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_系统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系统评价方法

系统评价方法

系统评价方法系统评价是指针对某一系统或项目的综合评估和分析,以便从多个维度和角度来判断其绩效和效果。

为了得出准确可靠的评价结果,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系统评价方法,包括目标导向评价、效果链评价和成本效益分析。

一、目标导向评价目标导向评价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其核心是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来评估系统或项目的绩效。

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要评估的系统或项目的目标和期望结果。

2. 设定评价指标:根据评价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指标应具备可衡量性、可操作性和可比较性。

3. 收集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文献研究等方式收集与评价指标相关的数据。

4. 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或比例。

5. 评估结果:将得到的评价结果与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系统或项目的绩效优劣,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效果链评价效果链评价是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的评价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分析系统或项目的输入、活动、输出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评估其绩效。

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要评估的系统或项目的目标和期望结果。

2. 制定效果链:将评价目标分解成多个具体的效果,形成效果链,每个效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3. 收集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文献研究等方式收集与效果链各环节相关的数据。

4. 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确定各个环节的输入、活动、输出和效果。

5. 评估结果:分析各个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评估系统或项目的绩效,找出影响绩效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通过比较成本与效益大小来评估系统或项目的绩效的方法。

其核心是计算系统或项目的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益,并进行比较和权衡。

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要评估的系统或项目的目标和期望结果。

2. 估算成本:计算系统或项目的各项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第六章 系统评价方法

第六章 系统评价方法

系统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张庆普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6.1系统评价原理系统评价就是全面评定系统的价值。

系统评价问题是由评价对象(What)、评价主体(Who)、评价目的(Why)、评价时期(When) ,评价地点(Where)及评价方法(How)等要素(5WlH))构成的问题复合体。

评价对象是指接受评价的事物、行为或对象系统,如待开发的产品、待建设或建设中的项目等。

评价主体是指评定对象系统价值大小的个人或集体。

效用值(无量纲,值域为〔0, 1〕)与益损值(货币单位)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效用曲线来刻画。

效用曲线因人而异,可通过心理实验或辨优对话的方式得到,从理论上来说应有3种类型,如图6一1所示。

其中型曲线所反映的主体一般是一种谨慎小心、避免风险、对损失比较敏感的偏保守型的人,且其所处外部环境可能不是很好;型曲线所反映主体的个性特征恰恰相反,这类主体对损失的反应迟缓,而对利益比较敏感,是一种不怕风险、追求大利的偏进取型的人,且其所处外部环境大多较好;型曲线所反映的主体极其理性,是一种较少主观感受的“机器人”。

大量实验证明,大多数行为主体的效用曲线为型,而具有型效用曲线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

评价目的即系统评价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能发挥的作用。

评价时期即系统评价在系统开发全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评价地点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评价对象所涉及到的及其占有的空间,或称评价的范围;其二是指评价主体观察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或称评价的立场。

在管理系统工程中,评价即评定系统发展有关方案的目的达成度。

系统评价的一般过程如图6一2所示。

系统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是:以经济分析为基础的费一效分析法;以多指标的评价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为特点的关联矩阵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

费用是为达到系统目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或牺牲。

在系统评价中要特别重视对以下各组费用中后边费用的认识和研究:货币费用与非货币费用、实际费用与机会费用、内部费用与外部费用、一次性费用与经常费用。

系统评价的基本方法

系统评价的基本方法

如何确定选题
如何选题
构成系统评价问题的四要素: - 研究的受试对象 - 主要的干预措施 - 研究的重要结果 - 研究的设计方案
例:中草药(干预措施)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研究对象)的疗效(研究结局)---- 随 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的系统评价
1、受试对象的选择
确定疾病种类或亚型
- 疾病的诊断标准
作用,应分为“严重”和“轻度”副作 用,并作相应的描述
4、研究的设计方案
确定纳入研究的设计方案:随机对 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
是否包括未采用盲法的试验? 随访时间 根据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的设计方案
系统评价计划书 的基本内容
系统评价计划书的组成
背景:选题、立题的依据 系统评价的目的 纳入原始研究的标准 检索策略 系统评价的方法:选择、评价、收集数据、
与相关Cochrane评价小组联系,制定检 索策略
系统、全面
- Cochrane协作网试验注册库 - 电子检索:CBM, Medline、CNKI、万方 - 手检、个人联系,会议论文集 - 正在申请的、尚未完成的试验注册库
4)应用纳入标准并说明排除的理由
列表说明排除的研究及其理由
5)收集最完整的资料 6)对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如有可能使用统计学的资料合成方法 (meta-分析)
即使不做metaystematic Review)的要素?
7)如有可能,进行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es)和可能的 亚组分析(subgroup analyses)
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的要素?
1)陈述评价的目的,概括入选研究的标准 2)检索、鉴定、纳入合格的研究 3)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列表描

5系统评价方法

5系统评价方法
Vij = ?
逐对比较法、古林法




例 企业为生产某紧俏产品制定了三个生产方案, 它们是: A1:自行设计一条新的生产线。 A2:从国外引进一条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 A3: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改装一条生产线。 通过权威部门及人士讨论决定评价指标为五项,它们 分别是: (1)期望利润;(2)产品成品率;(3)市场占有率;(4)投 资费用;(5)产品外观。 根据专业人士的预测和估计,实施这三种方案后关于 五个评价项目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p1
p2 p3
1
1 1 1
1
1 1/2 1
1
2 1 1/3
4
4 5
1
1 3 1
1/2
1/2 1/2 1
p4
p5
1/4 1/4 1/5 2 2 2
1
3
1/3 1/3 1 1
p6
3
组织部门给三个人,甲、乙、丙对每 个目标的层性打分。
健 康 状 况
p1
B1 甲
甲 1
乙 1/4
丙 1/2


4
2
1
1/3
3
j 1
Vij Ai A1 A2 Am …
ij
Xj
X1
X2 …
Xn
1
2 n
… V1n V1
Vi
V11 V12 V21 V22 Vm1 Vm2 …
… V2n .. . … Vmn Vm

V2
V V
j 1 j j j
n
1j
2 j


V
j j
mj
ij ?
舒 适 C19

第六章9-27 系统评价的方法及其评价原则

第六章9-27 系统评价的方法及其评价原则

第六章第二节
一、有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的系统评价
7、分析数据和报告结果:
定性分析:采用描述的方法,将每个原始研究的特征按设计方 法、研究对象、干预措施、研究结果和研究质量等进行总结并 列成表格,了解纳入研究的情况和研究方法的严格性,对比不 同研究的差异,解释结果,判断是否可以对原始研究进行定量 合成。
主要步骤:
1、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
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为临床决策和制定卫生政策提供客观依 据,特别适用于根据临床研究的结果难以确定某些干预措施的 利弊关系,或者某些干预措施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较大分歧的情 况。因此,题目来源于临床医疗实践的需要。
为了避免重复,在确定题目前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检索,了解 这个问题的系统评价是否存在,如果有,质量如何,是否过时?
果同质性检验有显著差异,则应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并考虑能否合并。
二、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重要
疗效如何,疗效是否精确
在合成结果时,不能通过简单地比较阳性结果和阴性结果的原始研究数量来确 定系统评价的结论,而应该根据原始研究的质量和样本量给予权重值,采用合理 的结果变量如OR、RR、均数差、NNT及可信区间等,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对原 始结果进行核查,计算相应的可信区间。
第六章第二节 二、其他类型的系统评价
(一)采用原始研究中的个体资料进行Meta 分析
优点:最大程度的减少偏倚和随机误差的影响。 缺点:个体资料需要从原始研究的研究人员那里获
得,花费更多时间、资源和技术。 方法基本相似。
第六章第二节 二、其他类型的系统评价
(二)前瞻性Meta分析(PMA)
二、叙述性文学综述与系统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特征
叙述性文献综述
系统评价
共同点:都是对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总结

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

表 5 1 操 作 者 对 各 设 备 的 操 作 感 受 情 况 表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13 14 15 良(a) 可(b) 差(c) 3a+2b+c=s 得分:F=S/15

可 良 良 可 4 7 4 30 2.00

良 可 可 可 1 10 4 27 1.80

良 良 可 可 6 6 3 33 2.20
二、相关数法
使用于替代方案多、因素复杂交叉、不易选择时复杂问题的评价和决策。 关键时构建相关树。
步骤:
• 结论:确保脱险道路和指挥设备很重要。
三、功效系数法
• 设系统具有n项评价指标f1(x), f2(x),…, fn(x) ,其 中k1项越大越好,k2项越小越好,其余(n- k1 - k2) 项要求适中。 • 现分别为这些指数赋予一定的功效系数di,0≤ di ≤1 ,其中di =0表示最不满意, di =1表示最满意; • 一般地, di =φi(x) ,对于不同的要求,函数di =φi(x)有着不同的形式,(如图5-3所示)当fi(x)越 大越好选(a), fi(x)越小越好选(b),适中选(c)。这 时用总的功效系数D
建立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目标分析法
输出分析法 德尔菲法
• 图5-1交通运输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广 西 大 学 教 学 质 量 评 估 指 标 体 系
• • • • • • • • • • • •
遵章守纪,教书育人 备课充分,讲稿完备 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概念清楚,条理清晰 内容熟练,表达准确 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语言生动,教态自然 精神饱满,感情充沛 因材施教,教法得当 联系实际,例证恰当 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学生思想活跃,课堂气氛活泼

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系统综合评价方法是指对一个系统进行全面评估,从各个角度和层面考察系统的效果和能力。

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多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以确保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系统的表现。

在进行系统综合评价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定量的数据和指标,对系统进行量化评价。

常用的量化评价指标包括系统的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等。

可以通过对系统输出结果与真实结果进行比对,计算这些指标的数值,进而评估系统的性能。

2. 定性评价方法:除了定量指标外,还需考虑一些主观因素。

例如,系统的用户体验、易用性、界面设计等。

可以通过用户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反馈,以及对系统的评价。

3. 综合评价方法: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可以通过权重分配的方式,给不同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根据各个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系统的综合评价结果。

4. 案例分析方法:通过对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可以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案例,对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进行评价。

5. 对比评价方法:将本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对比,评估其相对性能和优势。

可以选择一些同类型的系统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比实验结果,评估本系统是否具有更好的性能和能力。

在进行综合评价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考虑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评价指标应该考虑到系统的多个方面,包括性能、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

评价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出系统的整体表现。

2. 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系统综合评价的结果取决于所使用的数据的质量。

数据需要真实、准确且可靠,否则评价结果可能不具有参考价值。

3. 评价方法的可复用性和可扩展性:评价方法应该具有通用性和扩展性。

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需求,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评价方法。

4. 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方法应该综合考虑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因素。

主观评价可以反映用户对系统的体验和感受,客观评价可以量化系统的性能和能力。

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

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


任何评价都有其评价的目标和内容,这些目标 和内容的提出、问题的确定又都取决于总的评价思 想,评价思想的转变必然导致评价内容和方法的不 同,而环境的演变、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又对评价思 想的确立起着巨大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追求单一目标的思想 如武器系统早期的评价,关键是要求 可靠性 经济利益思想 在工程项目的决策中起重要作用 系统评价的思想 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和生态 环境 规划的思想 对工程建设等决策活动的事先评价越来越多 总的来说,系统评价的思想是利用控制论和系统的观 点对整体进行评价。
指标聚类法:在存在众多指标的情况下,可将相似指 标聚成类,再从每类中找一个典型指标作为代表,从 而用少量几个典型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来代表原来众多 的指标建立评价模型。
4、
指标筛选建议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 指标筛选,在获得较为满意的专业解释的基
础上,优先考虑那些被多种方法同时选入的
平均分 75.0 56.7 33.3 18.3
不考虑专家权威程度:权重分别是0.41,0.31,0.18,0.10
2、常用的客观定权方法
某些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可提供有关因素权重分配的客观 信息: 1) 多元回归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中,各自变量的标准 化偏回归系数值以及由此而推算的贡献率; 2) 计数资料判别分析中的指数,计量资料判别分析中 各因子的贡献率; 3) 主成分分析中得到的因子载荷和贡献率。 某些特定的统计方法 例如某死因后期望寿命的增量、减 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都可为各死因的 相对重要性提供有关权重分配的信息献率。
指标。
(二) 评价指标的权重的确定
确定指标权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评价工作的 系统评价工作的困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有以下两项:
1. 1. 有的指标难以数量化;
2. 2. 不同指标可能存在矛盾,方案之间各有所长而难
取舍。
5.2 综合评价方法
5.2.1 关联矩阵法(决策矩阵法) 设有: A1,A2,…,Am是评价对象的m个方案; X1,X2,…,Xn是方案的n个评价指标;
W1,W2,…,Wn是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例:根据如下关联矩阵表进行方案评价
方案 \ 指标 X1(经济性) X2(实用性) X3(先进性) Vi(加权和)
0.5 2 3 3
0.2 4 3 3
0.3 5 4 3
A1 A2 A3
3.3 3.3 3.0
从计算知,方案1和2 具有最大的益损期望值,此时, 计算另一指标,即期望值与下界差有:D(A1)= 1.3, D(A2)= 0.3, D(A3)=0, 故取A2为最优方案。
因此,n阶判断矩阵只需要对 n(n-1)/2
个元素给出数值。
三、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
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 素的重要性的权值。
进行层次单排序时要解方程: BW= λmaxW 其中:B为判断矩阵; λmax为B的最大特征根;
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各
这里所指的系统价值是指系统的效果或目标的达成度。一 般说来,价值问题有如下两方面的特点:
① 相对性。由于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而价值
概念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意义,也就是说价值都是相对 的。例如一杯水和一堆金子哪个有价值。
② 可分性。系统价值包括许多的组成要素,即价值要素,在
系统评价时,往往要将系统的价值进行多个方面的衡量与评价,
评价结果如下表:
5-7
最后,综合评价结果如下,由结果知A2方案最优。
5-8
5.3 层次分析法
5.3.1 概述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 马斯· 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 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由于它
Vi1,Vi2,…,Vin是第i 个方案Ai的关于Xj
指标(j=1,…,n)的评定量。
相应的关联矩阵表为:
5-1
如果最大的综合评价值(益损期望值)
有两个以上,可以再比较一个指标:期望 值与下界差。 D(Ai)=Vi-min(Vi j) 在具有相同最大期望值的方案中选取 其D(A)值最偏向于所有方案的D(A) 值的中值的方案为好。(经验方法)
五项评价指标: 1)期望利润;2)产品成品率;3)市场占有率; 4)投资费用;5)产品外观。
根据专家预测,各方案实施时各指标的
预测值如下表所示:
5-2
评价过程:首先用逐对,比较法求指标的权重
5-3
然后,由评价主体确定评价尺度
5-4
对各个方案进行综合评定:
5-5
V2>V1>V3,故A2≻ A1 ≻ A3 ( “≻” 表示“优 于”)
过查表确定: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1阶和2阶判断矩阵是完全一致的,不需要检验。
阶数大于2时,用随机一致性比例(CR)检验:
CR = CI / RI
当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表明,判断矩阵在构造时各因素
相互间的重要性是合理的。 CR≥0.1时 ,要对判断矩
阵进行调整(重新构造)。
特征向量(即权重)W=[0.106,0.634,0.261]T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1 1 / 5 1 / 3 0.106 0.320 AW 5 1 3 0.634 1.941 3 1 / 3 1 0.261 0.785
5.3.3 层次单排序中权重W和λmax的计算方法 一、 和积法
步骤(1):将判断矩阵每一列正规化
bij
bij
b
k 1
n
, i , j 1,2,..., n
kj
步骤(2):每一列经正规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
Wi bij , i 1,2,..., n
j 1
n
步骤(3):对向量W=[W1,W2,…,Wn]T正规化
五、层次总排序的 一致性检验
同样用CR指标检验,但其计算方法如下: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指标:CI=Σ(aiCIi)
CIi为相对于上层第i因素而构建的当前B层次的判
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ai 为该第i因素的权重;
层次总排序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Σ(aiRIi )
RIi为相对于上层第i因素而构建的当前B层次的判
bi j=1,表示Bi与Bj一样重要; bi j=3,表示Bi比Bj重要一点(稍微重要); bi j=5,表示Bi比Bj重要(明显重要);
bi j=7,表示Bi比Bj重要得多(强烈重要);
bi j=9,表示Bi比Bj极端重要(绝对重要)。
它们之间的数2,4,6,8及倒数具有类似意义。
显然,任何判断矩阵都应满足: bi i=1 =1,2,…,n) 且 bi j=1/bj i (i, j
(1)判断矩阵A-C(相对于总目标而言,各准则之 间的相对重要性) 用和积法解
四、 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 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针对上一层而言,
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值。
层次总排序要在该层因素的所有单排序做完 后进行。对于第二层因素,因其上层只有一个 因素,故其层次单排序即为层次总排序。
设上一层所有因素A1,A2,…,Am的总排序已完成(得 权重为a1,…,an),与Ai对应的本层因素B1,B2,…, Bn的 单排序结果为bi1,bi2,…,bin,则本层的层次总排序为:
诸如景色、费用和居住、饮食、旅途条件等一些准则 去反复比较这3个候选地点.
首先,你会确定这些准则在你的心目中各占多大比重,如果你 经济宽绰、醉心旅游,自然分别看重景色条件,而平素俭朴或 手头拮据的人则会优先考虑费用,中老年旅游者还会对居住、 饮食等条件寄以较大关注。 其次,你会就每一个准则将3个地点进行对比,譬如A景色最好, B次之;B费用最低,C次之;C居住等条件较好等等。 最后,你要将这两个层次的比较判断进行综合,在A、B、C中 确定哪个作为最佳地点。
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很快在
世界范围得到重视。它的应用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 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 教育、人才、医疗和环境等领域。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 维、判断过程大体上是一样的。 不妨用假期旅游为例:假如有3个旅游胜地A、B、C供你 选择,你会根据:
基本原理 建立多要素、多层次的评价系统:
5-3
5-4
5.3.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层次分析法(AHP)分析问题的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从第二层元素开始构造判断矩阵;
(3)层次单排序(包括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4)层次总排序(包括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5)重复第3、4步骤,直到最低层总排序完毕。
这需要对系统的价值作合理有效地划分。
效用:评价主体对于某种利益和损失所持
有的自己独到的感觉和反应。
5-1
系统评价问题的六要素(5W1H): 1. 评价对象(What) 2. 评价主体(Who)
3. 评价目的(Why)
4. 评价时期(When) 1)初期评价 2)期中评价 3)期末评价 4)跟踪评价 5. 评价地点(Where)
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
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CI / RI
当总排序CR≤0.1时(注意:与单排序
CR<0.1的判断标准不同),层次总排序的计算
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如果总排序CR>0.1, 不满足一致性要求,要 重新构造当前层相对于上层各因素的所有判断矩 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并验证一致性,再重新进行 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2)按行相加 W1=0.111+0.130+0.077=0.318 W2=0.556+0.652+0.692=1.90 W3=0.333+0.217+0.231=0.781 得到向量W=[0.318,0.190,0.781]T
(3)将向量W=[0.317,0.190,0.781]T正规化 ΣWj=0.317+0.190+0.781=2.998 W1=W1/ ΣWj= 0.317/2.998=0.106 W2=W2/ ΣWj= 0.190/2.998=0.634 W3=W3/ ΣWj= 0.781/2.998=0.261
一、逐对,比较法
是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简便方法之一。 基本做法是:对各个方案的评价指标进行逐
对比较,对相对重要的指标给予较高得分,据
此得到评价指标权重。
例5-1 某企业为生产某产品制定三个生产方案:
A1:自行设计一条新的生产线;
A2:从国外引进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A3: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改装一条生产线。
Wi
Wi
W
j 1
n
, i 1,2,..., n
j
所得结果W为单排序结果,即各因素的权重向量。 步骤(4):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
max
( AW )i nWi i 1
n
注:A为判断矩阵,下标 i 代表向量的第 i 分量。
例:用和积法计算下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 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建模讲解
一、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最高层 中间层
最底层
完全层次关系:某个因素与下一层次所有 因素都有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