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案导学设计》高二语文配套课件: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新人教版必修3)( 2014高考)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18张课件

高二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18张课件

温故而知新
第一段:
于:对于
凶:荒年,收成不好
河内:黄河以北 河东:黄河以东
无如:比不上
加:更
第二、三、四段填:形容鼓声鼓 :动词曳(yè):拖着 走:逃跑 直:只是,不过 无:通“毋”
第五段:
胜:尽 数: 密 罟:网
第六段:
树:种植 衣:动词,穿 畜:畜养
谨:认真从事
庠序:学校
申:反复陈述
悌:敬爱兄长
提问落实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写出本字 (1)弃甲曳( yè )兵 (2)涂(tú,同“途)”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 tún )狗彘( zhì )之畜( xù ) (4) 数( cù )罟( gǔ )不入洿( wū )池 (5) 无( wú,通“毋”)失其时 (6) 谨庠( xiáng )序之教 (7) 颁( 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tì )之义 (9)移其粟: Sù
核心话题
民不加多
民不加多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成语:“五十步笑百 步”
含义: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
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
些,却去讥笑别人。 。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 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 有本质区别。
分组合作探究
§ 1、本文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什么问题? § 2、孟子用了什么手法?又是如何分析问题
作业:
§ 背默全文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提问落实 § 1、注音释义
§ 弃甲曳兵: 庠序: 孝悌: 狗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共6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共65张PPT)

谨庠序之教, • 悌:敬爱兄长;
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
• 义:道理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 颁:通“斑”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七十者衣 • 黎民:老百姓
帛食肉,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却
不寒,然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天下
(2)请以战喻 古义: 请让我;请允许我
;今义: 请求 。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逃跑
;今义: 步行

【达标训练】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 B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填然鼓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①③是结构助词,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语助词,起衬字 的作用,没有实际 意义。
D无特殊句式,A、B、C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4、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 状语后置 )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 状语后置 ) ③非我也,岁也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省谓句) ④弃甲曳兵而走 ( 省略句,省略主语“将士” )
【问题讨论】
1、怎样才能做到王道? (用原文回答)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有关常识; 2、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3、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4、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5、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第一课时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预习案一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轲
• 数(cù) :密。
• 罟(gǔ) :网。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121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121张PPT)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孟子名 轲,字 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 学派代表人,后人把 他与孔子合称 孔并孟尊 称他为 ,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 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 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 来 到 滕国 ,滕国太 子 对 孟 子 的 “ 仁 政 ” 十 分 感 兴 趣 , 于 是 孟 子 便 在滕 国实 行 他 “ 仁 政 ” 的 思 想 。 遗 憾 的 是 ,滕国是 个 小 国 , 时 时 有 被 灭 亡 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 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 “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 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 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 建 立 学 说。
←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
孟庙亚圣殿→
←亚圣府 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
孟府仪门→
孟庙康熙碑亭→ ←孟母林神道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 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33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33张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养生丧死无憾,(此)王道之始也。”
•百姓对养生死葬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丧(sāng) :为动用法 为----办丧事。 是;这样 养:供养
生/死:活着的人/死了的人(动作 名)
的区别。
在课文中,该成语的运用意在说明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 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执政者没 有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本质 上都是没有尽心。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直:只是、不过,耳:罢了,语气助词
• 直……耳,:只是……罢了
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
吧。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战鼓咚咚敲响,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斗开始了), (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 请:请允许我。 • 以:用 • 喻:比喻。 • 填然:击鼓声。 • 鼓:击鼓,名→动。 • 之:音节助词。
移:迁移 于:到、往 粟:谷子,泛指谷类 亦然:也是这样 亦:也,然:代词,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了解 之:助词,的 无如:没有像……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无义
加少:更少。加:更。 也: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
出了自己 一个什么
中心展开。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共48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共48张PPT)
然而不王( )者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申:反复陈述;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无饥矣;谨 • 孝:尊敬父母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 政”并无本质区别。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义,颁白者 置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
” (《孟子·离娄下》)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 ,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不负戴于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 颁:通“斑”
路矣。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黎民不饥
不寒,然 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 而:表转折,却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A
)
A.战国时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自己也
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理想,所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 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 B.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却不直接阐 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这样说比直接指责他的过失含 蓄,使对方容易接受。 C.孟子用“弃甲曳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等情况对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
梁惠王困惑什么?
于是提出
的疑问
探究讨论: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 《管子》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 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人口减少,兵员缺乏。劳动力不足成为一 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各 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这些文章及句子集中表现了孟子的 仁政 思想? (两字概括)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政 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后世将他和 孔子并称“孔孟”。 (2)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 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他的这些主张与当 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3)晚年的孟子带领他的亲密学生万章、公孙丑 等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整理阐发儒家典籍,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 著成书。
重点字词
寡人:国君谦词,可译为“我” 于:第一个“对于”,第二个“在” 河内:黄河以北 凶:荒年,收成不好 其:代词,那里 移: 使动,使…迁移 然:这样 察:考察 无如:比不上 之:主谓之间,取独 加:更 少:减少,形容词作动词

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饿殍( piǎo )
文章结构 1段 提出问题
2、3、4段 分析问题
5、6、7段 解决问题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焉耳矣:都是句末助 词,重叠使用,加重
梁惠王说:
之:取独。
于:介词,对于
语气。
“我对于国家,
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
很尽心呀。河
河内:今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大丈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走进经典《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 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是模仿《论语》而著的,主要记录孟子 的言行。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 著作,共7篇。与《论语》相比,初具议 论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 体,描画也更细致。
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
“孝”,敬爱兄长为“悌”。义:道理。 颁:通“斑“,头发花白。戴:顶着东西。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
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如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
衣,食:动词,吃穿。 黎民:百姓。 然而:这样却。 王:动词,为王。使 王,这是不曾有过的事。
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分。
思考
孟子是如何回答梁惠王 的疑问的? 你认为效果如何?
1.王好战,请以战喻
投其所好,便于启示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推 动
提出别人熟悉的问题来激发思考。
3.王如知此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思考
孟子的论辩技能
1.用对方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示 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2.“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民 不加多”的原因。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拓展阅读
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 后学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和对话。
2
《大学》是一篇古代文献,主要论述了"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 任的重要性。
3
《中庸》主要论述了中和之道,强调"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的处世哲学。
THANK YOU.
2023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目录
• 课文背景 • 课文分析 • 译文及注释 • 写作特点 • 拓展知识
01
课文背景
孟子与《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活动于战国 中期。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对 儒家学派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子》简介
该书是孟子的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被称为“四书”之一。
战国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 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战争与政治斗争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和政治斗争。为了在竞争中获得 优势,各个国家纷纷进行改革和变法,加强国家实力。
课文思想内容
中心思想
本篇课文围绕“王道”这一中心思想展开,强调了君主的仁爱之心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语言特点
平易近人
文章用语平易近人,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浮夸的修饰,使读者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节奏明快
文章语句简短、有力,富有节奏感,通过短句的运用使文章 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说服力。
论辩艺术
逻辑严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