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探析

1 . 系统 性原 则
水资源 系统是一个复杂 系统 ,它与
水资 源承载能力 的模糊性是指水 社会经济 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之 间有着
合理配置 ,对该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的 资源承 载能力涉及 到 自然 、社 会 、 经 密切联系 ,在 进行水资源承载 能力 评价 最大支撑能力。也就是在一定 的流域 济、 环境系统 , 各 系统 内部 的结构 因素 时 ,应从整体 角度分析水资源 系统 与社 生态环境 系统 间的联系 , 从 或区域 内 , 在特定的经济、 社会和技术 之间影 响以及 系统耦合影响 的不确定 会经济系统 、 条 件下 ,其 自身 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 性 , 以及人类 认识水平 的局 限性 , 决定 总体角度 分析 各子 系统 之间 的关 系 , 研 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 ,并维系 良好生 了水 资源承载力具有模糊性 。
l 【 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 】 l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探析
徐 邦斌
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 区域性是指要 宜地 高效利用和有效保 护水资源 ,促进 有 制工作是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 抓 根据 区域水资源条件和供需平衡情况 经 济社会 发展 与水资 源条件 相协 调 , 紧对全 国各县进行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 去分析水资源对区域人 口、 经济 、 环境 利于制定差别化 、 可操作 的管控措施 , 有 评价 ,抓紧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 协调发展 的支撑能力 ,水资源承载能 利于形成按 照水资源承载 能力谋划发展 测预警机制” 指示精神 , 落实最严格水 力不是一个定值 ,而是 在一定 区域 内 的长效机制 , 促进水 生态文明建设 , 实现 经济 、 环境协调发展 的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水 资源管理支撑 的不 同的人 口、 手段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
淮河洪水调度方案

淮河洪水调度方案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国函〔2007〕48号),结合防洪工程的建设情况,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1999年印发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国汛〔1999〕9号)基础上,修订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如下:一、防洪工程状况经过50多年的治理,淮河已初步形成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湖泊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
淮河干流上游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中游淮北大堤和沿淮重要城市设计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洪泽湖以下主要堤防设计防洪标准100年一遇。
(一)主要堤防淮北大堤由颍左淝右堤圈、涡西堤圈和涡东堤圈组成,全长641公里,其中从安徽省颍上县饶台孜至江苏省泗洪县下草湾段淮河干堤长238公里。
设计洪水位正阳关26.5米、蚌埠22.6米、浮山18.5米,堤顶设计超高2.0米。
蚌埠城市圈堤设计洪水位22.6米,堤顶设计超高2.5米;淮南城市圈堤设计洪水位24.65米,堤顶设计超高2.5米。
洪泽湖大堤从江苏省淮阴市码头镇至盱眙县老堆头,长67.3公里。
设计洪水位16.0米,校核洪水位17.0米,堤顶高程为19.0~19.5米。
里运河大堤从江苏省金湖县大汕子隔堤至江都市邵仙闸,长60公里。
设计洪水位高邮9.5米,堤顶设计超高2.5米。
(二)河道及控制枢纽淮河干流河道设计泄洪能力上游淮凤集至王家坝为7000立方米每秒,中游王家坝至史河口、史河口至正阳关、正阳关至涡河口和涡河口至洪泽湖段分别为7400、9400、10000和13000立方米每秒。
茨淮新河设计分泄颍河洪水2000立方米每秒,分洪控制口门茨河铺闸设计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2300立方米每秒。
怀洪新河设计分泄淮河洪水2000立方米每秒,分洪控制口门何巷枢纽设计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
入江水道设计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泄洪控制口门三河闸设计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13000立方米每秒。
二河闸是入海水道、淮沭河和废黄河排泄洪泽湖洪水的控制口门,设计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9000立方米每秒。
水灾、台风事故及防灾防损措施

水灾、台风事故及防灾防损报告人:上海诚立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日期:二零一二年八月二日通讯信息一:双台风将影响中国10多个省份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0号台风“达维”继续向我国逼近,这次“联袂出演”影响几何?防御又将面临哪些困难?应对双台风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防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影响:多个省份将持续多日暴雨气象监测显示,台风“苏拉”和“达维”正分别向我国台湾东部近海和东海北部一带逼近,即将接踵登陆我国东部沿海。
国家防总会商指出,此次“苏拉”和“达维”的夹击,影响范围大,形势严峻。
尤其是台风正面登陆后可能深入内陆,给我国黄淮、江淮甚至华北地区带来持续强降雨过程,防汛防台风形势严峻,必须高度重视。
从目前预测情况看,“苏拉”、“达维”登陆后可能深入内陆影响长江流域的江西以及淮河、黄河甚至海河流域的江苏、安徽、山东、河南以及华北等地。
预计两台风的影响范围将跨长江中下游、淮河、黄河中下游、海河等流域10多个省份。
受台风影响,福建、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将出现大到暴雨,沿海部分地区将出现大暴雨,影响期将从8月1日持续到5日左右,时间长达5天以上。
特别是与西南季风结合,影响范围雨量强大。
挑战:极易引发大的洪涝灾害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历史上,淮河“75·8”大水、黄河“82·8”洪水、海河“96·8”洪水,都是8月份台风深入内陆与冷空气遭遇造成的。
国家防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指出,长江上游地区刚刚发生了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干流连续形成4次大的洪峰,黄河上中游发生了1989年以来最大洪水,连续形成3次洪峰,海河流域部分河流刚刚发生了超历史实测记录的大洪水,江河湖库水位高,防洪调蓄能力减弱。
如再遇台风、持续强降雨,工程调度难度和防守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今年我国南北方前期降雨过程多、洪水量级大、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遇强降雨极易引发大的洪涝灾害,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严重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次生灾害。
淮河重大问题研究过程及成果

2020.12101设计规范》(GB50773-2012)引用,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区域水灾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应用前景广阔。
6.1 在流域防洪治涝规划及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淮河流域水灾防治规划与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
应用该成果编制的淮河流域平原洼地除涝规划、安徽省淮河流域排涝规划已分别经水利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研究成果应用于总投资12亿元的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导向梯级治理模式及技术应用于西淝河、高塘湖等沿淮洼地治理的规划与建设中,其中高塘湖治理采用该成果,较传统模式治理节省投资1.2亿元。
采用本项目研究成果,使工程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工程措施布局更加完善;同时,缩短了前期工作论证时间,节省了前期论证费用。
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颍上县八里河、凤台县港河、永幸河等洼地治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2 在流域洪水调度中得到应用根据研究成果,对淮河洪涝水安排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防汛调度方案的合理性;提出的洪涝水风险管理,使得居住在低洼地群众能及早转移,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在2007年淮河、颍河等洪水调度中得到应用,减少了两岸洼地的淹没面积和水灾损失。
6.3 研究成果被国家标准《蓄滞洪区设计规范》(GB50773-2012)引用洼地风险等级评价技术、安全设施建设标准等研究成果被《蓄滞洪区设计规范》直接引用,有力推动了水利行业科技进步。
6.4 在长江流域洞庭湖区、海河流域等其他流域的蓄滞洪区规划与建设中得到应用本研究成果还可为类似地区的除涝综合治理提供借鉴,对于全国其他流域的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尤其是在全国治涝规划建设,都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淮河重大问题研究过程及成果杨东升 许慧泽 余彦群(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合肥 230601)1 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经过70年的系统治理,其水利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由水库、湖泊、河道堤防、行蓄洪区、防洪调度指挥系统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使淮河流域从历史上的贫困区变成国家重要的粮仓、能源基地。
淮河流域水旱灾害成因与减灾策略探讨

中 图 分 类 号 :4 66 6 P 2 .1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0 12 (0 2 1— 0 2 0 10 — 1 3 2 1 7 0 3 — 3 J
淮 河 流 域 是 我 国 七 大 江 河 流 域
之 一 . 也 是 我 国 水 旱 灾 害 十 分 严 重 和 人 地 关 系 最 为 密 切 的 地 区 之 一 随 着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影 响加 大 .工业
关 键 词 : 河 流 域 ; 旱 灾 害 ; 因 ; 灾 策 略 淮 水 成 减
Di c s i n n t e c u e f wa e z r s a e u to t a e y i a h v r Ba i / a g F i Z a g Ti g s u so s o h a s s o t r ha a d nd r d c i n s r t g n Hu i e Ri e s n / n e , h n n W
制 约 因 素 一ຫໍສະໝຸດ 1 . 淮河流域 的水灾
古 文 献 记 载 . 0多 年 前 淮 河 流 40 0
⑦ 淮 河 流 域 水 灾 发 生 频 次 和 受
灾 范 围 大 体 呈 增 长 趋 势 . 黄 河 夺 淮 以
、
淮 河流 域 水 旱 灾 害
域 就有 大 洪水 发 生 秦 汉 以后 . 录 记 渐 详 据 王祖 烈 整 理 的资 料 , 西 汉 从
Hu i e a h Ri e , t e c u e a e n l z d e p y r m ma y s e t ,s c a g o r p i f c o s it r a r a o s v r h a s s y a a y e d e l fo n a p c s u h s e g a h c a t r ,h so i l e s n , c e o o c d i e sa d h ma a t r . h t tg e fd s se s p e e to n e u t n a e a s r p s d wh c o l c n mi rv r n u n f c o s T e sr e is o i a t r r v n i n a d r d ci r l o p o o e , ih c u d a o
防洪排水能力评估报告

防洪排水能力评估报告防洪排水能力评估报告为确保城市防洪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我们对该城市的防洪排水能力进行了评估。
本报告旨在分析该城市现有的防洪排水系统的性能和潜在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改进建议。
1. 城市概况该城市位于低洼地区,地势平坦,易受洪水侵袭。
城市面积较大,人口密度高,已发展成为重要经济中心。
2. 防洪排水系统概述该城市的防洪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堤防、河道、泵站、下沉式广场和雨水收集池等设施。
该系统的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排除雨水和河水,防止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3. 系统性能分析通过对现有防洪排水系统的评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堤防:现有堤防的高度和强度可以满足基本防洪需求,但部分堤防的完好性受到破坏,并存在加固和修复的需求。
- 河道:部分河道淤积严重,水流受阻,需要进行清淤和维护,以提高水流能力。
- 泵站:大部分泵站设备老化严重,效率低下,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和维修,以确保泵站正常运行。
- 下沉式广场和雨水收集池:部分下沉式广场和雨水收集池存在未完工或效率低下的问题,需要进行完善和改进。
4. 改进建议为了提高该城市防洪排水系统的性能,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对堤防进行加固和修复,并定期检查堤防的完好性。
- 进行河道清淤和维护工作,以增加水流能力。
- 对老化严重的泵站进行设备更新和维修,并加强泵站的运行管理。
- 完善下沉式广场和雨水收集池的建设,确保其正常运行和雨水的有效收集利用。
- 加强城市抗洪意识宣传,提高居民对洪水风险的认识,并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5. 总结该城市的防洪排水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但还具备改进的潜力。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我们相信可以提高该城市的防洪排水能力,并更好地保护城市和居民免受洪水的影响。
该报告仅为初步评估报告,建议相关部门组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地调查,以制定具体的改进建议和实施方案。
防汛抗洪效果评估报告

防汛抗洪效果评估报告1.项目背景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极端天气频发,中国的洪水灾害也日益增多。
为了减少洪灾带来的损失,各级政府纷纷启动了防汛抗洪工作,并在不同地区投入了大量资源以提高抗洪能力。
本次报告对某地区的防汛抗洪工作进行效果评估,以便了解工作的成效与改进空间。
2.评估方法本次评估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数据分析:采集历年来的洪水灾害数据,分析洪水发生频率、受灾面积和影响程度的变化趋势,以及防洪工程建设前后的对比数据。
- 现场调研:走访相关部门和抗洪一线工作人员,了解工作实施情况、工程建设进度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专家意见:邀请水利、气象等领域的专家,对防汛抗洪工作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进行评估和意见反馈。
3.防汛抗洪工作成效经过评估,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3.1 防洪工程建设在过去几年里,该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大型防洪工程的建设,包括堤防加固、河道疏浚、蓄洪区建设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地区的抗洪能力,能够承受更大的洪水威力。
同时,新建的蓄洪区能起到一定的调节洪水峰值的作用,减轻了下游洪灾的影响。
3.2 监测预警体系该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水位监测站点、气象观测站点以及数据传输和数据分析系统。
这些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各类数据,提供预警信息,有效预测洪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有利于组织疏散和抢险救灾工作。
3.3 抗洪物资与人员储备该地区建立了健全的抗洪物资与人员储备体系,储备了足够数量和种类的抗洪物资,包括抢险救灾设备、抗洪器械、食品和药品等。
同时,还进行了专业抢险队伍的培训和储备,提高了应急抢险的能力。
3.4 组织应急演练为了提高抗洪应急处置能力,该地区组织了频繁的应急演练,包括各级政府的应急响应、组织抢险和救援行动等。
这些演练活动不仅检验了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也增强了抗洪一线人员的应对能力。
4.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空间评估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4.1 防洪工程的建设进度虽然防洪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抗洪能力,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进度滞后、资金不足等问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试题及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一,选择题1.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①山体崩塌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滑坡⑤水库决堤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2.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据报道,在海啸来临前的某海滩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发现了海啸前兆,劝父母和其他人离开了海滩,使数百人免于灾难。
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其波长可达数百千米,浪高达数十米。
海啸来临时,必然伴随的现象是()①海面突然上升和下降②海水变浑浊,发出异味和异常声音③狂风④大雨或暴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
读图,完成3~4题。
3.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 ( )A.①B.②C.③D.④4.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 ( )A.地震破坏B.滑坡C.海潮侵袭D.暴雨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5~7题。
5.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A.35°B.25°C.20°D.15°6.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一A.①B.②C.③D.④7.图示四个区域中()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
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图3),回答11~14题。
8.下列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有()①干旱②滑坡③台风④风暴潮⑤寒潮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①③⑤9.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d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 B.台风C.泥石流 D.干旱10.图中a、b、c、d四个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a B.bC.c D.d图311.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3期2011年3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 V o l 130,N o 13M ar 1,2011收稿日期:2010-09-16;修订日期:2010-12-18基金项目:/十一五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BAK50B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231);浙江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2010A610105)作者简介:黄大鹏(1978-),男,安徽潜山人,博士,主要从事遥感与GIS 技术、自然灾害监测评估研究。
E -mail:dapenghuang@1631com 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黄大鹏1,郑 伟2,张人禾1,霍治国1,李加林3,彭顺风4(1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2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31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宁波315211;41淮河水利委员会,蚌埠233001)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并融合专家意见,遵循客观性、数据获取便利性、指标量化可行性并突出主导因素等原则,构建综合防洪除涝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以及灾害管理能力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安徽淮河流域各县市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表明:蚌埠市防灾减灾能力最高,其次为淮南市、淮北市,再次为凤台县、阜阳市、滁州市、濉溪县、宿州市,其余县市为较低以下防灾减灾能力。
分析发现:淮河干流以南县市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低,淮北平原相对较高;沙颍河右侧的临泉县和阜南县防灾减灾能力低,左侧县市相对较高;涡河蒙城以上的涡阳县和亳州市防灾减灾能力较低。
关键词:淮河流域;安徽;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文章编号:1000-0585(2011)03-0523-081 引言洪涝灾害居威胁人类的各种自然灾害之首[1]。
在联合国关注的15种主要自然灾害中,洪水灾害是破坏程度最严重和因灾亡人口最多的一种灾害[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洪水灾害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呈不断增大趋势[3]。
目前,世界各国对洪涝灾害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4~20]。
国内外的学者普遍认为,洪涝灾害风险是由洪水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共同构成的,洪涝灾害风险是洪水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的函数。
随着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逐渐深入和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0行动纲领的颁布与实施,引起了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对灾害风险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有必要在原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基础上,综合评估防灾减灾能力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
目前,虽然有一些学者对于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的防灾减灾能力进行了评估[21~24],但缺少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
20世纪下半叶至今,中国政府投入了巨大资金和人力,在淮河流域兴建了空前规模的防洪工程,形成了以防洪工程为核心的防洪减灾体系,防洪减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然而,至今对淮河流域防洪减灾能力系统全面的研究较为缺乏,淮河流域防洪减灾能力综合评估基本上还是空白。
笔者曾对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洪涝524地理研究30卷灾害风险及防灾减灾能力进行了评估[25],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选取安徽淮河流域为研究区,从防洪除涝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以及灾害管理能力等方面开展该区域县市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评估,旨在为我国的科学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一点贡献。
评估结果可以为流域防洪规划与洪涝灾害应急规划制定提供参考,评估方法可以为其他流域或区域洪涝灾害防洪减灾能力评估提供有益借鉴。
2研究区概况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流域面积约27万km2。
安徽淮河流域位居淮河中游,境内流域面积617万km2,涉及10个市,共38个县,是安徽主要的农副产品产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图1)。
图1安徽淮河流域区位示意图F ig11Lo cat ion of H uaihe R iver Basin in A nhui P rov ince2007年省境淮河流域耕地面积2827128千hm2(2007年统计数据),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122%。
人口3950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81198万人,占总人口的83108%。
该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且危害严重,总体经济水平仍然较低,2007年人均GDP为7465139元,远低于18934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流域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较差,工业发展水平较低,贫困县数量多,行蓄洪区和沿淮湖洼周边地区尤其贫困。
3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311资料来源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5安徽省统计年鉴20086、5合肥统计年鉴20086、5蚌埠统计年鉴20086、5淮南统计年鉴20086、5阜阳统计年鉴20086、5亳州统计年鉴20086、5淮北统计年鉴20086、5宿州统计年鉴20086、5滁州统计年鉴20086、5安庆统计年鉴20086、5六安统计年鉴20086、5治淮汇刊20086、淮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提供的流域1B25万水利专题数据库等。
312评估指标构建31211指标选取洪涝灾害防洪减灾能力的影响因子众多,许多因子对防洪减灾能力的3期黄大鹏等: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525影响程度难以量化评估,且数据获取困难。
因此,从数据可获得性、指标量化的可行性等出发,以客观性、数据获取便利性、指标量化可行性、突出主导因素为指标选取原则,选取了堤防保护人口比例、除涝面积比例、人均本地电话用户数、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地均地方财政收入等13个指标,构建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指标(表1)。
表1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Tab11Index system of assessment of capac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目标层1级指标2级指标3级指标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防洪除涝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灾害管理能力防洪除涝能力监测能力预警能力人力支持个人财力支持政府财力支持人员疏散及物资运送能力防洪减灾意识医疗救护能力专业管理人员水平堤防保护人口比例旱涝保收面积比例除涝面积比例水文水位站点数密度人均本地电话用户数15~64岁人口比例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土地面积地方财政收入老年人口中健康人群比例单位土地面积公路里程非文盲人口比例人均病床数专业管理人员比例31212指标权重确立采用层次分析法(AH P)并融合专家意见确立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AH P方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26]。
权重值确定的关键是构建判断矩阵,即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本文最终确定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313评估方法选用堤防保护人口比例、旱涝保收面积比例、除涝面积比例来评估安徽淮河流域的防洪除涝能力。
选用水文水位站点密度指标评估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监测能力,选用人均本地电话用户数指标评估洪涝灾害的预警能力,综合两者评估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
综合人力支持能力、个人财力支持能力、政府财力支持能力、人员疏散及物资运送能力、防洪减灾意识、医疗救护能力评估洪涝灾害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
以灾害专业人员比例评估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灾害管理能力。
将上述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按照表2确定的权重对防洪除涝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灾害管理能力以及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进行评估。
按Natural breaks方法将评估值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
4结果分析411防洪除涝能力安徽淮河流域北部防洪除涝能力相对较强(图2),流域南部、西南部防洪除涝能力526地理研究30卷相对较弱。
低防洪除涝能力的县市有临泉县、亳州市、涡阳县、岳西县、六安市、长丰县、定远县;较低防洪除涝能力的县市有阜南县、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肥西县、凤阳县、明光市。
表2各层次评估指标权重分配Tab12Weights of indexes in different hierarchies1级指标权重2级指标权重3级指标权重指标总权重防洪除涝能力01299监测预警能力01158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01454灾害管理能力01089防洪除涝能力1监测能力01333预警能力01667人力支持01113个人财力支持01225政府财力支持01343人员疏散及物资运送能力01153防洪减灾意识01121医疗救护能力01045专业管理人员水平1堤防保护人口比例01540011615旱涝保收面积比例01163010487除涝面积比例01297010888水文水位站点数密度1010526人均本地电话用户数101105415~64岁人口比例1010513人均居民储蓄存款1011022地均地方财政收入1011557老年健康人群比例01333010231公路网密度01667010463非文盲人口比例1010549人均病床数1010203水利管理人员比例101089412监测预警能力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表现在监测预警预报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两个方面,主要受区域内监测站网的布置、监测预警技术等因素影响。
随着流域水文水文站网的建设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安徽淮河流域的监测预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图3)。
低监测预警能力的有太和县、涡阳县、利辛县、颍上县、长丰县、定远县;较低监测预测能力的有亳州市、界首市、临泉县、阜南县、霍邱县、寿县、肥东县、凤阳县、明光市、蒙城县、泗县、萧县、砀山县。
413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抢险救灾包括制定抢险救灾方案、避险、抢险、灾民转移安置等多方面。
灾后恢复重建包括重建家园、发展生产和环境建设等。
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灾后重建,人力、财力和物力是最重要的条件。
综合人力支持能力、个人财力支持能力、政府财力支持能力、疏散能力和物资运送能力、防洪减灾意识、医疗救护能力评估洪涝灾害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图4)可以看出,蚌埠市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最高,其次为淮南市和淮北市。
凤台县和阜阳市具有中等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其余县市为较低以下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
414灾害管理能力灾害管理能力贯穿在灾前、灾中和灾后的整个过程中,受防洪减灾组织体系、协调机制、政策法规制定、防洪规划与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灾害科研投入等多因素的影响。
以灾害专业人员比例对灾害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蚌埠市灾害管理能力最高,其次为阜阳市、砀山县、霍山县、淮南市;临泉县、界首市、涡阳县、寿县、3期黄大鹏等: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527图2 防洪除涝能力图3 监测预警能力图4 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图5 灾害管理能力图6 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F ig 16 Capacity o f flo od disaster pr event ion and r eduction of H uaihe Riv er Basin in A nhui P ro vince528地理研究30卷长丰县、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泗县、萧县和天长市灾害管理能力较低,太和县、利辛县、阜南县、颍上县、明光市和来安县灾害管理能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