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格律之对仗

合集下载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篇一【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文化的瑰宝。

其中,对仗与押韵是古诗词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展示其艺术魅力。

一、对仗古代诗词的对仗是指在韵脚上进行的一种音韵配对,使句子或词句在音韵上呈现一定的对称。

对仗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以增加作品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常见的对仗手法有平仄对仗、声母对仗、韵母对仗等。

平仄对仗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由于声调的不同,产生音韵上的平仄对立。

平仄对仗的运用使句子在音律上有节奏感,让诗词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光”与“乡”、“霜”与“头”形成了平仄对仗。

声母对仗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声母的搭配形成了音韵上的对仗。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一”与“吹”、“离”与“火”、“原”与“风”形成了声母对仗。

韵母对仗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由于韵母的变化形成了音韵上的对仗。

韵母对仗常常与平仄对仗相结合使用。

例如:《苏幕遮·燎沉香》中,“花径细、花径细,望也望不见。

天涯芳草无情思,何处金英多少。

”这里的“细”与“草”、“见”与“思”、“多”与“草”形成了韵母对仗。

二、押韵古代诗词的押韵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以韵母为主要标志进行的音韵配对。

押韵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使诗词在音韵上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押韵的运用可以分为充分押韵与偶然押韵。

充分押韵是指诗词中几乎每一个韵脚都押上韵。

偶然押韵是指押韵出现得相对较少,不是每一个韵脚都必须押。

例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流”与“楼”形成了充分押韵。

押韵在古代诗词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使诗词在音韵上更加和谐,同时也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对仗与押韵的艺术魅力对仗与押韵是古代诗词的独特之处,它们赋予了古诗词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增添了作品的音乐感。

古典诗歌格律之对仗3

古典诗歌格律之对仗3

(3)借义对与借音对
借义对指的是借字词含义里它义而构成对仗。如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苍龙。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苍龙。”因“玄”有“黑” 义,所以借来与“ 义,所以借来与“白”相对。 借音对指的是借字词的谐音二成对。如: “厨子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 厨子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羊”,借来与“鸡”相对。 ,借来与“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楠音同男,借与 母相对; 竹叶于人既无份,菊花从此不须开。 “竹叶于人既无份,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为 酒名,借叶音与花相对。
四联全对仗
这比绝句全对仗更少见,所见到也是五言 律诗。如李商隐《陈后宫》 律诗。如李商隐《陈后宫》: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稚献裘。 侵夜鸾开镜,迎冬稚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忧。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忧。
后二句使用对仗的情况
后二句使用对仗也叫对结。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复愁》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杜甫《复愁》: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五言绝句机和七言绝句后二句对仗的情况比较少见,因 为对结不易,尤其是并肩对,往往给人以未终篇之感。 所以绝句末尾二句的对仗一般多使用流水对。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 阳向洛阳。 杜审言《渡湘江》 独怜京国人南蹿,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渡湘江》:独怜京国人南蹿,不似湘江水北流。
小项相对诗句举例1 小项相对诗句举例1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张巡《闻笛》颈联) 深。(张巡《闻笛》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颈联) 。(王湾《次北固山下》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 遥。(许浑《 楼》颈联)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上诗颔联)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李商隐《晚晴》颈联) 明。(李商隐《晚晴》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颈联)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颔联) 轻。(王维《观猎》 形体对:上例。

格律诗“对仗”小技巧

格律诗“对仗”小技巧

格律诗“对仗”小技巧对仗是律诗必须要有的语言的形式。

对仗能够使得句式显得“凝练、匀称、典雅。

一般好的对仗诗句往往就会成为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增强了古诗的感染力。

但是如果只一味的追求规矩,很容易停滞不前。

关于“对偶”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也要看见存异的方面,后者相比前者更为重要。

对仗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总而言之,诗词对仗归纳为三要素: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对仗的规律1、时空交错对仗中的一句或者一联,从时间开始描写,或者是从空间开始描写,以表达出古诗词的内容变化。

例如: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

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

第一联从时间写,第二句从空间写。

两个维度相互衬托,以表达出诗句的语义空间。

2、动静相宜古诗词中的对仗一句或者一联写动态,则另一句或一联写静态,动静结合的非常完美。

例如: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第一联描写动态,第二联这是静态。

两句联一动一静相结合,相映成趣。

3、视听之变人接触外界有五种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

其中在古诗词中最常用的是视觉和听觉来形成对仗或是对偶。

当然其他的也可形成对仗。

例如: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第一联在描写视觉,第二联则在描写听觉,视听相结合,月色交相辉映,来构成对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宏微并衬两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另一句则是微观或少数。

5、多少分明一联两句,通过数目对比,使得语句更加具有表现力。

6、节奏起伏对仗句要求上下句法句式结构一致,但以为追求形式的工整和句式的结构,势必会影响到对仗内容的气韵。

往往在诗的字面对称的前提下,它的内在气韵也要有所变化。

谈古典诗词的对仗

谈古典诗词的对仗

谈古典诗词的对仗对古典诗词的写作和欣赏,既要注重内容,也要兼顾形式。

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上乘之作。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或“丽质美女,褴褛其衣”都不行。

内容是灵魂,形式是外壳。

由事象、物象、意象等构成的意境是诗词的灵魂,而文字、格律(包括对仗)则组成了诗词的外壳。

这儿仅就诗词格律中的对仗谈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什么是对仗?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之语句。

它在古典诗词中叫对仗,在现代修辞中叫对偶,在古代歌赋中叫俪词。

对仗一词的来历,王力先生指出是源于古代的仪仗结对而出的现象。

其实,它的渊源很早,就是古代诗文中的对句。

《易经》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老子》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诗经》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些对句就开了对仗的先河。

对仗的两句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下面举例说明: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3、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以上三例,出句和对句之间字数相同,意思都是相互关联的。

第一例语义并列,第二例语义相反,第三例语义相承。

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第五例都是省略谓语句,第六例都是主谓句。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出句和对句的语法结构都是一样的。

二、对仗的规则对仗中,出句和对句,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字数相等。

如:犁云锄雨永绵世泽,诵诗读书丕振家声(海上桥王家老宅门联)2、词类相同。

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是动词相对应,“美”、“朝”、“家”、“国”是名词相对应。

3、词意相关。

相对的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相似的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相关的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

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

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

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

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

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A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B:(仄)仄平平仄仄平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式)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D式)D:(平)平(仄)仄仄平平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格律诗之对仗详解

格律诗之对仗详解

格律诗之对仗详解原创2016-06-10 诗画天地微刊社诗画天地说不出口沈波- 欢乐颂格律诗之对仗详解1、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2、什么叫做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中国传统诗歌的对仗技巧

中国传统诗歌的对仗技巧

中国传统诗歌的对仗技巧雅石☆对仗,是中国语言文学中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十分广泛。

特别是创作传统体裁诗歌的文学爱好者,必须学会使用对仗。

什么叫对仗呢?简而言之:就是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使两句之间从形式上相互映衬、从内容上相互补充。

对仗不仅仅运用于传统诗歌,而且还运用于对联、辞赋、散文、现代诗歌、歌曲唱词、戏曲唱词等。

因此,文学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学习对仗知识,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都大有益处。

一、对仗的起源对称之美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天地对称、日月对称、东西对称、昼夜对称、寒暑对称、阴晴对称……等等,涵盖了天地万事万物之变。

就拿人体来说,有双手对称、双耳对称、双眼对称……等等。

中国古人将这些现象演化为文字形式来抒发情感、表达意愿,可谓是一种伟大的创举。

对仗,从美学角度上讲就是一种类比之美和对比之美。

对仗以文学艺术形式出现应该在两千多年以前,最早的诗集《诗经》和后来的《楚辞》中就已经有了对仗的雏型。

例1.古代诗歌的对仗①《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楚辞》中的《九歌(屈原)》有两句: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到了汉代赋文兴起,骈体文中运用对偶句式逐渐多了起来。

魏晋以后,骈偶之风盛行,文人诗歌中运用对仗的越来越多。

随唐时期在律诗形成过程中,诗歌中对仗的形式发展演变成为几种规范,唐代把对仗作为五律、七律、长律(五言七言)的一种固定表现形式。

宋代格律词中也有要求必须对仗的句子。

二、对仗的要求对仗的基本要求有: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字面相对、词性一致、声调(平仄)相对、避免同字,其中古体诗歌不要求声调相对。

分述如下:㈠字数相等:相对两个句子字的数量相同,如:四字对四字、五字对五字、六字对六字、七字对七字等(见例2)。

㈡结构对称:传统诗歌句子结构是由词组构成,相对仗两个句子的词组结构相同,单字词对单字词、双字词对双字词,就是结构对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歌格律之对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相当工整。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
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

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

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

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

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

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

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