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对浪漫追求论文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一、本文概述《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经典小说《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爱玛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首先概述《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然后聚焦于爱玛这一角色的爱情经历,探讨其悲剧的成因、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爱玛爱情悲剧的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以及福楼拜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简要介绍《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梗概,包括主人公爱玛的成长背景、婚姻生活以及她所追求的爱情理想。
本文还将概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为后续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提供背景铺垫。
通过这一概述,读者可以对《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深入探讨爱玛的爱情悲剧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奠定基础。
二、爱玛的理想爱情与现实生活的冲突《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源于她理想中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的深刻冲突。
她所追求的是一种充满浪漫与激情的爱情,然而,这种理想化的爱情观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爱玛从小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对爱情抱有极高的期待。
她期待中的爱情是热烈而充满激情的,是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相通的完美境界。
然而,她的丈夫包法利先生却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医生,他的爱情和生活都缺乏她所追求的浪漫与激情。
这使得爱玛在婚姻生活中感到极度的不满和失望。
为了追求她心中的理想爱情,爱玛不惜背叛婚姻,与情人罗道尔夫和莱昂发生关系。
然而,这两个情人都没有满足她对爱情的幻想。
罗道夫虽然有着浪漫的外表,但他的内心却是自私而冷酷的,他对爱玛的爱情更多的是出于占有和欲望。
而莱昂则是一个没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年轻人,他对爱玛的感情更多的是出于新鲜感和刺激。
这两个情人都没有给爱玛带来她所期待的爱情,反而让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爱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理想化的爱情观在现实面前往往难以实现。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对浪漫的追求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对浪漫的追求作者:韩霞来源:《神州》2012年第28期摘要:居斯塔夫·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描述了女主人公爱玛一生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悲惨故事,本论文首先交代清楚什么是浪漫,爱玛追求浪漫的原因及表现,最后分析爱玛追求浪漫的结局。
关键词:浪漫;原因;表现;结局《包法利夫人》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一部成功著作,这部小说往往被称作“一部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爱玛”是个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这个姓氏的词根BOV包含“牛”的意思;福楼拜煞费苦心选定的这个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与平庸的现实之间的反差。
所谓“浪漫”就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多指男女关系)——来源《当代汉语词典》书中的主人公爱玛就是这样一个富有诗意,头脑中充满浪漫,行为放荡,不拘小节的女子。
一、爱玛追求浪漫的原因浪漫具有如此的魔力,让爱玛一次次疯狂,一次次失望仍然执着追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浪漫在爱玛头脑中如此刻骨铭心呢?(一)与她年幼时候接受教育有关爱玛13岁时被父亲送进女修院接受教育,此时风靡法国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也渗透了修道院,爱玛有机会贪婪地阅读了浪漫主义传奇小说。
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忧郁,回应大地和永生”的呓语,拉马丁的诗句使她向往浪漫色彩的幽会和消极虚幻的情调。
爱玛把书本中的故事当作真实的生活,把书中的人物的行为方式当作自己对待生活的信条。
(二)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她更痴迷于浪漫爱玛满怀憧憬地嫁给包法利成为了包法利夫人,然而爱玛眼中的夏尔愚笨无能又庸俗“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往来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他不会游泳,不会比剑,不会放枪”“一无所教,一无所知,亦无所期”他既不能在物质上满足爱玛的要求,更无法给她相像中的爱情。
论文正文 《包》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命运汉语言文学杨楠 18110140居斯达夫·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
《包法利夫人》是其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获得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作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
这部著作不仅标志着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作品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主人公自身因素分析爱玛理想爱情与现实碰撞直至毁灭的原因,以及对其悲剧的思考。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早期创作受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包法利夫人》则是一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悲剧。
其创作开始于1851年,1857年问世。
小说的创作背景是法国七月王朝统治时期,法国的资产阶级在“七月革命”后取得了统治地位,随后法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取得了很大发展,关于这一时期的创作,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描写的七月革命前的政治氛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而福楼拜的这本书则主要揭示1848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社会面貌,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豪的时代已经过去,接着到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平庸的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提到这部作品的副标题《外省风俗》,福楼拜就是以那些平庸的资产阶级分子为主体,刻画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幅形形色色的外省资产者群丑图:满嘴“进步”、“科学”,实际上不学无术,却怀着政治野心,欺世盗名的药店老板奥梅;有自誉为“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实际上对人的感情一窍不通,浅薄可笑的本堂神甫布尼齐安;有道貌岸然,彬彬有礼,却满肚子男盗女娼,与奸商暗中勾结,中饱私囊的公证人吉约曼;有惟利是图,奸诈狡猾,重利盘剥,置人于死地的奸商兼高利贷者勒乐;有灵魂肮脏,腐化堕落,随心所欲玩弄女性,纵情声色犬马的地主罗多夫;还有生活空虚,百无聊赖,整天摆弄旋床以消磨时光的税吏兼消防队长比内等等。
【论文】-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word)可编辑

【论文】-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word)可编辑做一个聪明的“读者”——包法利夫人形象简析爱玛是一个可爱、可恨又可怜的人,这是我读完《包法利夫人》后的结论。
如此一个充满了浪漫诗意的美好女子,却在结婚后几次与人偷情,最后被逼债服毒自杀,怎么想都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少女时代的爱玛在修道院的寄宿学校里接受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她率真果决,“脸颊红嫣嫣的”,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子。
在她的心里,也有着少女的青涩寂寞和对美好爱情的期待。
事实上,她的心灵是贫瘠而浅薄的,修道院里的各种小说、画册和浪漫曲氛围助长了她的伤感性格,她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与陶醉,而她对着现实生活讲求热情浪漫,已经注定了她不会是一个循规蹈矩寂寂终老的女人,性格决定她的命运。
如果按照荣格的“情结理论”,爱玛其实是有一种艺术情结,执意沉溺于自己的想象而无法自拔。
有人说《包法利夫人》是对浪漫主义和浪漫派小说的一种清算,我是十分赞同的。
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是狭隘封闭、单调沉闷的,爱玛的文化风尚是畸形的,她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却把婚外情当成自己成就壮烈爱情的方式。
所以不可避免地,如此可爱的一个女子变得可恨和可怜。
爱玛嫁给夏尔?包法利,算是“彩凤随鸦”了。
夏尔是一个平凡的乡镇医生,白天骑着马去出诊,晚上回来后吃过晚饭便要睡觉了。
爱玛把自己的爱情理想寄托在他的身上,然而婚后却发现丈夫是一个迟钝平庸的人,可她理想中的应该是气宇轩昂风度翩翩的,夏尔是在让她那么失望。
她为他朗诵热情洋溢的诗句,吟咏忧郁缠绵的曲子,可是夏尔毫不感动,爱玛只觉得“百无聊赖像无声无息的蜘蛛,在暗处织网,布满心灵的旮旮旯旯”。
爱玛和丈夫前去侯爵府上参加舞会以后开始向往巴黎,向往高贵繁华的生活,她厌倦了落寞沉闷的田野,愚蠢无聊的小布尔乔亚和平庸乏味的生活。
她希望丈夫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然而现实是在令她失望透顶。
有一种自私在膨胀,人格开始扭曲,她患了神经官能症。
夏尔无疑是很爱自己的妻子的,他放弃自己原先有的社会资源搬迁到永镇寺小镇,无非是想要给爱玛换一个生活环境使她尽快康复。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迷失于超现实理想的女人——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超现实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一步步迷失的悲剧成因中分析爱玛的形象。
一、在脱离现实的教育中建立完美的理想爱玛是法国外省乡下的一个富裕佃农的女儿,她的少女年华正是在一个浪漫主义余波未平的时代度过的。
作为一个花季少女,爱玛本身就喜好幻想。
她十三岁时,其父卢欧老爹自命不凡,自己无法涉足上流社会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把她送到附近一个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他没想到,这反而毁了女儿一生。
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神秘的、虚幻的教会教育,往往向人灌输一些消极、颓废的知识,教室里温暖的气氛、戴铜十字架念珠,而且面色苍白的修女、圣坛的芳香、圣水的凛冽和蜡烛的光耀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更是刺激了这位天性不安分的少女的心:“她不听弥撒,只死看书上天蓝框子的圣画;她爱害病的绵羊、利箭穿过的圣心或者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怜的耶酥。
”“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
”还有时常来修道院做女红的一个老命妇、一个没落贵族世家的老姑娘,一边捻针走线,一边低吟前世纪一些情歌兜里常带有一部传奇小说,“书上无非是恋爱、情男、情女、在清冷的亭里晕倒的落难命妇、站站遇害的驿夫、页页倒毙的马匹、阴暗的森林、心乱、立誓、呜咽、眼泪与吻、月下小艇、林中夜鹰。
”她读司各特的作品,也往往醉心于白羽骑士与女庄园主的恋情。
在修道院中耳闻目睹的这些,她深受感染与熏陶,她想入非非,对现实一无所知。
从此以后,爱情成了她惟一的追求,而修道院的这一段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庸俗的浪漫之爱——浅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

“ ” 人 从一 开始 的 叱咤 风云 变 得庸 俗 琐 碎 , 俗 不 鄙 堪 。于是 在现 实 主义 代 表 作 家福 楼 拜 这 里 , 平 写 庸 的人 成 为作 家 的主 要 任 务 j 。在 福楼 拜 笔 下 ,
和 两次情事的解读 , 论述 了爱玛不切 实际、 好高骛远 的爱情观 , 并认为她所深爱的情人 罗道 尔弗与 赖 昂一样 都 是平庸 时代 下的庸俗 浪 漫主 义的代 表 。在 爱玛 的爱情 世界 里 , 允许 有 一点 平淡 , 不 而要 时刻 充满新 鲜感 和刺 激感 。她 的 悲剧 结局 为现 代社 会 中一 些一味 追 名逐利 和贪 图享 乐的女性 敲 响
感觉 不 到爱 玛 的烦 闷心 情 。夏 尔在外 貌 、 思想 、 谈 吐、 资质上 都很平 庸 , 对生 活没有什 么更 高 的要 他
求 , 其容 易 满 足 , 凡 起 人 向上 企 求 之 心 的 , 极 “ 他 全缺 乏 。这 是一 个 动物 , 个 纯 粹 的下 等 的动 物 一 ( 不是 野兽 ) ” ! 如此 平庸 的夏尔 在得 到梦寐 以求
了警钟 。
关键 词 : 爱玛 ; 情 ; 爱 平庸 中图分 类号 :164 1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3— 87 2 1 )5— 0 1 0 17 0 8 (00 0 0 5 — 3
贵族化 的教 育 , 宗 教 的 神 秘气 息 和 浪 漫 主 义 小 受 说 里奇 幻 的情 节 的 影 响 , 十分 向往 上 流 社 会 的 她
)女, , 硕士研究 生。
5 2
常州 工学 院学报 ( 社科 版 )
21 0 0正
激 。等到花 花公 子 罗道 尔弗 出现 , 便 完 全 陷入 她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的女性解读谢飞飞(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2008级02班)指导教师:马秀丽摘要:对福楼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爱玛而言,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令人激动的爱情,为追求这所谓的理想爱情,爱玛做出了许多当时男权社会不允许的举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去选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不正经的女人”。
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她身上的一些所谓的“特质”,实际上是女性所共有的,体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同时,从爱玛对理想爱情追求的失败中可以看出,女性要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还必须与男权社会做不懈的斗争。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爱情,理想,男权社会,女性意识长期以来,父权社会以男性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为依据,压制女性的正常发展。
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往往天真无知,任人摆布,委曲求全,没有独立的人格,只不过是男人不可缺少的点缀品而已。
在传统文化中性别歧视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圣经.创世纪》里,是上帝创造了男性亚当,而女性夏娃只是亚当用身上的一根肋骨造成的;基督教的观点认为,女性是不洁的;伊斯兰教主张,男人掌管女人;中国传统要求女人要三从四德亦是相同的道理。
早在公元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过:“女人劣于男人”;亚里士多德也在他的生理学中阐述了相同的观点: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是男性有缺陷的,发展不完备的形态……这些说明什么,这些有力的证据足以证明男权社会的存在,女性只是以男性社会所规定的社会角色而存在着,即男人的妻子,情人,女儿或家庭中子女的母亲,她们是以“第二性”的身份存在于社会的边缘的。
然而,社会是由男女两性构成的,在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该有女性自由栖息的空间,都应该听到女性自主发出的声音。
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就是一个女性追求的典型。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爱玛,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爱情,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追求那理想而完美的爱情,因此,不管是爱情的萌发,还是爱情的破灭,爱玛都在不懈的追求着她心中所向往的唯美的爱情。
从《包法利夫人》看爱玛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精选文档

从《包法利夫人》看爱玛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精选文档从《包法利夫人》看爱玛内心的理想与现实一、爱玛的人生追求细细考察爱玛的身世,其实是蛮有意思的。
她是卢奥老爹的女儿,卢奥的财势在贝尔托大家还是略有耳闻的,同时爱玛在修道院里接受的教育,外加她那迷人的脸蛋和魅力十足的气质风韵,这些较好的内外条件很轻而易举的让她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她的举止,更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与众不同。
凭借这些,卢奥老爹也引以为豪,所以对爱女的期望很高,“她有这样的气质,怎么能种庄稼?”[1]显然,卢奥老爹希望爱玛今后的人生是美好舒适的,而人生假如都能如我们所设想的那般美好,那也许就称不上人生了吧。
曲折坎坷往往被视为人生的精彩历练,这不但受制于客观事实,也取决于个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当然,爱玛也不例外。
(一)对爱情的憧憬从修道院归来,爱玛对农村生活很快就厌烦了,修道院的宗教禁欲主义教育不但没有熄灭她心中的欲火,反而更刺激了她的欲望。
她所阅读的流行和消极浪漫主义作品更使她陷入对爱情的强烈幻想之中,于是,她渴望爱情能改变生活。
虽然没有找到“勇敢地像狮子,温顺地像羔羊”[2]的高贵男子,夏尔,成为她所能碰到的最好的婚配对象,但似乎,在蜜月里她就尝到了爱情幻灭的滋味。
从此,堕落的种子在爱玛身上不断蔓延,滋长。
她怀着对爱情的追寻和憧憬,然而她的丈夫夏尔却是一个庸碌之辈,最初的幻想破灭了,寒酸贫乏,单调沉闷的家庭生活令她痛苦难忍。
尽管夏尔对她百依百顺,用今天的话说爱玛是“身在福中不知福”,[3]频频想起要逃出这座“围城”。
有时候,人总是不知足的,当得到期盼已久的幸福时,又会朝下一个幸福努力,为的是“比别人更幸福”[4]。
其实这本没有错,但却形成了爱玛“长期处于平静的环境之中,反而滋长了一种对不平静的事物的向往。
她爱海洋,只因那里有风暴……”[5]这样的一种思想倾向。
在还没与丈夫结婚前,两人似乎都沉浸在甜蜜的暧昧中,“他顽强的愿望对他软弱的行为产生反抗”[6]等一系列夏尔的思想活动,“能去贝尔多成为夏尔贫乏生活中的唯一使他着迷的乐趣”[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对浪漫的追求摘要:居斯塔夫·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描述了女主人公爱玛一生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悲惨故事,本论文首先交代清楚什么是浪漫,爱玛追求浪漫的原因及表现,最后分析爱玛追求浪漫的结局。
关键词:浪漫;原因;表现;结局
《包法利夫人》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一部成功著作,这部小说往往被称作“一部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爱玛”是个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这个姓氏的词根bov 包含“牛”的意思;福楼拜煞费苦心选定的这个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与平庸的现实之间的反差。
所谓“浪漫”就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多指男女关系)——来源《当代汉语词典》书中的主人公爱玛就是这样一个富有诗意,头脑中充满浪漫,行为放荡,不拘小节的女子。
一、爱玛追求浪漫的原因
浪漫具有如此的魔力,让爱玛一次次疯狂,一次次失望仍然执着追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浪漫在爱玛头脑中如此刻骨铭心呢?
(一)与她年幼时候接受教育有关
爱玛13岁时被父亲送进女修院接受教育,此时风靡法国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也渗透了修道院,爱玛有机会贪婪地阅读了浪漫主义传奇小说。
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忧郁,回应大地和永生”的呓语,拉马丁的诗句使她向往浪漫色彩
的幽会和消极虚幻的情调。
爱玛把书本中的故事当作真实的生活,把书中的人物的行为方式当作自己对待生活的信条。
(二)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她更痴迷于浪漫
爱玛满怀憧憬地嫁给包法利成为了包法利夫人,然而爱玛眼中的夏尔愚笨无能又庸俗“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往来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他不会游泳,不会比剑,不会放枪”“一无所教,一无所知,亦无所期”他既不能在物质上满足爱玛的要求,更无法给她相像中的爱情。
当新婚的激情褪去平淡,琐碎的家庭生活对于浪漫的爱玛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爱玛与夏尔的结合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夏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缺乏激情,缺乏浪漫,他给与爱玛的是一份踏实厚重的爱,爱玛是一个生活在幻想中的人,她渴望刺激,追求浪漫,向往小说中的生活。
(三)福楼拜本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福楼拜曾经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福楼拜有很强的浪漫主义气质,对于他来说存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他的童年时代正值浪漫主义在法国很盛行的时代,上中学时,他读了很多充满幻想,激情和悲伤的浪漫主义作品,这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一生都在试图摒弃这种情怀,我们可以从他对现实的厌恶和绝望中看出来,他生活在充满幻想的现实中。
作为福楼拜笔下的主人公爱玛本人也受到福楼拜的影响,浪漫
主义小说对爱玛产生了重要影响,她一生都带着浪漫主义情怀来追求理想爱情。
二、爱玛追求浪漫的表现
爱玛一生都在努力追求浪漫,从她13岁开始,这样的追求便无处不在。
少女时代在修道院时她喜爱读浪漫小说“她不听弥撒只死看书上天蓝色框子的圣画”她爱害病的绵羊,利剑穿过的圣心或者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她爱教堂是为了教堂的鲜花,爱音乐是为了浪漫的词句,爱文学是为了文学热情的刺激;对于爱情,少女时代的爱玛梦想的是惊心动魄,不同凡响的爱情。
她认为婚姻应该永远充满新鲜刺激,向往着“月下的叹息,长久的拥抱,流在伸出来的手上的眼泪,肉体的种种不安和情意的种种缠绵”在修道院的几年生活让爱玛会跳舞,会画画,会弹琴成为一位极富浪漫才情的女子。
在结婚时爱玛别出心裁地想在半夜打着火炬举行仪式,婚后的爱玛像贵妇人一样继续读小说,作画,弹琴,唱情歌,有时为了弥补感情上的空虚,她向查理吟诵情诗,可见结婚后的爱玛仍然极富浪漫情怀。
在她对婚姻渐渐厌倦时,她爱上了莱昂,只因为她们有相同的嗜好和性情——浪漫而且极富有诗意,为了和莱昂幽会,她背负了巨大的债务。
而这一切只是想营造一种小说中描述的贵族男女的情爱生活。
在一次次前往鲁昂和莱昂幽会,她不惜代价把自己打扮成
为贵妇人,给莱昂一封封写情书。
后来爱玛爱上了罗尔多夫,是因为对方高大英勇如同小说中的骑士,他的甜言蜜语也和小说中的贵族男子相仿;尤其是他身上所散发的味道,让她想起了舞会上那位风度翩翩的子爵。
沦为罗尔多夫的情妇后,爱玛并无内疚而是心花怒放“我有一个情人了!我有一个情人了!”因为读过的小说中那些女主人公都有情人,对于爱玛,罗尔多夫就是她编制的爱情童话的王子,在爱玛看来只有他才能拯救她脱离平淡乏味的平常生活。
三、爱玛追求浪漫的结局
爱玛的结局是悲惨的,债主逼债,法院又送来公文限定爱玛在24小时内还清所有贷款,否则将扣押其家产,此时丈夫的无能,莱昂的回避,罗尔多夫的无情,一切使爱玛感到无助与绝望,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爱玛对于空虚的浪漫的追求没有得到她希望的结局,爱玛让我想到了许多现在社会上年轻貌美的女子,为了钱,她们出卖自己的身体,有的作了小三这种对于金钱的崇拜不亚于爱玛对浪漫的追求,《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苔丝相比,爱玛与苔丝有一点是相同的,她们都很勇敢,努力追求自己爱的东西,不同的是苔丝只执着于一个人,爱玛执着于一种浪漫,苔丝想要的是与自己爱的人一起厮守,爱玛似乎应该投胎与贵族,过一种奢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6版
【2】李建吾《福楼拜评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郑克鲁《外国文学》(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刘晓蕾庸俗的浪漫之爱——浅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常州工学学报2010·10第28卷第5期
【5】徐章迪包法利夫人形象来源探究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4第20卷第2期
【6】李雁劼爱玛艺术情节透视——包法利夫人悲剧再探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第14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