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制度问题”当挡箭牌

合集下载

解放思想不是违法违规的挡箭牌【可编辑版】

解放思想不是违法违规的挡箭牌【可编辑版】

解放思想不是违法违规的挡箭牌解放思想不是违法违规的挡箭牌眼下,全国许多地方正在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

然而,有个别地方打着"解放思想"之旗,干的却是违法违规之事,这种现象无疑值得我们警惕。

据9月25日报道,近年来,XX省XX县在"解放思想"大旗之下,违法违规大上项目,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未办理立项、环评和征地审批手续的钢铁、化工项目"带病上马",有的已竣工投产,有的正如火如荼地建设。

gdp疯狂增长的同时,河水被严重污染,政府的财税收入增加了,可成千上万的农民失去了土地……XX县的情况,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焦虑的写照,为了追求gdp和财税收入快速增长,不惜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不惜以牺牲环境和农民利益为代价,还美其名曰"解放思想"——他们解放的是啥思想呢?用地不征只租,耕地想占就占,高污染企业被列为"重点保护企业"。

"拼土地、拼项目、拼资源","以招商论政绩,以项目论英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他们提出的这些口号,不过是"唯gdp论"、"以环境换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的翻版,这样的发展理念,从世界范围看过时了近半个世纪,从全国范围看也过时了十多年,却被XX县的决策者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如获至宝,奉为圭皋——这不是发展观上的进步,而是倒退,是走回头路,是将教训当经验,如果这也算作"解放思想",无异于辱没了"解放思想"的名声。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要向纵深推进,确实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但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开拓创新不是胡作非为,而应当坚守一定的原则和底线。

在经济改革方面,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坚守的底线就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应当坚守的原则就是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才是我们眼下最迫切需要的"解放思想"。

不能拿所谓的规律作“挡箭牌”

不能拿所谓的规律作“挡箭牌”
2 人民 坛 61 论
身 ?”谋士答: ‘ ‘ 不能修身,何能治 国?” 其 谋 屯 实 的非常有道理 不
能修身怎么能治国呢?那么,对今天
囊 曩 0誊蠢 毒 | l i 0强 |l
委霉 雾 _ i - 曩 器嚣≯ 囊 | 。 孝 - | 碧 黪 耋 ・ 髫| ‘ 誊藩 l 毒 善 雾薯 l碍 露一 ● 露 蘑 毒 曩 j |黪 一 辫 l曩髫 黪誊一 皇 | 掌 毒
众多官员对 “ 天花板”有那么多的感 我 内在条件决定 ,如年龄 、体能 ,交 慨、 那么大的怨气? 往 能力 ,情绪 自控能力 、智慧等等。 不同人在 不同条件下 ,主客观 “ 天花

。 。
删l建 刃 业, 翅 业, I娌 功立
— 古代官员如
不同人在不同条件下 ,主客观
或不胜任者会把 自己的 困境合理化 , 他人身上 。遇到 问题时 ,把 责任归结
很重要的一点是认识 上不够深入 。晋 并将过错或失败 的原 因推卸到组织和
之道,问了 三次,得到的答案都是修 身i楚庄 王说, 我问治国,何 言修
升的 “ 天花 板 ”有 着 复杂 的结构 、
受各种 外部 环境的 影 响 ,官 场 “ 天 到外在的 “ 客观 天花板 ”上 ,而对 自 花 板 ” 的结 构 更为 复 杂 。这 里有 宏 己缺少 自知之 明,具体 表现为责任推 观 与微 观之 分 ,又 有有 形 与无 形 之 卸 、过错原 因推卸 , “ 怨气”重重。 这其实是一种本能的 自我保护和压力
对于官员 “ 天花板 ”困局以及 由d a起的官员怨气 ,不能进行简单的道德批判 。对普遍 :  ̄I J 存在 、反复 出现的现象 ,只有从问题本身入手 ,进行科学分析 ,才能从全局上 、从规律

别一味拿“基层减负”作挡箭牌

别一味拿“基层减负”作挡箭牌

别一味拿“基层减负”作挡箭牌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9年第22期今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年关将至,一年的工作即将总结盘点。

同时,在全党范围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也进入关键节点。

此次主题教育,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是深化落实“基层减负年”的重要抓手。

但在个别地方,依然出现了把“减轻基层负担”当作自身庸懒散浮拖,以及工作推进不力的借口。

甚至这些地方的领导也错误认为,要实现基层减负,就不能给基层发文件,更别来督查问责和召集开会,理由是“基层压力已经够大了”。

基层压力是大,但应该区分压力的来源:究竟是正常工作还是形式主义造成的?如果是前者,应该充分理解,但也要注意,工作常态与攻坚期是有区别的。

不让基层负担过重应该是常态,目前正处在几大攻坚战关键时期,任务自然会重。

对真正可行的事情和目标,除了用压力传导来推动基层工作,更需要领导干部下深水,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如果是形式主义造成的负担,更应高度警惕。

为基层“减负”,关键就是要破除形式主义,其中重要一招是要“精文减会”。

在特殊时期,需要对一些问题实事求是进行把握。

某市一名分管脱贫攻坚的市委常委就倒苦水,下月初就要脱贫验收了,不开会我咋整,市里十多个区县光是跑一圈,大半个月就没了。

开视频会可以最大限度的进行工作布置和调度;只开会不督查咋行,基层不放心,自己也不放心。

这种能算是形式主义给基层带来的负担吗?无聊的会,三分钟就想睡;精彩的会,三小时不嫌多。

在必须要开的会中,应该尽量减少陪会和不念稿子。

有的领导讲话稿是现成的,如有必要可以印发,真没必要在会上一字一句全部照读;至于每次开会是否都需要各相关单位一把手参加?这样的会议安排,无非是一些人对上级领导的“尊重”罢了。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关键在于真和实,要把反对形式主义贯穿于全过程,一寸不能让,一刻不放松。

如果仅仅把少开了多少会、少发了多少文件,片面作为基层减负成效,而不看最终的工作实绩,毫无疑问是基层减负上的形式主义。

勿拿“令箭”当“鸡毛”

勿拿“令箭”当“鸡毛”

勿拿“令箭”当“鸡毛”作者:董寿保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年第08期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拿着鸡毛当令箭”,其意思是讽刺那些对上边的话小题大做的人。

仔细揣摩一下,若把“鸡毛”当“令箭”,充其量落得个“唯上是尊,狗仗人势”的名声。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倒过来说:“拿着令箭当鸡毛”,问题就非同一般了。

试想一下,战争年代,如果把“令箭”当“鸡毛”,士兵无组织无纪律,谈何团结、何谈胜利。

喻用到当代企业发展而言,亦便如此。

如果企业把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各项规章制度、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当成儿戏,也就是说把保障企业稳健发展的内部控制这一“令箭”当作“鸡毛”一样不在乎、不作为,那只会让企业成为“空中楼阁”,即使短期没有形成风险,最终也会因为基础不牢而导致破产。

例如曾经被称为“债券之王”的美国雷曼公司、国际一流商业银行——花旗银行和早年的巴林银行的风险事件,揭开金融危机的外因看本质,他们虽然有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措施,甚至可以说还比较先进和健全,但在实际操作中疏于执行是导致他们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见,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了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仅仅停留在制度上的健立和完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提上日程,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到位。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难以执行的原因分析1、经营者思想观念局限狭隘。

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建立控制制度及执行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而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的企业领导把成本控制,或者对内部资产安全性进行的控制等某个方面的控制当成企业内部控制;还有的企业领导,则干脆对内部控制没有认识,认为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觉得那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制度,实属繁琐多余之物。

由于企业领导者重视不够,也导致了企业财会人员及员工对企业内部制度的漠视,有意无意地弱化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得不到有效执行。

严格执行制度重要性

严格执行制度重要性

严格执行制度重要性严格执行制度的重要性篇一: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的必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也就是制度。

国家要有法律法规制度,以此约束公民的行为,树立价值标准;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律”。

首先,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公司管理的有序化、规范化,最大程度的降低运营成本;其次,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充分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它也是规范员工行为的规则,建立评判对错的价值标准,规范职业道德,使公司与员工双方的利益得以保障。

每个人首先有他的社会性,而成为一个企业的员工,职业身份和职业操守是第一位的。

我们的每一个规章制度都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公司管理特点和企业文化来制定的。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和控制,而是为了实现管理的公平性,使企业和员工始终保持在同一价值标准内,为了同一目标努力,实现双方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的每一个规章制度都是建立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位员工都应严格遵守和执行,这也是一个员工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表现。

作为新员工,初入一个陌生的职场环境,学习和执行规章制度尤为重要。

它是让你全面了解一个公司最直接的途径和手段。

它不仅仅是向你陈述公司的价值观,了解企业文化,同时让你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在公司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帮助你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迅速地融入团队,愉快地开展工作。

作为入职后的老员工,认真学习和遵守规章制度,可以明晰工作流程和工作权限,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和高效,减少和避免工作的错误性。

遵守工作程序,也能充分保护员工个人的利益。

同时,提升自身职业化,促进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作为公司管理层,要想更好的管理和领导员工,不仅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更应该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做好监督和监管工作,指导、引导、纠正员工的行为,提高团队凝聚力,保证团队稳定性,提升团队竞争力。

规章制度是公司经营的准绳和纪律,具有必须服从的约束力,也就是说制度是严肃的。

制度是把双刃剑

制度是把双刃剑

制度是把双刃剑作者:团队管理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有人赞美它力量无穷,企业管理缺之不可,是老板的法宝;有人批评它糟糕透顶,说起那些限制着我们自由和无限创意的制度,气就不打一处来。

可以说,每当人们谈起制度时,大多数人的情绪是反制度化的。

制度的力量说起制度的威力,某老板的一番话很有代表性。

他说:“在企业初创时期,我们没有制度似乎也运作下来了,也有不小的发展。

那个时候,我可能顶十个普通员工的力量,可是有了制度以后,我觉得自己可以顶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力量。

我现在的一个决策,相应的部门马上可以响应,可以依据它执行。

这在以前就不行,我得到他的房间去,得跟他解释,而且他还要到更下一级去作解释,效率非常低。

”有了制度,一个人可以顶几千人的力量。

这就是制度的威力。

制度的威力就在于:当所有的人都按制度运作,步调一致、频率相同时,就能产生“共振”,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共振”的威力。

一个小企业的小老板曾对那些几万人的大企业如何运作迷惑不解。

他问:一个小小的企业就让我整天忙得焦头烂额,那些大企业的老总们还不得三头六臂啊?笔者对这样的回答是:大企业不是靠领导个人的力量来运作,而是靠制度的力量来运作。

制度要有效发挥威力,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全体成员明确制度是一种共同的需要,管理者应明白,被管理者也要明白;第二,领导人在制度面前的示范效应,如果“刑不上大夫”,则制度自然失效;第三,对第一个违规者的处罚,如果企业里“以不为例”过多,则制度的有效性要大打折扣。

制度的实质从来没有一样事物像制度那样被广泛误解,既容易被老板误解,也容易被员工误解。

老板的误解通常是:下属不听话了,得制定几个条条框框管管他们,制度被当作一种单向制约措施。

员工的误解通常是:领导对我们不放心了,又制定了这么多的制度来对我们管卡压。

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认为,制度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所达成的一种协议。

上述这段话有两个关键要点:首先,制度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共同需要,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绝不是一项单项制约措施;其次,制度是一项协议,是一个双方妥协的产物。

别拿“制度问题”当挡箭牌

别拿“制度问题”当挡箭牌

别拿“制度问题”当挡箭牌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4年第12期文_杨学博有时当工作推进不顺时,有的干部会声称,“不是我们没努力,都怪机制不健全”;促进发展出现失误时,有的人会辩解,“根源在于制度有漏洞”;改革需要强力推进时,有的则振振有词,“先得建立完善制度”。

在这些人眼中,任何问题讨论到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制度问题。

制度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毋庸讳言,有些工作没有做好,确与制度、机制不完善有关。

但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完美无缺,动辄归咎于制度没有意义。

事实上,问题的发生总有多方原因,有些涉及“本”,有些则只关乎“标”;有些是“天灾”,有些则是人为。

更何况,制度都是靠人执行的,说到底每个人也是制度的组成部分,只有经过个人向上向善的努力,制度才会日臻完善。

令人担忧的是,制度问题已成少数干部惯用的挡箭牌,甚至“拿制度开涮”成为一些人所谓搞好团结的秘诀——说得义正辞严,谁都不痛不痒。

其实,很多问题的症结本来很清楚,或因能力不足、创新不够,或因责任缺失、不敢担当,或因精神萎靡、不思进取。

但一把原因引向制度,问题就说不清了,责任就道不明了,正所谓“具体变一般,责任全无关”。

这种动辄归咎于制度的实质,是一种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伎俩,是私心作祟、怯于担责的表现。

它帮才具平庸者遮盖了缺陷,替“为官不为”者找到了借口,甚至逃避了原本是个人的责任。

若任由如此“太极手”风行,必然问题成堆、矛盾丛生。

“一具体就深入”。

毛泽东同志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从具体上找原因,就是踏踏实实、直击要害。

根据问题的性质、大小、轻重,分清主次,分出层级: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带来的?哪些是责任缺失带来的?哪些是条件不具备带来的?是制度缺位决不迁怒个人,是个人问题也不应埋怨制度,明晰是非,厘清责任,这样才会汲取教训、以利前行。

“为官避事平生耻”。

是否敢于担当,彰显了一个干部的器局。

面对挑战,多些建设性心态,不等不靠,不推不拖,主动寻求破题之策;面对失误,多些“揽过不揽功”的胸怀,从自身找原因,主动担起责任。

科学建章立制防止“制度作秀”

科学建章立制防止“制度作秀”

科学建章立制防止“制度作秀”
科学建章立制防止“制度作秀”
“制度作秀”具有形式主义的典型特征直接表现为制度建设中的花拳绣腿、表面文章实质上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

产生制度秀的原因有很多。

一方面有些制度的制定往往是“闭门造车”可操作性不强改进作风的制度一本又一本但多是照抄照搬反映不出本地本单位特点没有切中要害。

另一方面有的制度缺乏刚性措施执行中弹性过大约束力不够终归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

更为重要的是某些领导干部的规矩意识、法治观念淡漠对制度法规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视制度形同虚设。

制定规矩时要的是“秩序”;破坏规矩时讲的是“创新”。

所以要想防止“制度作秀”一是严格按照流程来制定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争取大家的支持与认同科学制定制度那么制度制定出来后就容易得到贯彻和落实二是为了让好制度发挥最大效益领导干部要对制度心存敬畏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切不可心存侥幸阻挠制度落实。

三是制度落实靠干部的自觉遵守更要靠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督。

任何规章制度都要有
责任追究机制明确不执行怎么办谁来负责任如何处罚。

深入落实《关于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的通知》精神坚决纠正“制度秀”通过严厉的问责转变干部作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别拿“制度问题”当挡箭牌
作者:杨学博
来源:《廉政瞭望》2014年第12期
有时当工作推进不顺时,有的干部会声称,“不是我们没努力,都怪机制不健全”;促进发
展出现失误时,有的人会辩解,“根源在于制度有漏洞”;改革需要强力推进时,有的则振振有词,“先得建立完善制度”。

在这些人眼中,任何问题讨论到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制度问题。

制度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毋庸讳言,有些工作没有做好,确与制度、机制不完善有关。

但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完美无缺,动辄归咎于制度没有意义。

事实上,问题的发生总有多方原因,有些涉及“本”,有些则只关乎“标”;有些是“天灾”,有些则是人为。

更何况,制度都是靠人执行的,说到底每个人也是制度的组成部分,只有经过个人向上向善的努力,制度才会日臻完善。

令人担忧的是,制度问题已成少数干部惯用的挡箭牌,甚至“拿制度开涮”成为一些人所谓搞好团结的秘诀——说得义正辞严,谁都不痛不痒。

其实,很多问题的症结本来很清楚,或因能力不足、创新不够,或因责任缺失、不敢担当,或因精神萎靡、不思进取。

但一把原因引向制度,问题就说不清了,责任就道不明了,正所谓“具体变一般,责任全无关”。

这种动辄归咎于制度的实质,是一种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伎俩,是私心作祟、怯于担责的表现。

它帮才具平庸者遮盖了缺陷,替“为官不为”者找到了借口,甚至逃避了原本是个人的责任。

若任由如此“太极手”风行,必然问题成堆、矛盾丛生。

“一具体就深入”。

毛泽东同志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从具体上找原因,就是踏踏实实、直击要害。

根据问题的性质、大小、轻重,分清主次,分出层级: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带来的?哪些是责任缺失带来的?哪些是条件不具备带来的?是制度缺位决不迁怒个人,是个人问题也不应埋怨制度,明晰是非,厘清责任,这样才会汲取教训、以利前行。

“为官避事平生耻”。

是否敢于担当,彰显了一个干部的器局。

面对挑战,多些建设性心态,不等不靠,不推不拖,主动寻求破题之策;面对失误,多些“揽过不揽功”的胸怀,从自身
找原因,主动担起责任。

抱持这样的态度和气度,再难的困局也会有破解之法,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事环境。

(据
《人民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