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窃读记教案湘教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学生《窃读记》教案5篇

六年级学生《窃读记》教案5篇

六年级学生《窃读记》教案5篇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对书的挚爱)师:是啊,她从书中一定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智慧,虽然脚站得有些麻木,却————(生)浑身轻松。

师:她想起了国文老师的话(出示句子)“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感情朗读)“吃饭能让身体成长,读书能获取精神的养分,让自己成熟、豁达。

”四、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五分钟)1、学到这儿,我们知道是那么好读书,在读书中品尝了苦与甜。

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把书买回家读?2、贫穷不是耻辱,放弃尊严才是耻辱。

小女孩没有钱,只能在“窃读”中满足对书籍的渴求,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3、假如你是老板,面对一个酷爱读书又买不起书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做?展开想象,完成填空:(1).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店员在心中默默对小女孩说:“ ”。

(2).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表示对他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我想对他说:“ ”。

〔设计意图〕这种言语实践活动,是对文章留白的挖掘,是可取的。

但应该着力于其他方面,比如对前面那种窃读行为背后的复杂细腻,忐忑尴尬的的心理想象和揣摩。

而不是着力在外围的“疏离式”的评价这一环节目的在于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人间真情。

对于书店老板的评价,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可能有学生会认为不好,可能有的孩子会认为可以理解,做生意无非是赚钱,要是都像小女孩一样只看不买,书店会垮掉等等。

教师不要简单地作出好与不好的评价,而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价值取向。

填空题的设计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也是进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小练习。

5、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人,他为了读书可以不吃美味佳肴,他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他为了读书可以象一匹“饿狼”,至此,我们一定明白“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板书设计】窃读记快乐甜吃饭读书惧怕苦六年级学生《窃读记》教案4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练习默读,感知文章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窃读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词,能够对“夹”、“涨”、“创”等多音字进行区分与掌握。

2.整体感知文意,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 能够体会到“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林海音的《窃读记》。

(板书课题)让我们先了解作者、作品信息。

(二)基础积累(5分钟)1.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作者简介,学生齐读两遍,明确学生旁批补充信息。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作家。

曾任记者、编辑、后从事文艺创作。

她的创作丰富,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芸窗夜读》;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等。

补充:①台湾女作家②叙事散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记一记需要掌握的字词。

2.课件展示字词,学生齐读两遍,强调重点字词。

字词一:汗涔涔(cén )踮脚(diǎn) 挨蹭(cèng)尴尬(gān gà) 贪婪(lán)皱眉(zhòu)狼狈(bèi)创伤(chuāng)妥当(tuǒ dàng)鼓励(l ì)涨红(zhàng)重点讲夹、创、涨的多音字(板书)字词二:四平八稳威风凛凛(lǐn)众目睽睽(kuí) 煞有介事(shà )全神贯注废寝忘食(qǐn)饥肠辘辘(lù) 踉踉跄跄(liàng qiàng)若无其事倾盆大雨(qīng)让学生在书上注凛、倾等字的读音。

根据书下注解了解众目睽睽、煞有介事、饥肠辘辘、踉踉跄跄等词的意思。

3.字词了解后,我们再次进入课题,提问:①窃是什么意思?(选择题)②记又是什么意思呢?(3分钟)课件板书明确:①偷/比喻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占据/偷偷地/<书>谦辞,用于称自己的行为,表示私自、私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3)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3)

《窃读记》教学设计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课后“蹭、尴尬、枉然”等词语的音形义;2、整体感知课文,能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3、抓住动作、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作者窃读之艰、爱书之深;4、对比两次“窃读”经历及产生的影响,深刻理解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2、通过精读、圈画勾点批注,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心理描写,从而体会孩子的童真和复杂的“窃读”滋味;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珍惜如今优越的阅读条件,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努力做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人。

2、学习作者感激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之心,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教学重点:1、抓住动作、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作者窃读之艰、爱书之深;2、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做一个热爱读书、心中有爱之人;教学难点:对比两次“窃读”经历及影响,深刻理解文章主旨;教学方法: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迁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第一节课通过导学案充分得预习了这篇文章,是否明白,今天老师和家长都苦口婆心希望你多读书,而林海音为何还要“窃读”呢?(生:因为酷爱书、又很贫穷)。

很好,今天的课就请你们来说说关于林海音窃读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窃读”之经历第一次交流导学案,快速核对2、3两题;询问团长第2题中团里有误的字音、字形;交流第3题的答案,为什么这么分?这么概括?询问团长第一节课时这题遇到什么争议(如16段该划分在第二部分还是第三部分)用什么理由达成共识?以“窃读”为线索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内容。

(1)第一部分:1-8段------__________________的窃读(2)第二部分:9-15段-----__________________的窃读(3)第三部分:16-29段-----__________________的窃读教师启发:让学生明白中间插入回忆了以往的各种窃读的方式,这种写作顺序叫“插叙”。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2)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2)

窃读记林海音【教学目标】1、用默读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2、用跳读法,理清文章脉络。

3、用精读法和朗读法,体味窃读的复杂滋味。

4、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珍惜读书机会。

【重点】1、用默读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2、用精读法和朗读法,体味窃读的复杂滋味。

【难点】用精读法和朗读法,体味窃读的复杂滋味。

【教学方法】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

二、整体感知(一)快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写了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课文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提示:默读就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边读边思,边读边记快速的阅读方法。

(二)跳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写了几次窃读的经历?请分别加以概括。

明确:第一次“窃读”被老板发现受屈辱——插叙“窃读”的原因——第二次“窃读”受到店员的照顾提示:注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三、精读赏析,朗读品味1、讲: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事读起来都让人感觉很生动,因为作者除了记叙这些事之外,还进行了细致的人物描写。

提示: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

2、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任务:(1划出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写“我”“窃读”的句子或段落;(2)设身处地地体会其所反映的当时人物的心情,写在书边(假如我是主人公,我会有何种心情);(3)依据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你圈划的内容。

例如: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儿不知最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

……批注:这是对“我”的心理描写。

写“我”回顾昨天读书的内容而带来的不安牵挂,突出“我”迫切看到那本书的心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1)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足额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并受到感染。

3.指导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重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出示4月23日,问一问学生是否了解这是什么日期。

2.简介世界读书日,幻灯片出示世界读书日的资料。

3.出示几条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生朗读。

4.学生探讨:(1)“窃读”的“窃”字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本文中“窃”字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片)(2)为什么小海音要窃读?二.引导学生质疑,品味“窃读”滋味。

1.默读全文,回答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书店—()书店—()书店(3)哪句话概况地写出了“我”窃读的滋味?2.生回答,师指导。

3.下面我们跟随小海音的脚步走进书店,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小海音。

4.生汇报,并朗读相关语句。

(聪明的小海音,爱美的小海音,爱读书的小海音,锲而不舍小海音……)5. 本段有两个字生动地写出了小海音为了能够读到书所付出的努力,请大家找一找。

6.板书钻挤7.看一看第三自然段的每句话是从哪方面描写人物的。

生汇报,师板书: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8. 小海音找到她要找的书了吗?我们来看看小海音读书时的画面。

出示幻灯片小海音地读书。

生回答。

板书贪婪饿狼一样9.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小海音在窃读的过程中是否一直都很顺利。

出示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一段话,师生互动,表演一下如果你是小海音,你会和书店老板有怎样的对话。

10. 遭遇尴尬之后,小海音采取哪些方法来避免被抓住呢?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她窃读的方法?指名读四五六三个自然段,然后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1)

《窃读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并受到感染。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课件2、学生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的名人名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一)复习词语。

1、出示带有课文中生字的组合词语,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2、听写词语:“窃读、贪婪、唾沫、担忧、知趣、适宜、倾盆大雨、白日梦”(二)以“白日梦”引读第7自然段。

1、理解“白日梦”的含义,提问:作者做着怎样的“白日梦”呢?2、引读第7自然段。

【以“白日梦”和“窃读”的对比读,让学生来感受作者的心情,更容易让学生走进作者“窃读”的情感世界。

】3、师:在“白日梦”里读书的滋味那真是“甜滋滋、美滋滋”的,但白日梦毕竟是白日梦,现实中作者却只能用“窃读”来成全自己喜爱读书的心愿,她发出了“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的感慨。

这种“窃读”的滋味是十分复杂的,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什么滋味呢?二、品味“窃读”,体验情感。

(一)默读精思,体验“窃读”滋味。

1、请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画一画,特别是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再作上批注。

然后你自己的方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

2、生自由读,画,批。

(二)交流研讨,朗读感悟“窃读”滋味。

(注意顺学而导,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相机教学。

)1、体验品味“甜中有酸”的滋味:⑴“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①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好吗? 【引导学生感受用贬义的词语和反面的形象来反衬表现作者嗜书如命,如饥似渴地读书。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4)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4)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写了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去读书,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书店,重点写了“我”是如何“窃读”和“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酷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课文主要是围绕“我”如何“窃读”和“窃读”的滋味来写的,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通过对动作细致入微的描写,描绘了“我”读书是那样如饥似渴,表达了“我”对读书的酷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请同学们谈一谈假期的读书体会。

2.教师引导: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丰富阅读体验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3.接读课文。

4.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乐趣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

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

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12 窃读记|湘教版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你读过什么书?你的读书感受是什么?最喜欢的是哪本书?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知道哪些读书人的故事?2.“窃读记”中的“记”是什么意思?本文以“记叙”为主,属于叙事散文文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3.题目“窃读记”中的“窃”是什么意思?(1)偷(2)偷偷地(3)谦指自己二、初读课文,体会好读之心我是怎样“窃读”的?流连于文化街的大小书店,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之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三、研读文章,品味爱书之情(一)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二)“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

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1.苦A.“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找出表示动作的词,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表现了小海音怎样的心理?寻找书籍的急切心理。

B.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从“一”和“几”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我”的复杂心理。

既表现书中世界对我的吸引力之大,又表现怕再次碰到上次被赶的难堪经历再次重演的复杂心理。

2.酸我的腿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这种的酸只是身体上酸。

比这种酸还要酸的在哪里?除了要忍受身体上的痛楚外,作者内心还面临着被侮辱的恐慌和惧怕3.甜A.“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我”酷爱读书、渴望知识的样子比作“饥饿的瘦狼”,表现了阅读的快乐与甜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窃读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多读好书的兴趣,体味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将“窃读”滋味写具体的。

【教具学具】
PPT课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小组交流、阅读批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

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

(或默读、或轻声读、或和同桌分段读等)。

2.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认读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

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1)“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①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挤”“钻”“贪婪”“装着”
②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①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
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③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④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3)“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①读了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4)“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①作者感受怎样?
②从这句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再用心读读这些句子,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一句或几句都可以,感受长短不限。

(学生练习在书上批注。

全班交流批注心得,指名答。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
4.读书在我们面前是何等的简简单单,而文中的“我”却是怎样一番滋味“涌上心头”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抒发作者“窃读”感受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感想。

(3)相机指导朗读.
5.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课件显示: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小结:“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4)诵读句子.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⑴抓紧时间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⑵读好书: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⑶善读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⑷读书的乐趣: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日日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板书设计】
窃读记
贪婪害怕
开心朴实而又生动感人
饥饿依依不舍
麻木轻松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等,学生学习比较轻松。

但对于作者为什么窃读离学生生活较远,因为现在小孩生活条件较好,不会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在学习课文时我补充有关的背景资料,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本课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书的酷爱,抓重点句品析后,我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效果很好。

因为体会了“我”读书的困难,感受到他们读书与我们现在学生的区别,课后,我让学生比比我们的不同,用“我来和你比读书”为题写一段话,学生的精神内涵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得以体现,让精神与言语达到同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