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教学设想】因课文内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教学方法】讨论、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例:①景翳翳以将入。

(景,太阳。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②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

(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疑问代词例: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实词见教材练习二(4)词类活用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5)古汉语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例: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求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

)注:以上为预习参考题。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独立或与同学一起完成,以扫清阅读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文言诗词的韵味。

2、阅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反复品味,领会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和率真质朴的人生志趣。

4、理解作者反抗黑暗,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

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但本班学生基础较差,语言表达和语文知识的积累都不够扎实。

因此强化诵读,在阅读中积累感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朗读并品析课文。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高远而深沉的内心世界,领会作者积极的人生志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与学生互动设计:一、导入由中国文人遭遇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不同态度导入。

二、自主交流,走进作者。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关于陶渊明的相关知识,学生把整理好的资料通过PPT汇报。

(要求:关于作者的身世地位和作品风格的内容)教师小结补充三、解题读序,感知情境。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题《归去来兮辞》的含义,学生阅读辞前小序思考:小序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自主阅读,交流。

小序写了做官的原因、辞官的原因。

学生思考:辞官的具体原因有哪些?用文中的话概括:质性自然、深愧平生之志、为妹奔丧。

四、精读课文,感知内容1、范读。

学习诗文,就要学会吟咏玩味,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教师出示节奏划分,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生自读,尝试读出诗的节奏和感情。

3、个别同学试读,教师指导。

4、学生默读全文,读后概括本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回家路上→家中生活→田园交游→生活感慨5、引导学生思考,读出了怎样的感情?(高兴、快乐、欣喜)五、品读课文,理解深意小结本文的中心内容:文章主要描写了脱离官场的喜悦,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联系小序和以前学过的作品《五柳先生传》等,思考过着普通的农耕生活,真的是这样快乐吗?文中还流露出哪些深层次的感情?学生交流。

六、研读探究你怎样看待陶渊明选择辞官归隐这条路?假如你是陶渊明你会怎样做?七、作业:请以“我眼中的陶渊明”写一篇读书笔记。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 篇1教学目的:1、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4、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直接原因。

5、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

教学重点: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

2、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

东晋大诗人、词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死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势已渐衰落。

后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

年轻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但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20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知识目标)2、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3、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德育目标)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指导朗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请同学们高声朗读屏幕上的《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介绍作者。

1、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2、诗歌的特点:质朴、平淡、自然。

地位: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饮酒》《归园田居》等。

4、讲述写作背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三、介绍文体。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诗体。

特点是:1、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2、四句一节,意思完整,以六字句为主;3、六字句按三拍的节奏读,四字句按两拍的节奏读。

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四、扫清文字障碍。

轻飏熹微盈樽壶觞翳翳流憩遐观出岫东皋西畴棹孤舟眄庭柯乐琴书乐夫天命五、导析课文(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以1 、2段为例,划分节奏。

2、按节奏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先写……,再写……,最后写……(二)品读课文,把握内容情感。

1、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归去”的原因是什么?那个句子最能表现他归隐的根本原因?明确:——“心为形役”小结:因为官场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地方,令陶渊明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所以作者要归隐,因为隐中自有他的乐趣。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思考:(1)作者“归去”后收获了哪些乐趣?(从地点变化的角度考虑)明确:A、归途之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课标版
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归去来兮辞 并序
导入新课
《中学生语文报》做过一个调查,在中学 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写到一些古代的文人。
这其中写的最多的人就是陶渊明。 他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最美的风 景——桃花源; 他用自己的选择为我们展现了最美的人 格——不为五斗米折腰。
归去来兮辞 并序
如何看待陶渊明许多作品中流露 出的隐逸情怀?
(魏晋门阀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特殊时代背景下退而求其次 的无奈苍凉。
六、课堂小结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不负时代不负己!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完成下发的《课后检
测练习》。
三、预习检测
怅然 chàng 轻飏 yáng
眄 miǎn 翳翳 yì
庭柯 kē 盘桓 hu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
熹微 xī 岫 xiù 棹 zhào
(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见”表被动。 (2)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求焉。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之何。
三、预习检测
文章的序言部分主要叙述了自 己 出仕和 的辞经官过,最后还交 代了文章 的原写因作。
韵。句式以六字句为主,多按三拍读。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 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 晋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 西九江)人。他家境贫寒,出生于破落 的官僚地主家庭,作品有散文《桃花源 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 居》、《饮酒》、《杂诗十二首》等。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文言: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对 文”现象,积累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文章:品味文章的写作手法,探 究作者的感情变化。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1)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情感。
2.通过突破难点,挖掘本文主旨,把握作者情感。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照课本注释,初步疏通了文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再次走进陶渊明的田园世界,去感悟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人生境界。
二、学生齐读(点评)
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挖掘本文主旨。
预设三:我很欣赏“舟遥遥以轻样,风飘飘而吹衣”这句话,感觉非常飘逸。
4.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怎么看出来的?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5.第三段似乎有一句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让人一读感到心情沉重了许多。大家觉得是哪一句?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在感慨生命的短暂。
6.既然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陶渊明会不会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体现他的生命价值呢?(不用回答)
但他们是有区别的。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又云“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轼:“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想做一个隐士。学成入世,抱负满怀,以天下为己任。都只是身处逆境,人生不得意时,为现世所迫才想到归隐,发牢骚语而已。并没有一人能象陶渊明那样,躬耕田野,亲自劳作,以供衣食。终生向往归隐,却始终未能归隐,真正如陶渊明地位的诗人,没有一人能重复陶渊明式的归隐田园的人生模式。仅此一人。
预设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引起了我的共鸣。有时候一个人太自高自大,一旦从高处跌下来,将是致命的。那时后悔都来不及。(该生曾经中考受挫)师:你由这句话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从而想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不错!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辞”的特点。

2、朗读课文。

3、学习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生:陶渊明(2)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深?生:讨论并回答师:(引导并总结)①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为号,而不以牡丹或百合为号?(老师提示)他的《归园田居》中有没有写柳树的诗句?(让学生回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可见陶渊明很喜爱柳树。

大家想想柳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

诗人写柳树,其实是以柳树来托物言志。

诗人以五柳自称,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洒脱、飘逸的境界。

在文坛中有很多文人都是这样的,例如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峻洁。

②渊明又号“靖节先生”,在古代“靖”有“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靖节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官?归隐?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审清题意,根据题意写作。

2、清楚自己作文问题在何处。

3、在认清问题基础上修改作文。

4、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清楚自己作文问题在何处。

2、在认清问题基础上修改作文。

3、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放试题
某校辩论俱乐部围绕“陶渊明该不该放弃官场选择田园”开展辩论活动。

请你以正方或反方辩手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理由充分。

字数要求:150—200字。

解读标准:1、审题归纳2、评分细则
二、分析学生作文中的问题
主要问题1:观点是?
陶渊明应该放弃官场选择田园
陶渊明不应该放弃官场选择田园
思考:观点从何来?
主要问题2:依据为何?
观点一:陶渊明应该放弃官场选择田园
1观点二:陶渊明不应该放弃官场选择田园
1、
2、
3、
4、
……
小结
1.当时社会状况
2. 陶渊明生平
3. 陶渊明作品
4.文人归隐情怀
三、理清写作思路
四、修改习作
修改文
我认为陶渊明不该放弃官场选择田园。

因为他年轻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然而他因为官场黑暗就放弃了,使他再也没有可能实现梦想。

他如果不坚持,官场变清正就少了一丝希望。

他更不可能为社会为百姓做出贡献,谋取利益。

回归田园后,他便听天由命,随从安排,过的不再有追求,没有色彩,没有意义,他的表现也使他家人在贫苦中死去。

为了他的梦想,为了他的家人至国家百姓,为了生活的意义,他不应该放弃官场选择田园。

提示:格式要求
我方观点是陶渊明不该放弃官场选择田园。

第一,……。

第二,……。

(首先,其次,)
(一方面,另一方面)
总之,……。

优秀示例
我方观点是陶渊明应该放弃官场选择田园。

首先,陶渊明虽然少有济苍生的大志,但一次次为官让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而官场的现状凭他一人是远远不能改变的,他只能放弃,否则,越挣扎变越痛苦。

其次,陶渊明质性自然,他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官场,反而安逸的自然才是他心中的净土。

既然官场是他无力改变的,田园又是他本性热爱向往的,因此我方认为陶渊明就应该追随本心放弃官场选择田园。

(一班张妍)
五、文化追踪
陶渊明的思想在出世和入世间徘徊,原因在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双重熏陶和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要求每一个读书人忠君报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而当读书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时,便会想到道家的“自然而然”“无为而为”“顺其自然”,就藏身于山林,在美酒、诗文,游乐中过日子。

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在儒家和道家的熏陶下成长,都是在建功立业和渴望归隐之间徘徊。

六、作业
1、修改好自己的作文,誊写在作文纸上。

2、在作业本上写写这节课的收获。

(不少于3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