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力工业能源效率分析的论文

合集下载

工业能源生产情况汇报范文

工业能源生产情况汇报范文

工业能源生产情况汇报范文
近年来,我国工业能源生产情况呈现出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通过全
面加强能源生产管理和技术创新,我国工业能源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首先,我国工业能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能
源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能源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各类能源生产企业纷纷投入生产,形成了一定的产能规模,为满足国内工业发展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我国工业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工业能源
生产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和优化,清洁能源比重不断提高,传统能源占比逐渐减少,能源生产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再次,我国工业能源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推动,我国工业能源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我国工业能源生产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在环保政策的引导下,工业能源
生产企业加大了环保投入,推动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有效减少了能源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最后,我国工业能源生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
国工业能源生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总的来看,我国工业能源生产情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力度,推动工业能源生产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能源生产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摘要:“十一五”规划中不仅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并对主要耗能产品和耗能设备也制定了明确的目标。

为确保“十一五”目标的实现,一场“节能减排”风暴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掀起。

将依据能源消费与经济开展的规律,通过比拟中国与兴旺国家的能源消费弹性。

能源消费强度以及单位产品能耗三个指标对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并针对中国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能源效率;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单位产品能耗1 引言及文献综述1.1 中国能源消费市场的现状中国能源的特点是总量比拟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

随着经济的开展,这些问题已经日益突出。

我国的能源供求缺口较大,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从1991年的小量出口到xx年进口需求量的11.35%。

其中能源的进口以石油为主。

中国的能源消费根本形成以煤为根底、多元开展的能源消费结构。

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小幅上升。

1.2 文献综述现阶段关于我国能源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影响能源效率的各个因素的分析。

HangandTh(xx)分析了中国在1985年和xx年之间撤销能源价格管制引起的能源价格变化对总能源效率和煤、石油、电力这三类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发现在1995年之前各类能源的高价格会导致总能源效率的显著提高,但1995年之后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已经弱于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Fan(xx)研究了1992年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对能源效率改良的影响。

认为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对1993年之后的能源效率改良有着显著的影响。

Moore(xx)将能源部赞助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

蒋金荷(xx)比拟了中国的能源效率与先进能源效率水平国家的差距,并分析了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并提出提高能源效率的主要策略。

我国电气化水平和能源效率关系分析

我国电气化水平和能源效率关系分析

篙篓 毫
2 0 5 0

能 占终 端能源 消费 的 比重增加 了 1 . 百分 点 。 1 5个 图 1 明 了我 国能 源效率 的提 高 和发 电用 能 占 说
重这 3个 指标 , 中 , 均用 电量 指标 由于各个 国家 其 人 地理位置 、 资源环境 以及 经济结 构的不 同而呈 现较大
b s d o e r t f c e c mp o e e t a e n g ne ai e i n y i r v m n . ng i
解 法
Ke wo d :lcr c t n e e id x; e eg p o o- y r s ee t f ai lv l n e i i o n ry rp r
比提 高 、 电能 占终 端 能源 消费 的提 高是 同步 的 , 们 它 之 间 的具 体 内在关 系将 在 下文展 开讨 论 。
的差异 。 电用 能 占一次能源 比重 和电能 占终端 能源 发
消费 比重反 映 了电能在 整个 能源系统 中的地 位 . 国 是 际上常用的 电气化指标 。能源效率用单位 能源消耗创
t n; e e g f c e c i o n r y e in y;f co e o o i o t o i a tr d c mp st n meh d i
当今世 界各 国电气化水平不 断提高 , 电气 化水 而
平的提高有 利于提高能 源效 率降低 能源消耗 。 因素分 解法 广泛应用 于能源环境研 究领域 , 该方法 直接将 能 源效 率变化分解 , 而能够 对能源效 率变 化的 因素进 从 行 定量 分析 , 无论 在 国外还 是 国 内 , 因素 分解 法都 是 分析 能源效率 的主要工具 。 文用 因素分解的方 法简 本 单 分析了 电气化水 平和能 源效率之 间的关系 。

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

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

多是省际间数据的分析比较 ,对于具体行业 的绩效究分
析较少 。鉴 于这种 情况 , 利用 D A模 型 , E 结合 20 - 2 0 05 07
年 的统计 数据 , 对全 国 3 个 工业 行 业 的能耗 绩效 进行 了 9
对 比分析 。
二、 数据 包络分析简述
D A ̄据包络分析) E( 是一种非参数 的效率评价方法 ,
s. . t j j 0x o X ≤ j ∑ j j j Y ≥Y O ( ≥0 j l2 … ,) J , , , n =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因此 , 我国学者对如何衡量能源绩 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D AD tE vl m mA a s , E (a ne p e nl i 即 a o ys
吴开 (9 4 , 海人 , 海理 工大学管理 学院副教 授 , 士生导 师。研 究方向 : 15 一)上 上 硕 区域经 济学。
第 21年第 1 00 期 ( 第 31 ) 总 4期
商 业 I J S NGY 经 济 HA E JNG I
N .,O0 o 2 l 1
T tl . 1 oa No3 4
[ 编号 】 10- 0321)100— 2 文章 09 64(000—050
我 国工业 行业能源效率 的实证研究
的角 度描述 了 中国能效 问题 的现 状 。杨红 亮 、 丹 ( 0) 史 2 8 0
为 了能用 软件 求 解这 个线 性 规划 模 型 ,需要 对上 式
把所评 价 的标 准决策单 元 了比较研究 。他们从比较 国内各地区之间能效利用差别 进 行变形 。通过 引入松 弛变 量 ,
的投入调整为 1这样上式可以重新表述为: ,

个 或者 多个 最有 效率 的行 业作 为 比较 的标 杆, 他行业 其

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

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

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费也在持续增长。

然而,中国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着能源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导致了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研究中国能源效率问题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效率是指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能源消耗的比率。

一般来说,能源效率越高,意味着相同的能源消耗可以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生产效率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能源效率问题。

一、能源使用效率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转换效率不高。

以电力行业为例,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电力生产所需的能源在一次能源转换过程中存在着30%左右的损失。

这主要是因为电力生产设备老化、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导致的。

2、能源消耗强度大。

由于中国产业结构偏重,加上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导致能源消耗强度较高。

例如,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3倍。

3、能耗低的高端产品少。

中国制造业以低端加工为主,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品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较低。

二、能源生产效率除了能源使用效率外,能源生产效率也是影响中国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能源生产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采掘、转换和加工过程中的浪费。

由于中国能源采掘、转换和加工技术水平落后,加上管理不善,导致能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2、产能过剩。

由于盲目扩大产能和重复建设,中国能源产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例如,中国煤炭产能过剩达到5亿吨以上,这导致了煤炭生产效率的下降。

针对中国能源效率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首先,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广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和能源消耗强度。

其次,需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产业的比重。

此外,还需要加强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我国工业能源效率及提升对策

我国工业能源效率及提升对策

二 、我 国 工 业 能源 效 率 分 析
首先 , 笔者计算 了1 9 7 8 —2 01 2 年 全 国 单 位 能 耗 创 造 的
2 0 1 1 年, 我 国一 次能 源消费 量2 6. 1 亿 吨油 当量 , 占全 球 的 ( 一) 全 国整 体 球 的4 9 . 4 %, 远超 过排 在第 二位美 国1 3 . 5 %的份额 。在 消耗大 GDP、 1 9 9 4 -2 0 1 1 年 工业 单 位 能耗 创 造 的 工业 增 加 值 以及 9 9 5 -2 0 1 1 年工 业 能源 消 费弹 性 系数 。结 果 显示 , 从 整 体走 量 资 源 能源 的 同 时 , 我 国却 没有 贡献 出与 资源 消耗 成 比例 的 1 产 出规模 , 2 0 1 1 年我 国GDP占全 球 的 比重 为 1 0 . 5 %, 而 同期美 势看 , 全 国能源 效率 明显提 升 , 单位 能耗创 造 的G DP 从1 9 7 8 年 国GDP占全球 的 比重 高 达2 1 . 4 %。从 工 业来 看 , 近些 年 工业 的6 3 7 . 9 元/ 吨 标准 煤增 加 到2 0 1 2 年 的2 4 4 5 . 7 元/吨标 准煤 , 能 源消 耗 占我 国能 源 消耗 总 量始 终 保 持 在7 0 %以上 , 但 是 工 年均 增 速 为 4 %, 而 工 业 单位 能 耗 创 造 的 增加 值 从 1 9 9 4 年 的 业增 加 值 占全 国GDP的 比重则 仅 为4 0 %左 右 , 对 经济 增 长 贡 1 1 0 3 . 9 元/吨标准 煤增加 到2 0 1 1 年 的2 3 2 2. 4 元/ 吨标 准煤 , 年 献 率在 4 5 %左 右 。放 眼全 球 , 我 国工 业 占全 球 工 业总 产 出的 均增 速 为4 . 5 %, 比 同期 单 位 能耗创 造 GDP的增速 高 1 . 1 个 百 比重 却不 到2 0 %, 工业 能源利 用效 率不高 问题 凸显 。

电力行业的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

电力行业的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

电力行业的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作为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电力行业的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和经济问题。

一、电力行业能源效率的重要性能源效率是指在特定服务或产品需求条件下,实现所需能源供应的最少用能量。

在电力行业中,提高能源效率意味着用更少的能源产生更多的电力,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同时,提高能源效率还可以提升电力行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挑战1. 技术落后和能耗高:部分电力行业的设备和技术仍然落后于现代化标准,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2. 传输损耗与浪费:电力传输过程中存在电阻、电缆散热等因素导致能量损耗,同时供电网络的潜在浪费也是节能减排的难题之一。

3. 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占比较高:部分地区依然以煤炭等传统能源作为主要的发电源,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

三、提高电力行业能源效率的措施为了解决电力行业的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提高电力行业的能源效率。

1. 推进技术创新,促进高效发电技术的应用:发展新能源技术、提高火电、水电、核电等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 强化电网建设和管理:加强电网规模扩建,完善输电设备和电网结构,在输电过程中减少电能损耗。

3. 加强电力节能监管和政策引导:制定并落实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政策、激励计划和标准,鼓励企业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推广智能电网和分布式电力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建立智能电网系统,实现供需匹配,提高电力行业的能源利用和供应效率。

5. 加强能源管理和节电意识:鼓励电力行业企业加强能源管理,建立科学的能源消耗评估和监测机制,培养员工的节电意识和消耗意识。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一直是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随着全球能源紧缺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加剧,中国需要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稳定。

为了评估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分析。

他们通过诊断各种能源资源的使用,分析能源系统中的不同环节、燃料类型、地理位置和使用技术,以及政策和规划方面的限制,来评估中国的能源效率。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2005年到2017年,中国的单位能源消耗综合指数下降了26.4%,并把能源消耗结构的煤比重稍微降低了一点。

此外,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了前列,推动使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在风电和太阳能方面的投资和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中国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要高于农村地区。

这是因为城市地区的能源利用方式更加创新,可以通过大规模改变能源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方式来实现更大的能源效率,而农村地区相对比较困难。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更具体的政策,如能源混合使用和取暖问题的解决,来提高农村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的工业生产方式也需要更多的改进。

由于中国的工厂通常采用陈旧的能源技术,因此其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将工业生产方式调整为更可持续的方法,这可能包括鼓励企业使用更高效和更清洁的技术、建立闲置土地和乡村地区的新型农业,以及推广能源智能监控系统等。

总之,评估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并不容易,需要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包括制度性限制、技术进步、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借鉴国际经验,以促进能源在中国的可持续开发。

最后,中国应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在能源利用方面,平衡地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电力工业能源效率分析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力工业能源节能
论文摘要:文章从我国电力工业供需状况入手,分析了我国电力行业的能源消费状况,着重比较了我国电力工业能源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分析了原因。

节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将节能降耗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电力行业既是能源供应的行业,也是能源消费的大户,在节能降耗工作中大有可为。

一、我国电力供需概况
我国的电力工业主要以火电和水电组成,其余为核电和风力发电等。

2006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亿千瓦,同比增长%。

其中,火电设备容量为48405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设备总容量的%,同比增长%;水电设备容量为12857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设备总容量的%,同比增长%;核电设备容量为785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设备总容量的%,同比增长%。

2006年12月4日华电邹县电厂7号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亿千瓦。

2006年全年基建新投产装机10117万千瓦,共投产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70台,总容量4341万千瓦,占当年投产总量的%。

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风电设备容量还不到100万千瓦,但2006年新增风电设备装机容量就突破90万千瓦,年底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87万千瓦,同比增长%,是中国风电史上之最。

“十五”以来,我国经济逐步步入高速增长时期,经济结构“重型化”趋势更加突出,对电力的需求也就更加高涨,造成近几年全国发供电量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全社会用电量已经从2000年的13466亿千瓦时增长到2006年的2824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高于“十五”期间增长率%,更远高于“九五”时期的%。

二、我国发电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电力行业是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

无论电源和电网,在建设和生产运营中都需要占用和消费大量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环境容量以及煤炭、石油、燃气等各类能源。

中国发电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目前煤炭在火力发电能源构成中占95%以上。

2005年全国发电用煤约亿吨,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8%左右,占全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基本维持在18%左右。

2006年我国电煤供热机组和燃煤机组用煤占全国煤炭总量的52%,即煤炭产量的一半用于发电。

中国发电燃油消费量已由1980年的1600万吨下降到1995年的1000万吨左右,1995年-2002年期间,除1997年发电燃油量回升到1600万吨以外,其他年份均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

“十五”后期,由于电力短缺,一些小型燃油机组投入运行,致使2004年发电燃油量回升到近1400万吨。

1980年中国发电燃气消费量仅21亿立方米,1990年增加到近97亿立方米,10年间年平均增长16%。

2000年-2005年发电燃气量继续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2005年消费量为450亿立方米。

三、我国电力工业能源效率国际比较及原因分析
能源技术效率(又称能源系统效率)是指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利用过程中得到的有效能与实际输出能之间的比例。

一般包括能源生产和中间环节效率及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电力工业是完成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转换的主要工业部门,在占用的能源中,包括能源转换和自身消耗两个方面。

在发电过程除燃料能源转换及设备效率之外,还需要消耗相应的
供油、供水、供气、照明、维护检修等辅助生产用能。

衡量电力行业能源效率和经济运行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供电标准煤耗和输电线路损失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部门投入巨额资金对火电厂燃煤系统、控制系统等进行了大量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改造,提高了机组技术水平,降低了供电煤耗,火电效率得到明显改善。

全国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从1980年的448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到2000年的392克标准煤/千瓦时,又下降到2006年的366克标准煤/千瓦时,同比降低4克/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950万吨标准煤。

火力发电线路损失率由1980年的%下降到2005年的%。

2006年电网线路损失率比上年减少个百分点,降为%。

虽然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工作成就明显,但由于中国火电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平均供电煤耗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005年中国平均供电煤耗370克标准煤/千瓦时,约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50克标准煤~60克标准煤/千瓦时。

也就是说,按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一年发电多耗标准煤亿吨。

国内不同参数和容量的火力发电机组的平均发电煤耗也相差150克标准煤/千瓦时~220克标准煤/千瓦时。

另外,煤耗下降的速度也很慢,原计划1990年-2000年10年间平均煤耗下降50克标准煤/千瓦时,但实际只下降了35克标准煤/千瓦时。

输电线损率比国际先进电力公司高~个百分点,相当于一年多损耗电量350亿千瓦时,大体相当于我国中部地区一个省一年的用电量。

初步分析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1.结构不合理。

目前燃煤机组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0%以上,燃煤发电比例在世界上最高,使得整体能效偏低。

发电量中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比重较低,而且近年来总量增加,比重下降,2006年为%,比1983年的%降低个百分点。

供热机组的容量比例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比较低,2004年我国60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中,供热机组装机总量为万千瓦,占火电机组总容量的%,比重远低于供热系统先进国家。

2.大机组的比重过小。

我国电力发展的增量部分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上讲大机组的比重偏小。

2005年全国6000千瓦级以上的火电机组6963台,总容量为42373万千瓦,平均机组容量为万千瓦,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总容量47%。

发电设备技术参数相对落后,超临界机组只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而美国、日本、俄罗斯已占50%以上。

全国火电机组中,亚临界及以上参数机组占%,高压、超高压参数机组占%,中、低压参数机组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比例过低,仅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大型循环流化床(cfbc)等洁净煤技术仍在发展过程中,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及设备水平尚需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3.电网的网架结构比较薄弱。

长距离的输电线路不足,变电站的站点布局不合理,受端网不完善。

配电网供电距离长,主干线导线截面细,高损耗变压器在部分地区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部分电网的无功补偿设备的容量和调节能力不足,用户端无功补偿欠缺,功率因数降低,供电能力和电压质量受到影响,线路损耗加大。

目前,线损考核受电量是终端用户的抄见电量,如考虑工业大用户和趸售供电区域的情况,到用电设备的实际损耗率会更大一些。

4.电力需求侧管理,还有巨大的潜力。

当前侧重于对用电需求进行削峰填谷,应对电力紧缺局面,要不断提高电能利用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四、政策建议
1.优化电源结构。

加大关停小火电力度,确保“上大压小”任务的完成;大力发展水电,适度发展风电;积极发展核电,使其成为能源重要组成,力争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占总发电量的%。

2.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煤炭开发与利用的道路。

把发展超临界、超超临界等大容量、高效、低污染煤炭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以满足电力快速增长的需求。

3.加快电网改造,优化电网运行管理,特别是完善配电网,进一步降低输变电损耗。

4.强化需求侧管理,引导用电大户使用节能产品,提高电能使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

5.提高电力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

6.积极利用西电,减轻东部环保压力,促进东西部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华清等.中国能源环境发展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国电力年鉴[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中国电力年鉴[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