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浙教新版数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及典型例题
(完整版)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第一章平行线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如图:直线l , l被直线l321L3 a3L1 14a12358L2 a267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 , ll 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51. 观察∠1与∠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231对角叫做“同位角”。
2. 观察∠3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l , l 之间,这样的一对213角叫做“内错角”。
3. 观察∠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l , l之间,这样的一对角231叫做“同旁内角”。
想一想问题1.你觉得应该按怎样的步骤在“三线八角”中确定关系角?确定前提(三线)寻找构成的角(八角)确定构成角中的关系角问题2:在上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请你看看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结论:两个角的在同一直线上的边所在直线就是前提中的第三线。
1.2 平行线的判定(1)复习画两条平行线的方法:A A L12L1o抽象成几何图形(图形的平移变换)L1oL B2B.21)怎样用语言叙述上面的图形?提问:(1 被AB所截)(直线l,l 21(2)画图过程中,什么角始终保持相等?2)(同位角相等,即∠1=∠位置关系如何?,3)直线ll (21)l∥l (21(4)可以叙述为:2∵∠1=∠)(∥∴ll ? 1 2。
语言叙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几何叙述:∵∠l∥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1想一想c a21b若a⊥b,b⊥c则a c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特殊情形:2)1.2 平行线的判定(CDAB与=180°,则AB与CD平行吗?②若∠2+∠4图中,直线AB 与CD被直线EF所截,①若∠3=∠4,则平行吗?E1A B432 C DF°42+∠=180°,∠2+∠3=180 ,∠①∵∠3=∠41=∠4 ②∵∠=∠4 ∴∠3 1∴∠=∠3)()∴AB∥CD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则两条直线平行。
(完整版)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第一章 平行线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直线l 1 , l 2 被直线l 3 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1. 观察∠ 1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 3 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 1 , l 2 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2. 观察∠ 3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 3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l 1 , l 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3. 观察∠ 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 3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l 1 , l 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想一想问题1.你觉得应该按怎样的步骤在“三线八角”中确定关系角?确定前提(三线)寻找构成的角(八角) 确定构成角中的关系角问题2:在上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请你看看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结论:两个角的在同一直线上的边所在直线就是前提中的第三线。
1.2 平行线的判定(1)复习画两条平行线的方法:oAL 1抽象成几何图形A2L 1提问:(1)怎样用语言叙述上面的图形? (直线l 1,l 2被AB 所截) (2)画图过程中,什么角始终保持相等? (同位角相等,即∠1=∠2) (3)直线l 1,l 2位置关系如何? ( l 1∥l 2) (4)可以叙述为:∵∠1=∠2∴l 1∥l 2 ( ? )语言叙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几何叙述:∵∠1=∠2∴l 1∥l 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想一想12acb若a⊥b,b⊥c则a c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特殊情形: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2 平行线的判定(2)图中,直线AB 与CD 被直线EF 所截,①若∠3=∠4,则AB 与CD 平行吗?②若∠2+∠4=180°,则AB 与CD平行吗?①∵∠3=∠4,∠1=∠4 ②∵∠2+∠4=180°,∠2+∠3=180° ∴∠1=∠3 ∴∠3=∠4∴ AB ∥CD ( ) ∴ AB ∥CD ( )①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则两条直线平行。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注意点+经典例题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特殊三角形》2.1图形の轴对称[轴对称图形]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の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の对称轴.2.有の轴对称图形の对称轴不止一条,如圆就有无数条对称轴.3.折叠后重合の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轴对称]有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の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也叫做轴对称.[图形轴对称の性质]①关于某直线对称の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の垂直平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の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の垂直平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の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の区别][线段の垂直平分线](1)经过线段の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の直线,叫做这条线段の垂直平分线.(2)线段の垂直平分线上の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の距离相等;反过来,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の点在这条线段の垂直平分线上.因此线段の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の所有点の集合.2.2 等腰三角形+2.3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4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等腰三角形]★1. 有两条边相等の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 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の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の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の夹角叫做底角.[等腰三角形の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の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の顶角平分线、底边上の中线、底边上の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特别の:(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の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对应相等.[等腰三角形の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の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特别の:(1)有一边上の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互相重合の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有两边上の角平分线对应相等の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有两边上の中线对应相等の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有两边上の高线对应相等の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の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の性质]★等边三角形の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の判定方法]★(1)三条边都相等の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の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の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5 逆命题和逆定理[逆命题和逆定理]命题: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の判断の句子叫做命题。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本文介绍了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的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其中,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文章还介绍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重要线段中线和高线的定义、命题和证明步骤。
此外,文章还讲解了全等三角形、尺规作图、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点计算角度和线段长度。
最后,文章列举了八个考点,包括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求三角形的某一边长或周长的取值范围、证明三角形全等等。
例题部分也包括了两个问题的解答。
1、正确画出AC边上的高的是(C)。
2、工人师傅砌门时,常用木条EF固定长方形门框ABCD,使其不变形,这样做的根据是(B)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不能唯一作出直角三角形的是(C)已知一锐角及其邻边。
4、已知AD、BE、CF是△ABC的三条中线,相交于点O,设△BDO面积为1,则S△ABC=(6)。
5、在图中,由于AB=CD。
AD=BC,所以△ABO≌△CDO,△ABO与△CDO的对应顶点分别为AO和CO,所以全等三角形的对数为1,选项A。
6、根据中线定理可知,DF=EF=BF=AF=1/2AC,所以四边形DCEF是平行四边形,面积为AC的一半,即22.5cm,选项B。
7、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可知,BP/PC=AB/AC,所以BP/AB=PC/AC,由此可得△BPC与△ABC相似,所以∠BPC=2∠A,选项A。
8、由于BD是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所以BD=DC=4,由勾股定理可得AD=3,所以AB=5,所以ΔABD的周长为12,选项D。
9、将三角形按照图中的方式编号,可以发现只有第3块的形状与原来的三角形相同,所以应该带第3块去。
10、以B为顶点的外角为∠ABC=180°-∠A=130°,以C为顶点的外角为∠ACB=180°-∠A=130°,由于外角和等于360°,所以两个外角的平分线的夹角为130°/2=65°,选项A。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1.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1. 认识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度。
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连结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该顶点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1.2. 定义与命题定义: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命题: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命题。
在数学上,命题一般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由已知事项得到的事项。
可以写成“如果............... 那么.. ”的形式,其中以“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
正确的命题成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1.3. 证明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包括推论),一步步推得结论成立。
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三角形一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4. 全等三角形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能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是三角形特有的性质。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注意点+经典例题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特殊三角形》2.1图形の轴对称[轴对称图形]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の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の对称轴.2.有の轴对称图形の对称轴不止一条,如圆就有无数条对称轴.3.折叠后重合の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轴对称]有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の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也叫做轴对称.[图形轴对称の性质]①关于某直线对称の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の垂直平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の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の垂直平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の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の区别][线段の垂直平分线](1)经过线段の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の直线,叫做这条线段の垂直平分线.(2)线段の垂直平分线上の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の距离相等;反过来,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の点在这条线段の垂直平分线上.因此线段の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の所有点の集合.2.2 等腰三角形+2.3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4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等腰三角形]★1. 有两条边相等の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 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の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の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の夹角叫做底角.[等腰三角形の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の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の顶角平分线、底边上の中线、底边上の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特别の:(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の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对应相等.[等腰三角形の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の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特别の:(1)有一边上の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互相重合の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有两边上の角平分线对应相等の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有两边上の中线对应相等の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有两边上の高线对应相等の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の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の性质]★等边三角形の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の判定方法]★(1)三条边都相等の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の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の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5 逆命题和逆定理[逆命题和逆定理]命题: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の判断の句子叫做命题。
新版浙教新版数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及典型例题

21D CB ADCBA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复习总目1、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2、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知识点概要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 的边AB 可用边AB 所对的角C 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 可用b 表示,BC 可用a 表示.注意:(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3)△ABC 是三角形ABC 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2、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2)按边分类: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定义: (1)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C 上的中线.2.BD=DC=12BC. 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AC 的平分线.2.∠1=∠2=12∠BAC. 三角形直角三象形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_C_B _A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D CB A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用量角器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C 上的高线.2.AD⊥BC 于D.3.∠ADB=∠ADC=90°.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②锐角三角形三条高全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形外;③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浙教版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浙教版一、三角形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4、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5、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6、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1)中线:连接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2)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3)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二、全等三角形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边边边”(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角角边”(AAS):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三、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2、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D CB ADCBA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复习总目1、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2、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知识点概要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 的边AB 可用边AB 所对的角C 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 可用b 表示,BC 可用a 表示.注意:(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3)△ABC 是三角形ABC 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2、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2)按边分类: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定义: (1)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C 上的中线.2.BD=DC=12BC. 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AC 的平分线.2.∠1=∠2=12∠BAC. 三角形直角三象形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_C_B _A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D CB A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用量角器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C 上的高线.2.AD⊥BC 于D.3.∠ADB=∠ADC=90°.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②锐角三角形三条高全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形外;③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1)三边关系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是短;(2)围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5、三角形的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长确定,则三角形的形状就唯一确定,这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注意:(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四边形没有稳定性.7、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 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 (3)全等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
全等变换包括一下三种:(1)平移变换:把图形沿某条直线平行移动的变换叫做平移变换。
(2)对称变换:将图形沿某直线翻折180°,这种变换叫做对称变换。
(3)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变换叫做旋转变换。
中考规律盘点及预测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历年来是经常考到的填空题的类型,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也是考到的填空题的类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往往会考到。
典例分析例1 如图,已知∠1=∠2,则不一定能使△ABD≌△ACD的条件是()A、AB=ACB、BD=CDC、∠B=∠CD、∠BDA=∠CDA例2 1、在△ABC中,已知∠B = 40°,∠C = 80°,则∠A = (度)2、在△ABC中,∠A = 60°,∠C = 50°,则∠B的外角= 。
3、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3cm,4cm,8cmB.5cm,6cm,11cmC.5cm,6cm,10cmD.3cm,8cm,12cm4、小华要从长度分别为5cm、6cm、11cm、16cm的四根小木棒中选出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那么他选的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是_.____.______.例3 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垂足为F,DE=DG,△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则△EDF的面积为()例4如图,在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D≌△ACD的是()A.BD=DC,AB=ACB.∠ADB=∠ADC,BD=DCC.∠B=∠C,∠BAD=∠CADD.∠B=∠C,BD=DC第二章 特殊三角形复习总目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2、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2、掌握勾股定理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概要1、图形的轴对称性质:对称轴垂直平分连接两个对称点的线段;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3、三角形中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22c b a =+ (5)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ACB=90°BD AD CD •=2⇒AB AD AC •=2CD ⊥AB AB BD BC •=2(6)常用关系式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 •CD=AC •BC中考规律盘点及预测特殊三角形中的等腰三角形与第一章的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结合起来这种题型会常出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基础知识,必须得掌握并灵活的运用到各类题型中去,这类题型中考也是必考的。
典例分析例1 在△ABC中,AB=AC,∠1=12∠ABC,∠2=12∠ACB,BD与CE相交于点O,1)如图,∠BOC的大小与∠A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若∠1=13∠ABC,∠2=13∠ACB,则∠BOC与∠A大小关系如何?3)若∠1=1n∠ABC,∠2=1n∠ACB,则∠BOC与∠A大小关系如何?例2 如图,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的一点,连结PA、PB、PC,•以BP为边作∠PBQ=60°,且BQ=BP,连结CQ.(1)观察并猜想AP与CQ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PA:PB:PC=3:4:5,连结PQ,试判断△PQ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例3已知:在中,,,,求的度数.例4 如图,已知:在中,,,, .求:的度数.第三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复习总目1、理解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2、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掌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3、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知识点概要一、不等式的概念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3、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二、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说明:①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是随着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②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三、一元一次不等式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6、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