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山水 情怀 专题
古人的山水情怀

古人的山水情怀古人的山水情怀作者:梁孟伟身处重重雾霾的包围,活在红尘滚滚的社会,我们偶尔会转身,向历史的深处回望,寻觅那登山临水的潇洒身影,触摸那天人合一的浪漫情怀。
古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他们或 “独坐幽篁里”,或“相看两不厌”,欣赏着“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的萧瑟幽远,领略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波澜壮阔,充溢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瑰丽浪漫……宗教更是和山水如影随形,互为生命。
“世上名山僧占多。
”佛因山而显赫,山以佛而著名。
一个“仙”字道出道家与山水的关系:左边是人,右边为山,人入山则为仙。
对于山水,我们的先哲超越了实用,超越了宗教,上升为审美。
《周易》提出天人相通,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到一种审美境界。
孔子认为山水和人性有相通之处,人们观赏自然可以获得一种审美体验。
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以保持纯真的天性;庄子向往和追求自由,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对自然美的观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应运而生,五彩缤纷的山水审美文化蔚为大观。
(文章阅读网: )山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一种独特的精神情感!山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符号。
山水画卷自然,是画家笔下最爱驰骋的疆场;山水,是画家感情最为厚重的积淀。
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咫尺天涯的时间空间,那种深远的意境,高雅的格调,生动的气韵,明暗的色调,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中国是山水画出现最早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宗炳、王微等都从事山水画创作;隋唐伊始,山水、人物、花鸟,成为传统中国绘画的三大科目。
到了唐代,出现了青绿山水、水墨山水等多种流派。
应该说,中国山水画得到大的发展,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宗白华语)有莫大的关系。
他们既重视“外师造化”,又强调“中得心源”,留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画遗产。
中国文人之山水情怀

中国文人之山水情怀中国文人之山水情怀□于凡宸山无水不灵,水无山不秀。
山水一体,构出了气势磅礴潇洒恬淡之雅静。
山水——一对绝妙的搭配,贯穿着历史,浸透着文人的笔墨!山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明符号,它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或曲折或直达的心路历程,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之情操!山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里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山水已经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文人最大的寄托!文人是多情的,多情不免有寂寥的时候,有不得志的时候,便想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烦躁,来理一理纷乱的思绪,抚慰一下受伤的心灵。
在这个环境下文人便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指引下投向了山水的怀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给予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中国文人亦有太多的话语想对山水诉说,有太多的情感要对山水表达!山水于中国文人便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情感。
从此山水与中国文人便有了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情结!山水有了文人的眷顾,便不再孤独;文人有了山水的情愫,也不再寂寞。
山水有了文人便多了一份情调,一种韵致;文人有了山水则多了一种风情,一个知音!山水之于中国文人,如水之于鱼、草之于马,多少文人贤哲对山水寄予心灵的依托,依山傍水而居,视山水为忘年之交。
绿水青山、苍松翠柏、洞天福地、摩崖荟萃、云雾缭绕;鹤鸣鹿应、笛声悠悠、琴声瑟瑟、松振涛涛、水声潺潺。
山水亦动亦静,亦刚亦柔,文人便从中有所悟有所感,因此一卷卷馨香的文明画卷,便徐徐展现在中华文化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留给我们以无限的向往与思考!“知己难寻觅,繁星亦无数”一曲高山流水如天籁之音,向我们道出了友情的可贵,心灵的相依相偎。
“天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谢灵运从山水之间触及到了生命之意蕴。
竹林七贤更是伴着那曲优美的《广陵散》,喝着那醇香的女儿红,在纵情于山水之际,传递着玄学之遗风。
真可谓“文章为案头之山水,山水为地上之文章”,可以说山水造就了文人,而文人赋予了山水以历史的永恒,山以其博大厚重之俊,水以其至善至柔至美,向我们昭示着古老与神秘的玄音。
文人与山水作文(精选5篇)

文人与山水作文文人与山水作文(精选5篇)文人与山水作文篇1读古人珠玉般的文字,心中顿扫阴云,眼界随即开朗。
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文人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秦诸子,汉赋名家,唐诗巨匠,宋词群星,明清圣贤,哪一位不在山水之中得到熏陶。
泰山的雄壮,华山的奇险,峨眉的俊秀,青城的清幽,无不让人感受到造化之神奇。
黄河的雄浑,长江的磅礴,漓江的秀美,湘江的神韵,无不为人带来独特的内心感受。
古今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大量有关山水的隽永的文字,读之令人齿颊生香,令人心旌摇荡,令人回肠荡气,令人神思飞扬。
文人在感受山水的神韵中,也领悟到了文学创作的真谛。
“文似看山不喜平”,山势平坦则无情趣,山因缺少起伏变化,让人一览无余,那登山的乐趣也就随之消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
文章也如此,要有曲折,要有波澜,该露则露,该藏则藏,不可一马平川。
山道弯弯,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只有如此才可领略山水的万千变化,才能感受山水的雄奇娇媚。
文章要有悬念,要有含蓄,不可平铺直叙,不可直白而无遮掩,只有如此我们才可领略到文章的深沉气度,才能感受到文章的精妙神韵。
山水之情趣,不只在山水,更在于人。
胸中有丘壑,心中存河伯,方可与山水进行心灵的对话。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心中无情,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心中有情,则山水之中自会有我,我中自会有山水。
正是因为心中有千种风情,所以李白才会有“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痴恋,陶渊明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杜甫才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哀痛,李商隐才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山水的俊朗灵秀并非人人都可享受得了的,它只有在拥有一双慧眼的观赏者面前才揭开那层面纱,露出自己诱人的肌肤,敞开自己纯洁的心灵。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如果我们看不到石中之玉水中之珠,我们也就无法欣赏到山的光辉水的妩媚。
练就一双慧眼,需要多读书,以知识开启心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前人的作品中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洗去心灵的尘垢,随古人一起去跋山涉水,一起去畅游世界,一起去品尝人生的苦乐,一起去体验历史的风云。
我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我国古代山水诗词中的人文情怀摘要:山水文学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学宝库中一份值得我们重视的宝贵遗产。
古代士人悟乐于山水,得自由于山水,融创造于山水。
山水文学展现了士人的情感世界,寄予了士人的精神希冀。
表现在中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可分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处世情怀;受佛教影响进入自由无碍的安乐境界的厌世情怀;源于道家文化主张清静无为的出世情怀。
关键词:中国山水诗词人文情怀中国的山水文学,滥筋于先秦。
自有了题山咏水的名篇佳构起,我国的山水文学,就犹如一股不绝如缕的清亮溪流,一直晶莹剔透,流淌至今。
文人们流连钟情于山水,山水也因有了文人的行吟题咏而更加妩媚清灵,这正是山水与文人能从古代走到今夭的原因。
山水陶冶了文人的性灵,文人在山水的濡染中增长了才情。
文人们礼赞山水,礼赞自然,礼赞生命;山水钟灵毓秀,百态千姿,万种风情,正好成为文人们娓娓的心音传真。
二者龙凤双飞,相辅相成。
当我们穿过山水文学里一诗一文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中国的山水文学,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文情怀。
历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较西方的知识分子更重山水精神。
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把山水作为人格修养或寓心明道的象征有关。
孔夫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说影响甚远;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以生命自由与自然的和谐为美的人生也是许多人的精神寓所,特别是文学艺术家们。
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
综观我国古代山水诗词,其中大致流露出作者的以下三种情怀。
一、入世情怀几千年来,孔孟的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们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因此他们热心从政,以功业自许。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响亮宣言,充分表达了汲汲于用世的坚强信念。
积极的入世精神,总是与雄浑苍茫的生命搏动的景象联系着。
智水仁山乃是对人类生存及宇宙本体更深入的体验和认知。
(最新)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马勇内容摘要:陶渊明的诗歌质朴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
他的诗歌主要表现在他骨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用下任真闲适、欣豫自远的追求上。
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
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
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
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1陶诗中的山水情结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
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
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1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
“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
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
中国文人的山水 情怀 专题 ppt课件

20
中国文兰亭人集的序山水 情怀 专题
天地宇宙恒大;生命时间短暂易逝 人的心境可比天地宇宙,但人本身却短暂渺小, 个中纠结、苦闷无法排解
21
中国文人的山水作情为赤游怀壁记四赋专个关题键:
一、山水特点:雄大
二、人文积淀:辉煌
三、常人议论:悲伤
四、东坡情怀:乐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其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正直、善良、傲岸、刚烈的文人 们避开与现实政治剧烈冲突的精 神家园
15
中国文人的山水 情怀 专题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山居秋暝
中国的山水艺术成熟于魏晋时期
-中国最早的山水诗:曹操(东汉末)《观沧海》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传顾恺之(东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存《展 子虔(隋)《游春图》 -中国最早的山水游记:马第伯(东汉初)《封禅仪记》
山水意识与文人情怀
-山水意识构成中国古代文人情怀的核心内涵
6
中国文人的山水 情怀 专题
“君子比德于玉”(《礼记·聘义》)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 山川.地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论语·雍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道德经》老子)
古人认为自然物含有或类有人的道德属性,从而成为人的某种 道德属性的象征。
天地之大,尽在山水 人之大,但有问题: -逞豪杰英雄之大,有时而尽 -据山林田园之大,不可乎骤得 苏轼的境界:超越其中,又深入其 中,以“无主客、泯物我”的禅意玄 思,真正解决实现人之大的若干问题。
寄情山水间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赏析

寄情山水间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赏析寄情山水间: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赏析山水诗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流派,在这些诗中,诗人以追求自然美景为主题,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些古代诗人以精湛的笔墨,塑造了一幅幅如画的山水景致,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本文将对几位古代诗人的山水诗进行赏析,带您领略他们的才情与意境。
1. 李白:豪放奔放的山水诗李白作为唐代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山水诗以其诗意豪放、奔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的山水诗作品中动静皆宜,极富变化和对比,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李白描绘了壮阔的庐山瀑布景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瀑布如银河般奔腾而下的壮丽景象,用夸张的笔法营造出浩大有力的感觉。
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王之涣:淡泊恬静的山水诗王之涣是唐代文学家,他的山水诗以清新、淡泊的风格著称。
他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通过简洁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对人性、人生境遇的关怀和体悟。
《登鹳雀楼》一诗中,王之涣以宏伟壮丽的北国风光为背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短短四句之中,王之涣以简洁的笔法和含蓄的意蕴,将北国的山河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寓意于社会变迁之中的人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苏轼:写意雅致的山水诗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他的山水诗以含蓄、写意、雅致为特色。
他能够通过简洁的文字将山水景色和心灵境界融为一体,表达出自然之美与人生之趣。
《题竹山别业》一诗中,苏轼以湖岸竹林为背景:山僧负米归竹林,竹边择地就中心。
秀色可供人乘兴,岂须文彩对玄真。
这首诗中,苏轼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竹林的清秀景色,同时表达了他追求随意自在的心境。
通过写意的手法,他向人们传达了对自然的融入和对人生的思考。
结语:古代诗人的山水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作文800字(精选27篇)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作文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作文800字(精选27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作文800字,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作文篇1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不约而同地流连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之中。
而当钟灵毓秀、风情万种的山水与才华横溢、吟风咏月的文人相结合,文人置身于山水,纵情于山水,寄意于山水,于是便有了一篇篇的山水美文流传于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用心阅读这些佳作后不难发现,这里面隐藏着的,除了中国文人的爱恨情仇,还有中国文人的品格和精神。
可能是中华文化深受老庄思想的浸润,超脱出世,文人骨子里都有一种隐士情怀,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将自己的诸多情感用诗文来倾诉,而寄身于山水的文人则常常用细腻而丰富的笔触记录身边的美景,这样一来这些山水反而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而愈加鲜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之所以威名远扬,除了自身风景秀丽之外,更多是因为这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而这文化历史底蕴便来自于中国文人的笔。
很多人心心念念向往庐山,其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风景美过庐山的,数不胜数。
然而,庐山虽不在五岳之中,却名气更胜。
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陆游的“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王维的“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
”将庐山深刻的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慕名前来庐山的墨客文人络绎不绝。
文人委身自然山水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而山水间的情结往往都会标榜着一种孤傲。
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把胸中的一腔热血全部向自然宣泄,这样一来,情感丰富了山水,山水也造就了诗文,先是景观被写入了文章,后来文章也变成了景观。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就这么延续了下来。
可为什么不用鸟兽虫鱼来寄托情怀而选择山水呢?这也有自然景观本身的原因,山水美景对人有一种天然的怡情移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直、善良、傲岸、刚烈的文 人情操与现实政治剧烈冲突
陶渊明----自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其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正直、善良、傲岸、刚烈的文人 们避开与现实政治剧烈冲突的精 神家园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山居秋暝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王维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水田园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仕途的厌倦,怀才 不遇的苦闷。《归园田居》 B、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 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再别康桥》 《醉翁亭记》《归园田居》 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 雅。 《赤壁赋》 D、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 《兰亭集序》 《沁园春 长沙》《游褒禅山记》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
寄情山水传统
上古时期:是顶礼膜拜式样的崇敬
“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 则神小”(《抱朴子·登涉》),
自然事物成为原始艺术题材
生产方式
艺术题材
备注
狩猎、畜牧 动物的皮毛、角、羽毛; 动物的斑纹等 渔业 鱼纹、水纹等 农业 植物花卉等
山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人与自然的联系,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应该说, 中国人的作为更周到、更细密、更深刻。 中国的山水艺术成熟于魏晋时期
-中国最早的山水诗:曹操(东汉末)《观沧海》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传顾恺之(东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存 《展子虔(隋)《游春图》 -中国最早的山水游记:马第伯(东汉初)《封禅仪记》
山水意识与文人情怀
-山水意识构成中国古代文人情怀的核心内涵
以物比德
“君子比德于玉”(《礼记·聘义》)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 山川.地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论语〃雍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道德经》老子)
李商隐---生命
春蚕到死丝方尽(无题·相见时难)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正直、善良、傲岸、刚烈的文人们不仅面临 与现实政治剧烈冲突的压力同时开始更清醒地 面临着“此身非我有”的终极压力。这个压力 更令人难堪。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 鼻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 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古人认为自然物含有或类有人的道德属性,从而成为人的某种 道德属性的象征。
“知水仁山”揭示了人格和自然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人在欣赏 自然美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本身的性格、情感和伦理色彩, 进行不同的选择。由于从自然美中可发现人格美,因此人格美也可
通过自然美体现。
梅
傲——高洁傲岸
6
兰
幽 幽 雅 空 灵
自己 国家 历史 命运 年华
家事 国事 天下事 生命事
小 表
大 里
生命
理想
苏轼----天 人合一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 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 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7
——
竹
节
坚 虚 心 有
——
8
菊
淡 冷 艳 清 贞
——
9
以景畅神
基本涵义 - 语出宗炳《画山水序》:应目、会心、畅神 -山水自然,声色熏暧,悦目怡听即为应目;哲理事态, 契合心绪是为会心;玄机幽妙,逞怀养性所谓畅神。 -“望春山而生欣然之意,观秋树而生凋零之叹。登山 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唐 王孟 ---禅
反映了诗人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 厌恶。
宋诗 ---理
书扇示门人 (范仲淹·北宋)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
琴诗 (苏轼·北宋)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到了宋,诗人们往往从山水中得到哲理的启示
苏轼的境界:超越其中,又深入其 中,以“无主客、泯物我”的禅意玄 思,真正解决实现人之大的若干问题。
游褒禅山记
自然的廓大幽深;历史的悠远沧桑。 写法特殊:明在喻理,意在经济致用。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
景----情、趣、理、志
1.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乐景悲情
2.借景说理
3.托物言志
作文:寄情山水,悟人生之道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书圣王羲之观兰亭美景,悟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感吾生之行作”;田园诗人陶渊明“久在樊 笼里,复得返自然”;大学士苏东坡于明月之夜畅游赤壁, 而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感慨。 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之说,大自然与我们息息相关, 我们又从自然山水中悟到了什么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明确地用自弃超主客、泯物我,实现真正 的天人合一。
不是让自然山水之大比衬出自己的渺小和羸 弱,也不满足于自己单单的一个心态之大,关 键是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自然山水的生 命中,让自己的小命进入天地的大命,让个体 汇入整体,让有限纳入无限,从而实现人格的 至大至刚、无为逍遥。
山水游记三大经典选文
诗中表现:
-通感:“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天眼:“千里莺啼绿映红” -直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游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中国文人山水情怀的历史演进
• - 屈原 • - 陶渊明 • - 王孟 • - 李商隐 • - 苏轼
屈原---政治
•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 然”,“鸷”指鹰、雕一类凶 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 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 群小。 • “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 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 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 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 - 游褒禅山记 • - 兰亭集序 • - 赤壁赋
兰亭集序
天地宇宙恒大;生命时间短暂易逝
人的心境可比天地宇宙,但人本身却短暂渺小, 个中纠结、苦闷无法排解
赤壁赋
作为游记四个关键: 一、山水特点:雄大 二、人文积淀:辉煌
三、常人议论:悲伤
四、东坡情怀:乐观
天地之大,尽在山水
人之大,但有问题:
-逞豪杰英雄之大,有时而尽 -据山林田园之大,不可乎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