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尿路感染 N39

合集下载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

四、其它实验室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时白细胞 升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血沉可增快。 五、影像学检查 尿感急性期不宜作X线静脉 肾盂造影(IVP),可作B超检查以排除梗阻 和结石。女性IVP的适应征为①复发的尿感② 疑为复杂性尿感③拟诊为肾盂肾炎④尿感持 续存在,对治疗反应差。男性首次尿感亦应 作IVP。IVP的目的是寻找有否能用外科手术 纠正的易感因素。从小儿就有尿感反复发作 史者,除IVP外,还应作排尿期膀胱-输尿管 反流检查。
三、尿细菌学检查 尿感诊断的确立,主要依 靠细菌学检查 ㈠ 尿标本的收集 清洁中段尿不能避免污染 故如做细菌培养,而不加以作含菌量计数, 即尿细菌定性培养,其结果是和不可靠的。 但膀胱穿刺尿作细菌定性培养,却很可靠, 不会有假阳性,是诊断尿感的金标准。清 洁中段尿作细菌定量培养也可靠,但必须 按 操 作 规 程 收 集 尿 标 本 。
治疗
在未有药物敏感试验(简称药敏)结果时 应选用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常 用喹诺酮类或复方磺胺甲噁唑。急性膀胱炎 仅要求抗菌药物尿浓度高便可;肾盂肾炎是 肾实质疾病,除尿外,血浓度亦需高,而且 最好能用杀菌药,用喹诺酮类、磺胺甲噁唑 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阿莫西林等均能 达到上述目的。
治疗
⒈如症状消失,细菌尿转阴,没有白细胞尿, 则可认为治愈,并说明此次尿路感染的再 发时重新感染,而不是复发。 ⒉如用3天疗法后治疗失败,即复查时仍有细 菌尿,甚或有白细胞尿和尿频、尿急、尿 痛,如能排除所有抗菌药物对致病菌不敏 感,则此次是复发,且为肾盂肾炎,应按 药敏选用有效的强有力的杀菌性抗菌药, 在允许的范围内用最大的剂量,治疗6周, 希望能达到治愈目的。如不成功,可考虑 延长疗程或改为注射用药。复发者应作IVP 等检查尿路有否异常。
四、妊娠期尿路感染 宜选用毒性小的抗菌药 物。治疗后要复查已确证治愈。以后每个 月要做尿细菌培养,直至分娩。孕妇急性 肾盂肾炎应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在妊娠 中反复发生尿感中者,可用呋喃妥因作长 疗程低剂量抑菌疗法。

尿路感染讲课PPT课件

尿路感染讲课PPT课件
尿路感染多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者,与免疫力低下有关。
尿路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上行性感染,即细菌从尿道口逆行至膀胱、输尿管、 肾脏等部位。
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还与地域、社会经济状况、卫生习惯等因素有关。
尿路感染的病 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尿路梗阻: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导致尿路梗阻,使细菌容易繁殖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其他因素:性传播疾病、泌尿系畸形等也可引起尿路感染
健康饮食:保持饮食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 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增 强身体免疫力。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情绪波动对病情的影 响。
尿路感染的案例 分析和经验分享
典型案例分析
患者情况:一位 65岁的女性,因 尿频、尿急、尿痛 等症状就诊
抗生素治疗:针对尿路感染的常见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杀死引起感染的细菌。 抗炎药治疗:用于缓解尿路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碱化尿液治疗:通过增加尿液的PH值,降低细菌在尿道内的粘附性,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 其他药物治疗:如利尿剂、抗痉挛药等,可辅助治疗尿路感染,缓解相关症状。
非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增加水果、蔬菜 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生活方式改变: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久坐,适量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心理支持:尿路感染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支持也是非药物治疗的重要 方面。
物理疗法:如温热疗法、按摩等,可以缓解尿路感染的症状。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

Complication)

诊断 治疗、预防
(Diagnosis) (Treatment、Prevention)
2
一、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
普通人群 男 性 人 群 女性人群 育龄妇女 妊 娠 妇 女 老 年 妇 女 0.91% 0.23% 2.05% 5.0% 7% 10.0%
3
二、尿路感染的定义(1)
分类,以便指导用药
35
4)尿细菌定量培养 新鲜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 105个/ml, 有意义的细菌尿,常为尿感;如无症状,需2次培养, 且为同一菌种; 104-105个/ml为可疑阳性;
小于104个/ml,可能为污染;
36
注意:尿培养取正规中段尿
①抗菌前或停药七天;
②尿液在膀胱停留6h;
33
六、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3)
3、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白细胞为主及其管型, 红细胞,微量蛋白。 2) 尿白细胞 脓尿:白细胞≥ 5个/HP ( 2小时以上不排尿后留 标本或晨尿)
不能依靠脓尿确诊尿感:污染、间质性肾炎、特殊细菌感染
34
尿路感染的确立,主要依靠细菌学检查
3)
尿沉渣镜检细菌
清洁中段尿用高倍镜找细菌,初步对细菌
尿 路 感 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1



(Epidemiology) (Definition) (Etiology) (Pathogenesis) (Pathology)
流行病学 定义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并发症 (Clinical Presentation,
及时解除梗阻非常重要!
13

单纯性尿路感染

单纯性尿路感染
生一次尿路感染,第一次发生尿路感染后有超过25%的女性患者在6个 月内会再次发生感染,约有6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发生一次尿路感染
致病菌
主要致病菌:大肠杆菌,占60%~ 95%。
其他致病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 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产碱杆 菌、绿脓杆菌等。
特异性致病菌:结核杆菌、淋球菌、 衣原体、支原体、滴虫、厌氧菌、 真菌、原虫或病毒。
二. 血行感染 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其他因素影响下,致病菌可从体内其他感染病灶(如皮肤疖、 痈、扁桃体炎、中耳炎、龋齿等)经血行传播到泌尿生殖器官。最常见者为肾皮质感染。致病 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途径
三.淋巴感染 致病菌从邻近器官的病灶经淋 巴管传播到泌尿生殖器官。如肠道的严重 感染或后腹膜脓肿等。
二.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 ①泌尿系统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 患侧或双侧腰部胀痛,肋脊角有明显的压痛或叩击痛等;②全身症状:寒战、高热, 体温可上升到39℃以上,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常伴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和血沉增快。
临床表现
无症状菌尿(asymptomatic bacteriuria,ASB) ASB是一种隐匿性尿 路感染,多见于老年女性和妊娠期妇女,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患者 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
尿路粘膜可分泌有机酸、IgG、IgA 膀胱壁内的多形核白细胞 男性排尿终末时排出前列腺液有杀菌作用 遗传因素 (宿主的易感性)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此 外 , 尿 路 黏 膜 本 身 能 分 泌 黏 液 ( 含 粘 蛋 白 、 葡
氨聚糖、糖蛋白、粘蛋白等),具有抵御细菌粘 附的能力。如果致病菌与粘液结合、损害了保护
诊断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尿涂片镜检细菌,肾功能检查;尿细菌 培养,推荐适用于下列患者:①怀疑急性肾盂肾炎患者;②症状没有缓 解或在治疗结束2-4周内复发患者;③症状不典型的女性患者。

尿路感染-医学课件

尿路感染-医学课件

流行病学
女性高于男性(8:1) 未婚1%-3%,已婚5% 60岁以上10%-12% 50岁以后男性前列腺肥大约7%
病理变化
急性膀胱炎:膀胱粘膜充血、潮红、上皮 细胞肿胀、粘膜下组织充血、水肿和白细 胞浸润。
病理变化
急性肾盂肾炎 (1)镜下:肾间质的化脓性炎,肾小管的坏死 管腔内有脓细胞 (2)肉眼:肾脏肿大,充血。 表面及切面可见脓肿 肾盂粘膜有脓性渗出物
慢性肾盂肾炎: (1)尿路感染表现:仅少数患者可间歇发生
症状性肾盂肾炎,但更为常见的表现为间歇性无 症状细菌尿,和(或)间歇性尿急、尿频等下尿 路感染症状,腰腹不适和(或)间歇性低热。
(2)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如低比重尿、夜 尿增加。
(3)慢性肾衰竭。(高血压)
临床表现
无症状细菌尿: 是指有真性细菌尿,而无尿路
机体的防御机能
尿液机械性冲洗作用 尿液:尿素、渗透压和pH的改变 膀胱粘膜分泌相应的抗体IgA、IgG及吞噬细胞 尿道口和外阴皮肤粘膜分布的正常菌群 男性前列腺液的抗菌作用
尿道括约肌的屏障作用
易感因素
尿路器质性梗阻:肾内、肾外 如结石 膀胱输尿管反流、 肾实质病变 :糖尿病肾病、多囊肾、肾移植 机体抵抗力差:免疫抑制剂使用、肾移植术后、
肾功能衰竭、全身性疾病
神经性膀胱
易感因素
妊娠 性别和性生活 尿路器械的使用:膀胱镜检查、导尿或留置尿管 泌尿系统畸形和结构异常:后尿道瓣膜病变、多
囊肾 遗传
发病机制
1、细菌菌落在肠道和尿道口周围播散至尿道; 2、通过尿液反流,细菌在泌尿道内逆行并与
泌尿道的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局部繁殖, 产生炎症; 3、通过输尿管中尿液的湍流,细菌上行至肾 脏,如炎症未及时控制,导致肾组织损伤,最终 发生纤维化。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致病菌
种类
细菌 肠道细菌(G-)最常见 大肠杆菌(85%) 无症状菌尿 单纯 首次 变形杆菌(伴有尿路结石) 克雷白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侵袭性操作) 葡萄球菌 (血源性) 厌氧菌(复杂性尿路感染) 真菌(糖尿病,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
病因和发病机制 感染途径
• 上行感染:为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尿道口 有肠源性革兰氏阴性杆菌寄居) • 血行感染:感染灶细菌 血流 肾(少见) • 淋巴感染:腹腔内某些器官炎症时,细菌 经淋巴管而致的感染 • 直接感染:外伤或肾内感染而致
实验室检查
尿培养细菌定量的标本留取:
应用抗菌素前或停用7天之后 足够的膀胱内停留时间(6-8小时),晨尿 严格无菌操作,充分清洁附近组织 中段尿 及时送检或冷藏保存 怀疑原浆型菌株,作高渗培养
单纯细菌定性检查阳性结果不可靠, 应结合定量培养或膀胱穿刺尿检查
假阳性和假阴性 假阳性 :
肾脏脓肿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WBC (白细胞尿: ≥5/HP) WBC管型(提示上尿路感染)
血尿 (多为镜下血尿,均一性)
蛋白尿:<2.0g/d,小分子蛋白
小管功能损害:比重, PH
实验室检查
尿细菌检查 : (1)革兰氏涂片检查 :可确定杆菌或球菌, G+或 G>1个/HP 定量常≥105/ml (2)尿细菌培养:计数+药敏 确定是否真性菌尿 诊断标准: ≥ 105/ml (+)(2次同一菌种) 104-105/ml 可疑 <104/ml (-)
种类:B超,X线(KUB+IVP,排尿期 膀胱输尿管返流造影,逆行肾盂造影), CT
实验室检查
影象学检查: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








三、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程经过很隐蔽。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类: ①尿路感染表现:仅少数患者可间歇发生症状性肾盂肾炎,但 更为常见的表现为间歇性无症状细菌尿,和(或)间歇性尿急、 尿频等下尿路感染症状,腰腹不适和(或)间歇性低热。 ②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如高血压、多尿、夜尿增加,易发生 脱水。 ③慢性肾脏病的相关表现。 四、不典型尿路感染: ①以全身急性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尿路局部症状不明显; ②尿路症状不明显,而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 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 ③以血尿、轻度发热和腰痛等为主要表现; ④无明显的尿路症状,仅表现为背痛或腰痛; ⑤少数人表现为肾绞痛、血尿; ⑥完全无临床症 状,但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105/ml
饮食禁忌






1、尿路感染的饮食忌胀气之物。胀气之物包括牛奶、豆浆、 蔗糖等。 2、尿路感染的饮食忌发物。发物(如猪头肉、鸡肉、蘑菇、 带鱼、螃蟹、竹笋、桃子等)。 3、尿路感染的饮食忌助长湿热之品。包括酒类、甜品和高脂 肪食物。 4、尿路感染的饮食忌辛辣刺激之物。这些食物可使尿路刺激 症状加重,排尿困难。 5、尿路感染的饮食忌酸性食物。酸性食物包括猪肉、牛肉、 鸡肉、鸭、蛋类、鲤鱼、牡蛎、虾,花生、大麦、啤酒等。 尿的酸碱度对细菌的生长、药物的抗菌活力都有密切关系, 忌食酸性食物的目的,是使尿液呈碱性环境,增强抗生素的 作用能力 。 6、尿路感染的饮食忌高糖食物。因糖类在体内也可提高酸度, 故含糖量高的食物也需限制。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需适当休息,多饮水以增加 尿量,注意营养,忌食刺激性食物,热水坐浴可减轻症状。膀 胱刺激症状明显的病人给予解痉药物缓解症状。 二)抗感染药物治疗 根据尿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 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用药剂量要足、时间要长,一般要应用 至症状消退、尿常规正常后再继续使用1至2周。治疗过程中要 经常进行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随时调整对细菌敏感的 抗菌药物,以期早日达到彻底治愈,以防复发。 三)病因治疗 对有明显诱因的慢性膀胱炎,必须解除病因, 否则,膀胱炎难以控制。如解除尿路梗阻、去除膀胱内异物、 结石等;对女性屡发性膀胱炎应进行妇科检查,以排除和治疗 女性生殖道炎症;对上尿路 来源、男性生殖器官炎症如前列 腺炎等,均应同时积极处理。

尿路感染情况简介

尿路感染情况简介
尿路感染
2021/5/4
1
•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简称尿 感,是指病原体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引起 的尿路炎症。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真菌、 支原体、衣原体、病毒、寄生虫均可引 起尿路感染。尿感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 段,女性尤其是妊娠期妇女的发生率更高, 男性则好发于肾移植受者和尿路有功能 性或器质性异常的患者。
2021/5/4
2
• 分类
按感染部位: --下尿路(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
--上尿路(输尿管炎、肾盂肾炎、肾脓肿)
按发作形式: –初发或孤立发作 –反复发作性感染(又称再发尿感):每年发作≥3次或 每半年发作≥2次(不包括本次发作)
反复发作性感染又分为复发和再感染:
复发:病原菌同前,多发生于停药后2周之内,常提示治 疗不彻底.
全球每年1.5亿人罹患尿路感染,所消耗的医疗费用约 为60亿美元
美国每年超过800万人就诊(多为膀胱炎),超过10万 人住院(多为肾盂肾炎)
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35-45%,为院内GNB败血症的首 位原因,
院内尿感约50-80%系留置导尿管或其它装置所致
育龄女性最多见,未婚女性2%,已婚女性5% ,孕妇7%,青 年男性极少(<50岁),老年女性、男性10%,
2021/5/4
15
定位诊断
• 一.根据临床表现定位 • 如有寒战、发热、腰痛,肾盂叩痛和(或)
压痛等症状者,常为急性肾盂肾炎,但是临 床上上尿路感染与下尿路感染症状多有 交,所以临床症状对尿感的定位诊断价值 有限。
2021/5/4
16
二.根据实验室检查定位
• 1.输尿管导尿法 • 2.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 • 3.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管型 • 4.其他 • (1)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测定 • (2)尿B2微球蛋白测定 • (3)尿渗透压测定 • (4)抗体包裹细菌(AC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名】尿路感染 【英文名】urinary tract infection 【缩写】 【别名】泌尿道感染 【ICD号】N39.0 【概述】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是细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感染。UTI影响个体范围广泛,而且对机体产生的临床影响也非常广泛,从具有革兰阴性脓毒血症的急性肾盂肾炎到无症状性菌尿,甚至还有有症状的无菌尿。并且常与其他专科疾病相伴随。尿路感染按临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也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最常见的是肾盂肾炎,临床又有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盂肾炎之分。急性肾盂肾炎可引起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可危及生命。慢性肾盂肾炎在幼儿,尤其是5岁前的幼儿易影响肾脏的发育。成年人慢性肾盂肾炎可引起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般来说,肾盂肾炎是指肾盂和相邻肾组织的炎症。急性肾盂肾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相对简单,概念明确。慢性肾盂肾炎概念比较混乱。目前认为:根据放射学及形态学证据,慢性肾盂肾炎这一概念仅限于那些有明确的肾盂肾盏的炎症、肾实质的纤维化和肾盂肾盏变形表现的患者;而感染性菌尿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尿路梗阻、原发性尿路解剖学异常的患者,应分别被诊断为反流性肾病、尿路梗阻并感染、“某种尿路解剖学异常”并感染等。因此对于临床符合慢性肾盂肾炎表现的患者,必须首先确定是否应为反流性肾病、尿路梗阻并感染、“某种尿路解剖学异常”并感染等疾病,不能仅仅给予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只有少数经过检查排除反流、尿路梗阻、原发性尿路解剖学异常的患者,可以给予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即所谓特发性慢性肾盂肾炎。在临床上,如果尿路感染引起了严重的慢性肾脏病变,常常是由于存在尿道异常或VUR等原发疾病所致。 需要强调的是,各种致病菌除能引起尿路感染外,还能引起小管间质性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与肾盂肾炎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小管间质性肾病的一种,后者是尿路感染的一种。当然,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急性肾盂肾炎可进一步发展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反流性肾病是指与VUR相关的肾脏瘢痕病变,属于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范畴,尽管通常有细菌感染参与其发病机制,或伴有细菌的感染,但也有一些反流性肾病患者没有真性菌尿的存在。 下尿路感染包括多种疾病,其中膀胱炎是指局限于膀胱的炎症,当每毫升尿液中致病菌大于10万个/ml时,不管是否有症状均称为有意义性菌尿。无症状性菌尿是指病人存在有意义性菌尿,而没有需要内科处理的临床症状。一个更恰当的概念是隐匿性菌尿,它的定义是通过人群健康体检筛查发现的有意义性菌尿。 【流行病学】 尿路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对各年龄段的女性、两个年龄极端的男性、肾移植病人和任何有泌尿系统功能异常的患者的影响尤为明显。尿路感染很显然是女性多发的疾病。从婴儿期到10岁的女孩中,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约1.2%,这些感染者中约1/3是无症状的。在开始发作细菌尿之后,约80%的学龄期女孩将会有一次以上的再发作,这些再发作的80%是由于再感染,而不是深部组织感染的再复发。估计最少有5%~6%的学龄期女孩在5~18岁,至少有一次尿路感染发作。成年妇女中,细菌尿的发病和流行与年龄、性活动的程度和避孕的方式有关,年龄15~24岁的女性1%~3%有细菌尿,每10年增加1%~2%,以后到60~70岁时发病率10%~15%;40%~50%的妇女,在其生活中至少有一次尿路感染;年龄在24~64岁的妇女每年尿异常的发生率约20%,约一半会求医,求医组中约1/3有急性尿道综合征,2/3(约6%的成年女性)为有明显的临床尿道症状的细菌尿。 而新生儿中1%有菌尿,其中男性发生率为女性的2~4倍,这与先天性泌尿生殖道畸形、脊髓发育不良、脑脊髓膨出等导致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包皮过长有关。新生儿肾盂肾炎的报道多来自新生儿监护病房。研究表明在病房中流行的新生儿肾盂肾炎是由于大肠埃希杆菌株在患者中传播所致,一旦这些尿路致病菌株发生肠性移行,则可以侵入尿路。 学龄期男孩中细菌尿发生率在0.04%~0.14%,因尿道结构和神经性障碍的发生率在学龄期男孩比患尿路感染的学龄期女孩高,如果男孩直到10岁才发作细菌尿,则尿道结构异常发生率低,预后是好的。同性恋的男性群体尿路感染的危险明显增加,并可引起与女性一样的大肠埃希杆菌株感染。 在50岁以前没有尿道插管的男性,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发生细菌尿是不常见的。随着年龄的增加,55岁以后男性前列腺疾患如增生、肥大、肿瘤等逐步增加,也明显增加了尿路感染发生的机会,此时男性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到70岁时,细菌尿的发生率在其他方面健康的男性中达到3.5%,而在住院的男性中则达到15%以上。随着慢性衰竭性疾病发生,两性中发生细菌尿达25%~50%的水平,这时女性的发生率仅轻微高出男性。 有些人群中尿路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这种危险性在孕妇最明显,其细菌尿的发生率为4%~10%,是同龄非孕妇的2倍。60%早在怀孕时患有无症状性细菌尿的孕妇,如果不治疗将会发生有症状性的感染,1/4~1/3发展成肾盂肾炎;25%~30%患有与怀孕有关的细菌尿的女性,在产后随访时有感染的发生,甚至在生产后10~14年发生。相反,在同龄无怀孕相关的细菌尿的妇女中,其感染发生率仅5%。 约30%有细菌尿病史的孕妇,其排泄性尿路造影提示有慢性肾盂肾炎,可是,这并不是说,怀孕与细菌尿有关。最近的数据提示,在怀孕时已发生感染、产后又再发感染的女性,新近的感染又被怀孕时出现的激素和机械性变化而加剧。很少有证据提示怀孕期间发生的第一次感染有长期的作用。确实,怀孕期间细菌尿的发生率,在儿童期有尿路感染病史的妇女中明显升高。另一个特殊性是孕妇发生的肾盂肾炎特别与具有P鞭毛的尿道致病菌感染有关,这种细菌可黏附于上皮细胞上。在性生活活跃的女性中,性交是症状性尿路感染病理生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患有解剖异常或梗阻或排尿不完全的任何类型神经性紊乱的患者,其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的发生率增加。特别重要的一组患者是由于脊髓损伤而致截瘫或四肢瘫痪的患者,在这组患者中出现细菌尿、尿道脓肿,最后发展成VUR和进行性的肾瘢痕形成是常见的。引起这组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膀胱过度扩张、VUR、高压性排尿、排尿后尿液大量残留、尿道内结石、膀胱出口处梗阻、留置导尿管和尿道分流术后。 肾移植的患者是另一组发生尿路感染的特殊危险患者。据报道,如果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35%~79%,这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与输尿管吻合有关的技术性并发症、移植前未根除的尿道感染、手术后留置导尿管、肾脏遭受的物理或免疫性损伤、免疫抑制药的使用。这些因素中的前两个,由于移植患者的预处理和手术技术的进展,已大大地减少了。可是,由于术后要留置导尿管1~7天,这样,给感染提供了机会。合理的推测为移植过程中,机械性损伤与免疫性损害一样,肾脏易遭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免疫抑制药的治疗可以扩大它的损伤。 移植后第一个3个月内发生的尿路感染,常与异体的移植物、细菌血症和常规抗生素治疗下复发率高有关。相反,在后期发生的尿路感染,可常规使用抗生素10~14天,很少发生菌血症和需要住院,预后很好。例外的情况是要估价尿路的功能性和解剖学异常,例如,结石、梗阻性肾病,或膀胱功能极差。 【病因】 尿路感染95%以上是由单一细菌引起的。其中90%的门诊病人和50%左右的住院病人,其病原菌是大肠埃希杆菌,此菌血清分型可达140多种,致尿感型大肠埃希杆菌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来的大肠埃希杆菌属同一种菌型,多见于无症状菌尿或无并发症的尿感;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克雷白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链球菌等见于再感染、留置导尿管、有并发症之尿感者;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感染多见于糖尿病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病人及肾移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皮肤创伤及吸毒者引起的菌血症和败血症;病毒、支原体感染虽属少见,近年来有逐渐增多趋向。多种细菌感染见于留置导尿管、神经源性膀胱、结石、先天性畸形和阴道、肠道、尿道瘘等。 尿路感染的细菌类型见表1。 【发病机制】 尿路感染是由致病菌入侵所致,其发病机制与病原菌感染有关,病原菌入侵感染的途径和方式大致分以下几种。 1.上行性感染 大约95%的尿路感染,其病原菌是由尿道经膀胱、输尿管而上行到肾脏的。正常情况下,尿道口上端1~2cm处有少量细菌存在,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才能入侵、繁殖。尿液的冲洗,尿液中的IgA、溶菌酶、有机酸,黏膜的完整性,膀胱移行上皮分泌的抗黏附因子(Muein)均能抵制病原菌的入侵。近年来电镜证实,大肠埃希杆菌表面有许多P菌毛,它们能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于尿路上皮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从而使菌体紧密黏附在尿路上皮细胞上,避免被尿液冲洗掉。大肠埃希杆菌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荚膜(K)抗原,多糖类的K抗原能抑制吞噬细胞杀菌活性,与其致病力直接有关。变形杆菌无P菌毛和K抗原,不易黏附于膀胱的移行上皮,但能黏附于外生殖器的鳞状上皮细胞上。留置导尿管、尿路结石、刨伤、肿瘤、前列腺增生肥大、先天性尿路畸形(包括膀胱壁内输尿管、括约肌发育不全引起的膀胱输尿管反流)、神经元性膀胱等均是上行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2.血行性感染 血行性感染仅占尿路感染的3%以下。肾的血流量占心搏出量的20%~25%,败血症、菌血症时,循环血中的细菌容易到达肾皮质。糖尿病、多囊肾、移植肾、尿路梗阻、肾血管狭窄、镇痛剂或磺胺类药物的应用等增加了肾组织的易损性。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假单胞菌属和白色念珠菌属。直接感染机会罕见,经淋巴道感染尚未证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