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
试析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策略

( 三) 行 为 方面
在语 言上 , 大 学生经 常 使用流 行 语来表 达 自己内心 的情感 ,
如“ 5 2 0 ” 代表“ 我 爱你” 、 “ 赶 脚” 代表 “ 感 觉” 等, 主 要使 用谐 音法 、 派生法 、 缩 略法等 手法 , 在一 定程 度上 折射 了当今大 学生 的行 为
呈 现着 多样性 和灵 活性 。
( 一) 物质 方 面
பைடு நூலகம்
自从 我 国改革 开放 以来 , 人 民生 活水平 大 幅度提 高 , 科技产 消 费 的现象 也很 常见 。此 外 , 在 服饰 和发 型上 追求 个性 时 尚, 饮 品 的更 新更 是 日新 月异 , 手机、 电脑 、 平板 电脑 、 相 机 等各 种高 科 食 上也 热衷 于 西式快 餐 。 技产 品 已经 成为 大学生 日常 生活不 可或 缺 的一部 分, 也是 走在 流 在 人际交 往方 式上 , 手 机短信 和 网络 日益成 为大学 生沟通 和
关键词
大学 生 校 园流行 文化
引导 策略
作 者简 介 : 刘 晴晴 , 安徽 大 学马研 院 2 0 1 2级 思想政 治教 育 专业研 究 生 , 研 究方 向 : 高校思 想政 治教 育 。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3 ) 0 7 . 2 2 7 . 0 3
一
、
大 学生 校 园流行 文化 的 内涵界 定
我 国实行 改革 开放 的基 本 国策 和文 化上 的“ 双 百” 方针之 后 , 国内
浅析高校校园亚文化

浅析高校校园亚文化高校校园亚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学生流行的特定音乐、服饰、言谈举止等,以及特定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方式。
这种亚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个性和特点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从音乐、服饰、言谈举止以及娱乐活动和社交方式等方面来浅析高校校园亚文化。
首先,音乐是高校校园亚文化的一大特征。
在校园中,学生们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特定的音乐社群。
无论是摇滚、流行还是电子音乐,学生们通过分享音乐、制作混音或者组建乐队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他们参与各种校园歌唱比赛,举办迷你音乐会,推动着校园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服饰也是高校校园亚文化的重要方面。
学生的服装选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穿着需求,更是一种对个人品味和审美的表达。
很多学生会对流行的服饰品牌、潮流元素保持关注,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穿着。
例如,一些学生会喜欢穿着文化衫、破洞牛仔裤和运动鞋,彰显个性和青春活力。
言谈举止也是高校校园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们会形成一种特定的用语和交流方式,这些说法和表达方式通常只在校园内流行。
例如,“卷腾”、“挂科”、“男神女神”等词汇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日常交流的常用词汇。
此外,学生们也会形成一些独特的行为举止,例如高举手机拍照留念、毕业季时裹上校服拍照等。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亚文化是学生群体在校园中形成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包括音乐、服饰、言谈举止以及娱乐活动和社交方式等。
这种亚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个性和特点的集中体现。
它通过音乐、服饰和行为举止来表达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高校校园亚文化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现象,对于塑造学生个性、丰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流行文化

组调 研结果 , 近期 在 高 校 流行 的文化 现 象 主要 有 以
性, 彰显 自我有积极作用。同时 , 对于校园流行文化
给青年学 生带来 的消极影 响 , 能忽 视 。 也不
1 产 生数 字化依 赖 .
在这个 “ 无所 不在 的 电脑 化 时代 ” 网络 的普 及 ,
下1 0种 : 网络偷菜 、 内 网 、 校 网络秒 杀 、 型 网游 、 大 美 剧、 国产 影 视热 、 动漫 、 机上 网 、 、 手 宅 恶搞 。这 些 流 行文 化现 象 反 映 出当前 大学 校 园 流行 文 化 几 大 特
2 1 3月 0 0年 第 2期( 总第 l4期 ) 4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 raoSadn ot Amn tteCd s oe o nlf hnog u d isav ar ig u Y h iri e C l e
Ma,00 r2 1 N . rN .4 o2Ma. o14
Ab t a t C l g td n sa et eman fr e o r v i n u tr , h s i o a t e i in ,t n mi e n ra o f a u s r c : ol e su e t r i e f e al gc l e t e mo t mp r n cp e t r s t ra d c e tro mp s e h o p i u t r a t c c l r ,S r v i n u tr s t e i r tn a t o a u o u a u t r ,a d h s g e t ifu c n c H g td n s ut r ut e O p e al g c l e i h mp oa t p r f c mp s p p lr c u e n a r a n n e o o e e su e t u i u l l c l e u c n e t n o d rt u d h a u rv i n ut r ,w s a h r o s ca i o e c l e s se o c p .I r e o g i e t e c mp s p e al g c l e i u e mu t d ee t o il t c r au y t m,e tb ih t e b ltr n s sa l h i ea a d s a l
当前大学校园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与背后折射的青年思想动向研究

当前大学校园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与背后折射的青年思想动向研究当前大学校园是青年人追求知识、成长、自由的地方,也是流行文化最为活跃的地方。
在大学校园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青年文化现象,这些现象背后折射着青年思想的动向。
本文将结合实际调研和分析,探讨当前大学校园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与其背后折射的青年思想动向。
▌1. 大学校园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1)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们离不开手机,喜欢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新闻、交友、分享生活。
他们经常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社交互动,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
(2)娱乐明星追捧大学校园中,明星娱乐文化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大学生们热衷于关注明星的动态、听取新歌、观看综艺节目、追剧,他们对于娱乐明星的追捧不亚于对学业的追求。
(3)追求自我表达大学生喜欢通过自己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言行举止等方式来表达自己。
他们追求个性化,有一支追求时尚的群体。
他们喜欢尝试新事物、新潮流,常常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潮流。
▌2. 背后折射的青年思想动向(1)个性与自我表达当前大学生更加重视个性和自我表达,他们追求自由和个性化,对于传统观念有较强的抗拒心理。
他们通过穿搭、言行举止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2)消费文化的影响娱乐明星文化的流行也折射出大学生对于消费文化的追求。
明星代言的产品、大学生追逐的潮流服饰等都在表现着他们对于消费文化的追求。
他们向往着明星的生活方式,追求着与明星同样的消费体验。
(3)信息获取与碎片化阅读随着短视频和快速阅读的盛行,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碎片化。
他们更喜欢通过短视频、微博等方式获取信息,喜欢快速获取信息的快感。
但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于深度阅读和思考的丧失。
▌3. 对青年思想的启示从大学校园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性和自我表达,消费文化对于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与此信息获取方式的碎片化和快餐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们对于深度思考的缺失。
校园流行文化

传媒时代的大学流行文化
在传媒时代,媒体首当其冲成为 制造和传播流行共识与流行文化 的系统。 各种传媒的声像效果因为高科技 而大大增强,强化了人们的感官 刺激。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也同样 促进了流行文化的发展。 在现代大学校园里,手机与电脑 早已不是奢侈品,作为平时交流 的工具,它们与大学生生活密不 可分。
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评论,通 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参与评选春节联欢 晚会优秀节目、超级女生优胜者等活 动。
3、流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 大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 综合素质,流行文化涉及 面比较广,领域较多,大 学生参与其中,能扩展自 己知识面。 例如,韩剧日剧的流 行,使他们了解了韩国日本 的人文环境和生活方式。
校园流行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时代或是一个特 定时期的学生爱好、是非观、行为特征等。
青少年学生在传播校园
流行文化时,是主动地 把他们自己融入到这个 非正规的组织当中,并 且彼此之间获得情感认 同。
流行文化的特点
技术化和技术复制化:
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
符号化、幻影化
电子化和技术化的发展,采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途径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对于各种活动首先想到是是否对 自己现状有利,是否对自己的将 来有利。 大部分的大学生参加活动仅仅为 了加分,入党仅仅为了找工作, 功利心过重。 甚至有些大学生放弃学习的时间 到处打工,美其名曰是为以后找 工作积累经验
当代流行文化导致大 学生的功利心加重。
流行文化看出了大学生身心的成长和变化 大学校园的文化风貌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着流行的变化。 当然,大学校园文化也一定会向着更加人性化、多样 化、良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流行文化引导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机制

流行文化引导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机制摘要:流行文化正逐步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流行文化发展的关注和引导,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青年们创造出优质的校园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只有积极地思考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流行文化高校共青团机制青年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691 高校流行文化现状1.1 流行文化在高校中的日益盛行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带来了流行文化的盛行,高校中的学生以其较强的学习能力,很容易吸收这些流行文化。
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学习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习的与时俱进,让学生们积极地学习社会上流行的文化,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融入社会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去。
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这种流行文化的交流中学到很多的文化内容,进一步地增强青年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与此同时,青年们对流行文化的学习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发展流程,明白社会中正在流行和发展的元素,有利于学生在择业和创业中发挥更大的创造力。
1.2 青年的道德倾向出现偏颇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流行文化,都存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弊端,只有善于合理地掌控这些优势和劣势,才能发挥文化本身最大的效益,使它对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引导作用。
流行文化在带来巨大引导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的弊端。
学生们在对流行文化的传承中,不加辨别地笼统接受,使得文化的引领作用显得很薄弱,反之,其弊端就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
这些流行文化一方面广阔了青年们的心灵生活,同时也让学生们的心灵更加狭隘,如暴力文化、言情文化,让学生忽视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这是由于青年们的猎奇心和好奇心较大的原因,这给学生的德育发展制造了很大的障碍。
2 流行文化对高校共青团工作产生的影响2.1 为共青团的建设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理念流行文化作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在价值和意义上存在其合理性,因为流行文化本身就是对社会现实和客观存在的一种合理解释,它反映的正是整个社会现实的这种问题和流行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和发展思路。
近年校园流行文化的调查与分析

图 l “ 种的不是菜是寂寞” “ 。 虚构 ; 。 佳人” 哥 与 纯 属 乱 是
现得淋漓尽致 。 笔 者 就 流 行 文 化 这 一 问 题 .对 江 西 科 技 师 范 学 院 的 在校 大学生 进行 了问卷 调查并 就调查 结果进 行 了分析 。 此 次 共 发 放 调 查 问 卷 3 5份 .回 收 率 10 。有 效 问卷 0 0% 35份 。 效 率 10 0 有 0 %。 被 访 者 包 括 文 学 院 、 国语 学 院 、 外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电学 院 、 工 学 院 等 各 个 学 院 的 学 生 。 通 理
过 程 中也 以 其 独 特 的方 式 影 响 着 当 代 大 学 生 的人 生 观 、
1 ∞ 10 0
价 值 观 的形 成 , 并养 成 学 生 的 思 维 方 式 和 行 为 方 式 。 随 着 近 年 社 会 生 活 的 发 展 和变 化 ,社 会 各 个 方 面 的 面 貌 都 发 生 了 翻 天 覆 地 的变 化 。 而 感 受 性 特 别 强 的 青 少
新 性 、 春 性 和 流行 性 的 特 点 。这 也 就 是 为什 么 “ 种 的 青 哥 不 是 菜 是 寂 寞 ” 句 话 在 当代 大 学 生 中广 为流 传 的 原 因 。 这
其 实 就 是 一 种 另 类 的语 言 . 每 时 每 刻 都 在 向 别 人 表 述 它 自 己 。而 现代 社 会 的 国 际化 与 文化 的 多元 化 , 使 人们 对 也 服 饰 选 择 的 审 美 判 断 和价 值 标 准 有 了新 的 涵 义 :个 性 代 替模仿. 趣代替乏味. 情 品位 代 替 庸 俗 . 性 融 合 感 性 。 理
的 相 比 , 了 四 倍 之 多 。现 代 社 会 经 济 的 飞 速 发 展 , 动 少 带 科 学技 术 的 快 速 前 进 .网络 对 人 们 的 影 响 也 随 之 与 日俱
校园流行语心理文化透视及引导对策

第33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1 2012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12校园流行语心理文化透视及引导对策谷素萍(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摘 要:校园流行语与社会变革和文化潮流密切相关。
校园流行语的盛行反映了青少年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是青少年文化符号的表征、文化时尚的昭示,对充实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言语氛围、调节学生心理、缓解学习和竞争压力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当前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导致了流行语文化参差不齐,雅俗共存。
一些校园流行语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培养以及校园语言规范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好流行语文化,提高学生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文化;心理;教育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1-0160-02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通过传播,广为流行的、具有使用人数多、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的词汇。
校园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校园里盛行的一种言语形式,也包括网络流行语言,它除了具备流行语的一般特征外,也具有自身的特性,在校园里使用人数多、频率高、范围广,能反映学生学习生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词汇和语句(包括部分超语言规范的言语形式)的总和。
一校园流行语使用现状校园内盛行的“语言密码”常让“校外人士”一头雾水。
当有人夸你是“天才”“神童”时,你不要高兴太早,其实他讽刺你是“天生的蠢才”“神经病儿童”;说你“像孔雀”,也不是夸你漂亮而是笑你自作多情;如果你被称为“老孔雀”或“老孔”,则更不幸,那表示你连自作多情都没人看。
在校园流行语“词汇手册”中,“早恋”指“早上锻炼”,“黄昏恋”指“下午锻炼”;“贝多芬”指“背后分多,正面惨不忍睹的人”;“根号2(2)”指“矮个子”;“1314”指“一生一世”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并影响着大学生,校园流行文化更是在物质方面、行为方面、思想方面冲击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应秉着理性宽容的态度辩证的分析校园流行文化,逐步探讨出引导校园流行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措施,为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引导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文化,即校园流行文化。
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传播对象是大学生,传播的范围是校园,由于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而备受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和模仿,“是幻觉文化的一种,它的非现实性、想象性和做作性反映了人类审美心理中逃避现实的一面”。
[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因此,要想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和保证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就必须对校园流行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辩证的对待校园流行文化,并以主流校园文化为核心,积极引导校园流行文化向着良性的轨道发展,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一、对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现象的分析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的阶段,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校园流行文化以其新颖的形式和超前的时代性对大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的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压力和内心的孤独,暂时忘记现实中遇到的挫折。
校园流行文化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因此是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部分:(一)物质方面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产品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相机等各种高科技产品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走在流行前沿的显著“标志”之一,否则就是“土”的表现。
而且在饮食和服饰上,不根据自己和家庭的实际经济条件,盲目的追求国内外的知名品牌,穿衣不在于保暖,更注重标新立异,在虚荣心的指使下同学之间盲目的攀比,片面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感,把进校时立下的豪言壮语全部抛之脑后,造成了大学生身心乃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畸形发展。
(二)行为方面校园流行文化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在语言、消费、人际交往方式以及职业选择等方面。
在语言上,大学生经常使用流行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如“520”代表“我爱你”、“赶脚”代表“感觉”等,主要使用谐音法、派生法、缩略法等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今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精神面貌,是对校园生活的反映;在消费上,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由过去单一的生活消费向多样性方向发展,其中用于基本生活开支的费用相对减少,服饰费用、人际交往费用、休闲娱乐费用、高科技产品费用等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同学之间盲目攀比消费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大学生不能做到有计划的经济开支,过着“月初资产阶级,月末无产阶级”的生活,提前消费、负债消费的现象也很常见。
此外,在服饰和发型上追求个性时尚,饮食上也热衷于西式快餐;在人际交往方式上,手机短信和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手段。
随着手机的日益智能化,手机短信已经逐步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短信凭借着方便快捷、价格低廉、保密性好等优点,逐步在大学生中风靡开来,形成了所谓的“拇指文化”,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图片和视频信息等。
网络的出现,有力的瓦解了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大学生不再生活在消息封闭的校园里,通过网络他们可以随时获得社会前沿的最新资讯和热点问题,微博、人人网及朋友网的流行也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自我的舞台。
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一味的沉溺于虚拟的世界里,逃避现实责任,甚至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在职业选择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对就业的工作区域、经济待遇等期望值过高,单位好、收入高是他们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因素,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存在严重依赖心理,不愿从基层做起,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三)思想方面校园流行文化从根本上是一种人本主义价值观,推崇个性解放和独立自由,具有反传统、反常规的倾向,这恰巧迎合了大学生标新立异和反叛的性格,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和流行起来。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文化上的“双百”方针之后,国内外各式各样的文化开始铺天盖地的向大学生涌来,不乏有西方敌意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腐蚀。
在各种文化的长期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开始接受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游戏人生思想等,导致了大学生行为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只一味的羡慕成功人士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未曾看到他们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奋斗。
盲目批评周围一切事物和排斥师长、家长的教导,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意识淡化,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忽视了自己对社会、对家人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今后踏入社会十分不利。
此外,在文化心态上不是在内心进行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盲目的跟风模仿,只是纯粹的享用文化的心态,追求感官上的享受和刺激,一味地抵触和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去静心研究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二、辩证的看待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两面性影响自从校园流行文化在各高校被广大学子们争先追随和效仿后,人们对校园流行文化的看法也褒贬不一。
有的认为它是低俗文化,腐蚀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是他们荒废学业、玩世不恭的罪魁祸首;有的认为它是大学生的“精神食粮”,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符合大学生快速的生活节奏;还有的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大学生有自己的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妄加批判和指责。
对于校园流行文化这一复杂现象,我们要使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研究,既要看到它对大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又要看到它消极性的影响,既要看到长期性,又要看到暂时性。
(一)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却导致了他们价值观的异化社会化是自然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并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渐进过程。
大学生处于踏入社会前的重要阶段,校园流行文化以其涵盖内容的广阔性,彻底推翻了大学和社会之间的保护膜,在大学和社会之间成功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大学校园的许多领域和角落,真正成为社会生活风云变迁的指示灯。
校园流行文化的形成和流行靠的不是政府或者其他社会团体的强力推行,而是在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价值追求、共同文化品位、共同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大学生中自发形成的,思维敏捷的大学生们更能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们的交流范围和交往方式,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切实的感悟到不同价值理念激烈的交锋和碰撞,为以后踏入社会和在社会上立足做了铺垫和准备。
另一方面,校园流行文化不是单纯的为了满足大学生的自身需求而被创造出来的,它是一种以利润为目的、和大众传播媒介联合起来的文化产业。
在传播媒体的宣传攻势下,凭借夺人眼球的华丽外表和形象,及其推崇的享乐主义和高消费的价值观,突出直接的情感体验,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引诱性,使大学生成为其有力的宣传工具,极大的冲击了高校的正统教育和大学生的价值观。
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和校园里名人的励志语日益遭到冷落,爱情婚姻观、成才观无不弥漫着明星的印记,大学生开始渴望明星般一夜成名和投机取巧的成功,把权利、金钱、地位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和意义,“一味地沉湎于平庸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这种最低级需要的满足中,以逃避日常生活中的责任以及单调乏味的学习、工作,本文由会员购。
整理从而抑制了他们对真善美等高级需求的满足”,[2]片面的强调个人价值,忽视了社会价值,造成了价值取向的偏差和价值标准的模糊。
(二)培养了大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自由民主意识,却淡化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政治观念随着校园流行文化在高校内的大幅度传播,打破了过去单一的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学生们也从保守的传统文化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身临其静的参与感受了不同文化的韵味和内涵,摆脱了对经典和权威的依赖,拥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彰显个性,找到了青春的定义。
通过校园流行文化所反馈的社会第一手信息及时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在网络上自由的书写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强化了自己的主体性意识、社会参与感和自由民主意识。
此外,各式各样的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校园流行文化的鉴赏者,更成为了文化的参与者,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组织管理能力,找到了个人价值所在,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得到印证。
然而在另一方面,校园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突出的的是休闲娱乐和自由刺激,习惯把传统道德规范中的教义歪曲成“压制自由和民主”、“不尽人情”的教条,使得传统道德规范在大学生中出现了认同危机。
目前,不少校园流行文化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血腥、暴力、色情,致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景时往往会习惯性地呈现出冷漠的态度。
校园流行文化由于过分地标榜个性自由和寻求刺激,使得许多大学生做事情随心所欲,抛弃道德行为规范的准则和底线,道德意识薄弱,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道德迷失。
其次,与校园流行文化不同,高校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但是具体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空洞的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对政治领域失去了热情和兴趣。
相反,校园流行文化注重回到日常生活,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而得到他们的青睐,使他们陷入到歌舞升平的假象中,忽视了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淡化了他们的政治观念,例如,入党不再是个人政治素养提高的标志,而是以后求职就业的砝码。
(三)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却导致了文化心态的颠覆网络文化作为流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
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得到改变,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网上搜集和下载相关资料,不仅拓展了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非矛盾时期,一方面自认为已经成熟,另一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又比较脆弱,当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及升学、毕业、就业的多重压力时,显得无所适从,流行文化以其娱乐性的主要特征,有效缓解了大学生紧张的心弦,不安情绪得到了及时的宣泄。
另外,流行文化涵盖了影视、音乐、经济等许多领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对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体来说,文化是一种维持认同的连续过程,它借助于一定的审美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凝聚力来维持这种认同”。
[3]但是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生活阅历不足,是非辨别能力不强,难辨校园流行文化的良莠。
在校园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观不堪一击,庸俗的文化心态异军突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由于校园文化的反理性主义倾向,许多大学生根本不理解校园流行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只是停留在内容和形式的简单复制,没有达到真正的内化,缺乏深入的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不能对校园流行文化作出科学合理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