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 (1)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word教案1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word教案1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帷幕(wéi)屋脊(jī)翘起(qiào) 翘首以盼(qiáo)B.埋怨(mán) 接榫(shǔn)厦门(xià) 高楼大厦(xià)C.点缀(zhuì) 辍学(chuò)角色(jiǎo) 凤毛麟角(jiǎo)D.穹窿(qiónɡ) 哺育(bǔ)门槛(kǎn) 直栏横槛(jiàn)答案 D解析A项,“脊”读“jǐ”;B项,“榫”读“sǔn”,“高楼大厦”的“厦”读“shà”;C 项,“角色”的“角”读“jué”。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2)考古学家所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上形成了。

(3)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一致认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严重了世界和平。

(4)针对这个反腐倡廉的报告,纪检书记说,鲁迅先生那副著名的对联,请允许我大胆地一下,叫“舒眉傲对贪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津津乐道挖掘妨碍篡改B.喜闻乐见发掘妨害窜改C.津津乐道挖掘妨害篡改D.喜闻乐见发掘妨碍窜改答案 D解析“喜闻乐见”包含两个方面,既有看到的,又有听到的。

“津津乐道”包含一个方面,只指“说”的方面。

“发掘”指挖掘地下的东西,对象具体。

“挖掘”指找出深藏的东西,对象可具体亦可抽象。

“妨碍”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妨害”是有害于。

“窜改”是改动。

“篡改”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特征;2.明确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和装饰的特点;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3.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4.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特点;5.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20分钟)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古代城市的建设和防御工事,以及现代建筑的发展。

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包括建筑造型的平衡与和谐、飞檐翘角的独特形式、建筑的庭院布局和格局等。

3.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包括木结构和石结构,以及斗拱、揭山、拼花等特殊结构形式。

4.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特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特点,如木材、砖瓦、青石等,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为了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殊选择。

5.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包括彩画、雕刻、琉璃瓦等精美的艺术装饰手法。

三、展示与讨论(15分钟)1.学生自由展示他们在互联网上找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2.学生就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逐条归纳学生讨论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的其他特点,总结形成学生的思维导图或简洁叙述。

五、拓展延伸(15分钟)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或社区中继续观察和记录中国传统建筑,以及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古代建筑图片。

2. 视频素材: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建筑的美。

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材质、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介绍故宫、寺庙、园林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典型实例的识别能力。

3.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2.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中国古代建筑图片、资料等,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有哪些特点?它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PPT,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如宫殿、寺庙、园林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建筑的特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6.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

7.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价值。

8. 课堂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参与度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评价对方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合作、讨论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

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学会阅读自然科学类小论文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作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借助思维导图快速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难点分析本文简洁明晰生动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建筑术语的问题。

根据单元导读,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展示):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了解作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二、研讨方法这类自然科学类小论文我们常在试卷中的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里遇到。

每每听到同学抱怨不喜欢,看不懂,读不进去。

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捕捉到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下面请同学谈谈自己有什么办法。

三、思维导图1、大家总结得很有实用性,思维也很活跃。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大家总结了刚才说的方法之上的。

就是思维导图。

(课件展示思维导图1)下面是第1、2段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75个字。

2、下面是整个文章的的思维导图,(课件展示思维导图2).这里老师留下了四个空,请大家锁定位置,快速阅读,填空作答。

A.平面布置,通过第五段第一句我们能够确定答案,后面文字都是对它的解析,那中国建筑的平面是如何布置的那?建筑群,“一所房子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

我们可以称它为建筑群。

比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这几个名词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接触过。

出示《林黛玉进贾府》课文。

平面布置还讲究左右对称。

出示图片。

房屋朝南。

采光、冬季避风、取暖。

④庭院砖石墁地。

文中称他为“户外起居室”。

起居室是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的空间,同理屋内起居室就是客厅。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四)教学任务三: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作比较引用) (7)、颜色的选择——朱红 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 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 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举例子作比较) (8)、部件的装饰作用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 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子) (9)、建筑材料的装饰 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 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作诠释) 学做思二:探讨中国建筑的 1、 导学: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由整体到局部 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2、 导思:理出层次和结构 3、 导做:总结文章结构。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课题名称 三维目标
重点目标 导入示标
中国建筑的特征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 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 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 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 难点目标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 其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 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 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 《中国建筑的特征》 , 从中我们一定能得 出答案 学做思一:初读课文 1、导学: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 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3-13: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4-19: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2、导思: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 建筑作总结 3、导做:探究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1)、个体建筑构成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 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 (2)、群体建筑构成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 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举例子打比方) (3)、结构方法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 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举例子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4)、斗拱 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 块”, 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它不但可 “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 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举例子 摹状貌 下定义) (5)、举折、举架 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下定 义 摹状貌) (6)、屋顶的装饰作用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