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贵在一个“新”字——略谈独立思考
贵在一个“新”字

贵在一个“新”字
——略谈独立思考
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
作者介绍:王梓坤
作者是著名数学家、资深教授,担任过 大学校长,不但在数学研究上卓有成就, 研究成才理论也有独到的发现。
先后任南开大学、北师大教授、 北师大校长、汕头大学数学研究 所所长、中科院院士。
阅读课文
本文用的是谈话风格,由导语和四个部 分组成.文章开头说“历史上有些重大错误, 就是这两种倾向相结合的产物.”这句话意味 深长.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史上)那种顶礼膜 拜人云亦云,惟命是从,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而酿成的社会惨祸一再发生,教训太深刻 了.这也是作者想写这篇文章的动因之一.
思与讨论
敢于、善于独立思考对社会科学研究有意义吗? 能否找出一些实例? 哥白尼和布鲁诺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 论 汉代王充的《论衡》中有《问孔》、《刺孟》 篇,不被读书人喜欢,晋代嵇康因为一句“非 汤武而薄周孔”而遇害,明代李贽因不赞成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而下狱…… 巴金、张志新……
布鲁诺(GiordanoBruno,1548~1600)意大利思想 家。他出生于那不勒斯附近的诺拉镇。17岁进入圣 多米尼加修道院,但他非常拥护哥白尼的“天体运 行论”。28岁时,因反对罗马列教会的腐朽制度而 离开修道院,流亡西欧,曾用讲演、讲课、文章等 不同形式反对地心说,宣扬新思想。他认为:“为 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1592年,布鲁诺 被骗到威尼斯并遭逮捕,在囚室八年中他英勇不屈。 据1599年10月21日的档案记载,布鲁诺宣布无可 招供,他没有做任何可以反悔的事情。他说:“在 真理面前,我半步也不退让!”最后以“异端分子 和异端分子的老师”的罪名,于1600年2月17日被 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后人为纪念这位坚强不屈的 学者,”于1889年在鲜花广场上树起布鲁诺铜像。
贵在一个新字

B.笛卡尔探讨疑难问题时,总尽量加以划分,怎样能更好解 决问题,他便怎样划分。
C.有秩序的思维指,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假设出一个顺序 来,按部就班前进,以达到最复杂的问题。 D.不论任何地方,材料的收集必须齐全,观察必须广泛,直 到笛卡尔相信没有遗漏为止。
给人以巨大的收获;灵活变通着使用它,
就可以让人的精神达到神奇的境界。 1.说到了哪些杰出人物? 2.翻译‚心,灵物也;不用则长存,小用之则小成 ,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唐甄 这段话怎么理解?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践: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坚持刻苦钻
研,注意思想方法。
17
独 立 思 考 的 精 神
贵 在 一 个‚新‛字
——略谈独立思考 王梓坤
1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 在战车的轭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 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 334 年还没有一个人 能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小亚细亚, 他来到葛第士绳结前,略加考虑便拔剑砍断了它。后 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启示:亚历山大果断的剑砍断了绳结,说明他舍弃了 传统的思维方式 ,他以自己的独立思考的方式解决 了百年难题。
2
思考:
☆有一家公司招聘管理人员,给每位应聘者发了一根米尺,
要求测出这幢20层大楼的高度。应聘者有的利用几何知识 繁琐地计算;有的爬到楼顶用绳子系上米尺测量……你用 什么方法得到大楼的高度?
本文是一篇随笔,主要谈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要创新, 就要善于独立思考‛。
4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 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因而,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贵在一个“新”字——略谈独立思考

讨论归纳
(结合课文,联系以上问题回答)
独立思考需要的四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疑——质疑精神 读——重视积累 问——注重方法
用——勤于实践
再读文本
深入思考
在文章中,王梓坤教授列举了很多 在历史上有贡献的人物,并且对他们的 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分析,论述明白流畅。 请想一想,如果只举事例不作分析, 说理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检查预习
掌握文章中涉及的重点词语:
桑梓zǐ 炽热chì 彷徨pánɡhuánɡ 譬如pì 余暇xiá 黯黮àndǎn 迟钝dùn 疑窦dòu 涡流wō 融会贯通huì 真知灼见zhuó 想入非非 出类拔萃cuì 大彻大悟chè 走马看花 按部就班bù 洞若观火dònɡ 推陈出新 博览群书bó 置之度外zhì 神乎其神 一概而论ɡài 锲而不舍qiè 人云亦云 金石可镂lòu 无计可施shī 水落石出
解读文本 筛选信息
引言部分:
青年人为什么会相信许多假东西?
怎样防止受骗上当 ?
“独立思考”与“创新”有什么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独立思考”?
解读文本 筛选信息 正文部分:
(1)他的疑问是无处不在的 (2)倘有余暇,何妨多读 ①在这部分,作者说到了哪位历史人物? ①这一部分作者说到了哪些杰出 他的独立思考是如何锻炼出来的,有着 人物?他们的事例各侧重什么? 什么样的特点? ②读课外书籍影响专业学习吗? ②他具体提出了四条思维法则,分别从 ③“博览群书”和“独立思考” 哪四个方面分析了思维的方法和原则? 有什么联系? ③“我思故我在”怎样理解?作者引用 这句名言是为了突出什么? (4)大用之则大成 ①“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 (3)“为什么”“怎么办”及其他 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 ——唐 ①这部分中作者又说到了哪些杰出人 之则至神”。 物?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有着什么 甄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这句话。 样的共同点? ②你认为“学”和“思”是什么关系? ②文中引用它是为了证明什么? ③作者关于读书的六条注意事项,你 ③为此,作者选取了哪几个事例来 论证? 觉得哪一条最适合你?
贵在一个“新”字——略谈独立思考

本单元文体:议论文 目标:
巩固和拓展议论文文体知识,在整体感知的基 础上理解文本。 能够梳理文本结构,找出中心论点。 学会在分析论证过程中如何依据翔实的材料进 行严密的论证的论述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贵在一个“新”字
——略谈独立思考
王梓坤
作者介绍
王子坤,1929年生,江西吉安人,中国科学 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师节 首倡者。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 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著名 数学家和教育家,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 主要领导者之一。代表作有《科学发现纵横 谈》《莺啼梦晓——科研方法和成才之路》 等。
生字词
器皿 真知灼见 出类拔萃 炽热 疑窦 余暇 涡流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卓越 黯黮
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这样 的能力很重要,是本文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作 者认为创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有:重视积累, 批判与怀疑精神,注重方法,勇于实践。
文章结构
“他的疑问无处不在的”
笛卡尔为什么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在于他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疑问无处不在,他对自 己的现状也有批判意识,不满足自己的成就。他青 年时代学习成绩优秀,可是他反而犹豫了,因为他 发现“自己被许多疑难和错误困住”,而他之所以 能发出这些疑问,和他的大量阅读、积累知识是有 关系的。经过一度彷徨,他“大彻大悟”,得出了 最有价值的发现,这就是“决不可过分地相信自己 单单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得的东西”。笛卡尔 的“四条思维原则”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乃至对 一切学习者都能有启迪。
独立思考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贵在一个‘新’字”,而文章 却并没有具体地谈“创新”? 答:作者认为: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文章指出 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具体表现为发 现新事物,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写出新作品等 等。没有怀疑精神,就不会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 考就不会有发现,也就不可能有创新。要创新,就必 须在思维上有突破,就要有对旧的思想观念、习惯、 做法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就必须独立思考。作者不需 要把笔墨花在论证“创新”如何重要上,因为在改革 发展的时代,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了。
《贵在一个新字》阅读理解选择题

《贵在一个“新”字》阅读理解:3大题12小题,附答案解析(一)汉代王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批判家。
他写的《论衡》,专门批判古书和传说中的错误,立论有据,言之成理,表现了很高的独立思考的才华。
他所以有成就,原因之一,就是他博览群书,贯通百家。
王充家贫,买不起书,只能常到书店看书。
那时的书店比现在的某些书店开明,可以让顾客阅读,结果造就了王充这样的人才。
爱因斯坦应该算是科学界最善于独立思考的巨人了。
然而不要忘记,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物理、数学等方面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一般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有知识,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有重要的独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常常是兴趣广泛的人……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
”(《科学研究的艺术》)知识渊博的人见解比较深刻,思考比较周密,而且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常有远见,预测也比较正确。
这样便大大减少了受骗上当的机会,使人生少走许多弯路。
“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这秋水,就是知识之水,就是独立思考的波涛和浪花。
鲁迅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读书杂谈》)可是,这不会影响专业学习吗?的确,我们的精力,主要应放在攻读专业上,从“精于一”开始,逐步扩大“根据地”而走向博。
然而这不是说,学专业时其他的书一律不能看。
那“应做的功课已完”的余暇虽少,但积少可以成多。
看课外书刊,时间长了,接触面宽了,了解的问题便多,于是就越看越有趣,越有趣就越想看,成了良性循环。
这样,知识之球便越滚越大。
反之,不博览,知识面便窄,懂的东西就少;懂得少,对许多事物便不感兴趣,从而也就越不想多看专业以外的书,于是便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贵在一个新字53610

本的中心论点是?
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
本文从哪些方面证明这一论点的? 1.他的疑问是无处不在的 2.倘有余暇,何妨多读 3.“为什么”“怎么办”及其他 4.大用之则大成
梳理导语部分的层次:
1.由德国谚语引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2.提出中心论点“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 3.“独立思考”与“向群众学习”并不矛盾; 4.引出下文,历史人物独立思考能力如何锻炼出来 的?
梳理“他的疑问是无处不在的”部分
笛卡儿
• 说到了哪位历史人物?
怀疑
• 他的独立思考是如何锻炼出来的,有着什么样的
特点?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
• “我思故我在”告诉我们什想么”道)理?
概括笛卡尔的思维四原则:
1.未确认之前不盲目相信。(避免轻率和偏见) 2.探讨问题尽量划分层次。(全面、严谨的思考问题) 3.有秩序的进行思维。(由简到难的思考顺序) 4.搜罗齐全,观察广泛。(思维的依据必须全面)
二、分析下列材料所论证的观点
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秋水,即知识之水。知识渊博的人 能大大减少上当的机会。
1.说到了哪些杰出人物? 2.翻译“心,灵物也;不用则长存,小用之则小成
,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唐甄
这段话怎么理解?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践: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坚持刻苦钻
研,注意思想方法。
要有怀疑精神
独
立 思
要重视积累
考
的
要深思多问
精
神
要勇于实践
总分结构,大量运用例证、引证,语言自然亲切
• 说到了哪些杰出人物?用了哪些论证精方于法一?,走向博
贵在一个“新”字 沈

“导”的两点 导言研读 含义:全文 为什么还要写第四节? 主导,总纲; 阐发“独立”含义——集中群众智慧,(借鉴) 引出下文 超越前人的思想,从实际出发。 语境特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定含义 正反对比论证 小结 1-3 立 ——独立思考的意义 4 破 ——独立的特定内涵 5 引——引出下文如何锻炼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材料一: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 的方法,在战车的轭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 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 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将绳结打开。这时。 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绳 结前,略加考虑便拔剑砍断了它。后来,他果 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在传播真经啊。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 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极不情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致 思维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如果说智 慧是创造的源泉,那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
材料三: 曾有一中国教育考察团到美国一所小学听课。 这是一节自然课,老师讲的是“蚯蚓”。老师将 课前准备的一包蚯蚓放在讲台上,要求孩子们每 人捉一条放在课桌上。由于孩子们都很小,或从 来没有捉过蚯蚓,教室里乱作一团,不时还有孩 子惊恐的尖叫声。老师站在一旁一直默不做声。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了15分钟。终于每个孩子都捉 了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这时,老师才开始“上 课”。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看课桌上的蚯蚓有 什么特点,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的疑问是无处不在的”的第一节中对事实作分析的 才有比较;有比较, 句子有哪些?证明什么观点? 才能发现问 分析:“在笛卡儿看来,疑问是无处不在的。这说明在 题。”-因果论证 他的脑海里,独立思考的火焰正在炽热地燃烧。 ” 证明:独立思考是质疑精神之本,质疑精神是独立思考 之表。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质疑精神,就不会有他的 成功。 王充之例分析句?证明什么观点? 使他善于 独立思考 “他所以有成就,原因之一,就是他博览群书,贯通百 家。 ” 证明:“博览群书,贯通百家”“造就了王充这样的人 才”
贵在一个“新”字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课堂教学安排(一)“他的疑问是无处不在的”。
(二)“倘有余暇,何妨多读”。
(三)“为什么“怎么办’及其他”。
(四)“大用之则大成”。
2、这几个部分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来论述的——围绕着“贵在一个‘新’字”来论述的。
◆导语部分1、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引用德国谚语意在说明什么——作者引用德国谚语,指出青年人的不足,引出关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论述。
2、青年人身上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青年人满怀希望,向往未来,进取心强,求知心切。
但由于经验不足,思虑不周,也容易上当受骗。
因此,必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引用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句子的例子进一步说明青年人身上的优点)“如朝阳”写出了青年人的朝气蓬勃,“如乳虎”写出了青年人的无所畏惧,“如铁路”写出了青年人的勇往直前,“如白兰地”写出了青年人的刚正勇烈,“如春前之草”写出了青年人的充满希望,“如长江之初发源”写出了青年人的一往无前。
3、独立思考的第一个意义:可以防止青年人由于“经验不足,思虑不周”而“受骗上当”,自觉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点出文章的副标题)过渡:这里阐述了青年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独立思考又是和创新密切相连的。
请看这一部分的第三段,创新是什么或者说创新包括哪些内容——创新包括“或者发现新事物,或者发明新器皿,或者建立新理论,或者写出新作品。
总之,贵在一个‘新’字”。
4、独立思考的第二个意义: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中心论点)(点出文章的主标题)我们再回到思考上来,怎样才是独立思考呢文中是怎么说的——作者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独立思考的含义:集中群众的智慧,在思考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思维,提出切合实际的真知灼见。
最后,引出下文谈如何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小结:文章导语部分阐述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在一个“新”字——略谈独立思考[学习目标]1.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
[教学设想]1.从筛选重要信息入手,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2.借助问题讨论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
3.使用2课时(含“积累与应用”“学习与评价”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学习《贵在一个“新”字》,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观点;2.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准确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掌握一些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了解作者与背景王梓坤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他对成才理论有很深的研究。
本文选自他的《莺啼梦晓——科学方法与成才之路》。
本文用的是谈话风格,由导语和四个部分组成。
文章开头说“历史上有些重大错误,就是这两种倾向相结合的产物”,这句话意味深长。
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那种顶礼膜拜,人云亦云,惟命是从,不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而酿成的社会惨祸一再发生,教训太深刻了。
这也是作者想写这篇文章的动因之一。
二、浏览课文,理清作者思路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这样的能力很重要,是本文要论述的核心问题。
作者认为创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有:重视积累,批判与怀疑精神,注重方法,勇于实践。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哪几层来论证的?讨论,明确:文章就这四个方面逐一分析。
第一部分以笛卡尔为例谈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后三个部分分别谈独立思考者的三个特点。
第一部分就笛卡尔的成功谈独立思考精神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
笛卡尔为什么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在于他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疑问无处不在,他对自己的现状也有批判意识,不满足自己的成就。
他青年时代学习成绩优秀,可是他反而犹豫了,因为他发现“自己被许多疑难和错误困住”,而他之所以能发出这些疑问,和他的大量阅读、积累知识是有关系的。
经过一度彷徨,他“大彻大悟”,得出了最有价值的发现,这就是“决不可过分地相信自己单单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得的东西”。
笛卡尔的“四条思维原则”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乃至对一切学习者都能有启迪。
第二部分谈读书积累的重要作用。
王充博览群书,贯通百家,爱因斯坦对许多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鲁迅主张跨学科读书。
这些成功者的经历和主张,都揭示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善于独立思考需要厚实的思想基础,没有积累就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书读得越多,了解的问题就多,成功的机率就大。
第三部分谈“善问”,谈质疑。
这一部分主要谈思考的方法,写得有针对性。
作者痛感于社会上政治骗子和伪科学能不费气力地迷惑大批群众,提出遇事要有科学态度,要具备怀疑批判精神。
引用陈献章和郑板桥的话,指出读书要学会发问。
作者提供了读书思考的具体方法,这是成功者的经验。
第四部分强调实践,提出要注意刻苦钻研并注意思想方法。
创新是否能取得成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标准。
作者指出,要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光靠刻苦钻研,还不足以成事,还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一个好的思想方法能够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独立思考不是孤立的苦想,还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对象学习。
不但要向群众学,向书本学,还要向大自然或社会请教,这就需要实践精神。
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
三、组织探讨,启发学生注意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培养“独立思考”这种能力需要哪些条件?2.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贵在一个‘新’字”,而文章却并没有具体地谈“创新”?3.他的论述对社会科学研究有用吗?能否找出一些实例?4.为什么作者把独立思考的素质看得如此重要?5.他介绍的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发?学生探讨有可能发现以下基本结论:1.落后的学习方法是因为有落后的教育观念。
文章作者从正面阐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也从反面观察出“学而不思”的弊端。
2.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素质,作者提出四个基本条件:要有怀疑精神,要重视积累,注重方法,勇于实践。
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3.文章指出,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具体表现为发现新事物,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写出新作品等等。
没有怀疑精神,就不会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发现,也就不可能创新。
要创新,就必须在思维上有突破,就要有对旧有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这就必须独立思考。
作者不需要把笔墨花在论证“创新”如何重要上,因为在改革发展的时代,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了。
4.文章主要就自然科学研究谈独立思考,实际上独立思考精神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更为重要。
哥白尼和布鲁诺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发现本属自然科学领域,但是都引起过宗教政治势力的镇压和攻击。
中国古代稍稍有独立思考意识的读书人,都会被视为异端。
汉代王充的《论衡》中有《问孔》、《刺孟》篇,不得读书人的喜欢,晋代嵇康因为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而遇害,明代李贽因不赞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而下狱。
为什么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后来没有得到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从康梁的变法到五四运动,从“百家争鸣”到“两个凡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那样艰难,就在于具备独立思考素质的知识分子过少。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才逐步倡导了独立思考。
5.独立思考的根本目的,就是尊重客观存在,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中国要发展,走改革开放之路,思想解放是关键。
中国教育落后,主要在于灌输替代了独立思考。
6.无论在具体的学习还是研究,“不思想”终将一事无成,充其量只能得“死的知识”,只有独立思考才有可能获得教养,获得智慧。
小结:本文把“独立思考”作为话题是有针对性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必备条件。
如果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得再多,充其量也不过是“仓库型的学生(或学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易于上当受骗。
作者对“独立思考”的认识由“创新”而起,内容丰富,也比较全面。
作者虽然是自然科学家,但是他的思考对一切学习者都有指导意义。
文章揭示了获取教养的规律性的东西。
如,在思考中质疑,“我思故我在”,但是又不可怀疑一切;有知识,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创新;深刻的见解来自周密的思考;在实践中刻苦钻研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探究问题的兴趣,也就没有了思考的过程,也就不可能培养思考的基本素质。
有博学的意识,强调积累,有所发现,是人类从读书求知摸索出来的基本规律。
本专题有许多学习内容可以互相印证,如本文认为要多读书,而且可以读得杂一些,《劝学》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本文认为善问是一种素养,《师说》主张从师学习,等等。
本文谈独立思考问题,举重若轻,用最简明的论述方法,列举大量的实例并加以分析,引用权威论述对观点作进一步阐述。
作为普及读物,旁征博引能增强文章的效果,但是如果只举事例没有必要的分析,不能提炼其思想内涵来证明观点,例子就只是个没作用的例子,而不是“例证”。
作者是一位数学家,从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熟悉程度看,正说明了他积累丰厚并善于思考,因此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四、结合课文“问题探讨”,进一步讨论。
1.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本文围绕独立思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分析这些问题的?为什么作者把独立思考的素质看得如此重要?作者认为培养“独立思考”这种能力需要哪些条件?他介绍的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发?讨论明确:本文首先提出了创新需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必须要有质疑能力,以笛卡尔为例,介绍了笛卡尔的思考方法。
接着就独立思考的三个要素——重视积累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刻苦钻研并注意思想方法,引用了许多实例和前人的论述,展开分析。
作者从自然科学研究的角度展开分析,实则阐述了独立思考的基本规律。
文章两次提到“受骗上当”不是偶然的,但是提倡独立思考的目的不仅仅是防止“受骗上当”,而是为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创新能力。
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就不会质疑,就不会有发现,也就很难有创新;同样,盲从轻信一定会导致落后和失败。
所以必须要独立思考。
作者阐述的“三个特点”就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三个条件。
他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在思考层面上。
在我们的学习中,通过独立思考培养辨析能力,学会质疑思考,学会选择、批判,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文章中有许多事例和分析,论述明白晓畅,平易可亲。
请想一想,如果只举事例不作分析,说理的效果有什么不同?讨论明确:本文列举事例并作适当分析,以支持自己观点;如果只罗列事例而不作分析,只说事实不讲道理,论说就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就不能形成论证。
五、课后讨论:随着探讨的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中国文化教育的大背景。
结合这个大背景,本专题的探讨可能会有深度和广度。
如,中国古代注意到“学”和“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究竟有没有“不唯上,不唯尊,只唯实”的独立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提倡独立思考?为什么中国社会近五百年在人文科学方面没有对人类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为什么没出现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中国经济发展滞后和教育有没有关系?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存在什么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中,文科理科所占比例为什么和发达国家相反?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有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探讨的大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学生会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会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完成本专题“积累与应用”1-2,检查背诵。
2.单元小结。
完成《学习与评价》本单元练习。
[学习步骤]一、检查背诵(“积累与应用”1)。
1.学生之间相互背诵、检查。
2.默写并翻译部分句子。
二、学生互查并补充词语积累本。
三、结合“写作实践”题的讨论,小结本专题的学习。
“写作实践”参考提示1.提示:在写作之前,可以彼此交谈读书的故事,互相启发,如:你喜爱在什么情况下读书?你在什么时间读书效率最高?你读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你在寻找选择书籍时有没有曲折有趣的经历?你通过读书结识了哪些朋友?……2.学习本专题,在学习观念上可能会有转变。
传统的“刻苦学习”、“勤学苦练”、“苦读”和“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有意无意间,都把读书当作了苦事。
本题意在启发学生注意表面的“苦”和“快乐”“幸福”的实质,透过表象去探求更有价值的内涵,认识到读书也是一种快乐,是精神的享受;读书需要下功夫,但是下功夫未必是一种苦。
本题除了可以从愉快地学习角度切入,也可以从“智慧的学习”角度切入。
3.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佩弦,钱钟书字默存……人们取字号是为了表现自我期待和精神追求,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