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开发方法学

系统开发方法学
系统开发方法学

系统开发方法学

系统开发方法学的目标

开发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不管它是联机航空公司订票系统。还是库存控制系统,其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每一过程都由一些基本的活动组成。这些活动是每一个信息服务人员都应掌握的。但是由于各人对该过程的解释不同,所以很多公司采用了标准的系统开发方法。这些方法(与软件一样)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或者内部设计。

系统开发方法学指出了要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和顺序在及关键的评价和判定的阶段标志。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完成功能说明书是典型方法学中的两个重要的阶段标志。

系统开发方法学的好处

1.资料

长期以来,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中,资料总是一个问题。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以下简称方法学)鼓励项目组成员将资料作为设计的副产品产生出来。因此,在信息系统实现时,资料总是最新的,而且是完整的。在方法学中包含了变换控制机构以保证资料总是最新的版本。不采用方法学的计算中心依靠各人的自觉性来更新他们职责范围内的资料和程序。这种工作方式会导致失败及不必要的人力浪费。当某个人离开,而留下没有资料的系统和程序时,必须花费大量的人时来弄清楚已经做了些什么。

2.项目管理

由于对开发任务(活动)进行了判别和排出了先后顺序,所以可以形成实现一个项目管理系统所必要的输入。如果没有标准的系统开发方法学,在信息服务环境中要实现项目的计划和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

3.资金上的节省

方法学具有节省相当大的财力和人力的潜力。最大的节省可以说是由于取消了进三步退两步的系统开发方法学而得到的。方法学对于系统开发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提供了方向和保证。例如,一个好的方法学将要求在进行系统设计之前标列出成本、进度、安排、软件、操作以及设备等约束条件。有关的用户和信息服务经理将就这些书面的约束条件签定协议。如果没有这些指导准则,项目组经常是在一个方向推进(进三步)后,结果却发现由于违反了设计要求,有许多工作必须重做(退两步)。

当项目组遵循一个描述清楚的系统开发方法学的指导准则时,开发一个满足用户要求的高质量的系统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有时用户和信息服务管理人员仅仅看到开发成本,但是估计系统的成本时应该包括整个系统的寿命期(包括生产年限)。尽管利用方法学开发一个系统在前期要求较多的人力,但是最终的设计将是高质量的,从而将减少对系统的修改要求。而且由于有完善的资料,这种修改也更容易实现。另一方面,根据个人所好而没有借助于系统开发方法学所设计的系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质量低和相当可观的维护成本。一个设计很差的系统的整个设计组被指派去以全部时间维护系统的情况并不少见。

美文欣赏

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秋天,没有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2、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聪明的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论文关健词:双顿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观 论文摘要:双顿科学社会学在对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对科学的新的研究路径,其研究基.氛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证一功能主义分析,在这种知识观的基础上,形成双顿传统。 一、知识杜会学的知识观 “知识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前身或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社会学一般是指考察观念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知识社会学是与这样一种假说一起出现的,这个假说认为:即使是真理也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因为它们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历史上的社会有着联系。默顿说,“马克思主义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的认识论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自己的生存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作为一种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它依赖于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利益。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些变革时,必须时时刻刻地将下面的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民借以意识到的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知识做了两种区分: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 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一曼海姆传统。曼海姆认为:“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方面受各种各样纯理论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纯理论因素相反,可以被称作存在的因素。这种存在决定思想,也不得不被看作是事实。曼海姆拓展了马克思存在的概念,由此涵盖世代教派、职业群体等因素;取消经济因素在决定人类思想结构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之后,曼海姆又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扩大至一般知识。认为:“人类思想结构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不过是一种自欺。 曼海姆主张在自然科学和文化间区分,自然世界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对这类客观现象的正确知识只能凭借超然观察对感性事实的信赖,以及精确的测量获得。文化知识则依赖于一个时期的群体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这样曼海姆的知识观实际上区分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种知识状态。把自然科学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特例,知识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只是对文化知识做社会性的考察,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等这类专门知识。 二、默顿科学杜会学的认识论 默顿在批判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 1.默顿继承了知识社会学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知识社会学和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派都坚持实证主义科学观。科学的目标是拓展准确无误的知识,默顿在科学的规范中列举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作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是指关于真相的断言必须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与观察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就是说(科学)知识的合法性要么符合其内在逻辑,要么与实在相符。有条理的怀疑更要求在科学家接受或承认已有科学成果的过程中,防止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干扰。后来默顿学派又列举出了情感中立、理性精神客观性、无偏见性等,把这些列人科学的精神特质,这是典型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这点实际上与曼海姆对科学的定位相同。默顿开始对科学做社会学的经验性研究。默顿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清教与科学的关系假说;经济、军事对科学研究范围的影响。默顿运用引证分析、内容分析、集体传记研究等计量分析对英国的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的特殊时期进行了经验性的考察。默顿后期对科学奖励系统、科学评价的分析更是经验性研究的典范。

科学社会学

默顿与科学社会学 ------刘延达 科学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相比于其他社会学学科起步较晚,根据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一书,科学社会学逐渐于科学的发展之中形成,最早并逐渐成为一门被独立切分出来的社会学科。其将科学社会学视作一种包含特定成员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是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与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社会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存在的必要性,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也更受到社会学家们的重视。此时,科学社会学的提出也就成为了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为此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默顿,他在1938年发表的著作《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确立了默顿科学社会学体系,使得科学社会学出现在社会学研究的面前,标志着科学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科学社会学的主要体系包括两部分:科学制度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制度的运行。在他的著作《论科学与民主》中,他对科学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中主要包含四条制度性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 普遍主义指的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及科学界的准入规范。当一个主张被提出之后,是否将该主张划归科学界,与提出该主张的个人品质或社会属性无关,与其相关的是其是否能够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观察是否和以前被证明的知识相一致。即使处于各种压力或与其他主义相冲突时,作为科学研究者,也应坚持普遍主义的标准。在评价科学家是否能够进入在科学社会体系中时,也应该以他们的才能作为制度等级的评价标准,而不是根据其他的条件进行非民主的政治调节,在变化的条件下,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民主精神的专业组织来维护普遍主义标准,以此保证那些有才能的人可以进入科学家体系,以人才的准入制度来促进科技的发展。 按照公有主义的表述,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那些用名字命名的定律与理论并不是被发现者与其后代独占,它们属于整个社会所有。默顿认为承认和尊重是科学家对自己的发现唯一的权利,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是用来表示记忆性和纪念性的方式。而关于科学的优先权的关注引发的争论也会促进科技发现的公有化,其并不会与这些发现属于整个社会的关系相悖。在整个社会规则中,科技的发现者应当将其发现进行充分与公开的交流,这应成为一种科学界的道德要求,而敝帚自珍的科学家,因其违反了科学财富共享的社会道德准则,则应受到科学界的谴责。公有主义的标准有助于科学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使得后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不断发展。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该规则益处的体现。 那么无私利性指的是什么呢?它强调的是科学活动进行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既不是利己主义也是利他主义,从事科学研发活动的人不应以科学为谋取个人或群体的私利的手段。默顿认为制度标准与动机标准是不同的,不论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具有何种的个人动机,当其处于无私利规范性的制度要求之下时,遵守相应的规范同时也是符合科学家的利益的,用这种制度去约束科学家们的心理欲望是有效地。科学研究成果的证实需要经过同行专家的严格审查,这样的科学社会环境会使得科学家对其同行更加负责,有利于制度的稳定。因此一位科学家的科研声誉更多的来自于同行业科学家的评价,而不会由外行人对一位科学家的见识、依赖作为其在科学社会中地位的评价标准。 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指的是在科学的领域内应保持一种怀疑精神,不论事实问题来源何处,也不论其与任何特定的组织或领域相关,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科学问题时要用科学的精神去判断,按照经验和逻辑的标准进行公平的审视。因为这样的怀疑精神对于权力分配是不利

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特点、方法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主要观点 广义上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构造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等研究人的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认知过程,包括对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和计算机模拟法。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纽厄尔(Alan Newell,1927)和美国科学家、人工智能开创者之一的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等。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1、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他们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receptor)、反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处理器(或控制系统)(processor)四部分组成。首先,环境向感觉系统即感受器输入信息,感受器对信息进行转换;转换后的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要经过控制系统进行符号重构,辨别和比较;记忆系统贮存着可供提取的符号结构;最后,反应器对外界作出反应。 2、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认知理论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制激物的意义的

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来自环境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识。完整的认知过程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等一系列循环过程。知识是通过图式来起作用的。所谓图示(schema)是一种心理结构,用于表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单元。当图示接受到适合于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图示使人产生内部知觉期望,用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式的信息。 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另一方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前后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包括人们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关系,客观事物的上下、左右、先后等关系,还包括人脑中原有知识之间、原有知识和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 4、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production system)的概念来源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1970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它说明了人们解决问题时的程序。在一个产生式系统中,一个事件系列产生一个活动系列,即条件——活动(C—A)。其中的条件是概括性的,同一个条件可以产生同一类的活动;其次,条件也会涉及到某些内部目的和内部知识。可以说,产生式的条件不仅包括外部刺激还包括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反映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概括性和内在性。 [1]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传媒大学专业介绍(doc 15页)

传媒大学专业介绍(doc 15页)

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代码)拟招 人数 初试科目 (代码) 复试专业课考试 科目(代码) 同等学力考生 加试科目 产业经济学(020205) 01产业系统理论 02文化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 03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04文化产业市场 05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 06娱乐产业发展与管理22(3) ①101政治 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 ③303数学三 ④801西方经济学 01、02方向901 经济学综合; 03、04、05方向 902文化产业管理 与经营; 06方向903娱乐 产业管理运营 01、02方向微观经济学、 高等数学; 03、04、05方向管理学、 文化产业学;06方向管 理学、艺术产业运营学 国际关系(030207) 01国际关系理论 02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 03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交流 04当代国际关系18(3) ①101政治 ②201英、202俄、203日、240 法、241德选一 ③701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 ④802综合考试[国际关系] 904当代国际关系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 系; 世界近现代史

研究方向(代码)人数(代码)科目(代码) 加试科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0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0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0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10(2) ①101政治 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 ③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④803综合考试[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 01方向905马克 思主义与当代社 会思潮; 02方向906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 03方向907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传 播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史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01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02传媒政治 03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20(3) ①101政治 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 ③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④803综合考试[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 01方向908思想 政治教育原理与 方法; 02方向909传媒 政治; 03方向910政治 传播学概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政治学 文艺学(050101) 01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 02文艺学原理与马列文论 03西方文艺理论04审美文化学10(2) ①101政治 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 ③703文艺理论 ④804综合考试[文学] 911文艺美学西方文论史 文艺学基本原理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 01应用语言学 02对外汉语教学 03语言信息处理22(3) ①101政治 ②01方向为201英、202俄、203 日选一;02方向为201英、202 俄、203日、240法、241德选一 ③704语言学理论 01方向912应用 语言学; 02方向913对外 汉语教学; 03方向914自然 01、03方向汉语知识、 文学知识; 02方向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舆论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 第一节:舆论传播的源头 1.研究对象:变动的整体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语言关系所构成的总体模式。 2.研究目的和任务:探讨舆论的各种规律和法则,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法则来改造社会。 3.舆论学是研究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见如何让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 1.民本主义舆论观 源于西周,在春秋时期得到实践和发展,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由如家学派完成。 理论基础:周公的“以德论天”,儒家的“借天为说”。 2.轻言主义舆论观 以法家学派为代表,商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理论基础:法家学派,韩非“因道全法”-----“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第二章:舆论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 第一节: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 一.私人领域的二元伦理 1.个体的“责任伦理” 2.个体的“信念伦理” 二.公共领域的前提与保证 1.公共领域的公民权利保证 2.公共领域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制保障和调节;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机制---宪政 第二节:关于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解析 一.关于社会目标的设定 1.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社会目标---公共管理决策---社会效果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 3.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理性与非理性;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理性--合理,理性---不合理,非理性---合理,非理性---不合理。 二.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 1.专业水平,科学意识:决策过程的程序性和阶段性,决策机构的规范化。 2.利益平衡,轻重缓急:政治,社会经济。 三.舆论作用发挥 1.舆论反馈社会效果的目的与作用 2.前提与保证: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政治透明;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保证是社会监督制度的建立;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适度性。 3.反馈社会效果的规范方法:定性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反馈。 第三章:舆论的三要素 第一节:“舆论”之词解与相关定义 1.舆论的定义: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

舆论学教学大纲

舆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英文) :舆论学/The public opinion 课程编码:Z315321 总学时/总学分:32/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32/2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0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科选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舆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掌握舆论的本质特征、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功能,掌握舆论的客观法则和重要规律以及民意测验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并熟悉其基本技术和方法步骤,以便能够认识社会思潮的激变,洞察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新闻媒体的相关工作及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舆论现象概说(2学时) 教学内容:舆论是一种自在的社会意识;舆论的表现形态;舆论形态的历史考察。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辨识现实社会中的舆论现象,了解舆论与一般 意见和议论的区别,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各阶段的舆论的特点;理解舆论既是一种社会集 合意识又具有客观自在性的特点。 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 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 第二章舆论的要素(2学时) 教学内容:舆论的外部要素;舆论的内部要素。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舆论的内部及外部要素,理解领会舆论各个要 素的内涵及特征。 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 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 第三章舆论的功能(4学时) 教学内容:何谓舆论的功能;舆论功能的表达方式。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舆论的各项功能,理解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发 挥的作用机制。本章难点是舆论对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的影响。 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 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 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非对称性解释;对称性解释;新对称性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 论文摘要:从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的非对称性解释到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从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到拉图尔的新对称性解释,则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的重要转向。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前,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还是默顿的科学社会学,都曾经试图探究科学知识的本性。他们所作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关解释可谓格格不入。前者认为科学知识截然不同于其他人类文化形态,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而后者则坚持对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进行对称性解释。从非对称性解释到对称性解释,这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得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知识的不对称解释 自启蒙运动时起,整个知识体系就被划分为两类,即“纯知识,,( Pure Knowledge)和“不纯知识”(Impure Knowledge) o“纯知识”指不受社会因素影响,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客观知识或实证知识;“不纯知识”则指受社会因素影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主观知识。启蒙运动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将科学知识视为带有某种优越性的特殊知识。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狄德罗(D · Diderot)

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这种思想后来又被迪尔凯姆(E·Durkheim)、曼海姆(K·Mannheim)等学者所推崇和加强,如曼海姆曾经将知识划分为“精密科学”和“社会科学”,所谓精密科学即指自然科学。“知识的二分法”传统由此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解释上的不对称关系,即自然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中的“知识”一词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它仅严格限于社会科学知识,而自然科学知识则享有特权,免于社会学解释。 关于知识的不对称性解释在以后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延续,科学知识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被进一步强调,其区别于其他知识形式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也逐渐被接受。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知识的本性作了系统的解释:科学知识是实证的、客观的,观察独立于理论,观察陈述严格区别于理论陈述,判断知识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应该诉诸于经验事实。可以说,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科学知识本性所作的解释是当时乃至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标准解释,他们的科学合理性理论也被称为“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理论”。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本性作出了如下解释:科学知识是确定无误的。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知识生产时必须遵守某种“科学良知”—某种制度化的关于科学家行为的社会规范,即传统的默顿科学社会学积极鼓吹和倡扬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件的怀疑主义。这四类制度性的规范来自于科学的制度性的目标—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而“知识是经验上被证实的和逻辑上一致的规律的陈述”。在默顿看来,科学的精神气质存在的必然性“不只是因为它们在方法上是有效的,还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答案:A 1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 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顶皮层 D.颞皮层 答案:D 2

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3

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 本人2019级研一传播学学生,上岸半年,又一波的农大考研生的一年结束了,突发奇想回来整理下农大传播学的一些新变化和自己就读半年的一些经验,对于那些想要考农大的同学的问题做一些回答。 2020考研的一些变化:从开学到现在,也接触了一些农大传播学的老师,对于这个学科的性质和一些知识有了更不一样和深刻的理解。也听到很多的信息,希望可以给准备考研的你们一些提醒和动力。根据和老师的闲聊中得知2020会扩招,明年会招12个人,但是还没有出招生简章和保研所占的名额。而且大纲可能也会发生一些改变,但大致内容就是那些,不会有他打的变动,以前复习东西都有涉及,但需要更加扩充。这是农大传播学20年出的大纲 考试科目:725传播学原理 1新闻学(含新闻史、新闻理论) 1.1中国新闻史重要发展时期重要事件和人物重要媒体1.2外国新闻史重要发展时期重要事件和人物重要媒体1.3新闻理论新闻概念经典的新闻学理论当代新闻理论的新进展1.4新闻伦理新闻伦理基本要则和概况新闻伦理的经典理论观点著名的案例 2传播学 传播的概念传播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和对比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经典的传播学理论观点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发展传播学理论与进展乡村传播研究 3舆论学

舆论的概念特征舆论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舆论学基本理论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的功能公共关系发展史公共关系重要理论公共关系研究方法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的概念发展传播学的历史发展传播学重要理论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乡村传播研究的特点乡村传播研究的进展乡村传播研究方法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发展史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重要理论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研究的特点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研究的新进展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研究方法 一、考核科目要求: 了解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以及中国新闻事业活动的特色掌握新闻报道活动的过程,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和主要问题掌握新闻学研究的一般模型、方法和步骤了解传播学的主要概念、术语和相关理论以及发展历程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并具备独立从事传播学研究的能力掌握从传播学视角来审视媒体与社会的关系,能够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发展舆论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舆论发展的规律。掌握用舆论学理论分析社会舆论现象的能力。了解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公共关系活动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合理论观点,并能够联系现实分析问题。了解发展传播学理论内涵与研究状况。了解乡村传播研究的特点,掌握乡村传播研究的方法。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招生 826传播实务科目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本科目的考试,是全日制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专业实务课程考核,本

科学社会学

什么是科学社会学? 19世纪后期,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H.斯宾塞在其《社会学原理》(1876~1896)一书中就将科学列为社会学研究的内容。 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于1919年发表了《作为一种职业的科学》的论文,突出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自主性,论述了科学的社会功能。该文被看作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起点。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提出科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有其独特的价值观的观点,并对科学系统进行了功能分析。 科学社会学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研究。宏观的科学社会学主要研究、探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科学的控制,以及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后果;微观的科学社会学主要研究科学家们知识生产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及科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内部运动规律。具体说,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包括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造成的问题,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与其他社会建制的关系,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要素对科学的影响。②对科学本身的研究。研究构成科学的基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科学的作用、科学的动员和奖励制度4个要素。③对科学界的研究,包括科学共同体、科学界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等。④对科学技术政策研究。 中国大陆社会学的重建自酝酿实施至今已20 年,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科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历近15 年。与家庭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区研究等一些成熟的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发展有所不同,科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前后受到了不同学科的推动、渗透以及挑战。直接从反映学界、学者的动向和成果最为迅捷的相关专业学术刊物入手,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地厘清科学社会学既往的历程,包括其内容特质,当有助于人们明确这一学科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尤其社会学家在其中的任务和作用。 中国社会学自1979 年得以恢复重建之后,从一开始即顺应本土社会的现实需求,重视以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对象的经验研究,如小城镇研究、城市婚姻家庭研究、社会发展指标研究等等,取得了一系列

科学知识社会学

劳丹的“不合理性假定”与科学知识社会学 摘要:迪昂—奎因论题的提出暴露了传统科学哲学的重大缺陷,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出现是传统科学哲学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劳丹理论虽然顺应了科学哲学的发展,但仍有保守性的一面,他用“不合理性假定”试图来规范科学知识社会学,但科学知识社会学根本没有顾及到这条戒令,并显示出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迪昂—奎因论题;科学知识社会学;不合理假定;2+2=4 Abstract: Duhem-Quine’s argument exposed the defects lying i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birth of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 is necessary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Laudan’s theory 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but his theory is conservative. He tried to bind SSK by his irrationality assumption, but he was defeated. On the contrary, SSK shows a good future little by little. Key Words: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uhem-Quine’s argument; irrationality assumption, 2+2=4 20世纪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对社会的巨大影响给社会学家提供了新的任务——研究科学中的社会问题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就了一个新的学科——科学社会学。20世纪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旧的心理发生学的认识论模式被抛弃,认识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呼:科学哲学。 科学社会学想要说明的是诸如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有哪些?科学的经费投入与成果产出情况等问题。后来科学社会学进了一步,它试图根据社会(特别是某些特殊的社会结构)原因来说明为什么某一理论被发现、接收或被拒绝。这样,它研究的主旨和科学哲学一样:“说明科学家对于自然界的信念”。[1]而科学社会学的这种认知转向主要得益于库恩思想的推动。 1. 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哲学背景 库恩之前的科学哲学家走的均是经验主义的路线。在他们看来,科学家对自然信念的取舍完全受经验证据的决定。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理论的优劣取决于哪一个获得了更多的经验证据支持。后来波普指出有限的证据相对于无限的证据总量是零概率,决定理论取舍的是看这个理论是否经受了高证伪度预言的检验。两者虽然意见不一,不过都认为科学家对理论的取舍由经验来决定。但是后来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指出,理论的评价单元应该是整个科学,科学理论是作为一个整体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的;科学家取舍理论时,经验证据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因为“在任何情况下任何陈述都能够被决定是真的,如果我们在系统的其他部分作出足够剧烈的调 整的话。”[2]由于物理学家迪昂早于奎因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因此上述观点后来被科学哲学界称为“迪昂—奎因论题”。[3] 既然经验证据在理论评价中不起决定作用,那么影响科学家取舍自然信念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科学社会学结业论文

默顿对科学社会学学科建制的理论贡献概述 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科学社会学诞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专注于研究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社会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而在其创立之处,作为科学社会学之父的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学科建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以默顿对科学社会学学科建制的理论贡献加以探讨。 关键词:科学社会学;默顿;理论贡献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此给社会生活各方面带动了的巨大变化,我们已经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了。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一批学者开始研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开始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最终以此建立了一门新学科——科学社会学,其中作为“科学社会学之父”的默顿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20世纪30年代,默顿开始从社会学和科学史的视角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概念, 他从科学与其他社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近代科学首先在英格兰制度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开启了当代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对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使科学社会学成为社会学新的分支学科 默顿是科学社会学的创立者,他建立起来的科学社会学成为了社会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这位社会学的研究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默顿的学术兴趣广泛,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各种社会学主题中,只有一个特别的领域——科学社会学持续地吸引着我的兴趣”。[1]他于1938年发表了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之作《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启了科学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2]虽然在当时科学社会学还并不为许多学者所接受,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才被认可,但默顿一直在研究相关理论,始终处于 [1] George Ritzer,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M]. McGw - Hill,2004,109.

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

第五章注意 1、注意的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及其分配 2、普通心理学: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强调注意在模式识别中的信息选择功能,提出注意的信息加工模型。 3、注意的研究简述: (1)冯特(1908):注意是伴随着心理内容清晰领会的状态;意识与视野一样,是以一定阈限为边界的一个有限领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领域,才有被领会的可能。在该领域内有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区域,才会获得最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这个中心区域被称为“注意焦点”。 (2)James(1892):在《心理学教科书》一书中,把注意作为意识的特征之一。(3)近代,谢林顿、埃克尔斯和克里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其都有所阐述。 4、注意模型 有人也把注意模型看作为模式识别模型: 过滤器模型 衰减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 5、过滤器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知觉和通讯》(1958),这部专著的出现,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禁锢了多年的注意问题又重新回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可以将整个神经系统看成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一通道。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模型示意图: 实验验证: 1 刺激呈现是双耳分听(dichotic listening task),即同时呈现,每秒2个数字(每对数字到达双耳的时间相同,前后两对数字之间间隔0.5s),如,左耳=734,右耳=215。任务是,被试自由报告。 2 被试的两种再现刺激的方式(大多数被试先左耳后右耳。) 第一种是(报告单个耳朵所听到的数字):左耳=734,右耳=215;正确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2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简述社会学的特征: (1)整体性:社会学从整体角度考察并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综合性:既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又是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中寻找规律性; (3)经验性: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科学,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础; (4)应用性: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应用设计学知识的主体是最广泛的。2、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①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②解释性功能:是指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③预测性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④规范性功能:是确定预订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订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2)教育功能:①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②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①建立规范;②提供模式;③反馈信息; (4)社会批评功能:①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以及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这种研究我们称之为“社会批评”。②它的目的是通过矛盾的分析,更好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简述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①社会现象的性质;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舆论学(期末)

题型: 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稍作论述)、论述题(陈述+见解,观点要充实,3-5个观点)、材料分析题(舆情热点案例分析) 名词解释 公众:舆论主体是参与舆论活动,对公共事物作出评价、发表意见的人。舆论主体是舆论的发生者、承担者和传播者。在舆论学中,一般把舆论主体称之为“公众”。 公共问题:舆论客体的一部分,公共事务(社会事务,公事)是引发舆论的真正客体,是指关系到多数人生存的公共事业和公共生活秩序的事情,包括私人问题和专业问题。 意见:人們對事物表明若干觀點,闡明其態度的語義手段。意見是輿論的本體,又是輿論存在的基本標誌,它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和闡釋,是輿論人表達意志的主要內容。舆论的存在形式,具有集合性和公开性。 公共性: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与社会关系相关,与社会观念相关。 乌众之合:《乌合之众》为社会学经典名著,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社会模仿:个体在非控制性社会刺激作用下,以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为模本,作出相似行为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模仿包括三种成分:模仿者、被模仿者和模仿内容。 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认知不协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论。其前提是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费斯廷格把"矛盾"和“无矛盾”换为“不协调”和“协调”,并据此对认知现象进行分析。 漏斗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