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制理论及对压制理论的探索
粉末冶金高速压制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粉末冶金高速压制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研究进展粉末冶金高速压制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它通过高速冲击和压缩粉末颗粒,将其迅速烧结成固体材料。
该技术具有独特的原理和特点,并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从原理、特点以及研究进展三个方面对粉末冶金高速压制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一、原理粉末冶金高速压制技术是通过将金属或合金的粉末颗粒置于模具中,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施加高压力,使得颗粒之间发生塑性变形和结合。
其主要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1 高速冲击在高速压制过程中,模具以极快的速度向下运动,使得模具与待加工材料之间产生剧烈碰撞。
这种高速冲击能够使得颗粒之间发生变形,并且加快了结合过程。
1.2 高温效应在高温下进行压制可以提供更好的塑性变形能力,使得粉末颗粒能够更好地结合。
此外,高温还可以促进晶粒的生长和再结晶,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
1.3 界面扩散在高速压制过程中,颗粒之间会发生扩散现象。
界面扩散可以使得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并且在界面处形成更强的结合。
此外,界面扩散还可以促进晶粒的再结晶和生长。
1.4 塑性变形在高速压制过程中,颗粒会发生塑性变形,并且与周围颗粒发生冷焊接触。
这种塑性变形可以使得颗粒之间产生更强的结合,并且提高材料的密度和力学性能。
二、特点与传统冶金加工方法相比,粉末冶金高速压制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高效快速由于采用了高速冲击和压缩技术,这种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十毫秒到几秒钟即可完成。
2.2 高质量由于采用了高温和高压力的条件,粉末冶金高速压制技术可以获得高密度和均匀的材料。
此外,由于塑性变形和界面扩散的作用,材料的结合强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2.3 复杂形状粉末冶金高速压制技术可以制备各种复杂形状的金属零件。
由于采用了模具,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出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零件。
2.4 节约能源与传统冶金加工方法相比,粉末冶金高速压制技术具有节约能源的优势。
压制理论及对压制理论的探索

压制理论及对压制理论的探索压制理论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描述了弱势群体在面对强势群体时所遭遇的压制与压迫。
压制理论认为,弱势群体由于缺乏权力和资源,被剥夺了主体的地位,而强势群体则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资源,在社会上占据着主导地位。
由此,不平等与压迫的关系被形成,成为社会中不可遗忘的历史和现实。
压制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法国社会学家弗洛伊茨·福克(Foucault)。
他在研究权力和支配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特定的现象,即“真理和权力的关系”。
福柯认为,权力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它通过掌握信息和知识等资源来控制和影响其他人的行为。
换言之,权力是一种非常“扁平”的关系,它可以在任何焦点上出现。
除此之外,福柯还指出,在这种权力关系中,弱势群体常常被剥夺了对于自己生命和身体的控制权,从而受到了来自强势群体的压制和控制。
在压制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例如,马克思主义者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对弱势群体的剥削与压迫。
批判理论则着重研究文化和思想领域中的权力关系,揭示了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性。
此外,女性主义者也对压制理论进行了很好的扩展,并将其运用到了女性和性别研究的领域中。
他们强调,性别和种族因素是影响弱势群体压迫和剥削的重要因素。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对于压制理论的不断探索,这一理论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完善和发展。
现代社会中,例如人类权利、社会正义、性别平等、多样性和包容性等议题,都与压制理论密切相关。
并且从全球角度来看,“差异主义”和“别样主义”等新的阐释方法,也为压制理论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思路。
压制干扰的原理、工作方式及其电路实现

压制干扰的原理、工作方式及其电路实现1. 引言现代电子对抗领域竞争异常激烈,而现代战争又给现代武器系统中的雷达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就是雷达必须要面临复杂的电磁环境。
雷达系统在面临各种干扰的情况下,其雷达工作性能不再等效于无干扰条件下的工作性能。
雷达干扰和抗干扰技术便在这种要求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现代电子干扰可分为无源干扰和有源干扰;而有源干扰按设置分为自卫干扰;随队干扰和远距支援干扰;按其干扰方式又可以分为压制干扰和欺骗干扰等。
雷达系统受干扰以后,其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雷达在受干扰较小时,有测量误差,但是仍能转入跟踪,当受干扰较大时,则导致测角、测距不稳而不能转入跟踪,甚至可能烧毁雷达中的高灵敏电路,使雷达难以短时间恢复工作。
因此,在现代战争环境下,雷达面临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在硬打击条件下提高雷达的生存能力;二是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措施主要在于必须首先了解各种电子干扰的特性,同时在雷达研制阶段人为地引入模拟干扰背景及研究雷达对抗技术。
因此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论述了作为干扰方式之一的压制干扰的原理、工作方式及其电路实现。
2.压制干扰的原理压制干扰是在敌方雷达中注入干扰信号以使真实目标回波信号被干扰淹没的一种有源干扰方式。
它主要通过在雷达的调谐频带上产生宽带或窄带的有源噪声信号,在空间辐射形成压制干扰环境,人为地把噪声传给雷达的接收机,增大其输入端的噪声水平,降低其信噪比,从而干扰雷达正常工作。
从原理上说,由于压制干扰信号具有与雷达接收机内部噪声相似的特性,因而雷达接收机很难摆脱这种性质的有源干扰。
针对不同的要求,压制干扰系统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干扰方式,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两种工作方式:宽带干扰方式和窄带跟踪干扰方式。
2.1宽带干扰方式宽带干扰方式又称为全波段干扰方式,它常用来覆盖雷达的整个调谐频带,它用来同时干扰所有处于这个频段内的雷达或干扰使用频率捷变或高分辨波形的雷达。
它又可以分为三种工作方式:宽带噪声干扰、噪声闪烁于扰和扫频干扰。
压制理论及对压制理论的探索

压制理论及对压制理论的探索压制理论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其境内的某些团体、个人或观点进行限制、控制或压制的理论。
该理论通常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旨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安全。
压制理论的出现是由于国家或政府认为某些团体、个人或观点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这些威胁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言论或活动会煽动不满情绪、动摇政府的合法性、破坏社会秩序等。
国家或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以实现对这些团体、个人或观点的限制和压制。
压制理论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限制:国家或政府颁布并实施相关法律,以禁止某些言论、行为或活动。
这些法律可能包括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示威游行等自由的限制,以及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紧急状态法律。
2. 社会控制:国家或政府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对公民进行社会控制。
这包括通过宣传机构和教育体系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 经济制约:国家或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对某些团体、个人或观点进行压制。
这可能包括剥夺他们的经济资源、限制他们的经济活动,并对他们进行经济制裁等。
4. 社会排斥:国家或政府可以通过社会排斥来对那些被认为是威胁的团体、个人或观点进行压制。
这可能包括对他们进行社会边缘化、排斥和歧视,使他们难以在社会中被接纳和承认。
对于压制理论的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持续性和效果:通过研究历史案例或比较研究,可以了解压制政策的持续时间和效果。
这可以有助于理解压制政策的长期影响以及对个人、团体和社会的影响。
2. 国际影响力:压制政策往往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批评。
了解国际社会对于压制政策的态度和反应,可以对压制政策的效果和前景提供有益的参考。
3. 逆压制:在一些情况下,被压制的团体、个人或观点可能会采取反抗措施。
研究这些逆压制行动,可以了解被压制者如何应对和反击压制政策。
4. 人权和公民自由:压制政策通常涉及对人权和公民自由的侵犯。
压制成型技术及其理论

颗粒承受的应力达到了颗粒的屈服极限时,颗粒发生塑性变形。外力卸 掉后,颗粒的变形仍然保存。 断裂
颗粒承受的应力达到了颗粒的断裂强度时,颗粒发生破裂。但压制应力 一般没有达到使颗粒破裂的程度。
孔隙率/%
粉末的韧性对压制性能的影响
60
50
40
1
30
20
2
1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1
排列(颗粒重排), 使拱桥效应破坏,
填充密度提高。
4
3
干压成型示意图(单向压) 1,阴模;2,上模冲; 3,下模冲;4,粉料
颗粒位移的几种形式
第3步:粉末变形
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颗粒产生变形。随压力增大,颗 粒依次以三种机制变形:
弹性变形 颗粒承受的应力达到了颗粒的弹性极限时,颗粒发生弹性变形。外力卸
压力/MPa
不同粉料的压缩性能 1,二氧化钍粉;2,镁粉
随着压力的增加, 粉体成型坯的孔隙率降 低;在同样压力下,镁 粉压坯中的孔隙率明显 低于二氧化钍粉压坯, 即镁坯料更容易压制。
粉末的压制理论简介
(一)基本定义
➢ 密度
= 质量/体积(g/cm3)
➢ 比容
= 1/ (cm3/g)
➢ 相对密度
(2)理想均匀压缩条件下粉末颗粒的位移规律
实际粉末颗粒层数取决于粉末体的高度H 和粉末的平
均粒度。设粉末的平均粒度为φ,粉末体高度为H,则粉
末体内颗粒层数的极限值为:。
n H
又 因为 n >> 1, 所以 n - 1 ≈ n,则
d
(dn
dn' )
H h n 1
H h n
模拟调频系统的单载波干扰压制理论分析

V t是调频降调输 出信号。 ()
2 理 论分 析
我们分 别进 行实施单 载波干扰 在不同信干比和干扰
锁相环解调原理框图如图1 所示。
一
。 o ’
l( st o)
掬 _
信号与接收信号有无频率偏 移下的理论分析。 发送信号为 :st= c s x +p , ( o[ ft ( ] ) 2 (
近年 来 ,利用 无线 电设 备进 行考试 作 弊的行 为越 差 .在锁相环处于锁定状态时 ,此相位误差是很小的。 来越 猖獗 。此类无线电设备的原理与对讲机原理极为相 似 有的甚至就是 改造 的对讲机。本文介绍 了对讲机 的 基本原理 .并对打击无线电作弊 的方案进行研究 。
s [ () i  ̄t一 no ) 】 ( 一 ( = 0 f f ) ) ) () 。 3
(5 。 1)
接收信号有一个乘性因子 ,会导致其信 号失真 : 存 在 频 偏 即 ≠ 情 况 下 . 0
r
无 频偏 即 6 0的情 况 下 f=
g ) k ({ 二 cs (一 ] j 6 c [ t 2 】 (= l t1 月 o  ̄ ) 2 } 4 f o  ̄ ) t m ) 一 [ t p 一 s (一
Mo t r g & De ec i n ni i o n t t o
模拟调频 系统的 单载波干扰压制理论分析
一 徐 莉 青 方 箭
摘 要 本文针对现 阶段利 用模拟制式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的行 为 分析利 用单载波信号作 为干扰信 号 在不同信干 比和频偏情况下利用锁相环解调的效果 ,并提 出单载波压制 的结论 。
0
-V O_.v) -C . ( t
图1锁相环解调原理
压制理论及对压制理论的探索

压制理论及对压制理论的探索
压制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面临负面情绪或冲动时,通过
自我抑制和控制来掩盖或压制这些情绪和冲动的过程。
一般来说,压制理论认为,压制情
绪和冲动可以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和维持秩序,但过度压制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压制理论进行探索和挑战。
一些学者提出了
反压制理论,认为过度压制情绪和冲动会给个体带来负面影响,如焦虑、压抑、抑郁等。
他们认为,应该为个体提供更多机会表达情绪和冲动,以减少过度压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一些学者则提出了替代压制理论,认为当个体面临负面情绪和冲动时,并不是一定
要压制它们,而可以通过替代的途径来达到控制和缓解的效果。
例如,当一个人愤怒时,
可以选择发泄情绪而不是将它压制下去。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文化差异理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情绪和冲动
的压制程度会有所不同。
在某些文化中,表达负面情绪甚至被视为一种勇气和真诚,而在
另一些文化中,则被视为一种不合适的行为。
总的来说,对压制理论的探索和挑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负面情绪和冲动。
我们需要结合个体特点和文化背景,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管理方式,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
康和生活质量。
金融创新的理论有哪些

金融创新的理论有哪些1、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西尔柏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
他认为,金融压制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的控制管理。
其二是内部强加的压制。
2、凯恩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凯恩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
“规避”理论非常重视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3、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希克斯和尼汉斯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4、金融深化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要求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
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相适应,因此成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延伸阅读金融专业需要学习哪些专业课金融专业需要学习金融投资分析与理财方向、金融管理与投资方向和金融工程与风险管控方向的专业课,主要有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国际金融、财务管理学、电子商务概论、金融法、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银行信贷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和国际经济法概论这些课程。
金融专业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互联网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如何互联网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在互联网技术的巨大推动下,以第三方支付、p2p 网络贷款平台和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快速发展,因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增,要求不仅要懂互联网,更要懂金融。
与传统金融行业人才供需两旺的情况不同,新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供给根本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3压制理论及对压制理论的探索李 青(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摘 要:过去人们对语言压制现象做了很多具体研究,但疏于理论总结。
因此,人们对一些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语言压制的内涵、范围、动因、手段、意义。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澄清过去的一些模糊认识,了解理论脉络,而且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也会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压制;构式;凸显;手段作者简介:李青,男,大连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学博士。
2019年第4期总第682期MODERN CHINESENo.4General No.682现代语文所谓的压制是指语言中某一成分为适应另一成分的要求而被迫改变自己的意义和功能。
压制广泛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所以它才成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但过去人们对压制的研究,多局限于对压制现象的具体研究,而很少对压制理论做出理论总结和概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一、压制的概念及涉猎的研究对于压制概念及其理解人们历来看法不一。
Pan-ther & Thornburg(2009)认为,压制就是冲突意义的消除[1];T a l m y(1985)认为,压制就是通过改变一种形式的特定意义以便和另一种形式相协调[2];De Swart(1998)认为,压制就是为了解决意义冲突或错误匹配而对句法成分重新解释的机制[3];Taylor (2002)认为,所谓的压制就是指由于受到临近单位的影响而使其用法和特性发生的改变[4];G o l d b e r g (1995)认为,压制就是构式使词汇义发生强制性的改变[5];Michaelis(2004)认为,压制是为了达到词汇义和构式义的相协调,而对与构式义相冲突的词条意义进行规约和限制[6];C r o f t(2004)认为,压制就是“识解类型”的“迁移”[7];沈家煊(2006)认为,压制就是一种“糅合”[8];王寅(2009)认为,只要对语句的结构、意义和用法起作用,并迫使其做出相应改变,都可视为压制[9];施春宏(2012)认为,压制就是指词进入构式时,如果词汇义跟构式义不相吻合,那么构式就会通过调整使构式义和词汇义两相契合,并称之为“契合机制”[10]。
上述专家学者所下的定义实际反映了他们对压制概念的不同理解。
Panther & Thornburg 对压制侧重于意义冲突的消除;T a l m y 强调语境对词汇义和构式义的调节作用;De Swart 强调压制在句法和词法上的不可视性;Goldberg、Michaelis 强调构式对词汇义的压制作用;C r o f t 强调词的概念化和识解对压制的作用;王寅强调在“构式压制”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词汇压制”的作用;施春宏强调构式和词互动压制。
尽管专家学者对压制有不同的理解并互有争论,但这无疑对压制的理解比先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学者们在诸多方面对压制都有涉猎。
Taylor 提出了音位压制,并认为法语也有类似的现象;M i c h a e -lis、Goldberg 提出了构式压制,并对双及物构式、致使构式、体构式等构式压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对限定构式、被动构式、轭制构式、同源宾语构式、祈使构式、存现构式等构式压制进行了探讨。
吴晓峰以法语为例,论述了构式对构式的压制。
王寅(2009)针对部分学者过分强调构式的压制作用,提出了词汇压制的概念,认为构式义来自主要动词的用法,并改变其句义;就是构式压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Krifka、Jackendoff、Goldberg 也承认词汇对构式的压制。
词汇压制涉及词对词的压制和词对构式的压制。
词对词的压制主要涉及动词压制、名词压制、副词压制和介词压制。
词对构式的压制主要涉及对双及物构式的压制、致使构式压制和宾语构式压制。
在词对词的压制研究中,人们对动词的压制研究较多,主要涉及动词对名词、代词、动词的压制研究。
名词的压制研究主要涉及名词对动词以及名词与动词的互动压制研究。
副词的压制研究主要涉及频度副词压制、否定副词和情态副词的压制。
李瑛(2011)从构式义项和动词词频的角度,探讨了介词“d o w n”对短语动词“V+down”的压制[11];张琰以“V+around(off)”构式为例,全面探讨了介词对动词的压制,认为介词对动词的压制使原本没有方向性的动词有了方向性。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语用压制、修辞压制和语篇压制。
最早提出“语用压制”的是王寅,但进行详细论述的要属侯国金(2015)。
他认为,“语用压制”(pragmatic coercion)是指语境因素和语用目的导致构式偏离(deviation)或语义偏离[12]。
施春宏(2012)提出了修辞压制,认为修辞中的超常搭配,是压制研究的对象,因此,句法、语义和修辞/语用的界面可以形成互动。
Martin把语篇中的形式和功能发生错配现象称为混合语类,实际上就是属于语篇压制。
袁野(2010)也对语篇压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语法隐喻属于构式压制的研究范畴,而语境隐喻则属于语篇构式压制的研究领域。
二、不同理论框架对压制现象的解释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学派提出“词汇投射原则”,认为所有句式义均由词投射而来,自身并没有具体意义。
当意义和句法结合时,词汇义通过“词汇投射原则”将其意义、论元结构、句法配置和论元数量投射到短语与分句上。
但这一投射规则有一定缺欠:有些动词义和句法特征对短语或分句的语义和句法类型预测准确;有的预测则不准确。
针对这种情况,Jackendoff提出了“概念函数/算子”理论[13]。
他把简式语义结构称为X,把“概念函数/算子”称为G,把F称为中心语,通过“概念函数/算子”G的压制作用,最终使X成为中心语F的论元。
Jackendoff就是通过“概念函数/算子”解决了名词的可数/不可数之间的转换以及指称转移现象的。
De Swart在研究时体压制现象时,也采用了Jackendoff“概念函数/算子”的理论和方法。
虽然“概念函数/算子”理论有效避开了句法与语义各行其是,但因过度形式化而遭到人们的质疑。
Michaelis认为,“概念函数/算子”压制理论有三点不足:一是过于任意性,在压制模式中任意插入材料;二是构式理论完全可以取代其所涉及到的压制;三是它解释不了构式图示所引发的压制。
张韧(2007)认为,Jackendoff提出的“概念函数/算子”理论从本质来说缺乏具体论证[14]。
杨勇飞、刘正光指出,引入“概念函数/算子”是相对于动词本身还是动词论元结构,不好把握。
De Swart也指出,“概念函数/算子”缺乏显性的句法形态,因而人们很难在形式上对“概念函数∕算子”加以控制。
就连Jackendoff本人也承认,“概念函数/算子”插入的办法具有任意性和随机性。
对此,Goldberg、Michaelis分别提出了“语义融合原则”和“统领原则”,即词的参与者角色和构式论元角色在语义上必须保持一致;若词汇义和构式义发生冲突时,词汇义必须遵从它所在的构式义。
构式压制成功地解释了词汇中一些词的特殊用法,但也有人认为作为一个理论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周小涛认为,构式对动词优先压制的理据论述不清,并且对动词语义潜势和认知识解中突显的语义侧面关注不够。
邱峰(2015)以“sneeze”“bake”“talk”为例指出,有些构式对动词的压制是成功的,而有些构式对动词的压制是不成功的[15]。
转喻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构式压制理论的不足。
Ziegeler,D.认为,构式压制只描述出了压制的现象和过程,而没有从心理上给与解释,没有区分出典型压制和规约化的语言活用,没有考虑到语法化的问题;同时,构式压制作为一种理论,也有适用面不宽的问题。
Ka y针对构式压制的不足提出了“合一构式语法”的概念。
他把构式与构式内的各成分的句法、语义、语用统一起来,来研究压制现象。
后来人们试图用转喻理论来研究语言中的压制现象,对此,袁野(2010)给出了比较公允的评价。
他认为,“转喻理论对构式的质疑确实有其合理的一面,通过转喻确实可以解释很多构式压制现象。
但是,光靠转喻理论还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袁野主张把转喻思想和认知语言学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与“激活”理论结合起来,构建广义转喻框架模式[16]。
也有人主张采用构式语法、认知语法并用的方法来研究语言中的压制,即用构式语法来研究压制现象,用认知语法来解释压制得以成功的原因。
184三、压制的动因及手段我们知道,听话人希望信息的最大化,而说话人希望言语表达的最少化,这永远是一对矛盾。
而这一矛盾的存在使人们有了压制的外在需求,而压制能否取得成功则取决于内在因素。
矛盾性、冲突性是压制存在的必备条件,相融性和关联性是压制的基础。
关于相容性,Goldberg提出了“语义融合原则”,但没有详细展开。
林正军、杨颖利(2012)对“语义融合原则”做了进一步阐释,认为词的相容性首先体现在人类经验的现实性或可能性,不存在或不可能的经验是不会有意义的;词的相容性其次体现在语义的相容性,词义与构式义相容,词就可以直接进入构式,若不相容,要么不能压制,要么经过压制成为非典型成分;词的相容性最后体现为词形式的相容性[17]。
施春宏(2012)认为,构式压制成功的前提是被压制词跟构式在某方面的契合性,不具有契合性,那么压制就不会发生。
熊学亮(2013)在探讨构式增效时认识到,浮出水面的内容和隐藏在水下的内容是有关联的[18]。
徐盛桓(2007)在讨论双及物构式时认为,某些没有“给与”义的动词之所以能压制成“给与”义,就是因为动词本身有潜在的“给与”义[19]。
袁毓林认为,一个词被压制除自身一定包含有跟构式相契合的某些特征外,还应具有可塑性。
压制得以成功仅靠上面的因素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转喻的作用。
转喻把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不同的部分抑制住,把相同的部分激活出来。
关于压制手段,董成如(2012)给予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凸显、剪切、替换、抑制构成了语言的压制手段[20]。
G o l d b e r g(1995)在探讨双及物构式对动词压制时认为,二元动词只能带施事和受事,没有目标对象,但在双及物构式的压制下,目标对象被凸显激活。
许萌、王文斌(2011)以英语非常规单宾构式为例,全面探讨了凸显作为一种手段在压制中的作用,认为无论是外部压制还是内部压制,都有凸显的存在[21]。
严辰松(2011)、杨佑文(2011)在谈到中动构式压制时涉及到了剪切的压制作用,由于中动构式凸显动作过程中的“易发性、便捷性和适意性”,而施事对客体的作用不是强调的重点,所以施事必须剪切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