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文化浅谈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山水文化是指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融合了哲学、绘画、诗词、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
它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士人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崇拜,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
山水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山水之美山水文化首先展现的是中国山水之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说法,可见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和景观的壮美。
中国地域广阔,山脉连绵起伏,江河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风貌。
山岳巍峨,云雾缭绕,水波荡漾,风景绮丽,这些壮美景色成为文人墨客倾诉情怀、表达自然之美的载体。
二、山水与哲学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境界。
山水自然景观作为人们与自然对话的载体,成为道家、儒家等诸多哲学流派的寄托与表达。
在山水文化中,人们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变幻莫测,与之亲近融合,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三、山水文化的艺术表现山水文化不仅表现在自然风景本身,更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绘画中的山水意象强调以虚境取胜,通过墨色勾勒出山水的灵动之美。
诗词中的山水描写以意境营造为重,借景抒情、借景婉约,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中的山水元素则以旋律来表现,以乐曲的音韵之美传达出山水的壮丽之感。
四、山水文化的历史传承山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
自古以来,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与文化价值的传递。
众多的艺术家、文人墨客承袭了山水文化的传统,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历代的山水画家、诗人、音乐家,不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山水文化传世至今。
五、现代山水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山水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存在。
山水文化不仅被保留并发扬光大,也形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第四章 中国山水文化

4 中国山水文化【学习目标】了解山水的概念及山水文化的形成阶段,理解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审美意识,掌握山水文化的审美形态、审美风格及审美方法,理解并掌握山水景观文化的基本类型。
了解中国山水文化著名景观,理解中国风水文化现象的本质及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山水概念山水景观审美风格山水景观类型4.1 山水文化概述山水是地理环境的基础,人类在实践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亦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
但是自然环境本身不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4.1.1 山水文化及其形成在中国,山水是自然的代称,是具有地理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概念,不仅指山和水,还包含山水草木、雨露云雾、泉岚烟云等。
清代画家石涛对山水概括为:“山川,天地之形势也。
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经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广义上,山水就是指自然景观的代称,大到山川形势、风雨晦明,小至一点一景、一泉一石、山中亭、水中阁。
它是自然景观的静态与动态、声与色、人工与天巧相结合的综合形态。
从现代旅游地理学角度看,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是供人们观光、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主要场所。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作为纯粹地理意义上的景观,进入人类的文化圈,成为审美的直接关照对象,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然崇拜阶段。
远古时期,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征服能力具有很大局限性,先民对自然有双重情结:一方面感谢自然赐予的生存资源,另一方面对电闪雷鸣、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心存恐惧,形成了以敬畏和亲近为特征的自然崇拜,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山水文化研究报告

山水文化研究报告引言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绘画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本报告旨在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1. 山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山水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化观念和自然崇拜。
古人认为山神水神能够影响人间的吉凶福祸,因此,他们将山水视为神明的居所,对其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崇拜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山水为主题的文化现象。
山水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长期的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山水画、山水诗等。
通过这些艺术形式,人们在审美上体验到了山水之美,并以之为媒介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2. 山水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2.1 山水画山水画是山水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它以绘画的方式再现了自然山水的美景,并借此唤起观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中国的山水画具有独特的风格,强调变化的节奏和留白的空间感,以表达对自然的审美追求,同时也透露着持久的哲学思考。
2.2 山水诗山水诗是通过诗歌形式来表达对山水之美的赞美和感慨。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文人墨客都以山水诗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对自然的思考。
山水诗的写作注重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同时也加入了对人物、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表达,使诗人与读者共同沉浸在山水之中。
2.3 山水音乐除了绘画和诗歌,山水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包括音乐。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许多以山水为题材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对山水之美的赞美。
这些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调子和乐器的运用,传递出对大自然的深情厚意。
3. 山水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山水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山水文化教会了人们如何欣赏自然的美。
通过山水画、山水诗以及山水音乐,人们了解到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之处,从而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传承和弘扬。
醉美山水中国山水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结合

醉美山水中国山水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结合醉美山水:中国山水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结合中国,拥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其山水之美,自古以来便被推崇为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山水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幅醉人的画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中国山水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结合,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一、山水文化:山青、水秀,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中国山水文化,是指通过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表达的山水景观及其意境。
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根基。
在山水文化中,人们通过描绘山川河流、青山绿水,表达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及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宏大的视野。
中国山水画是山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它以自然景观为主题,形象地表现了山、水、云、雾等元素的变幻与交融。
艺术家通过用笔墨描绘山川变化的曲线、水波的流动,以及云雾的千变万化,再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山水画饱含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激发人们对大自然之美的共鸣。
二、酒文化:香醇美酒,畅快豪情尽在其中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作为中国人的重要饮食文化之一,酒在中国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的酒类多样,从美酒佳酿到家常酒水,每一种都仿佛流淌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对酒的讴歌,诗人们用华丽的辞藻将美酒的香气和滋味描摹得淋漓尽致。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美酒成为了吟诵山水之美的良伴,借着美酒的烘托,山水自然得以显得更加风情万种。
三、完美结合:艺术饕餮宴,山水与美酒交织的意境中国山水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结合,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还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许多人喜欢在山水之间品味美酒,将山水的宁静与美酒的香醇结合,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享受生活的美好。
中国的茶文化与山水文化也有密切关联,人们常常在品味高山流水的同时,边赏山水,边品味香茗,以此来增添对山水的细腻体验。
在提到中国山水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结合时,不能不提到中国的“酒仙文化”。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资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山水文化、山水精神、山水审美的概念进行探索,并对山水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山水文化;山水审美中国山多水众,山高水长,山水资源丰富多奇,并形成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回归、绿色享受的心理需求和旅游审美体验的发展,山水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重。
一、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一)山水文化的概念所谓山水文化,即指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山水的深层次含义不仅仅只是指自然界的“山”和“水”,那些与“山”和“水”相关的花草虫鱼、雨露烟霞,以及日月星辰等自然物都包括在其中,“山”、“水”而为一个“以偏概全”的复合词,几乎涵盖了以山水为主体的整个自然界[1]。
郑国铨先生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来理解山水文化,认为山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的山水,是积淀在山水中的文化;同时,山水文化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结晶[2],应该说这都是山水文化的本质问题。
(二)山水文化精神的本源所谓山水文化精神,就是指我国山水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们寄情于自然山水,并寻求其生命意义的依托与艺术感的本原理念,体现了人依托自然、热爱自然及歌颂自然的情愫与情怀,充分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原理论。
我国山水文化蕴涵着极为深邃的思想精神,其集中表现于神仙精神,崇拜自然精神,君子比德精神三种意识形态。
由于人类文明形成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几乎没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一切依赖于自然的恩赐,人们既感谢自然山水的养育之恩而有敬的一面;同时由于人类又受制于自然山水而有“畏”的一面。
由于其敬畏而产生对自然的崇敬,相信山水为神灵所主宰而祭祀天地,以祈求或感激有灵的自然山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摆脱了对自然山水的部分畏惧心理,转而亲近自然、热爱山水,并将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进入所谓“以山比德”和“以水比智”的阶段,故而有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

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__ 朱小芳班级:英语1003学号:1010311127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1.基本概念与其阐述何为山水文化?首先,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的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
从现代旅游学的角度看,“山水”是一个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景观,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化即“文治教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以外的属于观念形态范畴的精神财富(如:哲学、XX、文艺、教育和社会制度等)因此概括而来,狭义的山水文化是指:人们以自然山水为关照对象和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如:佛教文化、山水哲学、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等)而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山水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即以自然山水为物质载体、活动空间或观照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和开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形成了先民对自然的双重情结,既对自然资源充满感激,又对自然现象心存恐惧,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因此人们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注自然,驻足山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很多篇章都是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和体味。
庄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和山水文化

两千多年前的圣贤孔子有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一千多年前的醉翁欧阳修曾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近代进步思想家林则徐写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的例子稍稍有点文学修养的人恐怕都能枚举很多,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到杜甫“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深沉,从王右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到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幽美。
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已然根植于每一个中国文人的心怀,主观而艺术地完美再现于他们的笔端。
中国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山水文化组成的。
纵观历史,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中国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退居山林,悠游于山水之间、放情于世俗之外,对酒当歌、清流赋诗。
无论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自身的精神情趣,或者是对文化品位的追求,总之,他们对自然山水均有一种特殊的眷恋,偏执到无从可考,又自然到随心所欲。
上至达官显贵、名门望族,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只要略懂文化,就会把隐居山林寄情山水当作最终的归宿。
特别是那些文化品位越高、精神要求越强的人产生这种愿望的念头就越强烈。
说到隐居,还得从头说起。
在尧舜禹时代就多名士,他们也多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尽管如此却深受人尊重,令人诧异。
就像许由,尧有意把帝位禅让于他,而他不但不为所惑,反而认为这弄脏了他的耳朵,竟还要跑到河边去洗一洗,算是真正的隐士了。
而最出名、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就要数庄子了,他的一篇《逍遥游》不知羡煞了多少人、引导了多少人、憧憬了多少人。
然而他们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山水的文人,他们只是力求摆脱世俗对自身的限制和对文化的束缚,追求更高位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借助自然山水的力量来传达自己对文化的见解和思想风度。
真正把山林隐士做地道、做漂亮了当是后来的陶渊明了。
他凭借诗、酒、菊花做到了真正的隐士。
或许他的归隐是出于政治原因,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深受后人赞许,也多为引用,更何况他还营造了一个桃花源的山中理想国度,足以成为后代文人的标杆。
中国风景园林遗产的文化内涵寄情山水的大陆文化意识

中国风景园林遗产的文化内涵寄情山水的大陆文化意识山水文化是我国风景园林的艺术精髓和文化底蕴,因此我国的风景园林通常风物风情、山川自然作为园林的重要构景对象和审美对象。
我们利用现代文化视角来审视山水文化,可以从广义角度和狭义角度两个方面进行审视。
广义上的山水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对自然山水认知、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的长时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所有相关文化。
因此,广义的山水文化不仅包括自然山水本身,还包括以此为基础的创造出来各种文化现象以及文化形态等等。
狭义上的山水文化主要是指所有以自然山水作为素材或者对象的精神文化总和。
1中国山水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我国的山水自然资源在我国有着非常广泛地分布,并且种类繁多、搭配巧夺天工、组成灵活多变;山水人文资源更是博大精深、涉及广泛;以上这些因素都是我国山水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性原因。
2)中国的山水文化强调“山”和“水”的先天统一,山如果没有水,则山便是死山,缺乏跃动的灵气;水如果没有山,则水便是平庸的静水,没有奔腾的生命力。
在中国的文化中,“山”和“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它们的相关衬托和融合能够体现出别样的艺术美。
3)中国的山水文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人文资源为升华途径,它们两者缺一不可。
这就是欧美国家同样拥有丰富山水资源但是没有山水文化的重要原因。
4)山水文化具有非常强的整体性,它的主体虽然是山水,却并不仅仅局限于山水。
中国的山水文化非常强调山水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也格外关注山水与当地动物、植物、气象、人文建筑的协调与配合。
5)山水文化衍生了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理论一风水理论。
“风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理论和看待自然事件的观点。
《葬书》是我国古代一部专门讲解挑选葬地环境方法和注意事项的一部典籍,该书最早提出了“风水”一词:“风水之说,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将“得水”和“藏风”作为了挑选优质葬地环境的重要标准。
虽然在民间人们更多地捋风水理论作为挑选“阳宅”和“阴宅”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水融合了地理、天文之说,是古代中国人认识自然界和适应自然界的一种朴素的观点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文化浅谈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
三、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完全成为审美关照的对象。
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利用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山水文化的建设,为山水自然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山水的文化含量,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山水文化类型。
中国地大物博,名山胜川数不胜数,拥有着天然的地理优越条件,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山清水秀且令人向往的游玩国度。
中国的山水是充满诗意的,还记得多少文人骚客在失意时寄情山水,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中国的山水是充满传奇的,还记得美丽的少女阿诗玛化为石柱,久久伫立在石林中,凄美的故事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中国的山水是充满圣洁的,还记得睿智的僧人和法术高超的道士隐居山林,多少佛寺道观依山而建,或香火鼎盛,或清幽雅致,人们都是为了心灵得到一点净化。
欣赏中国的山水,就如读中国的一本史书,每一处的山水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曲幽歌。
只有独具慧眼的人们,才能读懂个中玄机,才能让那段沉睡的往事苏醒。
山水,似乎是一个属于大自然的名词。
因为早在人类学会欣赏什么是美的时候,这种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的存在了,只是当时,美丽的山水没有发挥到自己的作用。
加上“文化”二字之后,山水就不再是那天然的尤物了,加了“文化”就等于加了人类的因素,因为只有人类才拥有文化。
这时候,人类和大自然发生了有机反应,创造出介于天然和人工之间的“山水文化”,到底是人类的文明丰富了山水,还是山水的灵气充实了人类空虚的心灵?我认为这个作用是相互的,就像生物中的互利共生关系一样,两者的结合让对方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山水没有了人类就略显粗糙,人类少了山水就略欠灵气。
所以他们是互相离不开对方的。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山水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山水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可以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从对美的无知到对美的追求,这难道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吗?魏晋开始,人们对美有了自觉的意
识。
因为,只有在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学着去享受。
而这种生产方式的进步,使得人类有了多余的时间去享受美,所以,对美的追求从侧面反映人类的进步。
在认识到美之后,人们尝试着去创造美,通过改造大自然而得到美得效果,无一不是对美得追求。
在改造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不断把自己文明的先进成分注入到山水之中,使得山水更加精致,更加发挥自己的资本。
没有了技术,怎么谈得上改造呢?所以说,山水文化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人类的进步。
山水文化承载着文化的精品,文化精品是山水的最好广告。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中国又拥有那么多的名山胜川,自然秀丽的美景自然为文人提供不少素材。
还记得谢灵运拉开了山水诗的帷幕,成为“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
从此中国的山水诗以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开展了,唐代时,诗歌到了鼎盛时期,山水诗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兴衰。
刘咏写了《永州八记》之后,一个名不经传的地方顿时变成各地人们趋之若鹜的圣地了。
可见,当山水承载着文人们的智慧时,能够把它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岳阳楼记》之后,天下人无一不知此地,到底是岳阳楼自己还是范仲淹的文笔让这块地方名流千古?应该是两者相得益彰吧!文人墨客或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赞美的诗篇,或对国破家亡写下殇歌,诗人在把自己的情感和眼前所见之山川结合,形成了民族的文化结晶。
没有了四季变化的大自然,怎会有那随四季变化而不同的感官,怎会有四季不同的诗?范仲淹的“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用景寄情来写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此处写的是喜,随着自然的变化悲喜交集,没有了这些,哪里来的丰富的内涵呢?文化的传承还不止表现在诗歌和散文上,还表现在山水园林的建造上。
中国江南的园林虽为人工,仿如天造。
是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巧夺天工的江南园林把自然山水带进室内,宛如把诗意带进心里。
以咫尺山林显示大自然的风光,很有以小见大的感觉。
读一首诗,游一处园林,都会把你带进山水的美景。
山水能够洗涤人们的心灵,能够给人们精神上的安慰。
现在的旅游业之所以如此地发达,我想多数是因为人们发现,身处于自然之中能够有一种心灵的释放,能够有一种精神的慰藉吧!就像读书能使人睿智一样,欣赏山水能够使人开怀。
面对浩瀚的大海,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面对清幽的竹林,人的俗气会被
暂时褪去;面对平静的湖面,人们不再急躁不安。
山水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山水的影响。
山水的影响还不单单表现在这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灵栖息地,那就是深山中隐藏的古老的寺庙了。
“世上名山僧建多”山林幽深,云雾缭绕,寺庙坐落在这样的地方,更显现出佛的尊严和神秘,同时也适合佛教徒修心养性。
山水因为佛寺的存在多了一分神圣庄严,佛寺因为山水的秀丽多了一分宁静。
依山而建的佛寺道观和周围的景色混为一体,佛祖仙人为山水蒙上了一片神奇的色彩。
像许愿树,本来是纯天然的产物,加上了神明之后就变成了一颗与众不同的仙树了,无论是真还是假,起码那是给人的一种希望了。
新安江山水画廊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歙县,是黄山、徽州古城歙县、千岛湖黄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景区全长约50公里,两岸徽派古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新安江穿行而过。
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泛舟其中,好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故称之为新安江百里画廊。
本线路是一条人文加风景的徒步线路,沿途即可观赏千岛湖的源泉美丽的新安江上游的秀美景色和风景如画的石潭摄影天堂,又可以探访古老的徽派村落。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唐模古村,民风淳朴,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
檀干溪穿村而过,全村夹岸而居,村内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及“一村三翰林”之誉而闻名中外。
山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长河中的重要一脉源远流长。
从春秋初露端倪,到魏晋的发初,到唐代的兴盛,以及宋、元、明、清的补充扩展,直至今日,自然山水被人写被人画,魅力无穷。
中国的文人、画家之所以更喜欢把目光投向山水,是因为从山水中可以发掘出与自己相通的意蕴、相通的美。
尽管山水的气韵内涵无限丰富深刻,但一般可以归纳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阳刚,呈现出的是高山大河、高原大海、巨瀑洪泽、大漠荒野、长河落日等雄壮奇伟的景象,给人的感觉大多是刚健、豪放、雄浑、}L劲、苍凉、悲壮;阴柔,给我们展现的是幽石、清泉、深涧、微波、轻烟、细柳、清风、明月等景致,往往使人有种清新、典雅、婉约、冲淡、纤丽、清幽的感受。
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儒道思想体系濡染下,形
成了刚健笃实的思想性格、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淳朴敦厚的道德风范、雄浑博大的胸襟怀抱、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正道直行的坚强意志。
这种民族精神被艺术家投射到山水景物上,便具有一种阳刚的磅礴的气势。
放眼中华大地,许多山川是以气势取胜,如直上白云的黄河,势拔五岳的天姥,雾雪浮云端的终南山……这些壮美的山川景物无不被诗人赞美歌颂。
艺术家在描绘刻画此类景物时,往往不拘于时,不限于景,着力表现其内在的气质、精神和力量,使大自然的雄奇壮丽和中华民族的刚正精神交相呼应,熠熠生辉。
山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结晶,我们应该好好发展继承中国这个文化瑰宝,发扬中国山水的价值,好好把这个结晶让中国子子孙孙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