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2)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书社版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书社版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代统一思想文化的产生和特点;2.了解汉初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兴起;3.了解汉代的儒家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4.掌握汉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汉代统一思想文化的产生和特点汉武帝统一后对思想文化的整合,推动各派思想向儒家思想大一统。
全国文化的大一统,是继统一政权取得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必然结果。
汉代的思想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想文化大一统:汉代的统一思想文化,主要以儒家为主,形成了千古不变的中国传统文化。
汉代的儒学成为统治意识形态的标志,儒学逐渐成为统治者所用的理论武器。
汉代百姓虽仍信仰先秦的各种宗教,但仅作为个人的信仰,已经不能影响政治。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大力发展属官制度,大大增加了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力。
3.科举制度的确立:汉武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使文人士大夫成为荣宠可仕的阶层,使得儒家思想更得以传承,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在科举制下,唯有儒家思想的精英才有机会进入朝廷,为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 汉初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兴起汉初的思想文化呈现出诸子百家并存、竞相涌现的局面。
其中,儒家思想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主流思想,其主要原因如下:1.汉初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和交流,使得各种思想得到充分表达和发展。
2.儒家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强调仁爱、爱人心路、师道传承等方面,使得人们更能够体验人性中的美好追求和价值目标。
3.汉初爱国思想的影响:由于长期的战争,人们开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表现出更加关切和思考,儒家思想中的爱国思想说到了众人的心坎上。
3. 汉代的儒家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汉代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1.汉代儒家思想的整合:汉武帝时期,经过整合,把当时各种思想融为一体。
2.《四书》的问世:《四书》是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论,对于后世中国人的思想和紧密程度,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原因: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3.实质: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5.衰落(1)原因:①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2)结果:汉武帝时,被新儒学所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3.内容(1)《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
(2)“天人感应”学说。
既宣扬“君权神授”,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3)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4.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思想:①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②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都是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
1.黄老思想适应了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汉代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
它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2(岳麓版必修三)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目标与结构《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网络结构:※精析与探究:1.概述黄老之学的思想内容,简析黄老之学成为汉初指导思想的原因和作用。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身,一个是治国。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原因:客观上,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主观上,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黄老之学适应了统治者的这一需要。
作用: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实施,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2.分析汉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概述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和影响。
社会原因: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势力和匈奴入侵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为重建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服务。
思想内容: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理论;针对激烈的阶级矛盾,提出人君要仿效天道,施行仁政。
儒学被汉武帝采纳,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巩固与拓展一、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的施政特点。
“萧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的思想B.发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黄老之学思想2.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3.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基础是A.“仁”的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C.“民贵君轻”思想D.“克己复礼”思想4.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是在A.战国B.西汉C.东汉D.宋朝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渊源不包括A.阴阳家的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6.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A.确立儒家的思想统治地位B.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C.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D.打击其他学派的力量7.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根本着眼点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促进儒家文化的发展C.加强对人民的统治D.加强思想的控制二、非选择题:8. 经过战国、秦朝、汉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历史ⅲ岳麓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历史ⅲ岳麓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从容说课】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董仲舒兼纳百家思想,使它成为新儒学,实现了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正统思想。
因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在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教材导语部分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了解黄老之学在汉初成为支配地位的背景,同时深入思考,社会现实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文化是人类发展深层次的胎记。
本课内容简洁,思想深奥。
教学方法上,要增加图文等形象性材料,加深对“黄老之学”与新儒学思想内容的识记与理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影响,从而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识记“黄老之学”,新儒学的主要观点,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
2、通过对黄老之学盛行以及被新儒学产生的原因、条件与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强度,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黄老之学”,新儒学分别盛行于汉初和汉中期,对汉代不同时段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教具准备】1、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2、有关“黄老之学”和新儒学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学时安排】1学时【课前准备】分组收集:1、人物资料:汉武帝和董仲舒。
2、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复习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史导入。
导入二: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1.导入: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原因和意义。
2.讲解:详细讲解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影响,穿插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先秦诸子百家与汉代思想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分析: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针对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现象,结合现实社会,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想多元化与统一的认识。要求:观点独到,分析深入,字数在800字左右。
4.请同学们分组,选择一个汉代思想家,为其制作一份简介,包括生平、主要观点、代表作品等。要求:内容准确,形式美观,字数不限。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思想大一统对后世的影响,并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汉代思想家们的优秀品质。要求:结合实际,具有启发性,字数在800字左右。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结合课堂所学,注重史论结合,体现历史思维。
2.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清晰,符合学术规范。
3.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教师将及时批改反馈。
3.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汉代思想家的思考过程,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站在汉代思想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思考汉代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如如何看待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想多元化与统一等,使历史学习更具现实意义。
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课题研究、讨论等任务,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历史:第3课_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课件2(岳麓版必修三)

3、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 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B
4、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 要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C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 体现了(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创新儒学体系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 老之学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形成 新儒学体系。
创立三纲五常的 伦理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下材料、影响
1)派别:道家学说中两派。“黄”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 学说,二者糅合为“黄老之学”。 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方面:在治国方面主张“无为而无不 为”。
2)影响:①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②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需要;
如何从“无为”到“有为”?
武帝时 国力渐强 不甘无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淘汰黄老
力集权、制地方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练习巩固
1 .史载:“汉初萧 ( 何 ) 曹 ( 参 ) 为相,镇 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 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C
2、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 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 要。 A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从容说课】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董仲舒兼纳百家思想,使它成为新儒学,实现了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正统思想。
因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在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教材导语部分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了解黄老之学在汉初成为支配地位的背景,同时深入思考,社会现实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文化是人类发展深层次的胎记。
本课内容简洁,思想深奥。
教学方法上,要增加图文等形象性材料,加深对“黄老之学”与新儒学思想内容的识记与理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影响,从而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识记“黄老之学”,新儒学的主要观点,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
2、通过对黄老之学盛行以及被新儒学产生的原因、条件与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强度,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黄老之学”,新儒学分别盛行于汉初和汉中期,对汉代不同时段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教具准备】1、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2、有关“黄老之学”和新儒学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学时安排】1学时【课前准备】分组收集:1、人物资料:汉武帝和董仲舒。
2、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复习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史导入。
导入二: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的创立者是谁?有哪些主要观点?后来还有哪些主要代表?他们怎样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生:春秋时期的孔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4.分析汉代思想大一统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如选官制度、教育制度等,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大一统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是什么?
2.强调汉代思想大一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学生认识历史、理解社会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相关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短文,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短文需包括以下内容:
3.分层教学,关注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4.强化史料实证,培养证据意识:引用丰富多样的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炼信息,培养学生对历史证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5.突破重难点,注重方法指导: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启发式、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a.《中国古代思想史》;
b.《汉代儒学及其历史影响》;
c.《汉武帝传》。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4.家长辅助作业旨在增进亲子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题目
第 3 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拟 课时 第 课时
明确目标 1.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
观点对儒学上升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
的关系。
2.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董仲舒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
4.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中国政治史 上和思想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 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的传 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5.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的比较。 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取得主流地位,主要是增加 了“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 名分符合了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而先秦儒学宣扬“仁”“礼” “仁政”和“民本”,在当时也符合政治的需要。新儒学承认现 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承认皇帝凌驾于臣民之上的专 制地位,并从理论上阐述这种合理性。这是儒学从先秦的民间 学说到汉代以后墨迹为官方学说的原因。 巩固小结: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 实行轻徭薄赋。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 受到重视。黄老之学一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随着汉政权的 逐渐巩固,在思想领域,儒家逐渐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董 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自从汉 武帝确定“独尊儒术”后,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便成为两千多 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因材施教: 本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用分进合 击的办法来学好本节。教学过程中多通过设计问题,用质疑解疑的方式,将本
行仁政。 评价:1)天人感应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他有碍于人们
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2)在思想上观念上肯定专制集权体制的 合理性,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更有利于从政治和精 神上控制百姓,因此也为以后历代统治者所接受和利用;3)同 时“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渡膨胀的目的,要求统治 者实行“仁政”,也有其进步作用。
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 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 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 限田、薄敛、省役。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这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 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 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的大一统思想的确立。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学内容设计
师生活动设 计
第 3 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战国至秦朝的思想领域的变迁。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流而与民更始”。黄老之学将老子的“道”进行改造,把它看成
客观存在的规律,又指出社会生活中也有客观规律。主张以法
治国,赏罚分明,言出必行,也主张用战争来完成国家统一,
“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
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
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息。
2.新儒学的评价 1)中国的“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两千多年高度集权的 专制主义、中央政体大体上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 文化圈”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3)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为中国正 统思想,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有 限制与遏制的消极作用;但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 的重视,又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3.“天人感应”的含义及其评价 “天人感应”的含义有二层:一是人君受命于天,代表天 进行统治,人们应当听命于君主的统治。二是人君如无道,天 会隆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意来统治,实
(2)汉初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 经济凋敞,“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 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 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出现了“文景 之治”。 (3)黄老之学的作用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汉初的“无为”为汉武 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3.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原因。 (1)汉初的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候 王的权力膨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在政治上 造成声威震主之势。同时,黄老无为而治,造成政治上的宽松, 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2)随着经济 发展,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已不安于“休养生息”, “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他们必然要求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扩充军事力量,意欲向外发展,于是,强调以“贵清静”而达 到“民自定”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3)新儒 家学说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形势需要,因而 受到汉武帝的青睐,这在客观上也促生产黄老之学由盛转衰, 最后让位于为汉武帝“有为”政治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揉合到 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统一”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 应的儒家道德观点。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
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 的
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2.黄老之学
(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其特征:“黄”指黄帝的学说,“老”
指老子的学说。内容包括: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汉初
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
民少干扰,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顺
4)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董 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 一套 “三纲”“五常”核心理论,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 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 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 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 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