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写丹青 翰墨寄晚情
赞美老年书法爱好者的句子

赞美老年书法爱好者的句子
老年人的书法真是越来越好了,写出的字大气磅礴、苍茫有力。
老年书家,以笔为枪。
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对生命和生活最深切朴素的体会。
老人精力充沛,双手握笔姿态优美。
老骥伏枥,退休不退情。
虽有余力,继续为国效力,发挥余热,为社会做奉献。
柳颜赵欧四大聖,书法精妙传后人,挥笔潇洒情志浓,泼墨凝思又安神。
动中有静静自安,静中有动动健身。
书法巨匠均长寿,平均终年逾八旬。
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耆耋书怀

痕万点, 愁痕万点 , 痛 煞此 心 无助 。一 场 噩
情。
电脑若天神, 一敲连万里 , 成叱邻
碧空无 际奋 飞腾 。家园远 , 常望 北斗星 .
长喜清休尘未染 , 尤钟诗苑 笔为媒。 缘何鹤首仍 无止 , 但遣红云饰 落晖。
梅 如柏
元 题
凭栏对 月月如钩 , 徒 恨光 阴未可 留。
余
毅 醉 吟 诗
醉 中难作繁华 曲, 拼尽才情对此痴
羽扇纶 巾弹指唱 , 红笺 紫墨为谁织?
一
水险 山高难辨 路, 人微志短怯登楼 。
樽前醉醒情如许 , 客里 悲欢梦且休 。
生坎坷 阑珊处 , 半世飘零倦 旅 时。
世事艰虞多负累 , 几番风雨又临秋。
笑卧蓬莱仙亦 羡, 李 白苏轼作吾师。
李如青 寇 怀
毕彩云
( 女)
鹊桥 仙 ・ 农 村 插 队 十 年
平安又过五年春 , 盛世 桑榆 气象新。 聚友联诗歌不老 , 扶今追昔 写平 生。
侯续冬
七 秩 纾 怀
忽惊虚度古稀年 , 骤雨狂飙劫剩篇。
道路崎岖灾与祸 , 光阴荏 苒暑兼寒。
宋成兴
闲 吟
江边放 眼读春 晖, 水鸟临风至晚归。 扬子东流如逝岁 , 芳华递损莫空悲。 尚有余情且慢休 , 无 多作茧 自空抽 。
蹉跎岁月擦肩过 , 平仄诗词入腹餐。
翰墨丹青增鹤寿 , 楹联砚 海 , 读懂 诗人 已白头。
耆 耋 书 怀
闲来几友“ 嘎 三胡” , 话北聊南未感孤 。
翰墨寄情 丹青畅意——刘枫、梁平波书画展作品选

2 1年 5 8 ,“ 枫 、 0 0 月1 日 刘 梁平 波 书画展 ” 在西 子湖 畔的 浙江 美 术馆 隆 重开 幕 。 国政 协原 副主 席 杨 汝岱 , 全 浙 江省领 导 吕祖善 、 茅临 生、 昌黎 、 盛 黄 旭 明 , 国政 协人 口资 源 环 境 委员 全 会 副主 任 李金 明 , 州 市政 协 主席 孙 杭 忠焕 , 同志薛 驹 、 老 沈祖伦 、 葛洪 升、 王家扬 , 中国书协 副主 席 赵长青 , 中国 美协 副主席 许江等 出席 。 中共 浙 江省 委 书记 、 省人大 常 委 会主 任赵 洪祝 在 刘 枫 、 平波 陪 同下 梁 于5 3 参 观了书画展 。 月2 日 刘枫 、 平波 曾长斯 担任 领导 职 梁 务, 既是浙 江省 精 神文 明建设 的组 织 领导者, 又是 身 体 力 行 的 参 与者 。政 务之 暇 , 们 醉 心 书 画艺 术 , 心 揣 他 悉 摩 , 益精 进 , 日 心性 淡泊 , 界高华 , 境 成果 斐然 。 刘枫 的书法 , 法 米 芾 、 轼 、 取 苏 董其 昌, “ 得 二王” 流风, 白成面貌, 笔 势雄 强 , 浑厚 朴 拙 , 体逸宕 , 张 豪 结 开 迈 。 平波 的 中国画 传 承 “ 派 人 物 梁 浙 画” 的传 统 , 面生 活 , 注现 实 , 直 关 即 注 重 人物 形 象 的 真实 刻 画 , 又将 “ 写 意 ” 神恰 到好处 地 融 入现 实主 义 的 精 艺术 手法 之中, 有 中 国画笔 墨 语 言 具 独特 的审美价值 。 本 次展 出的刘枫 、 梁平波 书画 作 品 10 0 多件 , 内容 丰 富, 式 多样 , 形 体 现着 和谐 精神 , 包含 着人 与 自 人 与 然、 社 会 的融 洽 之道 , 饱 含了两 位作 者 也 对 中国传 统 文化艺 术 的 崇敬 之 心 , 传 承之 意, 弘扬之 愿 。
送给退休教师感言诗词

江山如画映晴空,桃李满园笑春风。
育人心血凝碧水,岁月沧桑铸师魂。
笔耕不辍洒汗水,潜心教诲育英才。
三尺讲台情意浓,一片丹心照汗青。
辛勤耕耘三十载,桃李芬芳满园香。
退休之际意犹在,笔尖仍舞墨香长。
岁月悠悠流如水,沧桑巨变换新颜。
退而不休心未老,仍怀教育报国情。
昔日杏坛传道者,今日闲云野鹤仙。
犹记当年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化春风。
晨钟暮鼓伴夜雨,春华秋实满园春。
培育英才无数辈,桃李芬芳满人间。
退休生活亦精彩,悠然自得乐陶陶。
晨起舞剑展筋骨,黄昏品茗话桑麻。
桃李不言下自成,岁月如歌情更长。
退休教师德高望重,永载史册传佳话。
青丝变白发,岁月无情人有情。
三尺讲台育英才,一生奉献铸辉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退休教师志未酬,心怀祖国报国情。
昔日杏坛传道者,今日闲云野鹤仙。
退而不休心未老,仍怀教育报国情。
桃李满天下,恩泽润心田。
退休教师德高望重,永载史册传佳话。
岁月如歌情更长,桃李芬芳满人间。
退休教师恩情深,感激涕零话不尽。
笔耕不辍洒汗水,潜心教诲育英才。
三尺讲台情意浓,一片丹心照汗青。
敬赠退休教师,岁月耕耘颂。
桃李芬芳满园香,德高望重载史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退休教师恩情深,感激涕零话不尽。
青丝变白发,岁月无情人有情。
三尺讲台育英才,一生奉献铸辉煌。
退休生活亦精彩,悠然自得乐陶陶。
晨起舞剑展筋骨,黄昏品茗话桑麻。
桃李不言下自成,岁月如歌情更长。
退休教师德高望重,永载史册传佳话。
敬赠退休教师,岁月耕耘颂。
桃李芬芳满园香,德高望重载史册。
岁月悠悠流如水,沧桑巨变换新颜。
退而不休心未老,仍怀教育报国情。
昔日杏坛传道者,今日闲云野鹤仙。
犹记当年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化春风。
青丝变白发,岁月无情人有情。
三尺讲台育英才,一生奉献铸辉煌。
退休生活亦精彩,悠然自得乐陶陶。
晨起舞剑展筋骨,黄昏品茗话桑麻。
桃李不言下自成,岁月如歌情更长。
退休教师德高望重,永载史册传佳话。
敬赠退休教师,岁月耕耘颂。
桃李芬芳满园香,德高望重载史册。
范文“圆梦一我的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对联集锦

范文“圆梦一我的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对联集锦老年大学对联集锦褚远安、甘永椿合撰:学武学文,学无止境休言老;有为有乐,有志竟成自着鞭。
褚远安撰:(一)千树老梅焕异彩;八方挚爱显真情。
(二)拳操歌舞、戏剧球棋,样样健身养性;书画诗文、微机医保,门门增智陶情。
(三)世聚三才,人至金秋真爽气;岁逢双庆,党开盛会恰重阳。
(四)一园白发学童,十载青春老校;九域终身教育,百年大木高风。
(五)江山满目开新卷;桑榆萦怀涵夕晖。
(六)人见人欢,都言老校好;自娱自乐,共享太平春。
(七)养身经世,处处循三省;抱德终年,时时守八荣。
(八)小苑常栖报喜鸟;浅池可养化龙鱼。
甘永椿撰:(一)十年甘雨焕童颜,夕阳耀彩;二度春风梳鹤发,老树生花。
(二)十年风雨情,老校殊荣扬荆楚;二度青云志,晚霞焕彩耀蒲阳。
(三)班级纷呈特色;学科慰藉晚晴。
(四)题摄影班定格瞬间成历史;浮光掠影纪辉煌。
(五)重阳节为耄耋学员集体祝嘏联两幅寿本乎仁,龄臻耄耋松风劲;乐生于智,学富桑榆杏雨滋。
辰逢瑞世,诗颂南山崇敬老;龄届杖朝,礼隆东序尚尊贤。
刘纯斌撰:(一)满园春色,沐浴桑榆生嫩绿;老校学堂,激扬翁媪觅新知。
(二)十载风云,老校黉堂光异彩;满园春色,文坛体苑展新姿。
(三)心眷宏图,华夏同圆强国梦;情钟老校,桑榆共赏夕阳红。
(四)老校奏凯歌,夺冠创优标示范;新华开盛典,挥毫泼墨写春秋。
(五)老有激情抒壮志;常怀逸兴唱欢歌! (六)岁月如歌,歌十年老校锦程灿烂;城乡共庆,庆六秩新华伟业辉煌。
(七)满城劲舞欢歌,喜庆新华盛典;全国争先夺冠,同铺老校锦程。
(八)十载风云,老校黉堂光异彩;满园春色,文坛体苑展新姿。
(九)一朝崛起,文坛体苑歌灿烂;十载腾飞,老校黉堂赞辉煌。
(十)十载风云,锤炼体坛利剑光霁月;满园时雨,润滋老校榴花映晚霞;(十一)十载激情岁月,拓开文苑体坛新气象;千名老校师生,演绎终身教育大文章。
(十二)老校求知,秋色恰如春色;体坛练剑,夕阳不逊朝阳。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耄耋教授的诗意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耄耋教授的诗意人生刘敏华(□述)史吏(整理)茹谈录078jia nghu aiwensh 一编者按:因缘际会,笔者结 识了刘敏华奶奶,一个在耄耋之 年走上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的可敬 老人。
她所学的专业是农学和气 象学,与诗词并不沾边。
年轻时 忙于科研教学,直至暮年才开始 研读诗词。
但她勤学不辍,终得 硕果,成功走上了中国诗词大会 ——这个目前中国最高端的诗词 爱好者的竞技舞台。
刘奶奶的爱 人刘影爷爷是曾为国而战的新中 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当年因 为种种原因两人恋爱受阻,经奶 奶写信抗争,才得陈毅特批成 婚。
在她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无论什么样的逆境与难关,她都 没有轻言放弃。
可以说,“活到 老,学到老,努力到老”是她人 生的真实写照。
为老人的精神所 鼓舞,也为了将这股好学之风传 承下来。
本刊编辑特地采访了刘 奶奶,记录下她那精彩的人生故事。
苦难童年艰辛求学我是安徽砺山人,1938年1 月9日(农历腊八节)出生,从 小多灾多难。
刚出生没几天,日 军轰炸陇海线,砺山也被波及。
日机来的时候,我母亲产后不 久,身体虚弱,只来得及抱走我•江淮文史•一岁半的哥哥,把我丢在房里。
还是我太奶奶(父亲的祖母)在防空洞没看到我,又独自跑回家把我抱了出来,刚出家门口,房子就着火了。
房子被烧毁后,我们一家衣食无着,只好投奔外祖父。
外祖父在萧县黄口镇开杂货店为业,一下子添了七张嘴,负担很重。
母亲后来得了肺结核,没有特效药,在我六岁时去世了。
父亲外出谋生,我和哥哥留在外祖父家。
外祖父家也只勉强糊口,但还是咬牙让我上了学。
解放战争打响后,因为外祖父家离淮海战役的战场很近,外祖父担心流弹会有意外,把我送到了我父亲那里。
父亲已经娶了继母,又生了弟弟,不肯给我继续上学,就让我辍学在家做家务。
外祖父来看了我两次,很心疼,新中国成立后就又把我接回家供我读书。
家里很困难,喝的稀饭稀得能照见人影,上课饿得肚子咕咕叫。
八十祝寿诗词 八十祝寿诗词七言律诗

八十祝寿诗词八十祝寿诗词七言律诗今天给各位分享八十祝寿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八十祝寿诗词七言律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八十岁生日祝福诗句八十岁生日祝福诗句1、子孙绕膝福气多,日月增辉年寿长。
恭祝老寿星,福如东海,日月昌明。
松鹤长春,春秋不老,古稀重新,欢乐远长。
君颂南山是说南山春不老,我倾北海希如北海量尤深。
2、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宋辛弃疾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3、八十岁祝寿诗词诗句东海长流水,南山不老松。
八十古来寿,百岁耳目聪。
八旬且献瑶池,四代同瞻宝婺辉。
鸾笙合寿和声乐,鹤算同添大耋年。
四代斑衣荣耋寿,八旬福婺庆遐龄。
4、花儿为你绽放,鸟儿为你歌唱,风儿为你祈祥,雨儿润你心房,阳光照你脸庞,祝福送你心上,生日为你开场,快乐随你心想,愿你福寿无疆。
给八十老人的祝寿诗词?给八十老人的祝寿诗词?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我有一个慈祥的外婆,外婆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从她脸上的皱纹中,我感受到了,外婆曾经是多么的辛苦和辛劳。
给八十老人祝寿的四句古诗:今天寿诞八旬春,劳碌奔波尝苦辛。
地县乡村留足迹,三农伴我溢芳芬。
天高云淡寒花闪,六甲有五银丝染。
日月明白生日唤,地动情深寿长长。
蒹葭摇曳满金坛,急雨风轻未觉寒。
八十岁祝寿诗词诗句东海长流水,南山不老松。
八十古来寿,百岁耳目聪。
八旬且献瑶池,四代同瞻宝婺辉。
鸾笙合寿和声乐,鹤算同添大耋年。
四代斑衣荣耋寿,八旬福婺庆遐龄。
乐享遐龄寿比南山松不老,欣逢盛世福如东海水长流嘉宾旨酒,笑指青山来献寿。
愿百岁平安,人共梅花老岁寒。
祝寿诗词(给姑母七十大寿) 上联:古稀姑母逢大寿下联:儿孙绕膝Le天伦 80大寿祝寿词祝寿主持词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朋Hao友,各位来宾:大家中午好!今Tian是一个吉祥的日子。
感怀耄耋之年的诗词

感怀耄耋之年的诗词
《将至兰陵道中以远岫重叠出寒花散漫开为韵》
宋·李处权
小黠而大痴,耄耋均童孩。
当其有酒时,且共笑口开。
渊明真可人,吾庐归去来。
我今无吾庐,念之寸心摧。
《龙学张彦父挽词》
宋·周必大
岂弟基岩邑,名声起使华。
台评扶国是,谏纸合谟嘉。
念昔陪东府,看公肃正衙。
班齐人立鹗,疏出字飞鸦。
《题斋壁》
宋·陆游
皞皞太平民,堂堂大耋身。
乾坤一旅舍,日月两车轮。
蓑贵超三品,蔬甘敌八珍。
明年真耄矣,烂醉海山春。
《勉千里侄秋试六言四首》
宋·刘克庄
子心思犹盛壮,吾光阴已耋耄。
不堪蝥弧先登,尚可鼓旗傍噪。
《仁老画梅二首》
宋·吴则礼
疏影只横斜,覉臣真耋耄。
观渠小开落,得此大梦觉。
《亡妇小祥将至》
宋·姜特立
老来遽有闺中戚,岁月飞腾奈尔何。
八十耄龄能有几,九三大耋可无歌。
祥琴合御吾非激,朞乐如听玷可磨。
春到有花须育饮,莫伤岁暮更蹉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耄耋写丹青翰墨寄晚情
作者:郝幸田
来源:《企业文明》2015年第08期
初知吴老,是在20世纪80年代,时为中共重庆市纪委干部,更多地耳闻他在位的优秀业绩。
再识吴老,是在走进他的画室。
老人家中等身材,温和面孔,为人谦逊,简装着身,学者气质,精神矍铄,生性淡泊,不慕权势名利,一生唯书法自乐,满头银发略显岁月痕迹。
吴宗熹,1926年出生,浙江义乌人。
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同年随刘邓大军解放重庆,后转业至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委机关工作,从此扎根山城,为保卫和建设新重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0年,吴老离休后开始临帖习字,1998年春就读于重庆老年大学书法班,接受王明中等书法名家的授课和指导,对书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从此书艺日臻。
那时吴老学艺十分执着,一年365天,基本都在临池不辍,不懈追索。
老年大学、新华书店、简陋居室,三点一线的生活看似静寂、呆板,却令他乐此不疲。
无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崭露头角,还是21世纪前后风头正劲,吴老都始终以不老的心态和年轻的笔触,从传统出发,视回归为本,以山水、古典诗词、名人佳句入题,缘文寄情,托物言志,把对人生的体验和生活的感悟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地倾情于他终生割舍不下的线条和色彩中。
步入吴老的书画世界,恬淡、清爽的书画艺境让我顿入清凉美妙之境。
由于与吴老是忘年之交,因此我总能分享他钟情书法,成果不断的喜悦与幸福。
吴老的作品分为临摹和创作两部分,从中可清楚看出他习书的步骤和脉络。
他研习书法多年,楷、行、草、隶皆擅。
其临写的《蜀山图歌》和《赤壁赋》,通篇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笔致细腻典雅,墨色清淳浓润、行气贯通,结体严密,纵逸中自欹侧、激越中有徐缓,笔画点划多变、跌宕多致,整体雍容平和大气,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他对赵孟頫和文徵明的笔法、结体、章法、墨色等的理解尤为深入,下的功夫是比较到位的。
古代名家的书法经典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能够深入其中而临池不辍者,加上他善于独立思考,久而久之,自然会不同程度地领会和掌握古人书法的精义。
吴老的工写山水,让人观之而后心境顿宁,妙意无尽。
他的画观形入境,堪称形神兼备,作品在清逸气颇足的同时又不失大气。
而这样达意的作品恰恰离不开他聪慧的心智和深厚的艺术素养。
学习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最终从古人的影子里走出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修身养性的同时,也给其他欣赏者带来审美享受。
从吴老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在古人法度的管领和约束下,并没有完全丧失自我,他的笔下时时会有自我表现的情感冲动,尽管还未能形成十分鲜明的艺术风格,但个人审美意识的迹象已经露出端倪。
长期以来,吴老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探究。
经过多年的苦练和研习,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他的书风取法古代大家,其楷书作品极具柳、欧体形神,如作品《朱熹诗》和“经霜古柏参天碧傲雪寒梅满地香”用笔横轻竖重,笔力劲峭、结体严整,内藏筋骨、稳重厚健,形态端庄,刻厉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于平正中见险绝、规矩中见飘逸,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更增加了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他的书法小楷取法“二王”,点画应规入矩而不拘执,轻松自然的书写中流露出浓郁的书卷之气。
行草书既有“二王”的流美简约,亦有颜真卿的朴拙宽博,还有赵孟頫的圆润健朗,特别是他在有意无意间写出了一种自己的新感觉,似王像颜如赵而又略有不同。
这种感觉恰恰是许多人苦苦寻觅而不可易得的,古法的信守与个人情趣的张扬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他的小字行书作品颇具欧赵书风,布局如行云流水,恢宏壮阔,大处可见苍劲,小处不失灵动;质朴中见潇洒、细腻中显豪放,功力深厚精到、意境高雅别致,这种功底在高龄书家身上实属少见,难能可贵。
他的三幅经典行草作品“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花争秋后美人敬老来红”“右军书法晚乃善廋信文章老更成”功底深厚、笔法流畅,活泼自然、富有变化,流美于外、格调雅逸,观之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他的隶书结体严谨、工整精巧,笔致秀丽、俊爽流畅。
主从之笔清晰可辨,曲折自然,疏容适中;撇、捺等点画向上微挑,轻重顿挫富有变化;通篇具有刚柔并济,不激不厉的因形布势艺术效果。
吴老身处红尘都市,却超然物外,如闲云野鹤,取道于茶,问道于书。
德如茶之醇香甘美、行如书之汪洋恣肆,平淡之中有非凡真情。
我对吴老的敬仰,不光在于他的学识丰富、书艺精绝,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
吴老以坦诚正直立世,人品、书品俱佳。
他在给别人写字时非常认真,从不马虎,每字哪怕是错了一笔,他当即废弃从头再写,直到满意为止。
对求字者,他总是把自己的劳累放在一边,尽量满足求字者的要求,从不谈报酬。
他能于烦嚣尘世中觅得一方清凉境地,学书不误、画技不怠,人际关系和谐,家庭美满和睦,其人品由此可见一斑。
他对待艺术的认真态度及虚怀若谷的宽广胸襟,时时让我心有所感。
吴老的书法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尽管他学习书法主要是自己摸索,但从他诸多作品来看,已然具备相当实力。
学习书法,若有名师指点,固然再好不过,但无师自通的情况也往往有之。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好的悟性也需要勤奋的支撑。
而吴老在进入暮年后,仍然一如既往地不断探索书法的真谛,值得我辈学习。
成功来自辛勤耕耘,硕果终是汗水结晶。
吴老的书法作品因表现突出,雅俗共赏,相继得到一些书法名家的赞许和认可。
其书画作品时而在不同规模的书画作品展览中展出,且获优秀奖;作品也曾被编入《重庆老年书画作品集》中。
同时他还被吸收为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在荣誉和成绩面前,吴老却从不张扬自满,依然孜孜不倦、笔耕不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吴老90华诞之际,我以拙文推出他的从艺简历,不仅是对老人家书法艺术创作历程的一次展示、回顾、总结和弘扬,同时也是对其不老人生艺海探寻的无穷魅力的见证。
(责任编辑: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