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与应用

合集下载

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

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

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3.0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9号•【施行日期】2019.03.02•【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艾滋病防控正文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年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57号公布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发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业,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依照本条例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捐赠,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关怀和救助。

诊断学第八版目录

诊断学第八版目录

诊断学第八版目录绪论第一篇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第二节皮肤黏膜出血第三节水肿第四节咳嗽与咳痰第五节咳血第六节胸痛第七节发绀第八节呼吸困难第九节心悸第十节恶心与呕吐第十一节吞咽困难第十二节呕血第十三节便血第十四节腹痛第十五节腹泻第十六节便秘第十七节黄疸第十八节腰背痛第十九节关节痛第二十节血尿第二十一节尿频、尿急与尿痛第二十二节少尿、无尿与多尿第二十三节尿失禁第二十四节排尿困难第二十五节肥胖第二十六节消瘦第二十七节头痛第二十八节眩晕第二十九节晕厥第三十节抽搐与惊厥第三十一节意识障碍第三十二节情感症状第二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与医德要求第一节问诊的重要性第二节问诊的医德要求第二章问诊的内容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第一节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第二节重点问诊的方法第三节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第三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第一节视诊第二节触诊第三节叩诊第四节听诊第五节嗅觉第二章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第二节皮肤第三节淋巴结第三章头部检查第一节头发和头皮第二节头颅第三节颜面及其器官第四章颈部检查第五章胸部检查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第三节肺和胸膜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五节心脏检查第六节血管检查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六章腹部检查第一节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第二节视诊第三节触诊第四节叩诊第五节听诊第六节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七章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第一节男性生殖器检查第二节女性生殖器检查第三节肛门与直肠检查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第一节脊柱检查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第一节脑神经检查第二节运动功能检查第三节感觉功能检查第四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第一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第三节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第四节老年人的体格检查第五节重点体格检查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第二节骨髓细胞学检查第三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第一节血管壁检测第二节血小板检测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第五节纤溶系统检测第六节血液流变学检测第七节血栓弹力图检测第八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查第二节粪便检查第三节痰液检查第四节脑脊液检测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测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测第五章常用肾功能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测第二节肾小管功能检测第三节血尿酸检测第四节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检测第五节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六章肝脏常用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第二节常见肝脏疾病的各种实验诊断项目指标变化特点第三节常见肝脏疾病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学检测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第三节血清电解质检测第四节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第五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第六节其他血清酶学检测第七节内分泌激素检测第八节治疗性药物监测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第一节体液免疫检测第二节细胞免疫检测第三节肿瘤标志物检测第四节自身抗体检测第五节感染免疫检测第六节移植免疫检测第七节其他免疫检测第九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第一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第二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测第三节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第五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第六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十章其他检测第一节基因诊断第二节流式细胞术及其临床应用第三节染色体检测第四节床边检测第五篇辅助检查第一章心电图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第三节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第五节心肌梗死第六节心律失常第七节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第八节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第二章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第一节动态心电图第二节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第三章肺功能检查第一节通气功能检测第二节换气功能检测第三节小气道功能检测第四节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第四章内镜检查第一节基本原理简介第二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三节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第四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第六篇病历书写第一章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第二章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第一节住院病历第二节门(急)诊病历第三节表格式住院病历第三章电子病历第七篇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第一章诊断疾病的步骤第一节搜集临床资料第二节分析、综合、评价资料第三节提出初步诊断第四节验证或修正诊断第二章临床思维方法第一节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三节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第四节循证医学在临床思维中的应用第五节临床诊断思维的特点与常见诊断失误的原因第三章临床诊断的内容第一节诊断的内容与格式第二节诊断书写要求附录一:临床常用诊断技术附录二:临床检验参考值。

治疗药物监测 PPT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 PPT课件

尿药浓度测定对TDM意义不大,但对药代动力 学、生物利用度研究有用。 抗凝管:推荐使用EDTA抗凝试管(紫色管)。

① 连续多次给药需达稳态后取样----即患者应按固 定的间隔时间连续服药超过6个t1/2以上。通常采 用峰浓度或谷浓度。 ②单剂量给药,选择药物在平稳状态时取血。 ③怀疑药物中毒或急救时,,常 随实验室条件和医院性质的不同而异。 下表为目前我院在临床上常进行监测的 药物。

类 别
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丙戊酸钠、 卡马西平
治疗哮喘药 抗生素类 免疫抑制药
茶碱 万古霉素 环孢素 、他克莫司
申请
取样
测定
数据处 理与结 果分析
结果解释 与提供 咨询服务

他物质之间;

药物代谢酶P450、药物转运子如P-GP等是作用靶点。 病药、抗肿瘤药、抗病毒药等。
重点是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抑郁药、抗精神

1.稳态一点法 :病人先按医生预先估计的剂量 服药,并连续用药使血药浓度达稳态时,测定 一次血样以调整剂量 。
2.重复一点法:在给予第一个剂量后消除相的某 一时间点 (t1) 测定血药浓度 C1 ,在第二次给药后 的相应时间 t2 测定第二个血药浓度 C2 , 求出个体 病人的K及Vd值,实施剂量个体化。

申请:临床医师填写申请单 取样:体液样本(通常是血液) 测定: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计算 及合理用药方案的设计。 结果解释与提供咨询服务:综合分析

填写人:患者的主管医生 填写内容:详细完整
送达:样本及时送达
常用样品:血浆、血清、全血、唾液、尿液等。 根据监测的要求、目的、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方 法及具体药物而定。 血清:最常用,如丙戊酸、茶碱、地高辛等; 血浆:如霉酚酸; 全血:环孢素、FK506等(主要分布在红细胞内, 且细胞内外浓度差受温度等影响。)

药物检测资料

药物检测资料

药物检测
在当今社会,药物滥用和药物检测的话题备受关注。

药物检测是检测一个人体
内是否存在某种药物或药物代谢物的过程。

药物检测的方法和技术不断进步,能够检测出越来越多种类的药物,为防止药物滥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药物检测的意义
药物检测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领域,药物检测可以确保患者
在服用药物时是否按照医嘱使用,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在司法领域,药物检测可以作为一种证据,帮助调查机构解决案件和维护社会秩序。

药物检测的方法
目前,常见的药物检测方法包括尿液检测、口腔检测、血液检测和毛发检测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尿液检测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快速筛查,但可能存在隐私问题;口腔检测则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血液检测和毛发检测可以提供更精准的信息,但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

药物检测的挑战
尽管药物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一些药物的代谢产
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较短,可能无法被传统检测方法检测出来;另外,一些药物滥用者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来规避检测,如换药、稀释尿液等。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演进。

未来,随着技术的提升,
药物检测方法将更加精准、快速和便捷。

同时,人们对隐私和伦理问题的关注也将促使药物检测方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药物检测是一个重要且不断发展的领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个人
健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期待未来药物检测技术能够更好地发展,为社会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

检验科药物监测与药代动力学解读

检验科药物监测与药代动力学解读

检验科药物监测与药代动力学解读药物监测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检测药物浓度及其代谢产物,医生可以评估药物在患者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从而指导用药调整和治疗策略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药物监测的结果,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药代动力学以及如何解读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药代动力学概述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相对动力学过程,主要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研究对于合理用药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药物的有效浓度区间、剂量和给药频率等,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果。

二、药物监测的意义药物监测是指通过测定血浆或血液中特定药物的浓度,评估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药物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达到了治疗所需要的药物浓度范围,是否存在药物过量或不足的情况。

通过及时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药物监测可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三、常见的药物监测指标1. Cmax(峰浓度):药物在给药后血浆中达到的最高浓度,反映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情况。

2. Tmax(到达时间):药物在给药后达到峰浓度所需要的时间,反映药物的吸收速度。

3. AUC(曲线下面积):药物在一段给药时间内的血浆浓度与时间的曲线下方的面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总体吸收情况。

4. T1/2(半衰期):药物在体内浓度衰减一半所需的时间,反映药物的消除速度。

5. Cl(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药物的数量,反映药物被体内系统代谢和排泄的强度。

四、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解读1. 调整剂量和给药频率:通过药代动力学参数,医生可以判断药物是否需要剂量调整或给药频率的修正。

例如,若药物的清除率很高,可能需要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来维持有效浓度。

2. 了解药物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于药物的代谢和清除能力存在差异,通过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之间的差异,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用药。

3. 预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预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患者用药情况监测

患者用药情况监测

患者用药情况监测患者用药情况监测是指对患者使用的药物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性。

通过定期的用药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用药的问题和不良反应,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用药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患者用药情况监测的重要性、监测内容和方法。

1.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用药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良反应,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2.提高患者用药的效果:通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提高患者用药的效果。

3.促进患者合理用药:用药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用药不规范和滥用药物的情况,及时加以干预和教育,促进患者合理用药。

监测内容:1.用药依从性监测:通过询问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规定使用药物,检查药物剩余量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2.药物治疗效果监测:通过对患者的疾病状况、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监测,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

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通过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等方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

4.药物相互作用监测:通过查询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分析患者的用药情况等方式,监测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

5.用药费用监测:通过了解患者用药的费用情况,评估药物治疗的经济性。

监测方法:1.面对面访谈:医生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方式,询问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规定使用药物,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等情况。

3.药物剩余量监测:通过检查患者的药物剩余量,可以了解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4.疾病状况监测:通过对患者的疾病状况进行观察和评估,可以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

5.实验室检查:通过对患者的生化指标、血液指标等进行监测,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6.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查询:医生可以通过查询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

总之,患者用药情况监测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用药的问题和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药师如何进行药物监测

药师如何进行药物监测

药师如何进行药物监测药师作为医疗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在药物监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物监测是指对患者使用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和评估,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用药。

本文将介绍药师在药物监测中的职责和技巧,并探讨药物监测的重要性。

一、药师的监测职责药师作为药学专业人员,在药物监测方面承担着以下职责:1. 药物剂量调整:药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临床指南和药物治疗原则,评估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 不良反应监测:药师负责监测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体征和症状进行评估,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降低其对患者的影响。

3. 用药合理性评估:药师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判断所用药物的合理性,包括是否符合治疗指南、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等,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药物监测技术支持:药师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对患者的血药浓度、尿药浓度等进行检测和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药物监测数据,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

5. 患者教育和咨询:药师向患者提供相关的药物知识和用药建议,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增加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二、药物监测的重要性药物监测对于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差异的存在:患者的个体差异使得同一剂量的药物在不同个体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效应和不同的安全性,药物监测可以帮助药师了解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情况,做出个体化的用药调整。

2. 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药物监测可以帮助药师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估:药物监测可以及时评估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帮助临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 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药物监测可以帮助药师及时发现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药师的药物监测

药师的药物监测

药师的药物监测药师是医疗团队中重要的一员,负责确保患者在使用药物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监测是药师的重要职责之一,通过监测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的药物浓度和药效,以及对不良反应的监测,药师能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安全性,并提供相关的建议与干预措施。

一、药物浓度监测药物浓度监测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来判断患者是否达到治疗的目标范围。

一些药物具有狭窄的治疗窗口,即治疗的剂量必须控制在较窄的范围内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的治疗窗口比较窄,需要在血浆中维持一个特定的浓度范围,否则可能导致癫痫持续发作或药物中毒。

药师通过监测患者血液或其他生物样本中药物的浓度,可以确保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根据药物浓度的监测结果,药师可以调整药物的剂量或给药方式,并与医生、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商。

二、药效监测药效监测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生理指标和临床症状等进行观察和评估,来判断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师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及对药物的反应情况,从而评估药物的疗效。

药效监测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治疗的效果,还包括对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监测。

药师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同时,药师也能够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并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

三、药物安全监测药物安全监测是指对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进行观察和评估。

药师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过敏史、肝肾功能等相关信息,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状态和特殊情况,来评估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药物安全监测也包括对一些高风险药物的使用进行特别关注,例如抗生素、抗凝血药物等。

药师通过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和随访,了解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或药物安全事件,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结语药师在药物监测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药物浓度、药效和药物安全性的监测,药师能够为医疗团队提供及时准确的药物治疗建议,并保障患者在使用药物时的安全性和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⒎ 治疗如果失败会带来严重后果。 ⒏ 患有心、肝、肾和胃肠道等脏器疾患,可明显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 时,血药浓度变动大,需要进行监测。 ⒐ 在个别情况下确定病人是否按医嘱服药(依从性)。 ⒑ 提供治疗上的医学法律依据。
第二节 TDM的程序
给药方案个体化程序
一、方法步骤
二、采血时间及注意事项
㈠ 采样前的考虑
⒈ 应准确记录病人服药时间、采血时间。 ⒉ 血样应立即送检测部门处理,以免放置过程出现分解 或溶血。 ⒊ 采血试管不可随意代用。
㈣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的解释
⒈ 应掌握必要的资料
● 临床资料
⑴ 年龄、体重、身高:与药物剂量、分布容积、清除率等 参数有关。 ⑵ 合并用药、患者的嗜好(如:吸烟、饮酒等) ⑶ 剂量、服药时间、采血时间;给药途径、剂型、生产厂 家、批号等。 ⑷ 病史、用药史、诊断、肝肾功能、血浆蛋白含量。 ⑸ 血药浓度范围。 ⑹ 病人的依从性。 ⑺ 特殊病人人群。
五、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⒈ 提高制剂的质量 ⒉ 实施个体化给药 ⒊ 确定给药间隔 ⒋ 选择实用的给药方案
⒌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⒍ 避免不合理用药 ⒎ 治疗药物监测的局限性 很多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还不清楚,监测血药浓 度的意义不大。需要进行TDM的药物仅有数十种。
六、需要进行TDM的药物
⒈ 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已经确定的药物。
⒉ 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密切的药物。 ⒊ 治疗指数低、毒性反应强的药物。
⒋ 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性的药物。
⒌ 药物的毒性反应与疾病症状难以区分时,是因为给药剂量不足,还是 因为过量中毒,如地高辛等。
⒍ 用于防治一些慢性疾病发作的药物,不容易很快判断疗效,通过测定 稳态血药浓度可适当调整剂量。
● 药动学资料
⒉ 结果解释的程序
⑴ 实测值与预测值比较
⑵ 求算药动学参数
⑶ 制定新的给药方案
根据新的药动学参数制定新的给药方案。
第三节 给药方案的设计
一、稳态一点法(峰—谷浓度法)
二、重复一点法
三、常规的药动学方法 四、NONMEM法和Bayes法 Bayes法是在群体药动学参数上采用个体病人的1~ 2点血药浓度,应用Bayes公式,估计出个体的药物动力 学参数。常用的TDM软件有美国SIMKIN软件。
如:苯妥英钠的有效治疗浓度范围为10~20μ g/ml
20~30μg/ml 眼球震颤
30~40μg/ml 运动失调 >40μg/ml 精神失常
三、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
四、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⒈ 药剂因素 ⒉ 生理因素 ⒊ 病理因素 ⒋ 遗传因素:地西泮
⒌ 环境因素:挥发性全麻药、铅中毒
⒍ 时间因素:吲哚美辛 ⒎ 合并用药 ⒏ 病人的依从性
第三十一章 治疗药物监测TDM
第一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合理用药
一、治疗药物监测(TDM)的概念
是以药动学和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先进 分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 中药物浓度检测,探讨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药物体内过 程的影响。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通常药物的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
⒈ 多剂量给药时,在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采血,以考察与目 标浓度(安全有效范围)的符合程度。多采用谷浓度。 ⒉ 用于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按照各方法的不同要求采血。 ⒊ 当怀疑病人出现中毒反应或急救时,可以随时采血。
㈡ 理想的采血时间
确定理想的采样时间,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给药形式和半 衰期。
㈢ 采血注意事项
五、确定给药初始维持量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