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中期江南地区化肥使用状况之考察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B. 内容
C. 影响
D. 启示
17.下图为某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他记录的是
A. 官渡之战
B. 长平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巨鹿之战
18.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 注重农业生产
B. 重视以德化民
C. 关注民主与法治
点睛:“北京人”是解题的关键.这里需要掌握各种原始居民的显著特点.据所学,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会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进入旧石器时代;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有了原始农业.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耒耜等垦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会制作彩陶,居住半地穴是房屋.
D. 提倡勤俭节约
19.“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这段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A. 通印度B. 通南洋C. 通西域D. 通非洲
20.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 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皇帝一开始
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武帝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2.《小雅•黄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中写道“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以粟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原始居民是
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半坡人D. 河姆渡人
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

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粮食文化知识题库目录一、粮食起源文化 (1)二、粮食农耕文化 (6)三、粮食加工文化 (11)四、粮食仓储文化 (16)五、粮食物流文化 (22)六、粮食购销文化 (27)七、粮食饮食文化 (33)八、粮食人文典故 (39)粮食起源文化一、综述1.人类最早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答:人类最早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就是谋取食物。
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主要是以狩猎、捕捞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块根、嫩茎叶、种子、果实等方式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现成的食物而生活。
2.中华民族粮食文化萌发在哪个时代?距今约有多少年?答:中华民族粮食文化萌发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八九千年。
3.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是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主要的两种说法分别是什么?答:一种是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4.战国时,贵族们食用的粮食主要是什么?黄河流域广大人民主要食用并在市场上流转的粮食是什么?答:前者是麦稻,后者是粟。
5.西汉张骞开拓了“丝绸之路”,将哪些西方作物传入中国?答:芝麻、苜蓿、石榴、葡萄等。
6.我国旱粮种类很多,主要有哪些?答:玉米、高粱、谷子、糜子、大麦、燕麦、荞麦、豌豆、蚕豆、绿豆等。
二、稻谷7.稻起源于哪里?答:中国和印度。
8.中国水稻有多少年的栽培历史?答:6900多年的栽培历史。
9.全球有哪三个水稻系统?三个系统分别包括哪些国家?答:中国系统,包括朝鲜半岛及日本;南亚系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东南亚系统,包括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及澳洲。
10.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而来的,我国栽培水稻的演变是怎样一个过程?答:我国栽培水稻的演变过程是由原始的野生稻经过人为的栽培、改良,逐步演变为中熟、早熟品种。
11.我国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是哪里?答:长江中下游地区。
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也是稻作文化的源头之一。
12.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稻谷,这些稻谷有多少年的历史?答:这些稻谷已有6700~6900年的历史。
我国70年代引进13套大化肥装置的由来及现状

我国70年代引进13套大化肥装置的由来及现状我国20世纪70年代引进13套大化肥装置的由来及现状说起我国的化肥工业,就不能不提到我国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正是这些装置引领了中国的化肥特别是氮肥行业逐渐与世界接轨,逐渐步入了大型化、低能耗的发展道路,下面笔者就其背景及现状为您进行解读。
1、背景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由周恩来总理领导,国务院业务组直接筹划和组织,中国对外经济工作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掀起了自50年代从苏联、东欧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装备之后,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高潮。
这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解决中国“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促进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建立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以至对后来的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率先开拓的作用。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26个,包括:化学纤维4套,即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四川维尼纶厂、天津石油化纤厂;石化3套,1套是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现为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的30万吨乙烯,l套是吉林石化公司的11.5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另1套是北京化工二厂的氯乙烯设备;大化肥13套,具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分别建在河北的沧州(沧州化肥厂)、辽宁的辽河(辽河化肥厂)、黑龙江的大庆(大庆化肥厂)、江苏的南京(栖霞山化肥厂)、安徽的安庆(安庆化肥厂)、山东的淄博(齐鲁第二化肥厂)、湖北的宜昌(湖北化肥厂)、湖南的洞庭(洞庭化肥厂)、广东的广州(广州化肥厂)、四川的成都(四川化工厂)。
沪州(沪州天然气化工厂)、贵州的赤水河(赤水河大然气化肥厂)、云南的水富(云南天然气化工厂);烷基苯项目1套(南京烷基苯厂);大型电站3套,分别建在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内蒙古赤峰元宝山;钢铁项目2套,1套是武钢的一米七轧机,1套是南京钢铁公司的氯化球团。
初一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试题

初一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江南为之盛国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请回答:(1)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2)江南经济迅速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答案】(1)江南经济发展繁荣(2)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统治者重视。
(3)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1)此问考查的是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材料分析题,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
要理解题意,紧密结合材料。
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出提示的关键词。
“江南为之国盛,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说明江南经济很繁荣,农业丰收、生产的丝绵发达,可以供天下使用。
(2)此问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属于基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
结合课本经济重心的南移,学生可以答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统治者重视。
(3)此问是此问是总结性能力题,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总结,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及其表达能力。
这种类型的题,可提示学生按照前面问题答案来答。
通过对前面一、二问比较,学生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繁荣,超过了北方。
可见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______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
中国化肥发展史

中国化肥发展史一、引言中国化肥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起步、发展和成熟阶段。
本文将从中国化肥的起源开始,梳理出中国化肥发展的历程,以及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起源与初期发展中国化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有机肥料已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农业需求。
因此,中国开始探索化学肥料的制造和应用。
最初,中国引进了一些化肥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始了化肥厂的建设。
随着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中国逐渐掌握了化肥生产的核心技术。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生产化肥,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三、迅速发展与技术进步上世纪70年代,中国化肥产业迅速发展,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加。
中国化肥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肥料选择。
此时,中国化肥的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开始向国际市场输出。
在技术方面,中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化肥生产技术,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中国化肥产业在生产工艺、设备改进和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化肥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四、改革开放与市场竞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化肥产业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市场逐渐开放,国外化肥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竞争。
在这种竞争的压力下,中国化肥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加快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步伐。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化肥企业开始注重产品质量和环保要求。
他们积极引进和研发环保型化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中国化肥企业还加大了研发投入,开发了一系列高效、特种化肥产品。
五、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化肥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中国化肥产业逐渐向绿色化肥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中国化肥企业致力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更加安全、环保的肥料产品。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化肥企业开始推行循环经济,利用废弃物资源生产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产生史

五、化学肥料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化学肥料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已位居世界之首, 肥料品种也不断更新。但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化学肥料养分供应速度快,损失严重,导致肥料 利用率较低。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仅 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5%~20%,钾肥利用率 也不超过65%;化学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氮肥多,磷肥、 钾肥较少,中量元素肥料及微量元素肥料则更少,从而影响 肥料的增产效果;肥料的施用方法不当,浪费现象严重;化 学肥料的生产、销售、供应不稳定,涉及部门多,协调性差 等,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Wöhler,18001882)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按当时化学 界流行的“活力论”观点,尿素等有机物中含有某种生命
力,是不可能人工合成的。维勒的研究打破了无机物与有
机物之间的绝对界限。但当时人们尚未认识到尿素的肥料
用途。直到50多年后,合成尿素才作为化肥投放市场。
❖ 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检测到的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已有大半的地区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 的上限225千克/公顷。
与过量施肥伴生的就是盲目施肥、滥施肥,这无疑导 致了化肥利用率低,中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远低于西 方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河南省农业厅一项调查表明, 该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 在800多个调查点中,50%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因过量用 氮而超标。该院预测,至2015年,中国除江西、山西之外 的中部和东南部省份,均将因为过量用氮而成为地下水硝 酸盐含量超标的潜在高风险区。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和化肥施用量的逐渐增加,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已引起人 们的高度重视。
李比希(J.von Liebig)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1.[2024届·吉林·模拟考试]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
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
”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2.[2024届·河南·模拟考试]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
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顺、朱熹等从祀孔庙。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3.[2024届·广西·模拟考试]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
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
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
据此可推断(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4.[2024届·贵州·模拟考试]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古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
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椎税算又增四员。
曹官之外,更益司理。
”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A.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地方事务日益繁杂C.官僚体系庞大臃肿D.行政官员相互制约5.[2024届·安徽·模拟考试]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
肥料简史

化肥发展简史1840年,德国科学家李比希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了腐质营养学说,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
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为化肥工业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1843年,第一种化学肥料——过磷酸钙在英国诞生.1861年,德国首次开采钾盐矿。
1907年,意大利生产了石灰氮。
在近一个半世纪中,全世界已生产和使用了数十种含有单一或两种以上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化肥,为世界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使用化肥的历史始于1901年,台湾省从日本引进了肥田粉(硫酸铵即氮肥)用在甘蔗田里,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就世界范围讲,德国的“哈伯——博施”开发的合成氨工艺于1913年实现工业化后,氮肥工业进入了新的纪元。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合成氨绝大部分用来生产氮肥。
氮肥在化肥领域中所占比重最大,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也最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50年-1970年,世界粮食增产近一倍,其中因扩大播种面积面增产的粮食占2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产的粮食占78%。
在提高的单产中,施用化肥的作用占40%-60%.(附) 中外施肥量比较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施肥量每千克化肥产谷物量(公顷) (千克/公顷) (千克)英国 0.104 275.5 23.4德国 0.144 197.2 29.0 法国 0.316 305.4 91.5中国 0.174 154.0 20.2化肥增产效果作物试验数增产率每kg有效元素增产kg数(公顷) (%) 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水稻 829 40.8 9.1—13.4 4.7—9.7 1.6-4.9小麦 1260 56.6 9.1—13.4 4.7—9.7 1.6-4.9玉米 629 46.1 9.1—13.4 4.7—9.7 1.6-4.9皮棉 62 48.6 1.2 0.56 0.9油菜 64 64.4 4.0 6.3 0.63我国化肥生产量与消耗量(万吨)年总量氮肥五氧化二磷氧化钾 N:P2o5:K2o化肥生产量(有效成分)1980 12321 9993 2308 20 1:0.23:0.0021990 18799 14637 4116 46 1:0.28:0.0032000 31857 23981 6630 1246 1:0.28:0.052化肥消耗量(有效成分)1980 12694 9425 2882 387 1:0.31:0.0411990 25903 17480 6452 1971 1:0.37:0.1132000 4140 25145 9729 6590 1:0.39:0.262 来源:氮肥工业协会回眸1998年以来中国化肥产业改革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化肥工业一路辉煌的背后,飘扬着一面自主创新的大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 。1 9 0 4年化肥首 次进入 中国, 逐渐成为 中国农业 用肥 的重要 成员。江南地 区作为 中国重要 的农产 区, 化 肥施 用从 无到 有 , 从 少到 多, 然不 同地 区、 不 同购买力的农 家使 用量差异较 大 , 且 单质肥料硫 酸娅 占有 绝对 优 势, 这些成为 2 0世 纪前 中期 江南地 区化 肥使 用状况的最大特点 。
GUO C i —mi n g ’ HUI F u—p i n g 2
( 1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i s t o r y a n d T o u i r s m C u h u r e , C h a o h u C o l l e g e , C h a o h u 2 3 8 0 0 0, C h i n a ;
a n i mp o r t a n t p a t r o f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f e r t i l i z e r i n C h i n a .T h e c h e mi c a l f e t r i l i z e r u s e i n J i a n g n a n r e g i o n,a n i mp o t r a n t C h i n e s e
Ag i r c u l t u r a l r e g i o n, g r a d u a l l y d e v e l o p e d f r o m s c r a t c h .Bu t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t h e a mo u n t o f a p p l i e d f e ti r l i z e r e n l a r g e d a mo n g d i f - f e r e n t a r e a s a n d p u r c h a s e s r o f d i f f e r e n t b u y i n g p o we r , a n d t h e s i n g l e f e r t i l i z e r a mmo n i u m s u l f a t e t o o k t h e a b s o l u t e a d v a n t a g e ,
Ab s t r a c t : B e f o r e 1 9 4 , 0 C h i n e s e f a r me r s h a d b e e n u s i n g t h e a n c i e n t f e r t i l i z a t i o n me t h o d t o c u h i v a t e s o i l a n d i mp r o v e p r o — d u c t i o n .Ne a r l y a l l t h e f e ti r l i z e r wa s o r g a n i c .C h e mi c l a f e r t i l i z e r wa s i f st r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o Ch i n a i n 1 9 4 0 a n d g r a d u a l l y b e c a me
wh i c h h a d b e c a me t h e g r e a t e s t f e a t u r e f o t h e c h e mi c a l f e ti r l i z e r u s e i n J i a n g n a n r e g i o n i n t h e e a l r y a n d mi d 2 0 t h c e n t u r y . Ke y wo r d s : J i a n g n a n r e g i o n; c h e mi c l a f e r t i l i z e r ; o r g a n i c f e te o f H u m a n i t i e s , N a n j i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5 , C h i n a )
2 0世 纪 前 巾 期 江 南 地 区 l E g l g 使 用 状 况 之 考 察
过慈 明 惠富平
( 1 . 巢湖学院 历史旅游文化系, 安徽 巢湖 2 3 8 0 0 0 ; 2 .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5 )
摘
要: 1 9 0 4年之前 , 中国农 民一直沿用古老的施 肥方式培肥土壤 , 增产作物 , 所用肥料 几乎都是 有机
关键词 : 江 南地 区; 化肥 ; 有机肥
中图分类号 : K 2 5 7 . 9 ; K2 5 8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6 0 5 X( 2 0 1 4 ) 0 1 — 0 0 4 7 -0 7
A S u r v e y o f t h e Ch e mi c a l Fe r t i l i z e r Us e i n J i a n g n a n Re g i o n i n t h e Ea r l y a n d Mi d 2 0 t h Ce n t u r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