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石涛绘画艺术的“我法”创作论

合集下载

论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以石涛画作为例

论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以石涛画作为例

第34卷第23期 2021年12月Vol.34 No.23December 2021艺术科技从古至今,对艺术家艺术修养问题的探讨可谓是从未停止。

有关艺术家自身修养的理论最早出现在《石涛画语录》这本著作中,该书作者是石涛。

该画论吸收道家、佛家、儒家思想和方法论建构绘画美学体系,对艺术家的艺术修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且集中体现了石涛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修养。

石涛作为明清时期最有创新思想与创造力的画家,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吴冠中先生曾这样评价石涛:“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同时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游走于现代和传统之间。

”虽久经时日,但石涛在该著作中提出的“蒙养”理论亦是当下艺术家艺术创作过程中值得研究的内容。

那么,艺术家的艺术修养都包含哪些内容?艺术修养又如何体现在艺术家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又具有哪些意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贯穿全文。

1 关于艺术修养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所谓“艺术修养”指的是什么?这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早在清初时期,著名画家、理论家石涛在其著作《石涛画语录》中就提到了“蒙养”这一核心概念,主要集中在“远尘章”“脱俗章”中。

他认为“蒙养”是艺术家的自身修养,并将艺术家自身的品质与绘画相互联系,揭示能够创作出成功作品的艺术家需要全方位发展,即“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

然而,如何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石涛进一步将画之“蒙养”与运墨联系起来,他认为“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即修养高的艺术家不会为了刻意表现画面而滥用技法,不会受到事物蒙蔽与世俗干扰,而是能够通达事理,辨清事物,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之中[1]。

从上述内容来看,石涛的“蒙养”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对艺术家艺术修养的要求。

除此之外,还能从哪些方面判断一个艺术家是否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提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石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也是当代最具特色的艺术大师。

他的一画论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里程碑,它在改变当代艺术观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涛的一画论从思想上、审美上和内容上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他看来,“大胆地把你的观念表现出来,意识到艺术的个性化”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强调挖掘一幅作品的内在精神,不要受外界的影响,尽量去把自己的内心隐秘的想法表达出来。

在石涛的一画论中,也强调了挖掘作品的审美,他认为作品的审美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作品的风格更加独特,使人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此外,他还强调作品的内容,以及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他认为艺术要取精英文化,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

石涛的一画论不仅改变了当代艺术的观念,而且也使许多艺术家受益匪浅,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改变了当代艺术的概念,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令艺术受到在国内外的认可。

总而言之,石涛的一画论无疑是当代艺术发展巨大的助推器。

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观念,而且还使许多艺术家受益匪浅,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石涛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搅起绘事的灵感!

石涛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搅起绘事的灵感!

石涛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搅起绘事的灵感!摘要:石涛主张画家应为“辟混沌手”,如鸿蒙初开的源力使得世界森然有序,艺术家的真性是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无真性无以抒心,亦无以传递人生的妙悟。

石涛的“一画论”中的“一”,也是从真性的角度谈绘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说艺术家内心的原始创作的冲动是“一”,那么笔下的“丘壑无尽”即是“一切”。

真性是艺术的缘起,也是创作的核心问题。

石涛的真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躁硬”“浓涂大抹”“丑”的形式。

关键词:石涛辟混沌手真性一画论石涛《画语录》说:“笔与墨会,是为缅综;缅绵不分,是为混沌。

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

得墨之会,解缅绵之分,作辟混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

是皆智者得知也。

”⑴他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真实的生命冲动,搅起绘事的“根性”上的感觉,方可自成一体,流传古今。

石涛在《画语录》的开篇言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太朴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宇宙未分状态下的描述,也称之为混沌、鸿蒙、洪洞等。

“太朴一散”,即是混沌分散,山川万物随即井然有序。

石涛以此比绘事,认为一个人性(根性)的原始能量是成就创作的最根本的因素,在画家的妙悟之中,在合于造化精神的绘画过程中,画面秩序亦呈现了;又因画作是由每个不同的生命个体(人)转出,画作个性亦自然不同。

“艺术形式是开辟混沌留下的’迹’(如《画语录》所说的'迹化’)”,它由人们的生命根性传出,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不是对古人的重复,不是对外界的描摹,也不是有意追求与别人的相异,天生一人自有一人用,天生一艺即有一艺之品。

"⑵龚贤曾引禅语说绘事:“一僧问古德:’何以忽有山河大地?答云:何以忽有山河大地?画家能悟到此,则丘壑不穷。

”在清静本然的觉性中,灵悟顿开,丘壑无穷,从根性的觉解中,方能灵光无限。

这个“觉性”即是艺术发生的一切根本,如混沌未分的状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浅析石涛笔墨的形式美

浅析石涛笔墨的形式美

浅析石涛笔墨的形式美论文导读:作品重视笔墨的运用、物象的组合、奇美的布局,传神而有诗意,富有时代气息。

细观石涛的笔墨纹理,会发现其相对独立的非具象的形式美,但又不脱离具象,体现了石涛画作的美的奥妙。

现从他笔墨的线条、气韵、动静之美并结合典型作品来探讨其笔墨的形式美和对后世的影响。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它是绘画造型的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气韵美。

有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关键词:笔墨,形式,线条,气韵,动静石涛是中国绘画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更是绘画史中一个敢于创造并善于创造的革新家。

作品重视笔墨的运用、物象的组合、奇美的布局,传神而有诗意,富有时代气息。

细观石涛的笔墨纹理,会发现其相对独立的非具象的形式美,但又不脱离具象,体现了石涛画作的美的奥妙。

现从他笔墨的线条、气韵、动静之美并结合典型作品来探讨其笔墨的形式美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笔墨的线条美石涛的笔墨具有相对独立的表现美与形式美,他那具有审美趣味的墨线具有强烈的刚性美,书法入画的线条具有笔势与动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所画山石,或用凝重而流畅的中锋线条,用笔转折明确,通过直、曲线的相互运用来增强画面的现代感,具有很强的形式感;或用侧锋线条先勾出山体的轮廓,然后用不同的皴法表现其体积感。

一幅作品具有艺术美并含有深意、表现形式与众不同,使人感到处处有新异、百看不厌,这是很难达到的艺术境界,石涛的《岩壑幽居图》就达到了,它是一曲线的交响乐。

论文参考。

画面描绘了一间座落在崖隙的小屋,用极其蜿蜒盘扭的线条来勾勒石壁,其意义绝不在山石形象本身,我们在观赏画中的山石线条时,就好像自己也加入了画家运笔造山的创造行动中,书法般的线条给人以跃动飞舞的感觉;大量淡褐色和少量浅青色的使用,与飞动的山石轮廓组合地恰到好处。

石涛画作中状物与布线的形式美还具有多样统一的规律。

他的布线注重传神、达意、抒情,并在此基础上讲究形式本身相对独立的美,这从他描绘江淮水乡的芦苇便可看出:一是疏密得当。

浅析石涛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一画”论(一)

浅析石涛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一画”论(一)

浅析石涛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一画”论(一)论文关键词:石涛绘画理论体系“一画”论文摘要:“一画”论是《石涛画语录》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

本文从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以及与宇宙的关联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一画”是一气流行表现于绘画与宇宙万物的根本起源与基本因素。

石涛,中国著名古代书画家之一,与弘仁、髡残、朱耷,并称“清初四僧”,晚年着有《石涛和尚画语录》一书。

此书是其一生实践与求索的理论结晶,概括了石涛的整个绘画理论体系。

一《画语录》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

前四章侧重讲了绘画原理的探讨;五至七章侧重论述了绘画的形式;八至十四章侧重分别论述山水画的具体技法;十五至十八章侧重谈了创作主体的修养论。

第一章为全书的总纲,第十八章是全书的总结。

全文由谈画理开始,继而论形式、技法,最后又重新回到了理论。

此书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即“一画”。

“一画”论具体是何解释?众说纷纭,对“一画”论大致有这么几种看法:第一种理解是“一笔”、“一划”。

此种说法是对“一画”的最通俗的理解,认为“一画”是组成字或画的最基本的一个单位,“一画是艺术造型的一根线条”。

①第二种理解是“一画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②第三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整体。

③第四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对立统一规律。

④第五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

⑤先看第一种理解:“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

”⑥书画形象的最原始、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的因素,就在一画。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⑦在一画之中,就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

因此,从具体的绘画技法去解释,“一画”为绘画的基本手段,是艺术造型的一根线条,起着产生亿万万形象的重要作用。

但我们又要看到,从绘画的表现手段来分析,线并不是唯一的绘画表现手段,绘画艺术中的许多问题也不能单靠线条来解决。

在有些理论见解上单以“一画”论贯穿,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论石涛山水画《淮扬洁秋图》的意境之美

论石涛山水画《淮扬洁秋图》的意境之美

2023/12 No.262石涛(1642—1708),原姓朱,名若极,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

他的山水师法宋元,以天下山川为创作素材,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画风疏朗而明快,用笔恣意而苍劲,格法畅快而多变。

他的山水画《淮扬洁秋图》纵89.3厘米,横57.1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淮扬洁秋图》场景宏大,笔法细腻,给人高阔明远之感,在石涛的众多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画中意境之美引人 深思。

一、石涛的画学精义石涛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高僧画家,是“清初四僧”之一,但他在当时清朝画坛的地位至今说法不一。

郑板桥说石涛“名不出扬州”[1],也有人说他誉满天下。

汪世清编写的《石涛诗录》、黄云的《跋石涛墨兰册二则》、陆元同的《石涛遗事》、洪正治跋的《释石涛山水花卉册》、罗天池的《跋石涛山水册》等著作的出现都彰显了石涛的研究价值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实际上,石涛的作品在岁月的酝酿之中愈发显得珍贵。

20世纪以前,石涛的社会影响力并不像今日。

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画坛掀起了一阵“石涛热”。

时至今日,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已经不可撼动。

石涛是一名杰出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诗人与理论家。

《苦瓜和尚画语录》是他的绘画理论专著,也被称为《画语录》。

《画语录》开篇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

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这是石涛的“一画论”,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尤为著名。

“一画论”为后世美学家和画家所重视,堪称石涛的核心美学观。

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石涛的“一画论”进行了阐释。

有学者认为“一画”是美术造型意义上的一条线而已,有学者援引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认为“一画”论包含了宇宙万象。

今天,更有学者从整体论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石涛的“一画”论,认为“在艺术信息同构的意义上,‘一画’论反映了艺术品的整体审美特征,涵映着审美创造活动主体的全部审美心胸和审美文化积淀,显现着无穷尽性的宇宙万物的整体风貌,在‘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上实现对绘画艺术的审美把握,体现了一种整体论美学观”[2]。

从石涛的艺术实践看“一画论”

从石涛的艺术实践看“一画论”

22福建艺术FUJIAN ARTS / 2020 12从石涛的艺术实践看“一画论”刘东方石涛(1642-1707),清初画家,原名朱若极,广西全州人。

后隐蔽为僧,法名原济,号石涛,又 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济山僧、清湘老人、清湘陈人、瞎尊者等。

与弘仁、髡残和朱耷并称为“清初四僧”,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即《石涛画语录》)。

《石 涛画语录》是石涛对个人艺术创作的体会和思考的 书籍。

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绘画技法实践者,石 涛所总结的艺术理论无疑具有实践意义。

因此,对 《石涛画语录》的解读可以更多地从绘画本体去理 解,而不是从形而上的理论去解读。

“一画论”是 《石涛画语录》的精髓,统领全篇语录,我们可以 从三个层次去解读石涛的“一画论”:(一)“一画”与形式的关系;(二)“一画”与创作主体的关系;(三)“一画”与创作客体的关系。

《石涛画语录》开篇便以苍茫宇宙无法,即:“太 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为引子,然后申明“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用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的理念阐述“一画”的重要性,是创造万象的 根本。

只有“一画”立,才能有笔笔生发的可能,才 能以一画生万画,最终形成一种统一的艺术形式和艺 术符号,这就是后文所说的“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 取之耳”。

因此,“一画”是形成艺术形式的根本,是亿万万笔墨的依据。

“一画”生,亿万万笔墨随之,笔笔生发,才能在画面上营造一种形式感,形成画面 系统性的协调,也就是形式的统一性。

石涛“一画论”的另一个层次是阐述“一画”与作者的主观性情的关系,他指出:“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 法贯众法也。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一画”之法是创作主体主观自我的产物,是“从于心”的 产物。

画由心生,艺术只有承载创作者的艺术情感,以“我”为中心,笔墨形式才有生命力,才能创作 出不同于古人、区别于今人的独具面貌的艺术作品。

石涛山水画的笔墨艺术探析

石涛山水画的笔墨艺术探析

2019·01石涛作为中国山水画领域的一位典型人物,是一位难得的画家,更有人将其称之为中国画坛的一位奇才。

石涛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不管是用墨还是构图,都体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通过灵活运用笔墨,石涛的山水画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给欣赏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其通过灵活用墨,表现出了丰富的绘画意象,实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新,进一步推动我国山水画综合绘画水平的提高。

石涛的用墨技巧和方式,也成为后来很多人沿袭的方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山水画流派。

一、笔墨的自由意境在中国山水画绘画体系中,笔墨是基本的构成单位,是体现画家绘画风格和绘画特色的基础。

在我国山水画创作历史中,有很多笔墨运用的集大成者,但是在创作中,很多山水画家固守传统的笔墨运用模式,整体画作颇为传统,缺少了中国山水画应该有的灵性。

石涛作为我国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在笔墨运用方面,打破了过去山水画创作的传统,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创新。

石涛在笔墨运用过程中,注重心和手的协调配合,将情感和精神都注入到自己的画作中,提升了笔墨运用的综合水平。

在石涛的山水画中,经过细致探寻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点线面的结合,还是挥洒创作之中,都体现出了很强的灵性。

深入探究石涛的山水画,可以将笔墨中的点可辨物和不可辨别物,这些点的灵活运用,是对具体形象的提炼和总结,同时通过抽象化的表现,也丰富了绘画表现体系,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创作景象。

纵观石涛整个作品,都呈现出挥洒自如、生趣盎然的意境。

在石涛的山水画作品中,不可辨别的物体更是生机勃发,给欣赏者以无尽的联想,让整个绘画体系都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点。

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要充分发动自己的想象力,特别是这些抽象物体的表现,给了欣赏者极大的想象空间,通过激发自身的想象能力,能让画作表现出更灵活、更生活的艺术生命力,实现了山水画创作的有效创新。

在线的运用上,石涛的山水画作品也是表现出了极强的艺术特点,达到了自由表现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涛(1642—1707)是近现代著名的绘画巨匠,他反对以四王作为正统画派的食古不化,提出了“我法”的绘画创作观。

在艺术创作上他注重从理想察看中寻觅创作灵感,主张伸张情感意蕴与个性肉体,其探究具有开习尚之先的意义,正是石涛开启了文人画在其开展的后期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历史。

“十四写兰”很早便走上了绘画艺术之路,青年时期的石涛即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的绘画创作思想。

“法”是中国画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简直无处不在,既有各种“描法”(十八描)、皴法、染法、点法又有运腕用笔的“心法”和“破法”。

石涛青年时期就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然后又先后提出了“不立一法,不舍一法”、“无法而法,是为至法”等有关法的阐述。

石涛的这些关于法的提法,自身就是一个对画“法”了解和深化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不时超越自我的过程。

“我自用我法”的绘画思想基因主要来自于佛门。

石涛1662年佛门证道,但他在1657年即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的绘画思想。

石涛将学习佛法的心得应用于其绘画上,应该说1657年石涛在提出“我自用我法”的绘画思想时,从一定意义上证明了他对佛学的了解。

1662年松江证道后,在宗师的指点下,石涛放眼“八极”,开端新的修持布道的禅僧生活,此时的石涛在佛门中是有一定位置的。

作为临济宗的传人,他开端了布道说法的生活,石涛说法时遍举禅宗典籍为话头,不为公案文字所拘泥,也不为祖师评价所约束,不崇拜权威,直观宇宙人生,深得临济宗的“真传”,这时的石涛已了解了佛法的真理,他的“我法”就是要任持自我之性,此时的石涛很以天童道忞之孙、善果月之子的佛门身份而骄傲。

“我法”即是他的绘画思想学又是他的佛学观念。

佛门证道使石涛领略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真正义蕴,也得到了他终身最重要的东西“无字之禅”。

石涛曾有“头白仍然不识字”章,“不识字”、“无字禅”其实就是不以学问的、概念的、逻辑的办法对待这个世界,不以视而不见的规范评价这个世界,不以常规的定法拘谨本人的心灵。

他以为作画动辄言某某派,某某法的人,就好像佛门讲某某经典,某某言的人一样,是“诱人”,石涛以为,作画需求“无念”,无念的中心,就是念念不住,一念之住,就会为名所系;不执着于相,一相之执,就会为法所拘。

正如朱良志先生在其《石涛研讨》一书中所指出的“平常的认识途径充溢了无所不在的法,传统的力气,习气的态势,学问的感染,心情的倾向等等,好像一条条绳索捆缚着人,使人无法到达‘无法’。

所以一身禅病冷如冰的石涛将禅宗的悟作为摆脱法的约束而达于无法的基本途径,期于一悟,才是石涛头昏眼花的画学语汇所要强调的基本内容。

他的‘一画之法’、‘至法’等只要在悟中才干完成。

” 石涛的“无念”的境地是其佛学认识里面的最高境地,也是其绘画所要表达的理想境地,石涛最后将表达这一理想境地的分离点落实到“一悟”,对他来说自我的个人情感只要在与宇宙山川之肉体交融为一时,才干到达他要表达的境地。

“我法”在绘画艺术上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充溢了“我”与宇宙肉体(宇宙谬误)同在的艺术境地。

“我法”具有变化的特性。

1691年在《画语录》成书之前,石涛在北京曾作有山水册,上有一段很长的题跋,他在这则题跋中说:“我昔日见‘我用我法’四字,心甚喜之。

盖为近世画家专注演习古人,论之者亦且曰某笔有某法,某笔不肖可唾矣,此皆能自用法,不已超越寻常辈耶?及今番悟之,却又不然。

夫茫茫大盖之中,只要一法,得此一法,则无往而非法,而必拘拘然名之曰我法,又何法耶?总之,意动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其实不过原本之一悟,遂能变化无量,范围不一。

今我写此数幅,并不求古人,并不定用我法,皆是动乎意,生乎情,举乎力,发乎文章以成变化范围。

噫嘻,后之论者,指为吾法可也,指示为古人之法可也,即指为天下之法亦无不可。

” 在这段话中,石涛一口吻用了“一法”、“我法”、“古法”、“天下人之法”四个概念,他以为“我法”、“古法”、“天下人之法”都是法相的一种,今天的“我法”一旦成法就为“古法”,就是“天
下人之法”,就具有历史性了,艺术消费的实质在于首创,它排挤模仿,轻视相同,真正的艺术创作总是在不时的超越之中,“法”有不时变化不时超越的特性。

以为画法之所以能变化无量,其本源就在于画法本自宇宙中来,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是画法变化的基本。

他不反对学习研讨前人画法,但以为研讨目的是借以认识艺术之把握世界的手腕,而不是照搬古人,不是用以约束思想,这样才干‘借古开今’,因而,他强调“我自用我法”,就是强调“法”之变化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来自于他对宇宙运动变化的认识。

把宇宙自然自身看作一切画法的本源,他以为宇宙的运动变化充溢了一种神秘不知的灵性,而这种灵性在自然山川中表现出来,同样也在“我”身上表现出来,这就使得“我”与自然山川有着某种能够沟通的言语,要用“我”之灵心去体悟山川并代山川而言,艺术家只要将山川自但是不是固有的各种画法看成是具有生命力的博大载体,才干取得发明的动力和源泉,所以石涛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

正是在这种艺术发明力的体悟中石涛领会到了他所要追求的无拘无束、非梦非醒的艺术境地。

浅论石涛绘画艺术的“我法”创作论_美术论文_艺术论文
论文关键词:石涛我法
论文摘要:石涛“我自用我法”的绘画思想基因主要来自于佛门,“我法”具有变化的特性,石涛把宇宙自然本身看作一切画法的根源,“我法”在绘画艺术上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充满了“我”与宇宙精神同在的艺术境界。

石涛(1642—1707)是近现代著名的绘画大师,他反对以四王作为正统画派的食古不化,提出了“我法”的绘画创作观。

在艺术创作上他注重从现实观察中寻找创作灵感,主张伸张情感意蕴与个性精神,其探索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正是石涛开启了文人画在其发展的后期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历史。

石涛“十四写兰”很早便走上了绘画艺术之路,青年时代的石涛即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的绘画创作思想。

“法”是中国画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几乎无处不在,既有各种“描法”(十八描)、皴法、染法、点法又有运腕用笔的“心法”和“破法”。

石涛青年时代就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然后又先后提出了“不立一法,不舍一法”、“无法而法,是为至法”等有关法的论述。

石涛的这些关于法的提法,本身就是一个对画“法”理解和深化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石涛“我自用我法”的绘画思想基因主要来自于佛门。

石涛1662年佛门证道,但他在1657年即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的绘画思想。

石涛将学习佛法的心得应用于其绘画上,应该说1657年石涛在提出“我自用我法”的绘画思想时,从一定意义上证明了他对佛学的理解。

1662年松江证道后,在宗师的指点下,石涛放眼“八极”,开始新的修持布道的禅僧生涯,此时的石涛在佛门中是有一定地位的。

作为临济宗的传人,他开始了布道说法的生活,石涛说法时遍举禅宗典籍为话头,不为公案文字所拘泥,也不为祖师评价所束缚,不崇拜权威,直观宇宙人生,深得临济宗的“真传”,这时的石涛已理解了佛法的真谛,他的“我法”就是要任持自我之性,此时的石涛很以天童道忞之孙、善果月之子的佛门身份而自豪。

“我法”即是他的绘画思想学又是他的佛学观点。

佛门证道使石涛领略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真正义蕴,也得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无字之禅”。

石涛曾有“头白依然不识字”章,“不识字”、“无字禅”其实就是不以知识的、概念的、逻辑的方法看待这个世界,不以习以为常的标准评价这个世界,不以常规的定法拘束自己的心灵。

他认为作画动辄言某某派,某某法的人,
就如同佛门讲某某经典,某某言的人一样,是“迷人”,石涛认为,作画需要“无念”,无念的核心,就是念念不住,一念之住,就会为名所系;不执着于相,一相之执,就会为法所拘。

正如朱良志先生在其《石涛研究》一书中所指出的“平常的认识途径充满了无所不在的法,传统的力量,习惯的态势,知识的沾染,情绪的倾向等等,如同一条条绳索捆缚着人,使人无法达到‘无法’。

所以一身禅病冷如冰的石涛将禅宗的悟作为解脱法的束缚而达于无法的根本途径,期于一悟,才是石涛眼花缭乱的画学语汇所要强调的根本内容。

他的‘一画之法’、‘至法’等只有在悟中才能实现。

” 石涛的“无念”的境界是其佛学认识里面的最高境界,也是其绘画所要表达的理想境界,石涛最后将表达这一理想境界的结合点落实到“一悟”,对他来说自我的个人情感只有在与宇宙山川之精神融合为一时,才能达到他要表达的境界。

“我法”在绘画艺术上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充满了“我”与宇宙精神(宇宙真理)同在的艺术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