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沙面景区导游词
广州沙面景区导游词_导游词

广州沙面景区导游词广州沙面景区导游词1 在广州,沙面是一个历史蕴涵丰富、积淀深厚、富于异国情调、风光旖旎、十分迷人的地方。
因其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19世纪中叶以后为英法殖民主义者所看中,辟为租界,后大兴土木,且成为驻穗外国人的乐园。
近百年后,沙面才被重新置于人民政府的管辖之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主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
该建筑群1 / 4于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面有着与广州其他地方不同的氛围和生活节奏,由于岛上实行交通管制,因此没有那种交通拥阻、废气污染的问题。
像某些欧州的小城一样,这里的路边有许多家咖啡馆、餐店以及酒吧,人行道上放满了优雅的小桌椅。
沙面适宜漫步,东西长只900米,南北宽只300米,来回走上两圈也不会累。
今天,沙面处处树木葱茏,路灯、雕像、凉亭、花圃、木椅和喷水池都是西式的。
最佳旅游时间:如果是欣赏沙面的欧式建筑的话,就要选择白天,因为这样才能看得清楚。
广州沙面导游词介绍5篇

广州沙面导游词介绍5篇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
下面是搜集的广州沙面导游词介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广州沙面导游词介绍(1)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广州沙面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沙面曾是中国惟一的租界人工岛,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广州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输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这里环境优美,是广州人民的一块宝地。
保护和利用好沙面建筑群及周边环境,把它完好地传给、后人,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汤国华和他的学生们在广州市文化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按照广州市政府的部署,结合教学计划,对沙面建筑群做了大量有意义的保护工作,包括对每一座历史建筑进行详细测绘,对沙面整体环境的通风、温湿度变化、太阳辐射、噪声干扰、采光质量、环境心理等进行科学测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大多数已被广州市文化局采纳,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依据之一。
沙面欧洲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原为珠江河中由泥沙堆积而成的一个沙洲,东西长9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22万平方米。
原名为“拾翠洲”,此地自宋代至清代均为广州对外通商要道和游览胜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给英、法帝国主义,该地沦为英法租界,现已改名。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
沙面稿 2

在广州西南的一隅,有一个静静的小岛,它与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截然不同,没有川流不息的车辆,没有疲于奔命的脚步,一切在这里都是缓慢的,优雅的,这就是沙面。
曾有外来旅游的人误以为沙面是一种小吃,其实这个静谧的小岛又何尝不是广州的一道精神美食,充满着西式文化的沙面正是餐桌上最后一道秀色可餐的甜点。
透过沙面,能触及广州的内心,这座充满着沿海文化特有的开放吸收,与西方交融磨合的印记的城市,在沙面里缓缓沉淀。
从喧嚣的六二三马路,跨过街边一座平凡无奇的小桥,就进入了沙面,被一汪碧水怀抱的小岛就像爱丽丝的仙境,从尘世跌入梦境,她婷婷袅袅地站立在喧嚣闹市的中心,却奇迹般地辐射出一片醉人的宁静,上百年的樟树和榕树沿着街道一字排开,苍翠欲滴的树荫仿佛一层面纱,欲遮还现地露出隐藏在背后的极具西洋古建筑风情的洋楼,高高的尖屋顶,红红的旧砖墙,魔幻的风格,如同是用积木搭建,观光客也放慢了脚步,优哉游哉地欣赏。
这里有推着婴儿车的现代洋人,有纳凉闲聊的老人,也有挂着幸福微笑忙着拍婚纱照的新人,拥有不同故事的人们,在这里交汇。
沙面坐落在白鹅潭畔,是白鹅潭畔的一颗翡翠,珠江三段河道在此汇流,上承西北江之水,潮汐畅通,淤积不烈,四周是缓缓流淌的珠江水,也许正是这偏安一隅的地理环境,让她逃脱了旧城改造无处不伸的魔爪,时至今日仍能以较完整的形态得以保存。
它诞于战火纷飞的乱世,却生就倾国倾城的容貌。
它与古老的骑楼只有一桥之隔,每一根毛孔散发出的却是浓郁的异国风情。
翻开沙面的历史,就能清晰地看到岁月的痕迹,时代的脉络。
100多年前的沙面,还与陆地相连,是沙基洲的延生,名为“拾翠洲”,是广州“水上居民”聚居地之一,也是广州海上交通的门户,对外通商的要津。
从明代开始,政府在此设立“华节”管理对外贸易。
18世纪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十三行建起“夷馆”后,沙面逐渐结束了它作为接待外商要地的时代,而成为达官富商、文人墨客寻欢作乐的地方。
一时之间妓船鳞集,酒舫豪华,美酒佳肴堆成了山。
广东西关景点之沙面导游词

广东西关景点之沙面导游词今天的沙面,四面环水,幢幢西方古典建筑,散布在绿荫花丛之中,环境十分幽美,但它是经过了一段历史变迁而成的。
100多年前,沙面是与沙基相连的沙洲,叫拾翠州。
在广州十三行“口通商”时期是行商人仓库区。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民众出于对侵略者的愤恨,烧毁了十三行外国商馆。
1857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了广州,于是成立了一个由两名英国人、一名法国人组成的“三人委员会”,控制广东衙门所有的日常工作,同时逼迫广东衙门辟沙面为租界。
无力抵抗的清政府只好令两广总督劳崇光与英国领事柏克签订了《沙面租约的协定》,从那时起,沙面便沦为英法两国的租界。
1861年,英法殖民主义者“租借”了沙面,挖沟使它与沙基分开,在四周筑砌花岗石,将沙面西边4/5的地划为英租界,东面1/5为法租界,不许中国船只靠近沙面的河涌停泊。
1865年英领事馆迁入沙面,并出卖了部分租界地给外国人。
法租界也于1889年拍卖了部分土地。
英法虽各霸方,但沙面经营之初即有统一完整的规划,设有完整的道路系统和绿化区,在南端设置等公共活动场所。
初期的沙面建有警察局、英领事馆、礼拜堂等,现已不复存在。
现存沙面的建筑都是19世纪以后建设的,有领事馆、教堂、学校、银行、洋行、俱乐部、旅馆、小住宅等等。
建筑形式有新巴洛克式,新古典式以及所谓殖民式,但已不再使用砖瓦和木材,而是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解放后,沙面回到人民的手中。
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沙面时,指示要保护沙面的原貌和环境。
国家曾拨款1000万测绘和规划保护,拟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区。
1996年底,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如今,只要你跨过Liuersan Luon,就会发现生活节奏与其他地方完全不同。
这里实行交通管制,因此空气污染与拥挤的问题好了许多,咖啡馆,饭店与酒吧逐渐占据了人行道。
150多株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古树种满大道两旁。
那苍翠欲滴的古树、飘着曳地长须的老榕,弥散着幽香阵阵的巨樟,坐落在浓荫掩映中的许许多多的风格迥异、气派豪奢的欧陆建筑……仿佛隔世的逍遥乐土与浪漫林园,让人体味到一种时过境迁的恬静闲适,还有矜贵的华美与洋画的风情。
沙面,历史的见证

沙面,历史的见证——对沙面历史的研究与思考(一)前言广州城区西南角,从高空看去,绿树掩映中的沙面像一块翡翠镶嵌在珠江岸边。
许许多多洋味十足的老建筑物,几乎都聚集在沙面江边,那里有饱经沧桑的雍容,有历史沉淀的感逝,有屈辱蘸泪的伤怀,有千滋百味的慨叹……沙面,一个充满了异国风情的地方,在白鹅潭畔,经历了广州近代历史的变迁。
她曾沦为租界,又是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的座落地。
今天,我们将走近沙面,了解她的历史,领略她的魅力。
(二)正文1、沙面介绍沙面曾称拾翠洲。
在广州城区西南。
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
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
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现为广州重要商埠。
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
美丽的沙面风景如画2、历史沉淀——英法租界地(1)西炮台——人民的反抗18世纪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便在在十三行建起“夷馆”。
在那之后,沙面逐渐结束了它作为接待外商要地的时代,而成为达官富商、文人墨客寻欢作乐的地方。
江面繁荣景象延续到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侵略者带利炮坚船,溯珠江河道而上,直逼广州城下,自顺治年间起设立的两个炮台之西炮台,不得已从今六二三路与黄沙大道交界之北侧,迁至中流沙南面,炮口直指江面。
西炮台,扼守着广州城的西南面,据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驻广州钦差大臣琦善投降卖国,撤除江防守备,使英国侵略军得以长驱直进,闯入广州珠江。
1841年5月21日,张必禄指挥的川军,和以陈棠为首的西关纺织工人、以颜浩长为首的怀清学社义勇军联合向盘踞在白鹅潭上的英军舰队展开全面攻击。
由于准备欠周,攻击很快失败,只得退守到沙面的西炮台坚持战斗。
他们以城防大炮猛烈攻击英军舰队,前后击沉二艘、击伤三艘。
经过22日至24日三天的战斗,重创英军舰队。
25日又分兵迎击自四方炮台来袭的英军陆战队,战争期间,守城义军在西炮台轰击盘踞白鹅潭的英军炮舰,击毁两艘,击烂三艘,奋战三天,直至弹药用尽。
广州沙面景点介绍

广州沙面景点介绍广州沙面是一处湿地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左侧,占地面积约62公顷。
湿地公园内气候宜人,被环境保护专家誉为“广州的生态宝库”。
湿地公园里有广阔的湖面、茂密的林木,以及流动的水流,令人沉醉。
此外,湿地公园里还有许多景点,如桂花园、泛舟区、游乐场、飞鸟岛等,可供游人游览。
桂花园位于湿地公园的中央,可以沿着湿地公园的环形小道逛玩。
桂花园是湿地公园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桂花历久弥新,芬芳清雅,是游客休闲、赏花的绝佳选择。
在这里,游客还可以乘坐电动小船游湖,领略其独特的风情。
除此之外,湿地公园还有一处湿地游乐园,游客可以在这里骑马、乘船等游乐设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此外,湿地公园还有红树林,可以保护濒危鸟类,比如蓑羽鹤、白眉鹤、黑鹭等,游客可以在此观赏这些不可多得的鸟类。
流动的河流是湿地公园的另一大特色,游客可以在这里乘坐小船,感受到河流的芬芳,以及河边横亘的高大插翅膀的芦苇。
此外,湿地公园还有“船长村”一处特色景点,位于公园的西侧,可以欣赏到这里美丽的渔村,景色如画。
游客还可以乘着小船,沿着渔村古老的水网,驶向湿地公园的内陆湖泊,观赏到湿地公园内部独特的自然风光。
湿地公园也是一处观赏日出、日落的好去处,游客可以乘坐小船,看着夕阳西斜,欣赏夕阳下的湿地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多采多姿。
湿地公园无疑是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游客们可以在湿地公园里放松心情,改善身心,体验大自然的洗礼。
湿地公园还设有许多户外活动,例如野餐、登山、远足等,可供户外爱好者体验不一样的乐趣。
总之,广州沙面湿地公园是一处位于广州市的著名景点,它有令人兴奋的景点、弥漫着芳香的植物和鸟类,以及宁静舒适的湖泊,是游客休闲度假、探索自然风光的绝佳去处。
名胜广东·广州沙面

名胜广东·广州沙面作者:陆恺沙面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小岛,位于珠江的白鹅潭畔,最早由珠江冲积出的沙子形成,故名“沙面”。
沙面面积不大,仅有0.3平方公里,从宋朝开始,这里就成为繁荣的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之后,沦为了英法租界,遗留下许多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有英国浪漫主义风格的红楼、哥特式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券廊式风格的沙面大街48号洋楼、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汇丰银行……五颜六色,各美其美,像是一个露天建筑博物馆。
小小的沙面,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一个缩影。
沙面大街是沙面的主干道,整洁、幽静,葳蕤的古树遮天蔽日。
这里是广州古树名木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可以看到多棵200多岁的樟树、100多岁的榕树。
漫步在沙面大街,抬眼便是美轮美奂的古建、郁郁葱葱的古树,每天欣赏明信片一样的风景,实在养眼。
沙面大街花团锦簇,还修了一个花园跑道,居民闲暇时可以在此散步、赏景,仿佛拥有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后花园。
沙面小学的孩子们也很幸福,不但教学楼幢幢漂亮,校园里还辟出了很多空地,让孩子们有足够的场地打羽毛球、做课间操、四处玩耍。
出了校门就是沙面大街,沙面大街不通汽车,最适合的交通工具就是步行。
放学后的孩子们直接坐在沙面大街的木椅上背书、做功课,不必担忧有车来往。
很多爱画画的孩子支起画架,一字排开,坐在大街上的花坛边,随便找幢建筑物就可以作画了。
拍婚纱照的小情侣也是,随便往那一站就是一幅画,沙面可上镜的背景比比皆是。
沙面大街上,还摆放了不少铜像雕塑:《童年》《挂钥匙的一代》《卖麦芽糖》《读书》《寄信》……这些雕塑皆围绕怀旧主题,勾起人们对过往童年的怀想,这些曾经无比熟悉的场景能使人在沙面找到时光回流的感觉。
雕塑、古建筑和古树,它们是沙面的“三宝”,都是凝固了历史岁月的象征。
岭南音乐创作人邓伟标的专辑《古城今昔》中有一首关于沙面的歌曲:《沙面——江边的红房子》。
江边的红房子指的是沙面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红楼,每个来沙面的游客都会慕名前来打卡。
描述沙面岛建筑的文字

沙面岛建筑的文化魅力
沙面岛是广州市的一个小岛,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 亩。
沙面岛历史悠久,曾是中国惟一的租界人工岛,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广州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见证。
沙面岛上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西方流行的新古典式、折中主义式、新巴洛克式、拱券廊式、仿哥特式等形式的建筑群体。
如今,沙面岛已成为广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沙面岛的建筑风格主要是西式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领事馆建筑。
沙面岛上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多个国家设立的领事馆,这些领事馆建筑各具特色,是沙面岛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沙面岛上还有许多教堂建筑,如露德天主教圣母堂、新天主教堂等,这些教堂建筑也是沙面岛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
沙面岛的建筑文化对广州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沙面岛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岛上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广州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沙面岛的建筑文化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广州城市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为广州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动力。
综上所述,沙面岛的建筑文化是广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沙面岛的建筑文化反映了广州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对广州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广东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9039
广州沙面景区导游词Guide words of Guangzhou Shamian scenic spot
广州沙面景区导游词
广州沙面景区导游词1
在广州,沙面是一个历史蕴涵丰富、积淀深厚、富于异国情调、风光旖旎、十分迷人的地方。
因其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19世纪中叶以后为英法殖民主义者所看中,辟为租界,后大兴土木,且成为驻穗外国人的乐园。
近百年后,沙面才被重新置于人民政府的管辖之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主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
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
该建筑群于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面有着与广州其他地方不同的氛围和生活节奏,由于岛上实行交通管制,因此没有那种交通拥阻、废气污染的问题。
像某些欧州的小城一样,这里的路边有许多家咖啡馆、餐店以及酒吧,人行道上放满了优雅的小桌椅。
沙面适宜漫步,东西长只900米,南北宽只300米,来回走上两圈也不会累。
今天,沙面处处树木葱茏,路灯、雕像、凉亭、花圃、木椅和喷水池都是西式的。
最佳旅游时间:如果是欣赏沙面的欧式建筑的话,就要选择白天,因为这样才能看得清楚。
如果只是想去感受一下欧洲风情的话,就要选择晚上,因为这样才能深深地体会到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泡吧。
广州沙面景区导游词2
在许多广州人眼里,沙面可能是广州最有意思的地方,来这里主要是看建筑。
这里的建筑向人展现着19世纪英法租界地的欧陆风情,环境极美,很适合漫步其中,抑或是文艺青年们拍照。
因为处处都是风景,你时不时可以在这见到拍婚纱照的新人,可以感受到那份幸福。
若有兴致,也可以等到华灯初上,找一家咖啡馆,沉思往事,遥望天鹅潭,别有一番情调。
沙面的街头巷陌漫布着雕像、凉亭、花圃、木椅和喷水池等西式街道的元素,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
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比较知名的建筑有:
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
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
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
广州沙面景区导游词3
沙面曾称拾翠洲。
在广州城区西南,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
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
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现为广州重要商埠。
沙面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
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空气清新,环境卫生甚佳,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
建筑方面,多为19世纪末建造,并带有西方风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
现在的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也同样位于沙面岛,这使得沙面岛上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此办公。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该建筑群于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