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1年人教版初中上册语文第一课《春》导学案(含答案)

2021年人教版初中上册语文第一课《春》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课《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并背诵全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预习新知。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A、朗润(rùn) 眨眼(zhá) 窠巢(kē)宛转(zhuǎn)B、酝酿(liàng) 嘹亮(liáo) 混着(hùn) 静默(jìng )C、应和(huò) 黄晕(yùn)披蓑(suō) 胳膊(bo)D、薄烟(bó) 喉咙(lóng) 戴笠(lì) 卖弄(nong)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D )(1)他不禁又沉浸在那个一直_____在脑海里的美丽梦境中.(2)到山里来,找-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_____了山的心灵.(3)我正____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驴____地走过我的旁.A.萦绕贴紧欣赏泰然自若B.环绕贴近观赏悠然自得C.环绕贴近观赏泰然自若D.萦绕贴紧欣赏悠然自得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今年春季的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倍多,抗旱保苗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B.看了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的故事.C.本月底前,北京通州区将正式采用共享自行车“电子围栏”技术,对所有共享自行车进行规范化管理.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A、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代表作《欧游杂记》《背影》等。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运用了拟人段修辞手法,写出来春的新的特点。

C、《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

《春》导学案

《春》导学案

11《春》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②理清思路,培养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3.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名诗词。

【自主学习案】一.朗读指导①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②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③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下来,并说说理由。

2.你最喜欢“春”的哪一幅画面?说说理由。

二.知识链接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春》等;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三.基础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酝酿..鸟巢.蓑.衣嘹.亮应和.薄.烟黄晕.水涨.捉迷藏.2.解释词语酝酿:应和:卖弄:欣欣然:呼朋引伴:宛转:花枝招展:【课堂探究案】【合作研讨·文本探究】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4.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5.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

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请将自己搜集的写春天的诗文写下来。

《春》导学案及答案

《春》导学案及答案

9、《春》导学案班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2、掌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难点: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时安排:2课时一、自主预习1、音形积累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笠()抖擞()笼罩()朗润()落地()烘托()嘹亮()涨起来()宛转()抖擞()薄烟()朗润()捉迷藏()仿佛()稀疏()鸟巢()抚摸()发酵()喉咙()2、词语释义呼朋引伴:;花枝招展:;宛转:;酝酿:;郎润:;嘹亮:;应和:;欣欣然:;3、走进文本和作者《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之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二、合作探究12)3、课文对“春”的描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

(《同步指导》P27)4、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三、拓展延伸仿写句子: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子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四、测评1、请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第1课《春》(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1课《春》(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语句进行批注,分析其表达效果。

3.讨论法: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rùn)酝酿(yùn niàng)卖弄(nòng)喉咙(hóu lóng)应和(hè)嘹亮(liáo)烘托(hōng)静默(mò)风筝(zhēng)抖擞(sǒu)健壮(jiàn)3.解释下列词语。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寂静;没有声音。

抖擞:振作。

健壮:健康强壮。

(二)课堂学习1.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2.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3.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答案:文章围绕“春”依次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春-朱自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春-朱自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春-朱自清》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课题:《春/朱自清》导学目标:1. 了解文章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2. 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内容;3.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4.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1. 作者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字瀚初,号梅花一径。

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

代表作有《春》、《绿》等。

他的散文作品被誉为“朱自清体”,影响深远。

2. 《春》的内容概要《春》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品,描写春天的景色和春天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情感和联想。

全文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展现了春意盎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春天的热爱和感慨之情。

3. 文中的重点内容分析文章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和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的追求。

文章中的“春天来了,大街上落花成雨”、“路上行人不再穿棉袄,有说有笑”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4.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文章主题为春天美好的景象和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

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文章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让人在阅读中不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更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澎湃情感。

5.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春》,学生可以提升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拓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阅读技巧,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

导学问题:1. 你对朱自清这位作家有何了解?他的作品有何特点?2. 你对文章《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何看法?有何感受?3. 你觉得文章中的春天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对你有何启发?4. 通过阅读《春》,你对文学作品有何新的认识?你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义?拓展阅读:1. 朱自清其他作品的阅读;2. 其他关于春天的文学作品的阅读;3. 文学鉴赏和批评理论的学习和探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第1篇】初中语文《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2.难点: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对话进行导入,“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啊”预设回答,同学们喜欢春天,并请同学说明自己喜欢春天的理由。

有一位作家也对春天充满热爱,并且将这热爱融入了一篇文章之中——《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眼中的春是什么样的吧。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前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的明确:盼春、绘春、赞春。

3.师生共同探讨,绘春这一部分描写了春天的哪几部分呢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三)深入研读1.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春草图的2.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习赏析和修辞手法。

明确:(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钻”字,说明了小草的俏皮、顽强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增强了韵律美。

)(2)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小草长势喜人,面积大,顽强生长。

)(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间接描写,用人来衬托小草,表现了小草软绵绵的,易于亲近,十分惬意。

)(四)拓展延伸比赛朗读:朗读文章中描写春草的部分。

(五)小结作业1.教师总结;2.用今天学习的方式预习剩余的段落,并进行记录,下节课共同分享。

《春-朱自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春-朱自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春-朱自清》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春/朱自清》,学生能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情感表达和文学特点,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常熟。

他曾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散文家,代表作品有《绿》、《春》等。

他的作品以清新、含蓄、细腻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二、作品赏析《春》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随笔,描写了作者在春天的一个午后,与妻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情景。

文章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感悟,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三、文学特点1. 清新淡雅:朱自清的散文以清新淡雅著称,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受。

2. 细腻入微:作者对细节的描写非常细腻入微,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碎细节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3. 情感真挚:朱自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对家庭、生活、自然的热爱和感悟贯穿于他的文字之中,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导学问题:1. 作者朱自清的生平经历有哪些?他的文学风格和特点是什么?2. 《春》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3.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有哪些?你最喜欢的一篇是哪一篇?为什么?拓展阅读:1. 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比如《绿》、《背影》等,体会他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

2. 了解一下朱自清的家庭生活和与妻子的感情故事,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情感来源。

导学案总结:通过学习《春/朱自清》,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特点,还深入体会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朱自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受。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次导学,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朱自清的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一、课文背景《春》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在春天的一个下午,看到一株桃树盛开的情景,引发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春》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春》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春》导学案(含答案)主备沙漠海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积累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rùn)涨.起来(zhǎng)嫩.绿(nèn)宛.转(wǎn)应和.(hè)撑.伞(chēng)酝酿.(niàng)窠.巢(kē)蓑.衣(suō)戴笠.(lì)抖擞.(sǒu)黄晕.(yùn)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欣欣然)(2)明亮滋润。

(朗润)(3)本文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是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赶趟儿)(4)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酝酿)(5)密密地开着的花。

(繁花)(6)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呼朋引伴)(7)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宛转)(8)昏黄,不明亮。

(黄晕)(9)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花枝招展)3.导语: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观中学七年级语文科导学案主备人:石靖备课组长审核:石靖督评:学生姓名:
【课题】春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思路结构。

3、能通过品味文章优美语句、语段,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4、
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酝.酿.()()宛转.()黄晕.()鸟巢.()
应和
..()()笼罩.()朗润.()..()()抖擞
烘.托()嘹.亮()蓑.衣()
2、解释下列词语。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吹面不寒杨柳风:
酝酿:
欣欣然:
卖弄:
3、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字
文集,散文集等。

二、自学讨论
(1)自由体验:美美地朗读课文。

这样才能注意到朗读的抑扬顿挫)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本文题目为“春”,实乃一字统领全篇。

开头用“盼望着,盼望着”来春,接下来选取五幅美丽的画面来巧笔春,最后用三个比喻热情地春。

细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