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课件29张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申之以孝悌( )
tì
核心话题
文章分析
01
民不加多
02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民不加多
PART 02
翻译第一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固定句式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4、古今异义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讨 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合理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使农民过上真正稳定的小康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孔子的德政 孟子的仁政
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 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
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 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 天下之民至 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 困苦;承认民众力量
比较
孟子风格
孟子的犀利 庄子的恣肆 荀子的浑厚和 韩非子的峻 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孟子风格:其一长于 思辨 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跌宕生姿 其二善为设譬 东汉赵岐 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 意已独至 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 159种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其三结 构严谨 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 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 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 缜密 深沉的特质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 仁政;行王道 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 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不征调百姓服役于农时;不滥捕捞;不忽视时令以伐 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和种桑养蚕织布;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 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 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百姓安居乐业; 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 政 苛政 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 富民 养民 教民 利 民 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 本的思想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 道设法制止; 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 道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 而说‘与我无干;是兵器杀的’又有什 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 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都到您这儿来 了
8《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

《孟子》
■ 四书之一(《论语》 《孟子》《中庸》《大 学》),是一部由孟子 及其弟子编写记录其言 行的书。全书共七篇, 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 典著作。
孟子的思想
■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反对不义战争(春秋无义战) ■ 人性善论
时代背景
■ 孟子在梁惠王35年应邀到达魏国。魏国在 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后期 遭遇一连串失败,畏秦之甚,将首都由安 邑迁至大梁。孟子到来,梁惠王曾表示: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 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 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 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不王者,未之 有——王道之 成
孟子阐述了7条如何致王道的措施, 你认为孟子心中的王道究竟是什么?
■ 以民为本,保民教民,实行仁政是统一 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 施行仁政,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 以使天下归心。
最后一段旨在说明?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君王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
■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 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 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 的最大儒学大师,后世常以“孔孟”并 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曾游历 各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晚年退而著 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提出问题(1) 民不加多?
分析问题(2-4)
梁惠王——邻国之 君 五十步笑百步(设喻)
数量不同, 实质相同
解决问题(5-7) 王道(施行 仁政)
天下之民至
写作特点
■ 结构严谨 ■ 善用比喻(设喻说理) ■ 对比论证 ■ 气势充沛(长于论辩,表现在语言上是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共50张PPT)课件PPT

教民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 政
王 道 之 始
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纺)
保 民
初 步 措 施
王 道
繁兴六畜(牧)
根 本
之 成
生产粮食(农)
措 施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题例讲析
例题1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形,然而、但是
太后曰:“然。” 对,是这样的
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那些结果?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养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 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 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 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 “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 是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设喻,使对方容易接受。通过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诱使对方说出否定 自己观点的话。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耳 ,是…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 他三项的是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3.兰舟催发。――宋·柳永《雨霖铃》
4.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5.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西门豹治邺》
6.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7.发其志士之悲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8.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
斯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
孟 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约前372~前289 )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 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 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 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 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 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 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耳 ,是…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 他三项的是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3.兰舟催发。――宋·柳永《雨霖铃》
4.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5.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西门豹治邺》
6.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7.发其志士之悲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8.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
斯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
孟 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约前372~前289 )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 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 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 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 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 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 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共48张PPT)

然而不王( )者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申:反复陈述;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无饥矣;谨 • 孝:尊敬父母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 政”并无本质区别。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义,颁白者 置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
” (《孟子·离娄下》)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 ,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不负戴于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 颁:通“斑”
路矣。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黎民不饥
不寒,然 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 而:表转折,却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申:反复陈述;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无饥矣;谨 • 孝:尊敬父母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 政”并无本质区别。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义,颁白者 置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
” (《孟子·离娄下》)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 ,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不负戴于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 颁:通“斑”
路矣。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黎民不饥
不寒,然 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 而:表转折,却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链接文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学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 言运用等。
链接哲学领域
探讨《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等,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链接社会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等级制度、礼制文化 等,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创新性应用和实践探索
古代农业社会
本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 响大,因此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百姓 的生死福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礼义廉耻” 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寡人之于 国也》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语 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 。
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 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为后续教学提 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分 享观点,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教师引导
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治国理念和救灾措施,我们可以 进一步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治理效果,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各种治理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希望同学们能够 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 己的综合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29张

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1)弃甲曳( yè )兵 (2)涂( tú,同“途”)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 tún )狗彘( zhì )之畜( xù ) (4) 数( cù )罟( gǔ )不入wū( 洿 )池 (5) 无( wú,通毋 )失其时 (6) 谨庠( xiáng )序之教 (7) 颁( 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tì( 悌 )之义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 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 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题探究
4、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 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 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的论点,敢 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 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 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 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 圣,《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 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 孟之道”。
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 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问题探究
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 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 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 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 呢?
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1)弃甲曳( yè )兵 (2)涂( tú,同“途”)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 tún )狗彘( zhì )之畜( xù ) (4) 数( cù )罟( gǔ )不入wū( 洿 )池 (5) 无( wú,通毋 )失其时 (6) 谨庠( xiáng )序之教 (7) 颁( 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tì( 悌 )之义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 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 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题探究
4、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 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 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的论点,敢 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 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 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 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 圣,《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 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 孟之道”。
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 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问题探究
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 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 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 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 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究
3、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 与主张?
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 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 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 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
问题探究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 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 饥不寒”。
课文翻译
第五段: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 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 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这是王道的开端。
课文翻译
第六段: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 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 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 圣,《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 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 孟之道”。
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 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问题探究
他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 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 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的宏愿伟 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 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 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 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四书”
南宋朱熹将《____》、《___》、 《____》、《____》四部儒家经典合为 “四书”。
名言: 1、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 人之幼。
3、 民 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4、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问题探究
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 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 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 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 呢?
问题探究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 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 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 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 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 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 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课文翻译
第三段: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
了,那也是逃跑啊。” 第四段: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 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有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二、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 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 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 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 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 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 深刻透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再见!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会变成语言,语言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性 制,会变成生活的必需品,不良的习惯随时改变人生走向。人往往难以改变习惯,因为造习惯的就是自己,结果人又成为习惯的奴隶!人生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 时侯,一定要抬头看看你去的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你来自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往何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去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化,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当你在占有这个优势时,必须争取主动,再占据下一个优势,这需要前瞻的决断力,需要的是智慧!世上本无移 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人生最聪明的态度就是: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亿万财富不是存在银行里,而是产生在人的思想里。你没找到路,不等于 什么,你必须知道现在应该先放弃什么!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能积累能量,谁就能获得回报;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人人都有两个 一个是心门,成功的地方。能赶走门中的小人,就会唤醒心中的巨人!要想事情改变,首先自己改变,只有自己改变,才可改变世界。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1、烦恼的时候,想一想到底为什么烦恼,你会发现其实都不是很大的事,计较了,就烦恼。我们要知道,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该发生的,都是因缘。顺利的就感恩,不顺 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修行者的心境,就是“过而不留”。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挺得住痛苦;顶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经得起折腾 得起责任;1提得起精神。闲时多读书,博览凝才气;众前慎言行,低调养清气;交友重情义,慷慨有人气;困中善负重,忍辱蓄志气;处事宜平易,不争添和气;对已讲 远,修身立正气;居低少卑怯,坦然见骨气;卓而能合群,品高养浩气淡然于心,自在于世间。云淡得悠闲,水淡育万物。世间之事,纷纷扰扰,对错得失,难求完美。若 陷于计较的泥潭,不能自拔。若凡事但求无愧于心,得失荣辱不介怀,自然落得清闲自在。人活一世,心态比什么都重要。财富名利毕竟如云烟,心情快乐才是人生的至宝 在脚踏实地的道路上;我们的期待在哪里?在路上,在勤劳勇敢的心路上;我们的快乐在哪里?在路上,在健康阳光的大道上;我们的朋友在哪里?在心里,在真诚友谊的 己负责;善于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不满足于现状,别自我设限;勇于承认错误;不断反省自己,向周围的成功者学习;不轻言放弃。做事要有恒心;珍惜你所拥有的,不要 美;不找任何借口。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与小人为伍,则要当心;只满足私欲,贪图享乐者,则不可用;处显赫之位,任人唯贤,秉公办事者,是有为之人;身处困境 任;贫困潦倒时,不取不义之财者,品行高洁;见钱眼开者,则不可用。人最大的魅力,是有一颗阳光的心态。韶华易逝,容颜易老,浮华终是云烟。拥抱一颗阳光的心态 心无所求,便不受万象牵绊;心无牵绊,坐也从容,行也从容,故生优雅。一个优雅的人,养眼又养心,才是魅力十足的人。容貌乃天成,浮华在身外,心里满是阳光,才 随流水宁。心无牵挂起,开阔空净明。幸福并不复杂,饿时,饭是幸福,够饱即可;渴时,水是幸福,够饮即可;裸时,衣是幸福,够穿即可;穷时,钱是幸福,够用即可 困时,眠是幸福,够时即可。爱时,牵挂是幸福,离时,回忆是幸福。人生,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心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很多时候限 也不是他人的言行,而是我们自己。人心如江河,窄处水花四溅,宽时水波不兴。世间太大,一颗心承载不起。生活的最高境界,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语。无论有多 幸福在于祥和,生命的祥和在于宁静,宁静的心境在于少欲。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去,无所谓失去,得失皆安谧。闹市间虽见繁华,却有名利争抢;田园间无争,却有柴 最终不过梦一场。心静,则万象皆静。知足者常在静中邂逅幸福。顺利人生,善于处理关系;普通人生,只会使用关系;不顺人生,只会弄僵关系。为人要心底坦荡,不为 不为假象所惑。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价唤醒别人。对人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心;对事多一份认真,多一份责任;对己多一点要求, 可满,乐不可极,警醒自己。静能生慧。让心静下来,你才能看淡一切。静中,你才会反观自己,知道哪些行为还需要修正,哪些地方还需要精进,在静中让生命得到升华 心静下来,你才能学会放下。你放下了,你的心也就静了。心不静,是你没有放下。静,通一切境界。人与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财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福报的差距;表面 人品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气质的差距,实际上是涵养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容貌的差距,实际上是心地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与人都差不多,内心境界却大不相同,心态决定 一件事。因为当一个人具有感恩的心,心会常常欢喜,总是觉得很满足,一个不感恩不满足的人,总是会觉得欠缺、饥渴。一个常感恩的人,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有时候其 一感恩,就变得很快乐。这种感恩的心,对自己其实是有很大利益。压力最大的时候,效率可能最高;最忙碌的时候,学的东西可能最多;最惬意的时候,往往是失败的开 光临。成长不是靠时间,而是靠勤奋;时间不是靠虚度,而是靠利用;感情不是靠缘分,而是靠珍惜;金钱不是靠积攒,而是靠投资;事业不是靠满足,而是靠踏实。知恩 为当一个人具有感恩的心,心会常常欢喜,总是觉得很满足,一个不感恩不满足的人,总是会觉得欠缺、饥渴。一个常感恩的人,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有时候其实没什么道 就变得很快乐。这种感恩的心,对自己其实是有很大利益。压力最大的时候,效率可能最高;最忙碌的时候,学的东西可能最多;最惬意的时候,往往是失败的开始;寒冷 长不是靠时间,而是靠勤奋;时间不是靠虚度,而是靠利用;感情不是靠缘分,而是靠珍惜;金钱不是靠积攒,而是靠投资;事业不是靠满足,而是靠踏实。以平常心观不 面前,平常心就是勇敢;在利诱面前,平常心就是纯洁;在复杂的环境面前,平常心就是保持清醒智慧。平常心不是消极遁世,而是一种境界,一种积极的人生。不仅要为 价值的人而努力。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命运不靠等待,全靠争取。成熟就是学会在逆境中保持坚强,在顺境时保持清醒。时间告诉你什么叫衰老,回忆告诉你什么叫 的赞许时,心灵才会真的自由。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温和对人对事。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现在很痛苦,等过阵子回头看看,会发现其实那都不算事。 有绝交,才有至交学会宽容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很可怜,各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大家都不容易。学会放弃,拽的越紧,痛苦的是自己。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不要 面前没人爱听那些借口。慎言,独立,学会妥协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最基本的原则。付出并不一定有结果。坚持可能会导致失去更多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要放 个最好的打算和最坏的打算。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不庸人自扰。不说谎话,因为总有被拆穿的一天。别人光鲜的背后或者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痛苦 不管学习什么,语言,厨艺,各种技能。注意自己的修养,你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孝顺父母。不只是嘴上说说,即使多打几个电话也是很好的。爱父母,因为他们给了 无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