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结合 斟字酌句

合集下载

图文结合 斟字酌句

图文结合 斟字酌句

图文结合斟字酌句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塞北江南”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贯穿全文,介绍了新疆吐鲁番葡萄沟――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葡萄干非常有名的特点。

课文说明的对象是学生们熟知的一种水果――葡萄,他们对这一说明对象已有一定的认识程度,在情感上对文章的说明内容充满了兴趣,有利于激发他们对葡萄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二、案例分析(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师:葡萄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当王老师问:葡萄沟到了。

快看看葡萄种在哪儿?(生答:山坡、梯田)王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山坡、梯田”。

借助多媒体图片理解。

(评析:生动直观的图片,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用画面描绘情境,用语言渲染情境,动作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词语,使同学们仿佛真的来到山坡上,来到“凉棚”下,并在脑海中想象那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2.赶快登上山坡,仔细瞧瞧夏季的葡萄生长得怎么样?3.你从哪里可以读出葡萄非常茂盛?4.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解读:前半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1)从这一句话里,你读到了哪些信息?――(枝叶很多、很密、很绿……)这是一些长得什么样的叶子?――(茂密)(葡萄叶子道具,师生合作贴在黑板上,成茂密状。

)茂密:形容(草木)茂盛而繁密。

――茂盛:形容(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密:“山”字底,草木像小山一样层层叠叠,非常繁密。

(评析:儿童是用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教师课前制作葡萄叶子的道具,通过师生合作把这些叶子贴在黑板上,成茂密状,把抽象的词语变为形象。

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茂密”的意思,教师恰当、合理地运用这种教学,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2)除了“茂密”,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葡萄叶子长得很繁密?――(向四面展开)(3)“向四面展开”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向四面展开:向前后左右无限制地伸展。

《图文并茂美文章》-教学设计

《图文并茂美文章》-教学设计

第十二课《图文并茂美文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由于在小学三(下)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写字版,对文字的字体、颜色、大小等的设置都已经掌握。

因此在本册的第一单元:“电子作文”学习Word时是在三年级下写字板基础上的一个迁移学习和升级应用,而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才是新知识的开始,第十课斟字酌句理文本,让学生体验字体、字号在文章中的重要性;第十一课:画龙点睛写标题,让学生体验到插入艺术字的无限魅力,而本课第十二课:图文并茂美文章,则让学生在体验文字丰富多彩的基础上感受图文并茂的精彩,把图片插入到文章中并进行合理设置,使得原本呆板的文章更生动、形象,同时为后面使用Word来制作电脑小报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课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认知水平方面四年级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思维形式也正向抽象思维过度,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主要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他们的爱好密切相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

思维活跃,乐于接受一些身边发生的事物,同时善于和同学交流,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操作,学会合作和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做中学,学中乐。

♦知识准备方面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word软件的字体、字号、字形等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并通过本单元第一课艺术字的学习,掌握了艺术字的缩放、移动,为过渡到本节图文并茂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基本掌握对插入的图片进行缩放,移动、旋转等操作2.了解各种环绕方式的样式,并能根据文章内容为图片选择合适的环绕方式。

3.结合前面学习字体,页面布局的知识,美化和排版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导入,引出图文并茂的价值和意义。

《斟字酌句理文本》说课课件

《斟字酌句理文本》说课课件

1
学生任务不够明确。
2
对学情不够了解。
3
知识点讲解不够到位。
Thank You !
教学不足
课题理解
一、情景创设,激趣导入(3分钟)
• 奔跑吧兄弟,课堂激趣 • 永嘉规划书,引出主题

二、趁热打铁,讲授新知(20分钟)

第一关,时光之门,理解文件与文件夹;

第二关,复制粘贴,整合规划书;

三、精益求精,美化文档(9分钟)
四、作品分享,总结课题(3分钟)
设计思路
教学不足
课题理解
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第3课 《调整页面布局》
第一单元第5课 《汇编作文集》
能够设置合适的字体字号和颜色, 能够认识到标题和正文的在设置 上的区别。
掌握合适段落的设置,能够调整 页面背景和边框。
掌握复制粘贴的方法,能够把握z 作文集的整体美观
学过 学过 了解 没学过
重难美点化:的复重制要、性粘贴
内容分析
设计思路
斟斟字字酌句理理文文本本
酌句
说课
课题理解
斟字酌句理理文文本本
整合文本

错别字

字体字号
背景边框
课题理解
内容分析
设计思路
教学不足
课题
内容要求
学生是否学过
第一单元第1课
认识word界面,学会用word编辑
《初始文字处理软件》 文字,改正错别字。
第一单元第2课 《设置文本格式》

10、斟字酌句理文本

10、斟字酌句理文本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文件与文件夹的区别
三、任务二:
欣赏故事
在“图片”文件夹中查看人物照片,在“文本”文件夹中了解IT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
学生学习(教师示范或优秀学生示范)
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
四、继续任务:
编辑故事
请同学们将这些故事编成小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
1、新建word文档,并输入小报标题,如:IT风云人物
2、双击D盘图标,观看D盘文件夹和文件
3、双击“IT风云人物”文件夹图标,仔细观察文件夹和文件的区别,讲解文件夹:是用来协助人们管理计算机文件的,每一个文件夹对应一块磁盘空间,它提供了指向对应空间的地址,它没有扩展名,也就不像文件那样通过扩展名来标识格式。
文件:以实现某种功能或某个软件的部分功能为目的而定义的一个单位。文件有很多种,运行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文件名来识别这个文件是哪种类型,特定的文件都会有特定的图标(就是显示这个文件的样子),但只有安装了相应的软件,才能正确显示这个文件的图标。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小小编辑第10课斟字酌句理文本
学科
信息技术
授课年级
四年级上
授课时数
1
设计者
计算机
所属学校
小学时代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电子小报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素材的搜集整理、版面设计、编辑制作等环节。本课作为电子小报制作的起始课,为了降低难度先由教师提供资料,对小报格式的设置要求停留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材料的整合上,能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材料的整理和文本梳理等方面。
2、将需要的文本内容通过“复制”“粘贴”到新文档中

高考专题复习:“字斟句酌”速解成语词语类型题 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字斟句酌”速解成语词语类型题 课件

(2024·浙江宁波·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木长成一个个感叹号。它们不再有什么实际作用,只能作为村庄的一种抒 情。当年被伐去的伤口上,补种了从城里回来的优良品种。不管被冠以多么矫情 和名贵的说法,它们还是村庄出走的孩子。站在城市里它们 ①________,回到村 庄却又长回调皮捣蛋的顽劣模样。一棵树进城和一个孩子出走是一样的道理,在 忙碌的街道和繁华的社区,只要有草木的地方都讲着这样的道理。不能回家的时 候,我就去看看城市里的树木,看看他们与我一般有家不能回的样子。我和树木 曾经矫情地把城市里的家园都称作房子,自己却又都成长成了轻浮的城市坯子。 看看脚下那些支离破碎的泥土,那些花——细碎的荠菜花、典雅的婆婆纳、明 黄的马齿苋以及说不出名字的花,也在城市里见缝插针地绚烂起来。谁曾真的为 这些委屈的日子叹息?那也是从书本上学来的 ②________ ——城市里,哪一个 不是从农村里来此见缝插针的孩子?我们都是自愿而悲情的进城者。 (节选自周荣池《大地:词语和种子》)
(2024·黑龙江牡丹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修身之要、处世之本。它既是个人品德的基 石,也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①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而那些不诚信的行为 ,往往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甚至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在商业领域,诚信更是________。商家以诚信经营,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口 碑,还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②反之,如果商家失去诚信,就会________ ,甚 至面临法律的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牢记诚信的重要性。无论是与朋友交往,还 是与同事合作,③都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看到一些不诚信的现象。④有些人为 了个人利益,。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诚信成 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

高中语文课件-字斟句酌 定调明情2

高中语文课件-字斟句酌   定调明情2

返回
分类
教材典例
阐释
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 洲》)
“绿”,使动用法,意为 “使……绿”。春风又使大 江南岸变绿了,天上的明月 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 回家呢?
形容词的意 动用法
天意怜幽草,人间 重晚晴。(李商隐 《晚晴》)
“重”,意动用法,意为 “以……为重”。苍天有意 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 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
返回
(二)抓意象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 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 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 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 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 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返回
(五)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
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
处理的呢?
1.特殊句法
技巧 阐释
古代诗歌
省略 成分
句子中的 主、谓、 宾皆可省

应用体验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 逊《春日即事》) 答: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 易《琵琶行》) 答: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抓意象: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2.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 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

语文中考 题型专项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斟词酌句——词语理解及运用 (专题解)课件

语文中考   题型专项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斟词酌句——词语理解及运用 (专题解)课件

言准确生动 次清楚
二类
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具体,文从字顺,表 结构完整,层
(40-45分) 中心明确
达较好
次比较清楚
三类 (35-39分)
四类 (30-34分)
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尚具 体,中心基本明确
语言通顺,病 句少
结构基本完整
思不想够感具情体基,本中健心康不,够内明容确三、语 病言句掌基不握本太通多新顺,生结词构不够完整
教你写文章
景物描写
语言描写
好了 初三的生活很紧张,时间的步伐也飞快,就连打个哈欠也要预定时间。拖着脑袋走 进卫生间,看着镜子扮个鬼脸,甚是苦不堪言。姥姥开门又进来,大喊三声: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淡淡开放的幸福
老奶奶的神情如此安静温和,像一朵开满九月的菊,笑容明媚,我沉重的心在那 个洒满阳光的午后不可遏制的融化着。原来温馨是一股如此完美而神奇的力量, 它消释了冻结的笑靥,也蔓延开冻结的幸福。
书写
字体工整,书写规范,卷 面整洁
字体工整,书写规范,卷 面教整洁
字迹清楚,有少量错别字, 少量涂改
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 卷面不整洁
字迹不易辨认,错别字多, 卷面很不整洁
第一招:巧用修辞添魅力
第二招:引用诗词增文采 直 接 引 用
不仅可以直接引用,还可以化用
第三招:妙用词语出生气
材料回顾
次比较清楚
三类 (35-39分)
四类 (30-34分)
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尚具 体,中心基本明确
语言通顺,病 句少
结构基本完整
思不想够感具情体基,本中健心康不,够内明容确三、语 病言句掌基不握本太通多新顺,生结词构不够完整
五类 (0-29分)
思想感情不健康,内容不 语言不通顺,

斟酌词句,培养语感

斟酌词句,培养语感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应注重引领学生体悟语言的独立审美价值。

守护语言的文学品味使语言发挥魅力,关注语言文字的揣摩,遣词造句的精妙,引导学生赏析词句,句式的参差,声韵的抑扬,体会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和文学性,真正领悟语文学科的语文味。

关键词:品读语言文本斟酌词句是学习语文的精细功夫,是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精妙的语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得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妙词精句,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揣摩富有表现力的,或具有新鲜感的词句,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词句的个性,语言的风采,透过语言文字去感悟课文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人文内蕴。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关键在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一、引发想象,培养语感语文课本中的名家名作语言精美,意境丰富,耐人寻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品词析句,领悟语言的内涵、意蕴。

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懂得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以懂得的词句。

比如近义词替换,联系生活,借助上下文语境,展开合理的想象等方法。

本单元中《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歌中写道:“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品读第1小节中大树抖动手臂“唰唰”———像是黄叶道别的话音,第2小节中蟋蟀振动翅膀,“嚁嚁”,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第3小节中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叮咛。

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丰收的歌咏,使学生品悟作者笔下,秋天的小生灵是如何的生动有趣,感受秋天的动态美。

接着引导学生从拟声词“唰唰”“嚁嚁”“叮咛”“歌吟”等词想象黄叶、蟋蟀、大雁、秋风都说了什么。

再进一步展开想象,秋天里,你还听到了什么声响?结合诗歌中运用的拟人手法体会秋天到处都能听到各种声响,这些声响像是种种动听的音乐。

所以,走进秋,就像是走入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文结合斟字酌句
作者:许小梅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5年第06期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塞北江南”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贯穿全文,介绍了新疆吐鲁番葡萄沟——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葡萄干非常有名的特点。

课文说明的对象是学生们熟知的一种水果——葡萄,他们对这一说明对象已有一定的认识程度,在情感上对文章的说明内容充满了兴趣,有利于激发他们对葡萄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二、案例分析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葡萄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当王老师问:葡萄沟到了。

快看看葡萄种在哪儿?
(生答:山坡、梯田)
王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山坡、梯田”。

借助多媒体图片理解。

(评析:生动直观的图片,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用画面描绘情境,用语言渲染情境,动作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词语,使同学们仿佛真的来到山坡上,来到“凉棚”下,并在脑海中想象那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2.赶快登上山坡,仔细瞧瞧夏季的葡萄生长得怎么样?
3.你从哪里可以读出葡萄非常茂盛?
4.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解读:前半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
(1)从这一句话里,你读到了哪些信息?——(枝叶很多、很密、很绿……)
这是一些长得什么样的叶子?——(茂密)
(葡萄叶子道具,师生合作贴在黑板上,成茂密状。


茂密:形容(草木)茂盛而繁密。

——茂盛:形容(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密:“山”字底,草木像小山一样层层叠叠,非常繁密。

(评析:儿童是用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教师课前制作葡萄叶子的道具,通过师生合作把这些叶子贴在黑板上,成茂密状,把抽象的词语变为形象。

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茂密”的意思,教师恰当、合理地运用这种教学,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2)除了“茂密”,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葡萄叶子长得很繁密?
——(向四面展开)
(3)“向四面展开”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向四面展开:向前后左右无限制地伸展。

(4)请生示范朗读,重点读出“茂密”、“展开”的语气,师指导。

(5)大家说他(她)读得好吗?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师:读得真棒!老师彷佛也感受到了,这些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叶子之间都看不到一点儿缝隙了。

(评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是语文诸多目标的中间环节,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来感悟,为学生读出感情作了铺垫。

王老师并通过自己深情并茂的范读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解读:后半句(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1)这些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叶子挤在一块儿,形成了什么样的画面?
——(凉棚)
“凉棚”:用手势表演感悟。

(评析:动作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词语,体会其中包含的内涵。


(2)师:真是聪明的小家伙!茂密的葡萄叶子挤在一块儿,就像是凉棚一样。

(3)这样的凉棚有多少个呀?——(数不清)
(4)你们见过“凉棚”吗?凉棚是做什么用的?
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连在一起是什么景象呢?
(课件出示凉棚)
5.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解读:前半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
到了收获的季节,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怎样呀?多不多?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大串一大串)
解读:后半句(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1)这么多葡萄,长得美吗?你喜欢吗?颜色多不多?
——(喜欢,颜色很多)
(2)请小朋友们用铅笔划出描写葡萄颜色的词语,说一说。

——(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3)孩子们找得真准确!老师这里有几串不同颜色的葡萄,请几位小朋友帮我们把葡萄挂在“凉棚”上好吗?
(葡萄道具,请生贴在黑板上。


(4)哇!这么多颜色,真美!课文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它,谁能把它找出来?
——(五光十色)
(5)谁还能用另一个词语来表达?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绚丽多彩……)
(6)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

这里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请你比较一下:“五光十色”能换成“五颜六色”吗?为什么?
五光十色 VS 五颜六色
相同:都写出了颜色的多和美。

不同:“五光十色”不仅写出葡萄的颜色很多,而且写出了葡萄成熟时,颗粒饱满得好像要破裂开来,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富有光泽,非常美丽。

(评析:斟字酌句,品位课文,理解语言的丰富性与精确性。

本节课,教师能通过比较、图文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


师:葡萄沟的葡萄这么大、这么美,水灵灵的,你们喜欢吗?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评析:教师非常重视“读”的实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中,老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受、读中感悟,而且读有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朗读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读书”的人。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鲜嫩水灵的鲜葡萄真是太美味了。

可是路途遥远,运输也存在一些困难,要怎么做才能让咱们家乡的小伙伴们也品尝到葡萄沟最有名的葡萄呢?小脑筋快快转起来。

谁来说一说?
师:真是机灵的好孩子!咱们书上是怎么说的,你找到了?
(生:制成葡萄干)
师:那你们知道葡萄干是在哪里制作出来的吗?
(生:晾房)
师:晾房长什么样子?谁来说一说?
(生:原文)
师:真棒!找得非常准确。

我们课本第33页的插图上就有一座晾房。

新鲜的葡萄是怎么变成葡萄的呢?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回答)
师: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小短片了解一些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师:看完小短片,是不是忍不住垂涎三尺了?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一说?
教师请学生观察、品尝葡萄干,并谈谈自己的感觉。

(评析:作为语文素养,无论是能力培养、智力开发,还是情感培育,都需要结合具体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实践来培养。

在课堂上,老师请学生观察、品尝葡萄干,使学生调动全身感官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真正做到联系实际,投入真情实感。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话,读出“鲜”、“甜”的感觉,好吗?
(生齐读第3自然段)
(评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王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


师:读得真好!听得老师也忍不住要垂涎三尺了!孩子们,我们的葡萄沟之旅就要结束了!告诉老师,你们喜欢今天的这趟旅行吗?喜欢葡萄沟吗?
(生:喜欢)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夸一夸葡萄沟吧!
(师生齐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板书】
师:读得真不错!这句话也是我们课文的中心句,起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评析:每个孩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充满着想象和童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使每个孩子都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