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业余时间作曲的指挥家-模板

合集下载

作曲家李斯特简介

作曲家李斯特简介

作曲家李斯特简介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作曲家李斯特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曲家李斯特简介弗兰兹·李斯特(或李斯特·费伦茨)(德语:Franz Liszt,匈牙利语:Liszt Ferenc,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出生于奥地利一个叫莱丁的村庄,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他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匈牙利和奥地利德语两种拼法,他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文写作。

匈牙利人自诩为欧洲唯一的有色人种,他们的姓名排列也和其他欧洲人不同:姓在前,名在后。

李斯特的父亲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他5岁时由父亲教会弹奏钢琴,8岁时开始作曲,9岁登台表演,获得匈牙利贵族资助赴维也纳学习,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卡尔·车尔尼,他曾说:“我的一切都是车尔尼教我的。

”贝多芬曾听其演奏,并亲吻其额头。

1823年全家迁居巴黎,1824年在巴黎首次公演获得成功。

1835年他和达尔古特伯爵夫人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为他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后来嫁给瓦格纳。

1843年担任魏玛大公的宫廷乐长,1848年他又和俄国亲王王妃莎茵-维特根斯坦同居,并成为贵族,改名为弗兰兹·冯·李斯特。

1861年赴罗马,为了不和王妃结婚,1865年李斯特出家成为天主教神职人员,但仍然身着神甫的黑袍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各处奔走授课,并分文不取,扶助了许多年轻音乐家,如葛利格、德布西、鲍罗丁等,为普及音乐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匈牙利人为了争取独立,将李斯特看作是民族英雄,每次邀请他回匈牙利,都会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1886年他在德国的拜罗伊特(巴伐利亚州靠近捷克边境)因肺炎不治去世,安葬于当地。

李斯特的作曲特点李斯特创造了交响诗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将诗歌的感情融入到交响乐中,通过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心理感受。

初中音乐音乐家与作曲家介绍

初中音乐音乐家与作曲家介绍

初中音乐音乐家与作曲家介绍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音乐的创造者,音乐家和作曲家在音乐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作曲和演奏创造出美妙的音乐作品,使人们陶醉其中,展现出音乐的魅力。

在这个初中音乐音乐家与作曲家介绍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誉为古典音乐的巨人。

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在创作音乐时,常常将个人的情感与音乐融为一体,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感情和戏剧性。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莫扎特是奥地利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也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天赋出众,三岁就开始创作音乐,六岁就开始巡回演出。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和歌剧等,曲风优雅且富有表现力。

他将音乐的结构与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魅力和感染力。

肖邦(Frédéric Chopin)肖邦是波兰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以钢琴独奏为主,具有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节奏感。

肖邦的音乐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

他的钢琴作品被广泛演奏,并且对后世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赫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被誉为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的音乐作品包括器乐、合唱和宗教音乐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赋格的艺术》。

巴赫的音乐具有严密的构造和复杂的和声技巧,他的作品是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地演奏和研究。

贝尔托·索卡洛维奇(Béla Bartók)贝尔托·索卡洛维奇是匈牙利的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结合了西方古典音乐和东欧传统音乐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创新性。

外国现代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人物简介

外国现代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人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莫里斯·拉威尔:外国现代作曲家人物简介
DOCS
01
莫里斯·拉威尔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莫里斯·拉威尔的早年生活与音乐启蒙
1875年出生于法国比利牛斯地区
• 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
• 家庭环境对他的音乐启蒙产生了重要影响 -幼年时期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
• 对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实践
• 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对音乐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拉威尔与国际音乐家的交流与合作
与国际音乐家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音乐家的评价
• 与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音乐家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
• 被国际音乐家高度评价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 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音乐理论贡献
• 提出了许多音乐理论观点和方法
• 对后来的音乐理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拉威尔的音乐结构与技术手段
音乐结构创新
• 打破了传统的音乐结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结构风格
• 通过音乐结构的变换来表现情感,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技术手段创新
• 采用了许多新的音乐表现手法和技术手段
• 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受到印象派音乐的影响
• 作品风格开始变得独特和个性化
晚期创作阶段(1910-1937年)
• 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 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

⌛️
拉威尔所处的时代背景与音乐影响
处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时期
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 受到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但又能独树一帜

著名指挥家:安德烈·普列文人物简介

著名指挥家:安德烈·普列文人物简介
• 他倡导音乐创作的自由和创新
• 他重视音乐教育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普列文的音乐活动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 他积极参与国际音乐活动,与后世音乐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 他的音乐作品和演奏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 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02
安德烈·普列文的生平与成长经历
• 他擅长处理音乐作品中的复杂和困难片段,展现出极高的音乐素养和驾驭能力
普列文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理念与实践
普列文的音乐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
• 他强调音乐教育的个性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才能
• 他倡导音乐教育的创新和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 他关注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 他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推动古典音乐事业的发展
• 他与许多著名音乐家合作,为音乐家和听众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资源
• 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普列文的音乐成就为音乐事业增添了光彩
• 他的音乐作品和演奏风格深受音乐家和听众喜爱
• 他的音乐成就被广泛认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
• 他的音乐作品被许多著名乐团和音乐家演奏,如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 他的音乐作品被广泛传播和欣赏,成为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
普列文作品的演奏与录音版本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 这些版本是对他音乐作品的忠实再现和诠释
• 这些版本为他赢得了国际音乐界的尊敬和荣誉
• 这些版本为他的音乐事业增添了光彩和影响力
普列文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具有重要地位
• 他曾在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世界顶级乐团担任指挥
• 他曾在卡内基音乐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等著名音乐厅举办音乐会

著名指挥家:罗纳德·伯恩斯坦人物简介

著名指挥家:罗纳德·伯恩斯坦人物简介

1959年开始在纽约爱
理指挥
乐乐团担任指挥
主要作品
• 1945年升任为副指挥
• 1962年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
• 《焦虑的年代》
• 1958年成为费城交响乐团的首席
指挥
• 《奇异的旅行》
指挥
• 1978年卸任纽约爱乐乐团首席指
• 《西区故事》

• 《安静的城市》
• 《弥赛亚》
罗纳德·伯恩斯坦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童年时期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
• 10岁时为母亲所在的钢琴学校演奏钢琴
• 13岁时加入高中管弦乐队担任小提琴手
大学时期主修哲学,但仍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 1935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
• 1938年获得哈佛大学音乐学士学位
• 在大学期间担任哈佛大学交响乐团的指挥
伯恩斯坦的音乐生涯与主要作品
1943年开始在费城交响乐团担任助
指挥风格
• 强调音乐与舞台表演的融合
• 注重与演奏家的沟通与互动
• 独特的舞台魅力和表现力
伯恩斯坦与各大乐团的合作经历

与费城交响乐团的合作
• 1943年开始担任助理指挥
• 1958年成为首席指挥
• 合作期间录制了大量经典音乐作品
与纽约爱乐乐团的合作
• 1959年开始担任指挥
• 1962年成为首席指挥
• 杰出的音乐教育和公益事业
• 设立“伯恩斯坦奖”,表彰杰出音乐人才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ATC H I N G
Docs
• 为电影《西区故事》创作音乐并执导
• 为音乐剧《安静的城市》创作音乐并执导
伯恩斯坦的音乐教育与实践
音乐教育

音乐名人简介

音乐名人简介

理查德·施特劳斯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是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

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

后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中途辍学,去曼宁根乐队担任著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任正指挥。

在乐队里,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要求“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

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有《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变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

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

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

他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并且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虽然他的一生长达85年,但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50岁以前写的。

像早期的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年少的理查德是一个神童。

理查德·施特劳斯在4岁时就开始学习弹钢琴,6岁时曾写过一支波尔卡舞曲,8岁时开始学小提琴。

当他进中学时,上的是作曲和乐器学的特别课,即交响乐中乐器的运用。

十六岁时,理查德为一出古老的希腊戏剧写了一个合唱曲,又写了一个节日序曲,使他的老师和同班同学很惊奇。

当一个著名的指挥演出理查德的第一交响曲,使他在音乐界扬名时,他才18岁。

起初,理查德只关心较老的古典音乐形式,只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作为自己的模范。

后来他同一个仿效浪漫派音乐的音乐家交上了朋友,通过他,理查德开始懂得和热爱李斯特,他运用音乐家们从来也没敢使用的方法,利用一些音乐主题和一个巨大的管弦乐团的所有乐器写了一些浪漫派音乐和音诗。

著名指挥家:平克斯·祖宾·梅塔人物简介

著名指挥家:平克斯·祖宾·梅塔人物简介
• 在作品中运用印度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 与印度音乐家合作,共同推广印度音乐
独特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东西方音乐文化
• 将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声和结构与印度音乐的即兴和神秘相结合 • 作品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梅塔的指挥风格与特点
强调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 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与乐队互动 • 强调音乐的情感和内涵,而非单纯的技巧展示
• 举办音乐会和巡演 • 录制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04
梅塔的音乐教育与社会责任
梅塔在音乐教育领域的贡献
积极参与音乐教育项目
• 在世界各地举办音乐大师班和讲座 • 为年轻音乐家提供指导和帮助
创立梅塔音乐基金会
• 支持音乐教育项目和年轻音乐家的成长 • 为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梅塔对公益事业的关注与支持
• 与赫伯特·冯·卡拉扬、克劳迪奥·阿巴多等人齐名 • 享有“音乐大师”的美誉
获得多个国际音乐奖项
• 1997年获得印度总统颁发的印度国宝奖 • 2001年获得美国林肯中心颁发的艾弗里·费舍尔奖 • 2010年获得德国洪堡奖
02
梅塔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梅塔对古典音乐与印度音乐的融合
继承印度音乐传统,将印度音乐元素融入古典音乐
• 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打击乐器 • 受母亲影响,对印度古典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03 1954年移居美国,继续音乐学习
• 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 师从约瑟夫·科苏和莱昂纳德·伯恩斯坦等音乐大师
梅塔的音乐才华与职业生涯发展
1960年代初开始指挥生涯
• 首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多伦多交响乐团担任助理指挥 • 随后在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等担任指挥
• 鼓励和支持年轻音乐家的发展 • 通过音乐教育项目和基金会传承音乐文化

10中国著名指挥家

10中国著名指挥家

10中国著名指挥家中国著名指挥家;杨嘉仁(1912--1966)广东中山县人;黎国荃(1914年--1966)年轻时是国内知名;陈传熙(1961--)广西水口关人;李德伦(1917--)北京市人;黄飞立(1917--)广东番禺人;江大学生物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常参加社会上的音乐活;秦鹏章(1919--)原籍江苏无锡,生在上海;司徒汉(1923--)广东开平人;严良(1942--中国著名指挥家杨嘉仁(1912--1966)广东中山县人。

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唯一的男性毕业生。

1940年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音乐学院研究部,获音乐教育系和理论系的两个硕士学位。

回国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和上海音专任教,并出版了《曲式学大纲》等著作。

1953年在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他指挥的无伴奏合唱曲《半个月亮爬上来》获得合唱银质奖章,后又应波、德、苏等国邀请访问演出,均获好评。

1957年9月被邀请为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艺术竞赛评委会评委。

他听觉敏锐,排练风格细致而又风趣,对作品有独特的理解和丰富的指挥经验,常被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邀请为指挥。

1956年任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指挥家樊承武、卞祖善、陈燮阳、夏飞云、钢琴家顾圣婴等曾受教于他。

马革顺(1914--)生于江苏南京。

从小在教会唱诗班唱歌,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随奥地利音乐博士史达士学习。

抗战胜利后,赴美国威士明特合唱音乐学院专攻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

194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并从事合唱训练,和指挥法的研究,著有《合唱学》一书。

他指挥的合唱作品,音乐形象准确,咬字吐词清晰,声音统一、整齐,并富有"弹性";在指挥技巧上力求达到"用最小的动作,达到最大的效果"。

1981年2月,应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邀请,前往美国二十一所大学进行讲学和举行音乐会,并获威十明特合唱音乐院"荣誉院士"称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业余时间作曲的指挥家今天,多数人熟悉作为作曲家的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可是他生前却主要以指挥家身份和成就闻名于世。

理夏德·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曾今这样评价他的朋友:马勒“完全不是真正卓越的作曲家,坦白地说他是位伟大的指挥家”。

【1】现代意义上的指挥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然而,自从19世纪初“诞生”以来指挥艺术便快速发展,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分支和代表人物,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起源于欧洲中部的“歌剧院学徒工体制”,许多有志成为指挥的年轻人从歌剧院的钢琴伴奏(répétiteur)、声乐指导(répétiteur /voice coach)、合唱指挥、助理指挥、或者小型歌剧院指挥做起,渐渐成长为常任指挥,最终担任艺术总监并“转战、驰骋”至交响乐领域。

这种“从士兵到将军”的培养方法在200年中不断见证其辉煌的成果,从卡尔·玛利亚·冯·威伯尔(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理夏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汉斯·封·彪罗(Hans von Bulow,1830-1894),阿瑟·尼基什(Arthur Nikisch,1855-1922),费利克斯·魏茵加特纳(Felix Weingartner,1863-1942),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1962),奥托·克伦普勒(Otto Klemperer,1885-1973),到威廉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ngler,1886-1954)、赫伯特·封·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乔治·索尔蒂(Georg Solti,1912-1997),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1930–20XX),他们占居了过去两个世纪西方指挥领域的半壁江山。

古斯塔夫·马勒把此传统从19世纪带入20世纪并发扬光大,并打上他自己独特的烙印。

一、马勒的指挥艺术生涯马勒1860年7月7日生于波西米亚的小城卡利史特(Kalischt,时属奥匈帝国,今捷克共和国境内)一个说德语的犹太家庭,父亲做过邮递马车夫,后来成为旅馆老板。

他很早便显示出音乐天赋,4岁能在手风琴上奏出熟悉的曲子,10岁举行钢琴独奏会。

父亲对儿子很看重,把15岁的古斯塔夫送到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声、作曲,同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

他的钢琴老师(勃拉姆斯的好友)朱利乌斯·爱泼斯坦(Julius Epstein)是位了不起的“伯乐”,很快看出少年马勒在管弦乐方面的兴趣和才华,鼓励他把精力集中在作曲与指挥上。

古斯塔夫离开学校后靠教钢琴谋生。

尽管他没有正式学过指挥、充其量只在做学生时看过一些歌剧演出,但是不久(1880年,20岁)由于一位职业经纪人的推荐他得到了有生以来第一份工作:担任奥地利豪城(Hall,现名巴德豪城/Bad Hall)歌剧院指挥。

当时的豪城是座小城市,歌剧院主角和群众演员加起来总共才20来人,乐队仅有15位乐师。

马勒除了指挥以外还兼任乐谱管理员和其他工作,有时甚至要照看剧院经理的新生婴儿。

【2】马勒在豪城歌剧院只工作了很短的时间,却成为他踏入指挥界这个深不可测但十分诱人之海洋的“破冰之旅”,是他后来辉煌生涯的谦卑的开端,同时给了他充分的自信:“我可以胜任任何一家歌剧院的指挥工作,因为我已经(对指挥)有了充分的领悟”。

【3】他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先后担任四家地方性歌剧院指挥:莱巴荷(Laibach,现为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利雅那 Ljubljana)、奥尔姆茨(Olmütz,今奥洛穆茨 Olomouc)、卡索(Cassel,现为Kassel)、布拉格(Prague)。

这一时期马勒非常勤奋地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曲目和经验,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在莱巴荷,他精力充沛、以惊人的速度阅读、学习总谱,在不到7个月的时间里成功地指挥84场完整歌剧作品的演出,被同事们赞誉“是一位极其有才华的歌剧指挥”。

【4】1886年马勒签约莱比锡新国家歌剧院,成为大指挥家阿瑟·尼基什(Arthur Nikisch)的助理。

在莱比锡他结识了德国早期浪漫派作曲家、现代指挥艺术奠基人之一威伯尔的孙子,后者委托马勒将祖父一部未完成的歌剧《三个平托》进行修改并演出。

他完成该剧并指挥首演,获得成功。

1887-1888音乐季马勒在莱比锡共指挥54部作品、214场演出,是一个令任何当代指挥家汗颜的、难以想象的工作量。

马勒两年后离开莱比锡,这时(1888年)距他获得第一个指挥职位刚好八年,短短八年中虽几经转战,且常常不顺利,可是他的指挥才能在音乐界得到广泛承认,赞赏的人包括着名音乐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理夏德·斯特劳斯、汉斯·封·彪罗等。

在指挥生涯的第九个年头,经着名大提琴家、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教授大卫·波普尔(David Popper)推荐,28岁、踌躇满志的马勒走马上任布达佩斯匈牙利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这是他的第一个总监职位,薪水十分优厚,权力也很大,他在信中告诉父母:“(新)职位令人吃惊地使我满意,我将成为这家和维也纳歌剧院有着相同规模的歌剧院的有权有势的头领和首席指挥,直接受国家政府部长管辖,只要我的大笔一挥便可支配100万弗洛令(该国货币)的预算”。

【5】马勒感到“第一次主宰自己的命运”。

【6】然而马勒的任命在布达佩斯引发轰动和争论,报纸和公众对他充满质疑,认为这位匈牙利最顶尖的歌剧院新掌门人既没有名又没有资历,不但工资奇高,而且还是个犹太人。

幸运的是歌剧院总裁力挺马勒,排除众议,平息舆论。

马勒没有让人们失望,到任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将歌剧全部改成用匈牙利语演唱,严肃排练纪律并提高效率,对演员和乐队提出高要求,他严于律己、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把歌剧院推向崭新的高度。

皇家歌剧院很快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向公众露面,在马勒指挥下,精湛的表演不但得到布达佩斯观众的认可,连维也纳的歌剧迷也乘船从多瑙河直流而下慕名前来。

马勒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将歌剧院扭亏为盈,他成了布达佩斯的名星,受人追捧,“在街上你和他走不了五步便会有路人伸长了脖子驻足围观”,他的一位挚友回忆道。

【7】布达佩斯的三年于马勒个人而言是多事之秋,他的父母、妹妹先后去世,自己多病,而他的第一交响曲首演(1889)也以失败告终。

三年之后(1891年)马勒执掌德国汉堡国家歌剧院,任首席指挥。

汉堡当时是德国第二大城市,歌剧院无论硬件还是演员和乐团皆为国内一流。

1891年3月29日他指挥瓦格纳的《唐豪瑟》在汉堡首次亮相,一炮打响。

《汉堡通讯报》音乐评论员约瑟夫·西塔德写道:“如果马勒先生的名声让我们期待他有杰出的表演,那么毫无疑问他在汉堡的成功首演仍然超出先前的预料,令人们兴奋不已。

作为指挥,马勒先生不但对总谱驾轻就熟、更为重要的是他有着极高的把音乐的精神传递给所有演员的才能”。

【8】马勒在汉堡歌剧院还指挥了柴可夫斯基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的德国首演,作曲家亲自出席,称马勒的指挥“令人震撼”。

他率领歌剧院访问伦敦演出瓦格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深深迷住了年青的英国作曲家拉沃夫·方·威廉姆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其看完演出后感到“头晕目眩、蹒跚着走回家里、两天两夜睡不着觉”。

【9】勃拉姆斯看歌剧时以大声打呼噜出名,可是他看马勒指挥莫扎特歌剧《唐·乔万尼》(Don Giovanni)演出时笔直地坐在椅子的前端,全神观注,结束时大叫“好家伙,太棒了”!【10】马勒在汉堡度过非常成功的六年,首演和新排演了70多部歌剧,每个音乐季的演出超过270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汉堡,马勒第一次以交响乐指挥的身份定期出现在音乐厅舞台上,成为他后来主政维也纳和纽约爱乐乐团的前奏。

指挥上的成就并不能掩盖马勒对自己作曲上发展缓慢和不顺利所感到的不安,他写道:“上帝!如果我的音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我可以忍受一切”;“我已经35岁(未婚,如果你想知道)……我的作品很少上演。

可是我努力工作并且不灰心,我有耐心,我等待”。

【11】他拒绝了频繁发来的要他指挥夏天巡回演出的邀请,打算利用音乐季的空隙潜心创作,并于1893年在奥地利北部买了一座湖边小房子,命名“作曲小屋”,从此开始了他自称为“夏天里的作曲家”生活方式,直到去世。

19世纪后半叶的维也纳宫廷歌剧院(Wien Hofoper,今国家歌剧院)是欧洲音乐艺术的最高殿堂,成为其艺术总监是马勒热切的理想。

当听到现任总监年迈多病、剧院正考虑其接班人时,他在自己汉堡成功的光环下开始四处活动,请多位有影响力的朋友为其展开游说,维也纳的媒体也开始“不经意地”透露一些有利于马勒的小道消息。

由于当时弥漫在奥地利的排犹情绪以及官方规定皇家机构(歌剧院)高端职位不能雇佣犹太人,马勒及时地宣布改信天主教,从而扫清障碍、成功得到奥地利国王佛郎茨·约瑟夫一世的任命(1897年)。

【12】接下来在维也纳跨世纪的十年是马勒指挥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他排演了33部新歌剧,50多部经过大幅修改的歌剧,总共指挥了648场演出。

他大力推进改革,让歌唱家们在歌剧里既唱又演,并实施严格的排练制度,把维也纳歌剧院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称为“黄金时代”, 并成了评判、衡量其他歌剧院总体质量时参照的标准。

他同时还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三年中演出80多部作品,并带领乐团参加1900年巴黎世博会。

马勒成了维也纳的音乐偶像,风靡一时,名声“仅次于奥地利国王”。

【13】1901年,41岁的马勒在一次聚会上邂逅22岁的美丽姑娘阿尔玛·辛德勒。

阿尔玛学过舞蹈,会作曲,他一见倾心、展开热烈追求。

四个月以后他们结婚,新娘其时已经怀有身孕。

马勒树大招风,他的大力改革得罪了不少人,而唯我独尊、暴躁的脾气也让音乐家们惧怕他,同时,社会上排犹浪潮不断高涨,经过十年的辉煌,马勒身心疲惫、从维也纳歌剧院辞职,于1907年底离开奥地利前往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新大陆、担任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席指挥。

在大都会歌剧院任职的两年时间里,马勒与指挥界的新星、意大利人阿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共事,之后马勒接手纽约爱乐乐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