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寄情山水所隐含的思想 两宋

合集下载

探究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不同的山水情怀

探究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不同的山水情怀

辨析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不同的山水情怀------研究性学习报告青岛市第五十九中学初二十班杨圣辉一:诗人介绍::(1)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2)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原名朱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汉族,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3)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二:山水情怀:(1)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

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

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

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

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

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

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

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2)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林泉之心,北宋文士的山水情结

林泉之心,北宋文士的山水情结

林泉之心,北宋文士的山水情结文/图:一光北宋文人大抵是风流的,但这风流中总不免流露出一种孤冷、忧郁的哀伤。

他们时常在热衷政治与规避仕途中辗转,在进取之心与退隐之意间逡巡,精神的困锁使得他们力图在人事羁縻与尘世纷扰间寻求解脱、暂避。

如此,丘山野逸是北宋文士朝堂生活的一种补充和替换,山水乃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一方避居之地。

平生之游清代孙琮在评点北宋士人风尚时如是说:“宋世士大夫类皆耽于玩山水,以为清高,亦一时风气。

”之于北宋士人们而言,人生境遇无论如何颠沛、曲折,皆无法改变他们对于山水的眷恋。

欧阳修曾在洛阳度过了他官僚生涯的最初四年,北宋郭熙《早春图》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其间他遍游洛阳城中的山水园庭、塔庙佳处。

此时的欧阳修意气奋发,林泉胜景莫不回荡着他的朝气。

此后,欧阳修仕途不顺,谪居滁州,然则贬谪生活却成了他饱览山水的绝佳契机,他造访了滁州名胜琅琊山,并记录道:“琅琊幽谷,山川绮丽,鸣泉飞瀑,声若环佩,公临听忘归。

”欧阳修在《浮槎山水记》中将这种赏玩山水的乐趣称之为“山林者之乐”。

每当走过长松丰草,每当静闻石泉潺湲,欧阳修总能感受他已经抛却下了世俗的欲心,超越了所谓的“天下之乐”。

北宋士人对于山水的赏玩几乎达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步。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回忆,他三十岁左右时曾做过一场山水梦。

梦中游历的是一处小山,山上花团锦簇,山下流水潺潺,水边有乔木树荫。

这处山水美景让沈括在梦中喜乐不已,甚至想移居此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沈括的山水梦便是他日常山水休闲生活的折射,以致在这场梦后,他曾三番五次地梦到此处山水景致,“习之如平生之游”。

北宋山水游乐之盛,因应于理学背景下文士的自然审美旨趣。

北宋的理学家深入自然、流连万物,研味物理之趣,从而形成了一种“观生意”的精神追求。

“观生意”是一种由我及物,又由物及我的观照之法,其概有两层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概述在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山水(包括山、水、云、雾等自然景观)常被用作一种特殊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哲理。

这些山水意象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山水在文学中的形象化古代文人喜欢运用山水来抒发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审美情趣。

他们以描绘山川河流之美,展现大自然所赋予的宏伟壮观之态,同时也赋予了这些景色更加富有内在含义和心灵共鸣。

山水与人类情感交融1.山:在古代诗词中往往被赋予高洁、险峻、坚毅等寓意。

山是壮丽而庄重的象征,代表坚定和勇敢。

2.水:透明清澈或奔涌激荡都是对人们情感最直接的表达。

它既可以平静柔和地仿佛一面镜子,也可以浩气磅礴地汹涌澎湃。

3.云雾:云雾具有神秘和变幻莫测的特性,可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沉浮。

它们可能从山顶缓缓升起,也可能笼罩整片天空。

山水象征意义的不同解读1.写景描写:古人通过细腻描绘山水的形态、颜色、动静等来表现自然界的美丽与壮丽。

2.寄情抒怀:山水场景往往成为诗人借以抒发内心真挚感情的载体,使作品更贴近人类情感。

3.隐喻与象征:山水在文学中也常被视作隐喻象征,比如将高峰比喻为英雄精神或追求目标;江湖河流则代表着人生旅程。

经典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象征意义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描述了金陵城市和长江之美,隐含着作者豪情壮志及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2.王之涣《登鹳雀楼》: 山水与高楼岑峙,喻示诗人的胸怀和远大志向。

3.苏轼《水调歌头》: 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回忆以及对自然界无穷变化的赞叹。

结论山水意象与古代诗词紧密相连,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美丽背景,更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表达。

通过探究古代诗人如何运用山水意象,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独特见解。

这种传承至今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也依然具有启发思考、赋予美感和传递情感的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

请注意
❖ 寄情山水,不能仅仅理解为生命的解脱 与超拔,还应理解为生命的分享与播撒。但 无论哪一个层面,都是寻找一种生命的归宿。 当古代文人们真正寄情于山水时,少数是无 意于社会承担(如庄子),多数则是被迫放 弃社会责任。他们转投山水,在山水中安顿 自己的生命与心灵,在对自然的发现中发现 了另一个“我”。
望春山而生欣然之意,观秋树而生凋零之叹。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春秋代序, 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献岁发春, 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 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刘勰)
盛唐时代
❖ 到了唐代,诗人们往往借山水 消解胸中的块垒,从山水中得到 哲理的启示。于是盛唐山水诗作 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明珠,永远 值得后人珍视。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古人在寄情山水中 找到了什么?
❖ 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奇彭殇为妄作。
❖ 苏轼《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 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 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 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
场的厌恶)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乌衣巷 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我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我国古代山水诗词中的人文情怀摘要:山水文学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学宝库中一份值得我们重视的宝贵遗产。

古代士人悟乐于山水,得自由于山水,融创造于山水。

山水文学展现了士人的情感世界,寄予了士人的精神希冀。

表现在中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可分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处世情怀;受佛教影响进入自由无碍的安乐境界的厌世情怀;源于道家文化主张清静无为的出世情怀。

关键词:中国山水诗词人文情怀中国的山水文学,滥筋于先秦。

自有了题山咏水的名篇佳构起,我国的山水文学,就犹如一股不绝如缕的清亮溪流,一直晶莹剔透,流淌至今。

文人们流连钟情于山水,山水也因有了文人的行吟题咏而更加妩媚清灵,这正是山水与文人能从古代走到今夭的原因。

山水陶冶了文人的性灵,文人在山水的濡染中增长了才情。

文人们礼赞山水,礼赞自然,礼赞生命;山水钟灵毓秀,百态千姿,万种风情,正好成为文人们娓娓的心音传真。

二者龙凤双飞,相辅相成。

当我们穿过山水文学里一诗一文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中国的山水文学,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文情怀。

历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较西方的知识分子更重山水精神。

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把山水作为人格修养或寓心明道的象征有关。

孔夫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说影响甚远;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以生命自由与自然的和谐为美的人生也是许多人的精神寓所,特别是文学艺术家们。

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

综观我国古代山水诗词,其中大致流露出作者的以下三种情怀。

一、入世情怀几千年来,孔孟的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们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因此他们热心从政,以功业自许。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响亮宣言,充分表达了汲汲于用世的坚强信念。

积极的入世精神,总是与雄浑苍茫的生命搏动的景象联系着。

智水仁山乃是对人类生存及宇宙本体更深入的体验和认知。

宋代文人喜欢山水画

宋代文人喜欢山水画

宋代文人为什么喜欢山水画?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晋末五胡乱华、南北朝分立,并入与隋、唐。

及唐灭之后,五代十国逐鹿中原。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太祖皇帝赵匡胤于陈桥起兵,横扫天下,这才使得中华大地再度回归大一统。

两宋时期前后三百余年间,中国的文人阶级地位迅速提升,人文精神大放异彩,文学、书画艺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画坛,山水画达到了历史高峰期,绘画技巧日臻完善,画中寄托的意境、志趣更是深深沉淀。

山水画在文人中间广为流行,甚至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名人雅士无不纵情山水,用画笔描绘山河的壮美秀丽,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操。

是什么导致宋代文人如此钟情于山水画?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三个关键的要素:宋朝有着怎样的社会文化和外部环境?宋代文人有什么特点?宋代的山水画有什么特点?两宋社会文化浅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五代十国纷争时期,战乱频仍,掌握军权的门阀横行天下,“文章礼乐”无益于时,形成了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太祖皇帝建立宋朝后,为避免重蹈五代时期王朝更迭频繁的覆辙,遂定下偃武修文的祖宗之法,通过“杯酒释兵权”,推行更戍法和用文官取代武官治理国家等措施削弱武将权力。

太宗即位后,又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制,吸收大量文人进入政府,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由读书人执政的朝代。

因此,北宋成为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精通琴棋书画,学富五车。

在文学领域,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几乎全部席位;哲学方面,理学的开创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术思想达到了巅峰。

北宋是真正的文化人的天堂。

清明的社会环境促使人们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每逢佳节,游山玩水成为时尚,名山大川间络绎不绝的旅人是一道靓丽的时代风景线。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指古代文人在山水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观赏的态度。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人生观念,它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之所在,也是他们追求自然之美和超越现实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题材,被很多文人雅士所喜好和追求。

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山水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独立而完美的存在,它被赋予了许多人文的、哲学的和宗教的意义。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超越了简单的审美情感,而涵盖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追求之中。

古代文人认为山水是最能够反映天地之间的和谐之美的存在,它具有独特的气势和韵律,擅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文人常常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赞美,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赞颂之情。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与寄托之中。

古代文人常常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寄托在山水之上,他们常常在山水之间寻求灵感和安慰,在山水之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和满足。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他们希望通过山水的启迪,达到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升华。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之中。

古代文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们认为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和载体。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呼唤,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情感和审美态度,它是文人艺术创作和人生体验的源泉和灵感之所在。

古代文人通过对山水的赞美和追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赞颂,同时也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满足。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情感,更是一种对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与寄托,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寄情山水田园间,感悟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情怀

寄情山水田园间,感悟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情怀

文化•生活[culture*life寄情山水田园间,感悟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情怀□王争亚ill水田园诗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山水田园赋予了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中国文人有太多的情感要对山水田园诉说和表达。

“文章为案头之山水,山水为地上之文章”便是古代文人炽热的山水田园情怀的真实写照。

说到山水田园诗词,我们首先要提到的诗人应该就是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首先想到的诗词就是曾为后人留下了“桃花源”文学母题的《桃花源记》,诗文让人们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安宁与恬静。

那里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自然美景,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农家村落,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乡村气息。

除此而外,陶渊明在其他诗作《归田园居》《饮酒》等诗中还通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ill o l_L|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表达了诗人不屑功名利禄、寄情山水自然、归隐农耕田园的生活态度,从而让后人看到了一位不为名利、不落尘俗的封建社会士大夫的高洁品格与风韵。

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词的创始人,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篇,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水准。

著名诗人王维是盛唐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自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诗佛”王维,把山水田园当成了自2021.01Environmental :'匚c onomy己的知音,一路吟唱着“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诗句,感受Lh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未眠”(《田园乐七首》其六)的田园惬意。

王维在继承的基础上,把山水田园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首著名的《山居秋暝》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人寄情山水所隐含的思想两宋+元基本特征从文人画的历史沿革来看,文人画要必备几个特点。

一、学养深厚。

封建士大夫既是经科举制度层层选拔上来的,那么文才必须是为官的基础。

要想胸有韬略,腹中需垒起万卷诗书。

这样的人画出画来,不叫“文人画”也会文气十足。

二、言之有物。

古时的文人画不是忙三火四画出来立马就要卖钱的,而是兴之所至,信笔拈来,承载的是亦忧亦乐,表达的是真性真情。

所以后人才能从八大山人的鹰眼中看出睨藐不屑来。

三、格调高雅。

翰墨丹青古来即称“雅好”,“雅”人之“好”的标尺,就是格调。

这和画家的人品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画家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

对格调的赏析与赏析者的品位有极大的关系,即俗语所说“好画还需识者看”。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

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

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

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

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文人画特色和体系的形成,又与文人士大夫将绘画视为精神调节手段有关,创作对这些画家来讲,起到的不过是一种精神舒络的作用,这样,不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3色),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为创作中的必然的选择。

[编辑本段]艺术风格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涌现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

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

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

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

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等,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

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

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既是白既是空。

“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 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

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 雅” 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宋代以前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

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

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

宋代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

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

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

宣和画院的上述画风在南宋绍兴画院继续得到发展,画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

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

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

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

汉杰真士人画也。

”(《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画工)分开来的愿望:“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

”(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

人物画方面,具有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的发展为白描,这种脱离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力和抽象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

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云山戏墨”和“米点皴”,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代元代文人处境相当卑贱,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疏于人事。

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开始更多地转入在野文人手中,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

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

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在南北美术交流中,出现了在变革中影响一代绘画风气的赵孟頫。

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

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董其昌绍述:“赵文敏(赵孟頫)问画道于钱舜举(钱选),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墨而飞,不尔便入邪道,愈工愈远。

” ”又引申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都重视把书法的笔墨情趣引入绘画,勾勒线条亦具文人的典雅风格。

在元代绘画实践上,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

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其代表人物倪云林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人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

” (倪瓒:《题为张以中画竹》)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