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要咬文嚼字,写作时该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合阳中学雷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随笔,以一种平淡和深刻诠释了朱光潜先生的大气,更凸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咀嚼”艺术的独到见解。
那么,对于我们的中学生而言,如何学习,如何把这种“咀嚼”的严谨习惯贯穿在自己以后的读书学习中,是个可以不断商榷的话题。
作为教师,上好一堂公开课,无论是于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新课标精神作为指导思想,我对《咬文嚼字》一课作如下设计。
三维目标:1.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之精神。
教学重点:1.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观点。
2.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实例,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2.明确“套板反应”的内涵,引导学生注意避免联想的惰性。
教学方法:自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3分钟)[PPT课件演示:P.1欢迎语;P.2课题]咸丰年间,曾国藩战败失利,在奏折中自写“臣屡战屡败,请求处分”。
他的师爷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结果皇上不但没有问罪,反而嘉许他顽强不屈。
作战不利的曾国藩,仅凭着师爷的一句“屡败屡战”就轻轻松松化解了一场灾难。
可见,一字之易,境界全变,所用词语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要字斟句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专门谈论这一问题的文章——《咬文嚼字》(板书)二、咀嚼课题和结构(4分钟)情景问题: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PPT课件演示:P.3](当说不出时,立即请同学查字典。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写作指导:斟字酌句咬文嚼字-作文

写作指导:斟字酌句咬文嚼字唐朝有一位诗人叫贾岛。
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描写一个老和尚夜晚回庙的情景,一共五个字"僧敲月下门"。
为了写好这句诗,他思索了许久。
原来他想写"僧推月下门",后来又觉得可以写"僧敲月下门"。
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呢?他反复地比较,甚至出门骑在驴背上,也用手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细心体味。
有一次,他骑在驴背上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潜心研究诗句。
没想到迎面一队车马簇拥着以为京兆尹(官名)来了,直到跟前才发觉。
他连忙向京兆尹道歉,说明自己没有顾得上让路的原因。
京兆尹叫来韩愈(唐朝时一位有名的散文作家),韩愈没有怪罪贾岛,勒住马想了好久,说:"用'敲'字比用'推'字好。
"并解释道,"敲"字声音响亮,更能生动地表达在静静的月夜,一个老僧回庙的情景。
贾岛接受了韩愈的建议,终于写成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绝句。
后来,人们把写文章的时候选择词句的工作,叫"推敲词句"了。
这种"推敲词句"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作家中不少。
他们往往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要反复推敲,斟字酌句。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苦心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每一句话写好,努力把意思表达清楚。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每个句子又是由一个又一个词组成的。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大楼,那么,词和句子就相当与砖和瓦。
碎砖和破瓦是盖不起坚实美观的大楼来的。
我们练习作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写话"的能力,就是要学习把话写得通顺、简明、生动的本领。
有相当数量的小朋友在写话时,考虑不周,信手写来,结果造成一些不该犯的"低级错误",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太粗心"。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总结作者简介:《咬文嚼字》作者是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背景:《咬文嚼字》主要是想告诉别人,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生字词整理:【深恶痛绝】:(shen wu tong jue )厌恶、痛恨到极点。
【逻辑】:(luo ji )【锱铢必较】:zī zhǚ bì jiòo 锱、铢:都是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较:计较。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比喻气量狭小。
【咬文嚼字】:(yao wen jiao zi )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斟酌】:(zhen zhuo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索然无味】:(suo ran wu wei )形容枯燥乏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鲁莽】:(lu mang )【清沁肺腑】:(qing qin fei fu )文学常识咬文嚼字,也许有的人认为是语文学习中的事。
其实,在学习生物时也要注重“咬文嚼字”,这里所说的“咬文嚼字”,是对所学的内容认真进行分析、推敲。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从而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阅读时要“咬文嚼字”1.1“咬文嚼字”能挖掘出隐含的关键如:“……在没有授粉的茄匣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能够发育成果实。
只是因为胚珠内的卵细胞没有经过受精,所以果实里没有形成种子,这样的果实就是无籽果实……”上述叙述的是利用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培育无籽果实的原理。
如果“咬文嚼字”地仔细推敲,可以从中联想到这个实验的操作及其原理:要确保经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的果实“无籽”,关键在于必须保证雌蕊不被授粉,方法是去掉雄蕊(两性花)和遮罩(单性花)。
形容推敲文字的成语

形容推敲文字的成语
1. 字斟句酌:写文章可不能马虎,得字斟句酌才行呀!就像贾岛写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为了用“推”还是“敲”可是绞尽脑汁呢!
2. 咬文嚼字:别总是咬文嚼字的,不就一句话嘛!但有时候还真得这样,像那些学者研究古籍,那可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啊!
3. 反复推敲:这道题得反复推敲才能做出来呀,就如同诗人为了一个恰当的词反复琢磨一样。
4. 精雕细琢:对待作品就要精雕细琢,不能随便糊弄呀!就像工匠雕琢美玉,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5. 千锤百炼:好文章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你看那些经典著作,哪个不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成果?
6. 推究根源:遇到问题得推究根源,不能浮于表面,这和推敲文字寻找最合适的表达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7. 深思熟虑:做决定要深思熟虑呀,可不能草率,就像写重要的文案,得反复思考才行。
8. 绞尽脑汁:我为了想这个创意可真是绞尽脑汁了,就像文人苦思冥想一句诗一样。
9. 精益求精:做事得精益求精,不能差不多就行,写文章更是要这样,
对每个字都要细细考量。
10. 仔细琢磨:这个问题你得仔细琢磨琢磨,别轻易下结论,就像推敲文字时要反复斟酌一样。
我觉得在写作或者做其他需要精确表达的事情时,这些形容推敲文字的成语真的很重要,它们提醒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努力做到最好。
《咬文嚼字》学案3

《咬文嚼字》学案课前寄语在现代汉语里,“咬文嚼字”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它用来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而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借用这个词语来提倡“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治学精神。
学习本文,一是要掌握文本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二是要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预习与梳理《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表面上看,本文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非如此。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还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与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分不开的。
作者认为: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不是一表一里,一后一先,“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离开事物的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
因此,“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些观点,对理解本文至关重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富有理趣。
1.注字音2.写汉字3.解词义援例:引用成例。
平添:自然而然地增添;无端地增添。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字斟句酌,咬文嚼字——以《湖心亭看雪》为例,高效高质地解读文言文

字斟句酌,咬文嚼字——以《湖心亭看雪》为例,高效高质地解读文言文发布时间:2021-01-28T15:09:33.2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作者:王颖[导读] 莫泊桑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一个动词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
”一篇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如何能在“言”的基础上上出“文”的味道来,是我想要实现的目标。
我想以《湖心亭看雪》为例,通过比较法,归纳一套学习文言文文本的方法。
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文言文,掌握从而熟练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较法。
王颖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浙江杭州 311200【摘要】莫泊桑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一个动词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
”一篇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如何能在“言”的基础上上出“文”的味道来,是我想要实现的目标。
我想以《湖心亭看雪》为例,通过比较法,归纳一套学习文言文文本的方法。
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文言文,掌握从而熟练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较法。
【关键词】标点比较法、词语比较法、语序调整法、语境比较法、矛盾比较质疑法、历史比较法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30-01一.研究的源起1.现象追踪:《羚羊木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精读课。
这是作者张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说。
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可是,我错了吗?”很多老师喜欢用主问题导入的方式,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这篇课文上有些老师会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而丧失了“语文味”。
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老师就是以这个主问题导入的。
初一的学生很有表现的欲望,仰着稚嫩的脸,举着稚嫩的手,积极地配合老师,学生很能说,整堂课很热闹,很踊跃。
但是听下来,惊觉:这不是思想品德课或者心理活动课吗?整堂课学生在批判这个,表扬那个,充满了思想的因素,独独少了“语”和“文”。
小学生有关读书的成语大全

小学生有关读书的成语大全小学生有关读书的成语大全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博闻强识、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汗牛充栋、才高八斗、读书破万卷咬文嚼字、寒窗苦读、含英咀华、字斟句酌、逐字逐句、倒背如流、韦编三绝、举一反三一目十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走马观花、观其大概、浮光掠影废寝忘食、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凿壁偷光、风兴夜寐、圆木警枕、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通宵达旦、孜孜不倦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老虎借猪,相公借书---相公:旧指读书人。
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
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
指诵读熟练、顺口。
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匡衡凿壁---《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开卷有益---开卷:翻开书本,指读书;局部国:好处。
读书总有好处。
据鞍读书---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
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九儒十丐---儒:旧指读书人。
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
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尽信书不如无书---〖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
形容家境,勤学苦读。
积雪囊萤---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
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
形容刻苦攻读。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解释】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
浑浑沉沉---广阔貌。
《淮南子·兵略训》:“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浑浑沉沉,孰知其藏。
”一说,“沉”当为“沆”字。
参阅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二》。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安徽三模)该咬则咬,当略就略

2021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该咬则咬,当略就略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安徽高三三模】①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朱光潜《咬文嚼字》②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苦吟》③一切经得起再度阅读的语言,一定值得再度思索。
——美·梭罗④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马南邨《不求甚解》⑤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陶渊明⑥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南宋·陈善关于读书之法,古今中外有许多警言灼见广为流传,读了以上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怎样读书?”班级主题经验分享会上发言,阐述你的选择和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为名言式,围绕“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方法展开。
其中前三句侧重强调读书要“咬文嚼字”;第四句和第五句侧重读书要了解大意,“不求甚解”;第六句是读书之法的辩证认识。
两种读书方法皆有其理,各有其境,在审题上考生需抓住“读书之法”“选择”和“当今时代"三个关键词,“读书方法之思”是本题的意图所在,行文中心必须是围绕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不同读书方法的认识,以及辩证地看待不同读书法的差异和适用情境,以期引导考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读书;“选择”是本题的心机所在,泛谈读书的意义,或者对材料的读书方法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则忽略了这个审题要求,所谓的“选择”是对材料中的读书方法有深入的,细致的,辩证的思考分析之后做出的清晰选择,可以选择其一展开论证,也可以统而论之,但需要体现出对不同读书方法的利弊的辩证思考,从而做出选择。
任务要求方面,本题要求写作“发言稿”,写作时注意格式要求;“当今时代”是本题设置的背景,期求考生能谈及当下这个时代读书的新样态,新特征,在这个背景之下,读书的方法也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时要咬文嚼字,写作时该字斟句酌
我们在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时,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讲授,甚至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云天雾地,其结果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见提高多少。
而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大多数语文教师就更加简单了,题目一出,要求一讲,规定学生在定期交作文就是了,其结果是学生找着作文书乱翻,然后就是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一年教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见提高。
其实,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应该是一个感知感悟的过程。
阅读时通过在字里行间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展开思考,发挥想象,去理解作者行文之奥妙,去感悟作者的写作艺术之高超,去感知作者的文章结构之巧妙,去品味作者的语言之精彩,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的教师只要引导着学生,适时地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即可。
关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写作的兴趣和善于写作的习惯。
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心声的表白,一个道理的讲述或论证。
是一种愉悦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来写作。
行文中通过字斟句酌不断提高自己。
在阅读中感悟,在写作中感知,相互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说来容易做来难,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上路呢?我觉得言传不如身教。
我们的教师不妨回忆一下,在我们身上有多少好的习惯或方法不是我们的老师用行动潜移默化的传给了我们呢?教练不会打球是不会教出好队员的,不会游泳是不会教出游泳健儿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语文教师自己写不好字是教不出写好字的学生来的,自己写不好文章也很难教出写好文章的学生来。
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有效地把经验传给我们的学生,照着教科书,人云亦云,是教不好学生的。
教师好读才能知识面宽,才能旁征博引,才能有新的血液灌输给学生。
教师善于写作,最好写下水作文,对学生是最有效的带动作用。
记得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爱看书,桌面和床头都摆满了书籍,因此我也就常常向老师借书籍看。
老师的字写得好,我们经常模仿。
老师经常写文章读给我们听,我们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些好的习惯。
作为教师对学生教给正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让人终生受用。
当然,时代在发展,我们教师对学生要传授的内容也要更新。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要阅读、要查询、要欣賞就更方便了,但如果我们自己不会,那又如何去引导学生呢?所以说我们的教师也要终生不断地学习,永远走在学生的前列。
言归正传,我们如何在阅读时咬文嚼字呢?就是说学生要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语法修辞、文章选材结构、艺术手法,主题的表达等等所涉及到的内容细细嚼、慢慢咽,领悟其真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讨、去总结、去领会感悟。
课堂上可以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进行。
例如用词的准确:中学语文中鲁迅先生多次描写对银元的动作“抓”、“排”、“摸”用词,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反复实践这些动作,从中领悟这些动作展示人物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又如:好多文章里涉及到的不同的修辞手法,至于各种修辞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领悟各种修辞在具体语言坏境中作用,对初次涉及到的,教师在学生讨论后给以明确,以后在其他文中再次遇到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讨
论、交流、答辩然后教师予以肯定和否定,以求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再如:各种句式在文中具体语言坏境中的作用;结构的巧妙,选材对表达中心的目的等等都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学生领会感知。
写作过程是学生个人语文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活学活用,也就是学生变学者为作者的过程,自己当作者的实践过程。
在行文中如何遣词造句、选材结构、表情达意。
把从课堂上、实践中学来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是变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是需要字斟句酌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可有多种途径来实现。
比如:日记、书面作文和口头即兴作文等。
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因此,我们说学习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咬文嚼字、品味探讨、领会感悟的过程;文章写作则是一个字斟句酌,变知识为能力的才华展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