扶着车前横木听着哭声,让子路去问那个妇人,说:“您这样哭,很像有很多忧愁似的?”(妇人)乃说:“是。


五、指代副词:怎么
①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
六、副词、形容词词尾,无义
①铤而走险。

《左传》:无路可走采取冒险行动。

七、连词,相当于“以”连接上、下、往、来等字。

①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

《问说》: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学习,无求问。

②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孟子》: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

八、祈使语气词:同“耳”,吧、呵
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