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业的环境影响及经济分析
提高畜牧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本文使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先介绍了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对影响养殖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影响因素为基础,制定了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具体方法,以期通过将现代化禽畜养殖技术应用到养殖活动中,加强养殖管理的方式,提高禽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在提升畜牧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推动我国畜牧养殖行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目的。
畜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完善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农田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而我国粮食的生产效率低,种植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将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退耕还牧,种草养畜,是很好的发展方式。
同时,畜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高,但又不像种植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季节性差异。
因此,能够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容量。
从产业链角度看,畜牧业的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强,可以带动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皮革制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影响畜牧养殖经济效益的因素1、畜禽品种品质偏低近年来,在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受地区、定向培育等因素的影响,禽畜的品种逐渐增加,部分禽畜存在着免疫力较高、肉质较好等优点,受到了养殖户的广泛欢迎。
但在禽畜的实际养殖活动中,受部分养殖户缺乏市场调查的影响,在禽畜品种选择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养殖经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在禽畜出栏后,肉制品存在着口感、品质相对较差的缺点,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销售效果。
2、饲喂方式较为落后尽管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时间相对较长,但当前仍有大部分养殖户采用家庭式的养殖管理模式,在禽畜养殖活动中以个人经验为基础,采用粗放式的饲喂管理手段开展禽畜的养殖管理工作。
这种养殖方式的应用不仅会增大养殖活动的成本,还会降低畜禽制品的品质。
3、科技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低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低,生产力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在当今社会,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环境压力的加大,畜牧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应对这些挑战。
一、资源利用不合理1. 饲料资源浪费:目前,畜牧业普遍存在饲料资源的浪费问题。
许多农民过度依赖进口饲料,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 水资源浪费:畜牧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然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却较低。
传统养殖方式没有有效控制水资源的使用,导致浪费现象频繁发生。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饲料资源利用效率:发展饲料资源多样化、规模化生产,通过科学配方和饲养管理,提高能量和营养素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浪费。
2. 推广节水型畜牧业模式:引进先进的节水饲养设备和技术,优化畜禽舍、挖掘蓄水池等,实现循环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二、环境污染问题1. 水土资源污染:随着畜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排泄物的处理问题日益凸显。
水体受到畜禽粪便和排泄物的直接排放,导致水体污染,影响水环境的健康。
2. 温室气体排放:畜牧业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尤其是甲烷气体的排放。
这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开展生物气体化利用,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减少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2. 强化环保意识: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对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的推广。
三、动物健康与安全问题1. 饲养环境差:许多传统养殖方式存在着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等问题,导致畜牧动物健康状况下降。
2. 兽药滥用:传统畜牧业中兽药的滥用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对动物健康造成威胁,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为确保动物健康与安全,以下是一些建议:1. 改善饲养环境:建设符合动物福利标准的畜牧场,并加强饲养条件的监管,确保畜牧动物能够良好生长,并减少疾病的传播。
畜禽养殖环境保护

畜禽养殖环境保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畜禽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
然而,这一行业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气候变化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畜禽养殖环境。
一、提升养殖管理水平首先,我们应该促进养殖管理水平的提升。
合理规划养殖场区域,建立合格的畜禽舍,并采取科学的饲养方式和管理措施。
例如,合理使用饲料,防止过度投放和浪费,减少养殖废弃物的排放。
同时,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清洗消毒养殖设施,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二、加强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是一项重要的环境问题。
为减少废弃物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废弃物处理。
首先,建立废弃物处理设施,将废弃物进行分类和处理。
将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如制作有机肥料等。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生物技术处理废水和废气,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畜禽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推广生态畜禽养殖模式推广生态畜禽养殖模式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
生态畜禽养殖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养殖模式,旨在保护环境和提高养殖效益。
在生态畜禽养殖模式下,可采用循环农业技术,与农作物种植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此外,可以建立鸟类、昆虫等自然生态平衡系统,控制害虫的生长,降低化学农药使用。
生态畜禽养殖模式的推广需要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和养殖户共同合作,共同推动。
四、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为了确保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工作。
政府部门应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养殖场的环境指标符合相关标准。
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执行。
结论畜禽养殖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提升养殖管理水平、加强废弃物处理、推广生态畜禽养殖模式和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都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畜牧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畜牧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畜牧行业是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关系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畜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畜牧行业的现状分析:1. 肉类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水平提高,肉类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对高蛋白质肉类的需求越来越高。
这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2. 养殖规模扩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畜牧业趋向规模化养殖。
大规模养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使成本大幅降低,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此外,规模化养殖还可以提高畜禽的养殖环境,避免动物疫情和环境污染。
3. 科技创新改善生产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畜牧业也进行了很多创新,如改良畜禽种类、精密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
这些创新使得养殖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
4. 绿色养殖环保要求提高: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畜牧行业也不例外。
政府和社会对畜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措施,加强了对养殖场的环境监管。
同时,绿色养殖、有机养殖等环保型养殖方式有望得到进一步推广。
5. 养殖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增加,养殖食品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
近年来,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引发了公众对畜牧业的质疑。
因此,养殖业需要采取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畜牧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1. 精细化养殖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产品确信与质量的要求提高,精细化养殖成为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养殖场将采用更精确的管理方法,以适应市场对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友好的要求。
2. 科技创新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畜牧业也将迎来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例如,利用智能设备和传感技术实现对动物的精确饲养管理、预警疾病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绿色可持续发展趋势:畜牧行业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畜禽养殖调研报告

畜禽养殖调研报告==============================1. 研究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畜禽养殖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市场需求以及关注养殖环境对养殖业的影响。
通过调研,为养殖业提供发展建议和相关政策制定参考。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广大养殖场主和从业人员的意见和体验。
实地访谈则提供了更直观、详实的数据和案例。
3. 调研结果及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回答和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调研结果和分析:3.1 养殖规模养殖规模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大型养殖场逐渐崛起,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式提高了效益,并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而小型养殖场往往面临着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等问题。
3.2 养殖效益调研结果显示,养殖效益与养殖环境密切相关。
照明、通风、温度等因素的合理控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动物健康状况,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3 养殖环境对养殖业的影响养殖环境对养殖业有重要的影响。
很多养殖场由于环境问题导致生产效益下降甚至关停。
调研显示,养殖场周边环境的污染和恶臭是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加强环保治理是关键。
4. 建议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4.1 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大型养殖场的成功经验显示,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建议小型养殖场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融入现代化养殖理念。
4.2 加强养殖环境治理面对环境污染和消费者的环保需求,养殖场主应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养殖环境治理,降低养殖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政府也应加大力度推行环保政策,引导养殖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4.3 培训和科技支持养殖行业发展快速,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很快。
因此,建议养殖场主接受相关培训和科技支持,提升养殖技能和管理水平。
政府可以提供培训机会和科技支持,帮助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环境保护是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畜牧业的养殖场环境控制优化养殖环境和气候条件

畜牧业的养殖场环境控制优化养殖环境和气候条件畜牧业的养殖场环境控制: 优化养殖环境和气候条件畜牧业是生产动物产品(如肉、乳、皮等)的重要行业,为了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益和动物福利,养殖场的环境控制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畜牧业养殖场环境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优化养殖环境和气候条件,提高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畜牧业养殖场环境控制的重要性畜禽动物的生理特点和需求决定了它们对环境的高度敏感性。
良好的养殖环境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产品质量。
因此,养殖场环境控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1. 提高动物生产效益:通过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可以创造适宜的生产环境,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和饲料转化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2. 保障动物福利:合理的环境控制可以减少动物的压力和不适,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
同时,良好的环境条件也有助于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提高动物的健康状况。
3. 减少环境污染:科学的环境控制可以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减少对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养殖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方法为了优化养殖环境和气候条件,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温度控制温度是影响动物生长和饲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冬季,养殖场可以采取加热设备和保温材料,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夏季可以通过通风和降温设施来降低室内温度。
同时,合理控制室内温差,防止温度剧烈波动对动物造成的不适。
2. 湿度控制适宜的湿度可以改善动物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
通过控制通风设施、喷洒水雾等方式,调节室内湿度,防止湿度过高或过低对动物的不利影响。
特别是对于禽类养殖,湿度的控制更为重要,以降低鸟类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 光照控制光照是动物生理活动的重要调节因素,合理控制光照可以影响动物的食欲、生长和繁殖。
根据不同畜禽动物的需求,养殖场可以设置适当的照明设备,保证恒定的光照时间和强度,提高养殖效果。
畜牧业中的畜禽养殖与气候变化关系

畜牧业中的畜禽养殖与气候变化关系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畜牧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畜牧业中畜禽养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展示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
一、气候变化对畜禽养殖的影响1. 温度变化: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的上升,这对畜禽养殖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高温天气使得畜禽的生长和繁殖受到不利影响,导致生产的减少。
同时,高温还会引发畜禽的疾病,并增加了饲料和水的需求。
2. 干旱:全球气候变暖也带来了更频繁和更严重的干旱事件。
干旱对草原草地的生长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缺水和干旱会导致饲料短缺,迫使畜禽饲养者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如改变饲养方式或转变饮食结构。
3. 暴雨和洪水:气候变化也增加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洪水可以摧毁畜禽场的建筑物和设施,造成畜禽的死亡和损失。
洪水还会导致环境的恶化,增加动物疾病的传播风险。
二、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 改进畜禽饲养管理:畜禽饲养者可以通过改进饲料和饮水供应,提供舒适的栖息环境等方式来减轻气候变化对畜禽养殖的负面影响。
例如,使用抗热饲料,提供阴凉和通风良好的场所,以减少高温对畜禽的影响。
2. 多样化饲料来源:饲料短缺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畜禽饲养者可以多样化饲料来源,例如利用农作物残留物和副产品,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
3. 水资源管理: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干旱频发,水资源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畜禽养殖业可以采取节水措施,并探索可再生水资源的利用,以减少对有限水资源的压力。
4.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畜禽养殖业可以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及时获取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的信息,以便饲养者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和准备。
5.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畜禽养殖业需要加强研究和创新,提高畜禽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畜禽品种,开展科学的疫苗研发,都是提高畜禽饲养业生产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畜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

畜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分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贡献。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衣物,还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因此,畜牧业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一、提供丰富的食物畜牧业生产的牛肉、羊肉、猪肉等肉类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肉类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还满足了人们对高蛋白食物的需求。
另外,畜牧业生产的奶制品如牛奶、奶酪等也是重要的食品来源。
这些食物的供应对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带动农村地区就业畜牧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养殖管理到加工加工销售,畜牧业的全链条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
农民可以从事畜牧业的饲养和养护工作,技术工人可以从事畜牧业技术培训和农村改造工作,销售人员可以从事相关畜产品的销售与推广。
这不仅增加了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还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三、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对相关产业链起到了促进作用。
例如,养殖业需要大量的饲料,这就带动了饲料加工厂的发展。
同时,畜牧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可作为优质有机肥料,供应给农田使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激发了农业发展。
此外,畜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因此,畜牧业不仅直接刺激了该领域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四、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还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发展畜牧业,农村居民可以增加收入来源,提高家庭收入水平。
这使得农村居民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求,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福利的提升,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提供了资金支持。
结论:畜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增长,并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畜禽养殖业的环境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极为迅速,现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
但是随着该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畜禽养殖业污染是指畜禽粪便、污水、恶臭、粉尘、病原微生物、重金属元素等,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生物各圈层造成了交叉立体式的污染。
事实上,农村畜禽养殖业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1)畜禽粪便的环境影响。
总体来看,畜禽业产生的环境危害主要来源于畜禽粪便。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污染物质,主要污染物如COD、BOD、NH3-N、TP、TN等。
这些污染物质随地表径流或贮粪池渗漏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得河流生态系统破坏,并引起畜禽地方性营养代谢疾病。
通常,畜禽粪便的产生量是通过不同畜禽种类的排泄系数间接估算出来的,污染物排放量又是根据排泄粪便中污染物浓度系数计算出来的。
笔者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系数[1],计算了我国2000~2004年各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见下页表)。
从表中看出,我国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查统计年鉴,2004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2.0亿吨,全国工业废水的COD排放总量为509.7万吨,生活污水CO D排放量为829.48万吨。
也就是说,2004年畜禽粪便排放量是当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2.08倍,畜禽废水COD排放量已经超过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CO D排放量,为其4.08倍。
畜禽粪便污染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
(2)畜禽废气的环境影响。
家畜呼出气和消化道排出的废气中含有CO2、H2S、吲哚等恶臭气体。
如果粪便不及时清理,在畜舍里好氧发酵时,碳水化合物可分解产生甲烷、有机酸、硫醇等恶臭气体。
这将造成环境酸化、畜舍内外有毒有害气体增加,最终会引致对植物的毒性效应、畜禽慢性或急性中毒。
(3)饲养程序的环境影响。
首先,饲料中矿物元素含量过高、抗菌素等兽药及添加剂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中矿物元素超标和畜体兽药残留超标,从而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和畜产品质量低下。
畜禽养殖业的环境影响及经济分析彭新宇 张陆彪(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畜禽业污染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本文估算了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阐述了畜禽养殖的环境影响,分析了畜禽污染内在的经济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畜禽污染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包括发展循环畜牧业、建设现代化的畜禽业物流体系、采纳各种环境经济手段、界定农村公共资源产权、实施优质畜禽产品品牌化战略、鼓励发展环保产业。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环境影响;污染防治;经济政策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Industr y and Its Economics AnalysisPENG Xin-yu,ZHANG Lu-biao(Center for Agricultural of Chinese,Beijing100081,China)Abstr a ct:Livestock and poultry pollution is the main source of a 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 in China.This article estimates the pollution quantity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in China,stat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pollution,analyses the internal economy cause of this pollution,brings forward economic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preventing livestock and poultry pollution, which including developing recycling stockbreeding,building up modern livestock and poultry logistics system,adopting various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nstruments,identifying rural public resources property right,implementing branding strategy on superior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s,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Key words: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industry;environmental effect;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economic policy作者简介:彭新宇(1981~),湖南岳阳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4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农业经济学;张陆彪,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
产业观察其次,畜舍内风机、清粪机、真空泵等机械的运行产生噪音,对畜禽生产性能、生理机能和神经内分泌有负面影响[2]。
再次,饲料加工、调制及干草使用产生大量的粉尘、漂尘,并污染大气。
最后,对病死畜禽的非净化处理,会造成病原体的迁移及贝类的细菌污染,从而影响人类健康。
(4)畜禽场选址的环境影响。
以前,我国畜禽农户考虑到市场及运输因素,将畜禽场建设在城市郊区等距离市场近或距离居民近的区域。
由于畜禽场的噪音、气味等环境影响,造成严重的邻里和美学问题,周边房产价值也因此受到影响。
总之,畜禽养殖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这又反过来影响畜禽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畜禽业污染不但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破坏和农业可持续增长能力下降,还将造成畜禽产品出口及销售下降和畜禽农户增收困难。
畜禽业对环境的破坏,带来的是经济上的损失和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目前,我国居民对畜禽产品需求飞速增长,畜禽养殖业将会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
由于畜禽生产从分散农户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转变,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导致养殖业与传统种植业日益分离,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会大幅度下降。
尤其是,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在畜禽养殖业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畜禽污染在许多地区出现了面源特征,呈现出畜禽企业的“大点源”与养殖产业带的面源并行的格局。
这些都意味着畜禽业污染在未来时间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经济原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无论是散养农户,还是饲养专业户和工业化畜禽企业主,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畜禽业污染与农户的逐利行为应该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来剖析畜禽污染的内在原因,更具有本质性意义。
第一,对畜禽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
相对于大米、小麦等粮食产品而言,畜禽产品的生活必需程度偏低,需求收入弹性相对较高。
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这直接致使我国畜禽产品供给的增长。
在现有的科技水平条件下,畜禽产品供给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畜禽业饲养规模的扩大。
饲养规模和饲养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国外发展集约化、工厂化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损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3]。
第二,畜禽生产布局的唯利取向。
畜产品是鲜活商品,有强烈的时效性和严格的保鲜性。
我国目前消费的大部分畜产品,在上市时都处于自然形态或半自然形态,因而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都具有较大的难度。
出于这种考虑,农户在进行畜禽生产布局时,更多的是考虑产品的运输和储存成本,而对于畜禽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则考虑很少,因而也就没有能够更全面地考虑其布局的合理性及其所需配套的环保设施的投入问题。
所以,过去我国大量的畜牧场建设在城市的近郊区。
由于距离城区比较近,可用于消纳粪便的耕地少,因而带来的环境危害就很大。
第三,环境外部成本无法计入经营成本。
经济学意义上,污染实质上是一种负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对他人所造成的损害。
当前,我们缺乏一种让受害者获偿、让污染者付费的机制。
正因为如此,环境外部成本无法内部化到污染者,污染者对其污染行为也就有恃无恐了。
具体到畜禽污染,规模化畜禽场的粪便处理费用高,如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和维持环保设施的运行,则会加大畜禽场的经营成本。
在环境外部成本不能内部化的条件下,畜禽场可能会选择将粪便堆积起来不加处理,因为缺乏一种经济激励机制主动控制污染。
第四,农村资源产权模糊。
在一些养殖小区或畜禽养殖产业带,农户随意将畜禽生产污水排入溪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此类污染产生的内在原因是对河流、池塘等资源的产权界定模糊。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河流、池塘、小型水库多是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公共财产,极少一部分池塘和水库由农户承包。
公共产权资源具有开放使用权的性质。
它在形式上属于集体中每一个人,实际上不属于任何人,其产权主体是缺位的。
因此,每个人都争相从公共资源上获取好处,但没有人会去维护和改良这种资源。
河流和池塘作为畜禽废弃物的倾倒场所,它所具有的环境容量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农户无偿地使用这种资源,但没有任何一个农户有经济激励去修复这种环境自净资源。
这就是为什么私人承包池塘无污染,而公共池塘藻类丛生的原因。
第五,对畜禽农户缺乏经济激励。
在缺乏经济激励的情况下,畜禽农户是不会主动采纳亲环境行为的。
一方面,我们缺乏一种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无2000~2004年我国畜禽粪便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单位:万t)年份粪便排放量B O D5C O D C N H3-N TP TN污染物总量2000227798.044202.495050.82490.64271.961181.4711197.38 2001228596.574200.335044.88489.31271.011179.0711184.60 2002234628.34303.275170.4502.14279.161210.6511465.62 2003242270.534424.655321.74517.80288.331249.7611802.28 2004250118.644544.345465.53531.77296.551284.8912123.08论是在产品标识还是市场价格上,无污染的优质畜产品相对于劣质产品并不占有多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