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地理一轮《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基础练习卷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检测试卷(一)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章末检测试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胡焕庸线”是指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胡焕庸线”在地理学、人文科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
下图示意“胡焕庸线”在东北局部地区的位置。
据此完成1~2题。
1.呼伦贝尔高原人口密度较小,松嫩平原人口密度较大。
影响两地人口密度差异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A.河流B.气温C.降水D.纬度2.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但三江平原少有森林。
这主要是因为三江平原( )A.地势低,气温高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答案 1.C 2.C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呼伦贝尔高原地处大兴安岭西侧,松嫩平原地处大兴安岭东侧,我国水汽主要来自东部的太平洋,松嫩平原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气候较湿润,适合人类居住;呼伦贝尔高原地处背风坡,降水少,气候较干燥,不适合人类居住,故选C。
第2题,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发育,不利于森林植被生长,故选C。
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4.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A.①B.②C.③D.④答案 3.A 4.D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聚落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人口分布相对数的变化与地形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故A正确。
第4题,读图可知,④处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最大,故D正确。
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徙,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
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5~7题。
5.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6.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生态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C.社会文化因素D.政治因素7.“孔雀东南飞”增加了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压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一、选择题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
据此完成1-4题。
1.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A.非洲地区 B.东亚地区 C.西亚地区 D.南极地区2.在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深居内陆、气候湿润C.气候恶劣、远离海洋D.靠近沿海、土壤肥沃3.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
影响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气候4.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A.漠河---腾冲线B.秦岭--淮河一线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D.黑河--腾冲线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A.温带沿海B.热带平原C.高山高原D.寒带内陆6.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人口稀少的地区是()A.中南半岛B.刚果盆地C.阿拉伯半岛D.西欧平原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是()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东部人口密度大于西部C.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D.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8.苏北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图中M地虽地处沿海地区,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推测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产业转移导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C.降水较少,河流少,水资源缺乏D.多盐碱地、沼泽,农业发展不利人口分布受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起伏度等)的影响较大。
图为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显示()A.海拔800~1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B.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低且变化平稳C.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D.人口数量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增大呈下降趋势10.海拔1000~1400米的区域人口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①气温较适宜②土壤较为肥沃③交通较为便利④经济较为发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11-12题。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含解析)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考点一人口的迁移考向1 人口迁移概念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C.我国大学生赴美国留学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答案C解析人口迁移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时间较长,一般一年以上;定居地发生变更。
故选C。
2.下列人口的流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大学生暑假返回家乡B.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C.大学生被分配到外地工作D.农民利用农闲进城打工答案C解析人口迁移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县级以上);二是时间较长(一般一年以上);三是定居地的变更。
A、B、D三种情况都没有改变定居地,故选C。
考向2 人口迁移的分类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3.若此图表示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非洲迁往西亚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北美迁往欧洲D.从欧洲迁往非洲答案A解析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表现为从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
二战后,随着世界能源格局的改变,石油广泛应用。
西亚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吸引大量非洲人口迁入,A正确;亚洲和拉美均属于欠发达地区、北美和欧洲均为发达地区,其相互间迁移人口规模较小,B、C错误;欧洲为发达地区,非洲为欠发达地区,从欧洲迁往非洲人口少,D错误.4.近现代人口迁移中,始终是人口迁入地区的是()A.北美洲、大洋洲B.北美洲、非洲C.亚洲、大洋洲D.欧洲、非洲答案A解析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由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故北美、大洋洲始终是人口迁入地区,A 正确;近现代非洲、亚洲始终都是人口迁出地区,B、C、D错误.考点二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影响考向1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下图,回答1~2题。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人口迁移包含答案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人口迁移含答案专题:人口迁移一、选择题(一)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2、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C.由北美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答案】1---2.A .B【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域。
第1题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二)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完成1~2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解析:第1题,导致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
题中的因果关系应是: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引发了城乡间人口流动,这种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有关人口流动的知识。
人口流动会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的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的增长,故A项错误,C 项正确。
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故B项错误。
小城镇人口流向大城市,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化人口,故D项错误。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全国通用版)训练题:十六 5.2人口的迁移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六人口的迁移《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每6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流动人口。
到2020年,流动人口仍有2亿人以上。
流动人口流向中心城市的比例下降,流向非中心城市地区的比例有所上升。
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据此完成1、2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A.城乡间人口流动推动农业专业化发展,进而导致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B.城乡间人口流动推动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进而导致农业专业化发展C.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推动农业专业化发展,进而导致城乡间人口流动D.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推动城乡间人口流动,进而导致农业专业化发展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使城乡差距增大,阻碍城市化发展B.自然因素的差异将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现象将不复存在【解析】1选D,2选C。
第1题,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第2题,人口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会减少,但不会消失。
(2018·保定模拟)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五,2013年人口约为2 305万。
同时,澳大利亚生活水平相当高,人均寿命达到82岁。
澳大利亚政府曾于2009年提出“大澳大利亚计划”,设想快速扩大澳大利亚的人口规模。
这一计划受到多方关注并遭到反对,迫使新政府公开抛弃该计划。
读澳大利亚近五年人口增长率图,完成3、4题。
3.近年来,澳大利亚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原因可能是( )A.人口基数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外来移民增长快D.人口平均寿命长4.提出“大澳大利亚计划”的主要目的可能是( )A.改善人口结构B.提高人口素质C.提高人口寿命D.均衡人口分布【解析】3选C,4选A。
2020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2019新题,有解析):专题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专题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8·贵州凯里一中模拟)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
江苏省流动人口总规模在2000~2010年中增加了95.4%,而以长江为界的苏北和苏南流动人口格局不同,苏北地区流动人口持续向地级城区、县(市)级城市集聚,农村输出人口减少;苏南地区城镇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
据此回答1~2题。
1.[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政策B.经济因素C.交通发展D.气候因素答案 B解析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人口总是向经济水平高,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的地区迁移,B项正确;江苏人口流动是自发性的,国家政策、交通发展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不是主要因素,A、C两项错误;与气候因素无关,D项错误。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①乡镇企业繁荣②交通通达性较好③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条件好④经济发达逆城市化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乡镇企业繁荣,需要的劳动力多,①正确;交通通达性较好,便于人口流动,②正确;流动人口主要目的是务工,③错误;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④错误。
(2018·江西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B.土质疏松C.夏季暴雨集中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答案 A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答案 B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二)人口迁移(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人口迁移一、选择题2018年3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为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推力是()A.生活成本低B.发展空间小C.广阔的发展空间D.超高的房价2.“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A.缓解人地矛盾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C.保护生态环境D.促进经济发展解析:1。
B 2。
D 第1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
中小城市中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生活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推力,A错误,B正确;一线城市广阔的发展空间属于拉力,而超高的房价属于阻力,C、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第2题,“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大多数属于技术人才的迁移,人才的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科技实力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D正确.故答案选D项。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
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
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题。
3.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C 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C项。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下图为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统计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国家人口迁移流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B.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C.由旧大陆国家迁往新大陆国家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对图中所示国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减轻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B.造成德国等发达国家就业压力大C.减缓了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D.造成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5.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向东部地区流动,形成了民工潮。
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③加剧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④缓解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下图为我国某市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8~9题。
★8.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D.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大9.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读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图(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回答12~13题。
★12.图中曲线表示乡村之间、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类型的分别是()A.①B.②C.③D.④★13.曲线③所代表人口迁移现象,在下列城市中已有所体现的是()A.伦敦B.柏林C.新德里D.乌兰巴托三、综合题(共30分)答案1.B 2.D第1题,图中所示国家的人口迁移发生在二战后,并不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的;由图可知,图中所示国家的人口迁移流向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图中英国、德国位于东半球,为旧大陆国家,而墨西哥位于西半球,为新大陆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2018·北京海淀上学期期末)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黄金和钻石产量居世界首位。
下图为南非人口密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南非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①人口密度东高西低②呈“多核心”集聚分布③内陆人口分布均衡④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递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与开普敦相比,约翰内斯堡人口核心区的形成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气候凉爽
B.矿产丰富
C.海运便利
D.开发历史早
答案 1.A 2.B
(2018·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百度迁徙地图是基于手机用户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某时段的迁徙所形成的大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采用可视化呈现方式,全程、动态、实时、直观地展现人口迁徙的轨迹与特征。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的人口迁徙( )
A.主要迁徙方向是自沿海到内陆
B.迁入热度最高的是四大直辖市
C.人口密度越大,迁徙活动越频繁
D.与半月前的迁徙方向大致相同
4.关于图示人口迁徙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改善了人口迁入区的环境状况
B.使迁出区留守儿童大量增加
C.改变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状况
D.加强了迁入区与迁出区联系
答案 3.B 4.A
(2018·河南中原名校新联考)外出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
读我国近几年农民工数量增长情况分析图,完成5~6题。
5.2012~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回落最大的年份是( )
A.2012年
B.2013年
C.2014年
D.2015年
6.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内地( )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经济发展,就业创业机会增多
C.人口政策调整,全面放开二孩
D.农民工工资高、支出少,净收入多
答案 5.B 6.B
(2019·天津部分区上学期期末联考)读图文材料,回答7~8题。
罗伦斯曲线也叫频率累积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伦斯提出的一种关于研究工业集中化的统计方法。
可以将它用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用来分析人口分布的格局。
天津市人口罗伦斯曲线图
7.图中可以反映天津市人口分布特点的是( )
A.人口分布比较均衡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人口密度很大
D.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小
8.天津市这种人口分布特点,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加剧了市区的交通拥堵②增加了天津市能源的消耗总量③加快市区房价的增长速度④加剧了市区的污染程度⑤减少了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7.C 8.C
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
读图,完成9~10题。
9.1990~2010年期间,图示四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人口数量变化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
A.交通压力增大
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C.促进资源开发
D.劳动力数量减少
答案9.A 10.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经典高考题)下图为南亚部分地区图。
读图,完成下题。
(10分)
图中M岛人口分布南稠北稀。
试分析南部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答案M岛位于北印度洋,南部由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淡水资源丰富;南部地势较高地区,气候凉爽,适宜人居;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农业发展。
12.(2018·湖南岳阳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下图为意大利1861年~1991年间农业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
分析1861年~1991年农业人口迁移对意大利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农业人口向工业金三角迁移,给金三角地区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该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农业人口向国外迁移,使得本国劳动力减少,部分地区或行业劳动力不足。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
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6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6分)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
答案(1)(地理位置)邻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度)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