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羚羊木雕》学案4(新版)鄂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羚羊木雕》学案3(无答案)(新版)鄂教版

《羚羊木雕》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培养自读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3.培养学生重情义轻钱财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l)学习掌握自读的方法。
(2)人物形象的分析。
【基础巩固】1. 朗读课文,划出不会字词,查阅字典,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抹()泪攥()着逮()着玩怦怦()树杈()脸颊()寒战()逮捕()逮逮着玩()【整体感知】1.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 用恰当的词语填空“一个_________ 的故事”“一个 _________ 的木雕”“一个_________ 的爸爸”“一个_________ 的妈妈”“一个_________ 的奶奶”“—个_________ 的万芳”“一个_________ 的‘我’ ”【合作探究】(1)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2)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是怎样的?【精讲点拨】1、文体知识:(比比看谁记得快)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开端, _______,________,结局。
2、本文刻画人物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当堂检测】1、将下面的神情动作描写归位,体会“我”的心情。
①“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 ) ②“不!”( )③“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 ④“没有卖……我送人了。
”( )A.我小声地说。
B.我觉得自己声音有些发抖。
C。
我哭着喊了起来。
D.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2、下面的话分别是谁说的,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性格?A. “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B. “是的,这是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C. “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D. “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湖北省武汉市鲁巷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羚羊木雕》导学案(无答案) 鄂教版

《羚羊木雕》导学案一、学——目标自学、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并能联系实际,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正确处理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的矛盾。
2、继续学习圈点勾画和批准的阅读方法。
3、在朗读中,品味语言。
理解插叙手法结构文章的作用。
(二)作家作品: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
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
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
4、基础自测:请将生字和难词画上方框,查阅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
完成1-2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怦怦()攥着()逮着玩()逮捕()撒谎()播撒()抹眼泪()抹布()拐弯抹角()藏刀()躲藏()2、填充词语自()主张 zhàng()义()()不离()二()一(四)内容把握:1、阅读课文,说说文章围绕羚羊木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几个词语简要概括。
2、“我”和爸爸妈妈矛盾的焦点是什么?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五)自主赏析: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少年,她所经历的一切大家或许也经历过,在这个事件中她的感情,一定能能激起你感情共鸣。
请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在最能激起你感情共鸣的地方圈点勾画,写旁批。
2、联系语境,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为什么用“抗拒”不用“拒绝”呢?)②我想到他们马上要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用“催”替换“逼”,效果一样吗?)③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
(删去“努力”一词,如何?)④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为什么说月亮是“冷冷”的?)4、自觉质疑: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请在文中圈点批注,并写下来。
1、2、二、展——课堂交流、小组展示(一)导入新课:生活中,有时候是矛盾重重,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是最爱孩子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时候也难免产生矛盾。
七年级上册语文羚羊木雕_初一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三篇

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声音有些颤抖。〞读出“我〞可怕,读出“我〞无
⑴研读“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态:
奈。
留意读出“妈妈〞语言的语气〔抓住感叹号〕,留意妈妈的动作、神
〔板书:我心虚无奈〕
态。〔读出妈妈坚决和软硬兼施。〕
4.推想故事的进展。
〔板书:坚决、软硬兼施〕
⑴妈妈为什么那么严峻?我又为何那样可怕和无奈呢?从中你可知
⑵研读爸爸的神态、动作、语言。〔根据爸爸的神态、动作、反问句,
道什么?〔木雕十分珍贵〕
读出爸爸的冷酷和不行抗拒。〕
⑵故事就在妈妈追问木雕下落过程中发生了。〔PPT:发生〕
〔板书:冷酷不行抗拒〕
⑶请推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⑶研读“奶奶〞的语言。〔读出奶奶善解人意。〕〔板书:奶奶善解
〔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
么事情,预报那时“我〞的情形。
泼辣〕
学生推想,学生预报。
2.抓住环境描写,读出“我〞的难受和风雨无阻;感受大人们对小
3.下节课我们一同研读文本。
孩的损害和物质利益。
五、作业
3.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的语言。
课余读课文,验证自己的推想。
4.推想故事的下个环节。
第二课时
我虽然要回了木雕,但我的心情不好受,思绪翩翩,我担忧友谊,我
1.抓住“我〞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读出我的难为情。〔板
作用。
书:难为情〕
2.故事因妈妈的追问而发生,故事在妈妈、爸爸逼迫我要回木雕中
抓住万芳的动作、语言、神态读出万芳的不解。〔板书:万芳不解〕
进展,接下来故事将进入兴奋人心的环节,请大家推想接下来将会发生什
抓住阿姨的语言、动作,读出阿姨的凶狠、泼辣。〔板书:阿姨凶狠
人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羚羊木雕》教案新版鄂教版1

《羚羊木雕》授课方案教材分析:《羚羊木雕》是一篇很合适少年儿童棋逢对手的文学作品,文章采纳了家庭生活中一件小事来反应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向读者显现了两种生活,两种心里世界。
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
他们重视友情,珍惜友情,另一方面,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也喜欢自己的子女,但有时却忽略了孩子最希望最珍惜的友情,忽略了对子女的尊重。
作品围绕羚羊木雕张开故事情节,情节简短分明,开头直入故事,结尾反问句式内涵丰富,插叙手法运用巧妙自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内涵。
作品经过语言描绘、神情描绘、心理描绘刻画人物。
使得人物的心里活动直面读者易于惹起读者的阅读感觉,拨动学生感情琴弦。
授课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识记“面颊、怦怦、逮、树杈、攥着、寒战”等词。
2.分角色朗诵,梳理课文的情节,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抓住课文关健,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2.推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中心理、动作语言描绘的作用。
感神情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透过家庭矛盾矛盾的生活表象深刻意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敬爱他人感情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亲母亲交流。
授课重、难点:1.口胃赏析文中心理、动作和语言描绘。
2.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授课方法1. 分角色朗诵法;本文人物对话内容很多,人物说话的神情、腔调、动作等描绘仔细,学生简单掌握。
分角色朗诵增添阅读兴趣,简单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2.情境授课法;教师创立焦点访谈式的对话情境,引导学生经过对话直面文章中的人物和故事矛盾,研究家庭成员的矛盾本源的解决矛盾和平共处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步骤:一、导入新课马克思说:“真实的友情——十分理智的友情,是人生的价值千金,你能对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好考验。
这段话是说人生中真实的友情是价值千金,是金钱买不到的,在朋友眼前,你可否能够讲信义,就是你可否拥有美好的性格、尊贵道德的目击,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真实的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羚羊木雕》学案1 (新版)鄂教版

《羚羊木雕》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欣赏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3、思想目标:理解人物思想,正确处理父母、朋友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学习难点:2、体会文中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父母观和子女观,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圈点勾画、探究课时安排:2 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张之路,1945作者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
2、给加点字注音。
羚.()羊伤疤.() 怦.()怦兜.()里树杈.() 脸颊.() 寒战.() 攥.()着逮.( )着玩儿3. 根据意思写成语①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 )②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 )③完全不放在心上。
()④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 )4.记叙的顺序有、、。
【思考探究】5.读课文(分角色、速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理解情节及人物。
试着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空格处完成下列情节概括:情节妈妈追查、逼迫→爸爸→插叙回忆→我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
经过:要收回(原因是)。
教师二次备课或学生学习笔记栏1结局:收回(不好)。
(2). 速读课文,找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
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并用“××是××的人”来回答。
a.妈妈是一个的人。
b.爸爸是一个的人。
c.万芳妈是一个的人。
d.奶奶是一个的人。
e.万芳是一个的人。
f.“我”是一的人。
6.“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这里为什么写到月亮?这是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拓展延伸】7.如果遇到“我”那样的伤心事,你会怎么处理?【板书设计】羚“我”重义轻财羊万芳木爸爸冲突——沟通雕妈妈重财轻义【巩固作业】默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课堂测试】(满分100分,10分钟完成)分数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羚羊木雕》学案新版鄂教版1

羚羊木雕备课时间____周星期 _____主备人审察人授课时间___周星期 ___需课时第二单元第 8 课羚羊木雕阅读谈论班级教师组别组长组员谈论谈论12345678显现次数终结谈论显现质量一、中心目标精读细嚼明确目标:逐条铭刻摄取要点;聚焦要点定导游航。
能找出课文中的插叙部分,说出它的作用,能在写作中运用插叙。
二、目标链接梳理知识吸纳积累:深度阅读小组整合;建构知识获得方法。
1.插叙手法界定插叙是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作者在表达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表达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满,构造更严实,内容更充分。
插叙结束后,再连续原来的表达。
2.插叙的作用帮助张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资料,令人物形象生动完满,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进而深入主题。
3.插叙的常有方法(1)作者直接插进来进行表达、介绍、说明,或经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素来进行插叙;( 2)经过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 像对话、独白等) 来进行插叙;( 3)经过人物的回想、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4.“插叙段”地址确实认的一般方法(1)通找关字句来掌握。
比方作者在了表童年的美好回,经常会通比方“我的思回到了⋯⋯”;“那是生在⋯⋯”等关的句子来表;(2)通梳理文章构来掌握。
我都知道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索,而插叙是作者在表达主要情或中心事件展程中,中止表达索,既不依序而插入相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的表达方法。
我只需抓住了文章的索就不挑出与索“相偏离”的插叙段;(3)抓住文中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言 ( 像、独白等 ) 来确立插叙段。
借助、旁白等来文章内容行充是一种常的作手法,它能使文章内容与形式达到圆满的合。
所以,此种方法特注意。
一、程1.走近之路及作品之路,今世闻名作家,中国作家会儿童文学委会副主任,中国影集一、国院授予的有特别献的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羚羊木雕》学案2(无答案)(新版)鄂教版

《羚羊木雕》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张之路: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怦怦树杈攥逮着玩仗义:怦怦:形影不离:3、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4、从文中找出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品味揣摩之。
A. “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B. “是的,这是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C.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D. “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E、①“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②“不!”③“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④“没有卖……我送人了。
”思悟(相信自己,我能行!)1、写月亮冷冷的有什么作用?2、写万芳的出现有什么作用?3、“我”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泪”?4、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哪些?5、“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含义是什么?拓展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1、如果你想把一件贵重的东西送给朋友,你应该怎么办?2、你从本文汲取到了什么教训?获得什么启示?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1.对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
(2)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3)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4)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
A.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神态描写B.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C.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D.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2.指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羚羊木雕》一文表现复杂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个性特征,因此,各抒己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个人的说法都在情理之中。
B、《羚羊木雕》一文共写了六个人,爸爸、妈妈和奶奶以及万芳的妈妈都是同一类型的人。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初中语⽂《羚⽺⽊雕》课⽂原⽂ “那只羚⽺哪⼉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是⼀件⽤⿊⾊硬⽊雕成的⼯艺品。
那是爸爸从⾮洲带回来给我的。
它⼀直放在我桌⼦⾓上。
这会⼉,我的⼼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妈妈的⽬光紧紧地盯着我。
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 “放在哪⼉了?拿来我看看。
”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
因为我站在那⼉⼀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了。
”我觉得⾃⼰的声⾳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的朋友。
”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呢?要不我和你⼀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烟,慢慢地对我说:“⼩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块点⼼⼀盒糖,怎么能⾃作主张呢?”爸爸的声⾳⼀直很平静,不过带着⼀种不可抗拒的⼒量。
“您已经给我了。
”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啊!” 我没有理由了。
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难过极了。
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上幼⼉园的时候我们就在⼀起。
她学习很好,⼈⼀点也不⾃私。
我们俩形影不离,语⽂⽼师管我俩叫“合⼆⽽⼀”。
上星期⼀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
跳完⼭⽺,我们围着⼩树逮着玩。
⼀不⼩⼼,我的裤⼦被树杈划了⼀道长长的⼝⼦。
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疼裤⼦,⼜怕回家挨说。
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个劲地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羚羊木雕》学案 自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习方法:互助式合作学习模式。 导读 1、关于作者张之路 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山东诸城人。儿童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1982年调到童影厂任编辑。创作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猫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其作品《灰灰和花斑皇后》、《在长长的跑道上》、《老鼠药店》分获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橡皮膏大王》获园丁奖,电影《霹雳贝贝》获第三届童牛奖和首届莫斯科青少年电影节奖提名,小说《带电的贝贝》获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主编的《中外优秀儿童电影故事》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 2、介绍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 3、有关友谊的名人名言 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的考验。(马克思)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 你还想到哪些? 4、知识链接 1)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一般有____、____、和____等。 2)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外貌、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六要素有哪些: 一、自主预习: 1、注音: 怦怦( ) 犄角( ) 树杈( ) 攥着( ) 逮着玩( ) 脸颊( ) 颤抖( ) 藏刀( ) 2、 词语填空: 影不离 自 主张 二为一 无可挽 3、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 ②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 ③完全不放在心上。( ) ④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 二、合作探究——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初步体验,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2
2、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几件事?各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分(角色)读,评人物(学会圈点勾画) 问1、表演朗读。(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点评,说说他们哪方面表演的出色及不足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如何来演?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及人物说话的语气说说。 问2、、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归纳: 一个 的爸爸、一个 的妈妈、 一个 的奶奶、一个 的万芳、 一个 的“我”、一个 万芳妈妈
三、通过对课文的预习,已经自己的体会,你来完成下列问题,可以组成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1.发生矛盾的双方往往各有各的理由,请谈谈“我”有哪些理由,有哪些不足?
2.“我”的父母有哪些理由,有哪些不足?
3.作者的感情倾向于哪一方?从文中哪里能看出? 4.你能想出解决文中矛盾的好办法吗?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精段赏析 阅读课文16-22段,回答下列问题。 3
1.这段文字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扣住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时,主要运用的是( )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3.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段文字记叙的顺序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4.这段文字有概括叙述,有具体叙述,请按要求将段落序号填在横线上 A.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具体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挑战 (一)仿写 5.例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句: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24——26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6.与第24自然段中“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相照应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17. 第24自然段写奶奶“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此情此景,奶奶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又没有说?
18.第24自然段中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19.“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想一想,“妈妈的眼睛”是什么样的眼神? 20.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21.课文与第26段文字相照应的是哪一段? 22.从描写方法角度看第25、26自然段属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表现出了我的 4
23.写奶奶的目的是什么? 美文赏析: ⑴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⑵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到肚子饿了。可是,她 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⑶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⑷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⑸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给她吵架?” ⑹女孩愣住了。 ⑺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站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 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⑻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⑼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读者》2004年第8期) 【阅读提示】 故事很简单,记叙了一个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跑到外面,后来在一位卖馄饨的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最后一段是点睛之笔。文章捕捉司空见惯的小事,阐发刻骨铭心的哲理,应该仔细品味。 【练习】 1、 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①可是,她 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A翻 B掏 C摸) ②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 了喜色。(A露出 B呈现 C换成)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
3、 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个“又” 5
字 第二自“又”字
4、 第⑺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 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5、 第⑹段是独句成段,分析其表意上的作用。
6、 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说说对第⑼段的理解。
学案答案: 11.万芳 仗义 12.C 13.C 14.A.16、17 B.18、19、20、21、2215. 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16.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17. 不要逼孩子去要回羚羊木雕。深知儿子、儿媳的为人,自己也不需要说什么。18. 羚羊木雕很贵重,不能送人,一定得要回来。19. 应该是有恐慌、焦急、气恼和期盼的眼神。20. 同意奶奶的观点。奶奶更懂道理。她也知道羚羊贵重,但是,她更懂得执意让孩子取回羚羊,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多不好,对孩子间的感情影响多不好,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多不好。她把情义看得重于财者物是深明情理的。21. 课文倒数第3段:“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咱俩还是好朋友’”。22. 心理;动作;被逼无奈。23. 反衬爸爸妈妈,批评他们的不良行径,奶奶当不了家,使事情无可挽回。 【答案与解析】 1.①C ②A 记叙了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2.第一个“又”字,表明女孩和母亲争吵不止一次,从而反映出女孩对母亲误解之深。第二个“又”字,是第二次流泪的意思,表现须还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3.表现母亲对女孩的担忧和见到女儿回来后的欣喜,从而突出母亲爱女情深。 4.突出了女孩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起强调作用。 5.例如: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却不注意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别人的一句问候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激不已。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