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而苍凉——从《倾城之恋》看传统大团圆结局的新形式
话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话不尽的苍凉的故事——解读《倾城之恋》苍凉背后的根源《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发表于1943年《杂志》上的一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
这部作品是以主人公白流苏的行踪为发展线索,主要讲述了离婚回家几年后遭到哥嫂排挤嫌弃的主人公——白流苏为摆脱生活困境而谋求婚姻的故事。
小说中的白流苏作为日趋败落的白公馆中的六小姐,在离婚七八年后前夫病死,而她的钱被哥嫂们盘光后被逼要为前夫守寡,小说从这里开始讲述。
离婚后的流苏不愿再回婆家,因而受到哥嫂的嫌弃、侮辱、讽刺和排挤,白流苏在白家不仅要忍受哥嫂的冷言冷语,还得不到母亲的理解与帮助。
流苏深知娘家呆不下去了,婆家又不愿回去,出去谋生,自己没有文化,又没有力气,真是左右为难,无计可施。
一位远房的亲戚徐太太为她指点迷津:“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
”她思忖再三,决定再嫁。
之后机缘巧合下,白流苏认识了华侨范柳原,并把他当做结婚的对象。
为了和范柳原结婚,白流苏和范柳原玩起了猫抓老鼠的游戏,“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
”几经周折后,她返回香港接受了情妇的身份,住进了临时租住的公寓。
最后因香港的沦陷成就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婚姻。
小说的名字为《倾城之恋》,“倾城”一词,出自《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据此, 女有美色, 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 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
但是, 读完了张爱玲这篇小说就会发现, 说它是传奇故事, 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 流苏与范柳原成婚, 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作者是在“倾城”的本源意义上( 倾覆、倒塌、沦陷) , 使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意在说明香港的倾覆给流苏带来了婚姻的机会,是香港的倾覆成全了她的恋爱。
这也就说明:流苏人生愿望的实现起关键作用的不是个人因素,比如美貌、努力等,而是非个人因素——战争。
《倾城之恋》的苍凉叙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倾城之恋》的苍凉叙事作者:焦彩萍作者单位: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刊名:山花英文刊名:MOUNTAIN FLOWERS年,卷(期):2009(22)参考文献(9条)1.李静不冒险的旅程 2000(01)2.顾隨顾隨全集三·驼庵诗话 20003.来凤仪张爱玲散文全编 19924.余斌张爱玲传 20015.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 19896.曹文轩小说门 20027.邵迎建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 19988.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20039.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 2005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千仲明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较量的挫败——读《倾城之恋》的再分析[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9(23)2.徐彦利灰白色的团圆--试论《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27(4)3.罗贤龙.汪最中古典爱情的终结——重读《倾城之恋》[期刊论文]-小说评论2005(z1)4.卢长春《倾城之恋》的反讽叙事[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12)5.何小红.HE Xiao-hong传奇中的反传奇——论张爱玲《倾城之恋》[期刊论文]-榆林学院学报2010,20(5)6.朱红浅谈《倾城之恋》语言之美[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10(15)7.白春香.Bai Chunxiang女性怨曲二重奏——对《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期刊论文]-社科纵横2010,25(5)8.熊梦侠《倾城之恋》:从小说到电影[期刊论文]-小说评论2006(z1)9.刘人锋.LIU Renfeng一个矛盾的文本——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人物塑造[期刊论文]-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6)10.吴小雪《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6(24)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200922019.aspx。
读后感 论文 《倾城之恋》

范柳原是否爱流苏?而我想范柳原也不爱流苏吧,在英国出生的他对祖国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想要一个纯粹中国的女人,有中国的味道。流苏就是那样的女人。
流苏爱不爱范柳原?我想,至少是爱过的,又或许一生都不明白自己的感情中到底包含着什么。生活并没有给流苏太多空隙,去学会爱一个人。她需要一个人给她一个家,给她一个可以容得下她的地方,给她一个可以给她安全感的地方,范柳原出现了,所以流苏抓住了他,仅此而已。
流苏第二次回到香港,已是她为谋生而谋爱的失败,所以她只有屈从,做了范柳原的情妇,但仍在思量怎样吊住范的心。流苏的再嫁,结果也无非是从一个男人走向另一个男人,从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这与她第一次的婚姻没有实质的不同。
这便是倾城之恋。
3、倾城之恋之上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从轰轰烈烈走向平平淡淡,从无穷尽的算计走到夕阳西下的和平。在这个城市中,或许也有无数的爱情如同白流苏与范柳原一般,在纯净中,在利益中,在安稳中,在激情中苦苦挣扎。
旗袍是张爱玲笔下女人生动、时尚的道具,张爱玲文中女人大多旗袍加身,气质、风韵才会立马呈现。
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尽情理,美得渺茫。”但最让范柳原动心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白流苏有着东方女性那一低头的温柔。
在白流苏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她对范柳原的经济依附关系:她第一次到香港,就是为求得婚姻的位置。流苏想:“这个家,我是待不下去了。”流苏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遇到范柳原的。范柳原出生在英国,在当时所有人眼里他是一个潇洒多金的男人,徐家太太为白家七小姐介绍的,流苏跟着去了,流苏所庆幸的是,风流前夫什么都没给他留下,却让她这个封建小姐学会跳舞。在,因为那个家她是真的待不下去了。所以,在徐太太问她愿不愿意一起去香港是,流苏想了想,点了头。
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教育]
![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3837f4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3.png)
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摘要:张爱玲的作品多以悲剧收场,灰白、苍凉是她作品中永恒的基调,然而《倾城之恋》却是她的《传奇》中最具“传奇”色彩且唯一一部以大团圆结尾的作品,但这种圆满却并不属于喜剧意义的范畴,反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它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亲情之悲、爱情之悲、婚姻之悲,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挖掘,我们就能体会到它喜剧下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悲剧性。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
李欧梵说过,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她的作品中没有轰轰烈烈的革命;也鲜有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不存在大善大恶的任务;亦少有大喜大悲的结局。
在他不动声色的叙述和轻描淡写中渗透着无边的悲凉。
在此方面《倾城之恋》堪称经典。
”[1]《倾城之恋》作为小说标题,给人无限遐想空间,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恋情,要以“倾城”来陪葬呢?由“倾城”想到“倾国倾城”。
据《汉书。
外戚传》载:“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里的“倾国倾城”形容的是女色之美。
如,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等皆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
而张爱玲对文本中“倾城之恋”的传统意义进行有意消解,绵里藏针的表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
女有美色,倾国倾城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
“读完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传奇故事,不如说它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2]因为“北方有佳人”中的家人不外乎是二八佳人、二九年华,且容貌倾城,而本文中的“佳人”白流苏却是已离过婚的二十七八岁的“残花败柳”,长相算得上清秀美丽,但与倾国倾城却又较大差距。
女主人公身份的设置本身就是队就有伦理道德“一女不事二夫”的颠覆,因为在传统中国小说里,绝大多数女性角色都是不离婚的,始终从一而终。
《倾城之恋》心得体会

《倾城之恋》心得体会——《倾城之恋》这是张爱玲所著的这本小说中最令我倾心的一句话。
只有在这种无奈的境地下,白流苏和范柳原才真正放下全部的包袱,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得以圆满。
流苏是一个英勇的女子,她不顾舆论和世俗的压力大胆的逃离了不幸的婚姻。
可她又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毫无经济来源的她始终生活在兄嫂的.打压之下,卧病在床的年迈母亲软弱的选择了躲避她的哭诉。
不幸的命运让她不得不妥协。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奇的。
他们有的是青春。
”流苏想趁着青春还没有完全逝去,去寻求一个男人的爱护。
她学会了算计,算计金钱、情感、婚姻和一切一切。
这是一种无奈,一种悲伤,更是一种可怜。
这种简单的心境让她对范柳原的感情更像一种金钱的交易,一场虚荣的嬉戏,显得畸形。
而范柳原呢,归根结底他们是一样的人。
特别的出身让他吃过一些苦。
他爱流苏,却不愿给她婚姻和家庭,更不愿担起责任。
他对生与死看得比谁都透,“‘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最悲伤的一首诗,生与死的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气,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久要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似乎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他们两个人都不愿完全的付出,让他们的感情之路困难重重。
而流苏心里更明白两人的境况——“炸死了你,我的故事该完了。
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一座城市的劫难成全了两个人的情感。
战斗带来的本该是残缺,却让他们得以圆满。
战斗让他们更加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后悔她有柳原在身边,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急。
一弹子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他的境况更是不堪设想。
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
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洁净爽利。
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
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真的爱情,或许就是这样,即使牺牲自己,也还要为对方着想。
倾城之恋读后感

白流苏的爱情战争—读《倾城之恋》有感张爱玲笔下“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男女间无真情,在玩着“爱情”的游戏,进行着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的精神游戏。
虽然其中也有着人生的种种繁华热闹,但最终都难逃一个苍凉破败的结局。
而《倾城之恋》似乎是一个例外。
最终,范柳原和白流苏终于在炮火中成就了他们的爱情。
最后,张爱玲这么写: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处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而她给了流苏一个尚算圆满的收场。
忽想,那不正如流苏树,繁茂风华转眼逝,也只有退尽铅华才可算找得一个终老的倚靠。
红尘之人大抵如此吧,总没人愿意做那至死方尽丝的春蚕。
白流苏是一个非常聪慧的女子,放在现在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精于算计的女人,但是这并没有贬低她的意思。
张爱玲的小说,即使是言情的,也不会写得像镜中花、水中月那样虚幻缥缈,并不是男女主角爱得死去活来、爱得忘乎所以,失去理智的那种。
她的小说都是最真实地剖析了世俗男男女女的心理。
流苏便是这诸多小说中的主角之一,在跟范柳原的感情交锋中,流苏处处留了心眼,不时揣摩着对方的心思,适时冷淡、若即若离,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是竭力保住自己的矜持和风度,不让范柳原轻看了自己。
《倾城之恋》给人家的印象,男人是一片空虚的心,不想真正找着落的心,把恋爱看作高尔夫与威士忌中间的调剂。
女人,整日担忧着最后一些资本——三十岁左右的青春——再另一次倒帐;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使她无暇顾到心灵。
当然不能有好结果。
疲乏,厚倦,苟且,浑身小智小慧的人,担当不了悲剧的角色。
麻痹的神经偶尔抖动一下,居然探头瞥见了一角未来的历史。
病态的人有他特别敏锐的感觉: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倾城之恋》是圆满收场的一篇小说,女主人公在跨过了一段危险的情妇生涯之后,终于得到了一桩她所向往的婚姻。
《倾城之恋》—“大团圆”背后的悲凉

现当代文学《倾城之恋》—“大团圆”背后的悲凉文/王刘梅摘要:《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与范柳原各怀心思去谈恋爱,阴差阳错因一场战乱成就了一场倾城之恋。
结局看似美好,是张爱玲小说中少有的“大团圆”结局,但是细细体会,“大团圆”背后总还有着悲凉的味道。
本文主要从“大团圆”背后所包含的悲凉、男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凉,以及最后悲凉的故事继续在其他人身上延续下去这三个角度来展开。
关键词:《倾城之恋》;“大团圆”;白流苏;范柳原;悲凉一、“大团圆”的悲凉“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1]繁华的城市化为狼烟肆虐的战场,一个城市的毁灭,成就了一段爱情。
以战争为背景,在激烈的战火中锻造出来的爱情,一恋倾城,我想这就是倾城之恋的含义。
张爱玲的小说“直指饮食男女和平凡人生,解开遮蔽这场情欲之战的幕布,让人彻底看清爱情和婚姻的真实面目,从一个侧面深刻反照出中国式婚恋观。
”[2]《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本质上与张爱玲一样,都是敢于反抗封建、渴望爱情、追求自由的女性,《倾城之恋》被张爱玲赋予了爱情的希望,是她的作品中少有的完满的结局。
白流苏在那个年代,居然离了婚,离婚后还寄居娘家,已经为很多人不齿了。
所以哥嫂百般嫌弃她,将她的钱剥削完后,连她的母亲都劝她回到离婚不久就死去的丈夫家里,担个“节妇”的名声,过下半辈子的生活。
在白公馆里,所谓的母女之情、血缘亲情根本不存在。
对于白流苏来说,这是一个没有丝毫温情的家,有的只是一副副为了各自利益苦于心计的丑恶嘴脸。
[3]但她不甘,孤注一掷,与自己的妹妹争夺范柳原,并最终依靠自己的美貌风韵,和独特的手腕赢得了范柳原的青睐。
像赌博一样来到了香港,与范柳原开始正式接触。
只不过范柳原在刚开始采取欲擒故纵的姿态,“他每天伴着她到处跑,什么都玩到,电影、广东戏、赌场、格罗士打饭店、思豪酒店、青鸟咖啡馆、印度绸缎庄、九龙的四川菜……晚上他们常常出去散步,直到深夜,她自己都不能够相信,他连她的手都难得碰一碰”。
浮华背后的苍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浮华背后的苍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倾城之恋》是民国著名⼥作家张爱玲发表于1943年的⼀篇短篇⼩说,可以说是张爱玲最脍炙⼈⼝的⼩说之⼀。
《倾城之恋》描述了⼀段略带传奇性的爱情故事,没落的贵族⼩姐⽩流苏曾有过⼀段失败的婚姻,离婚归家后⼀直遭受哥嫂的冷⾔与讥笑,⽩流苏以青春美貌为筹码,和富商范柳原进⾏了⼀场爱情的博弈战,两⼈⽃智⽃勇,在⾹港与上海之间游⾛,最终因为战事突发、⾹港沦陷成全了⽩流苏这段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说深受《红楼梦》的影响,'陋室空床,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这种繁华背后的苍凉深深地影响着张⽒的⼩说。
再加之张爱玲的家世背景以及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张爱玲的⼩说总是以荒凉为底⾊,正如她⾃⼰所说:'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胜的,⽽主题永远悲观。
⼀切对于⼈⽣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
'张爱玲讲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也带到了《倾城之恋》之中,故事的结局看似是完美和谐的,但实际上聪明的⼥主⼈公⽩流苏⾃⼰也有点怅惘——'⾹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
这看似皆⼤欢喜的结局背后,悲剧意蕴不⾔⽽喻,流动于全⽂之中。
⼀、亲情——冷眼、势⼒与凉薄⽩流苏在第⼀段婚姻中遭遇丈夫的毒打,因此她毅然决然离婚归家。
起初她带着些离婚分得的财产,⼏个哥哥还愿意庇护她,但这点钱被⼏个哥哥盘算来,盘算去早花了个精光,于是哥嫂就开始各种挖苦讽刺她。
当她前夫去世让她上门去戴丧守寡时,⽩流苏死活不从,但她的哥嫂们却恨不得她⽴马离开⽩家。
三爷讽刺她'住在我们家,吃我们的,喝我们的'。
四奶奶⽤光了她的钱却反过头来讥笑她晦⽓,说她'⼀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
回到娘家来,眼见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的扫帚星!'她母亲听到了却也只是叫她别跟他们⼀般见识,⼀味地避重就轻。
流苏⾃⼰也知道'她所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 曹雪芹的《 红楼 梦》 可视 为对传 统大团圆结局式小说 的挑 战 , 它的结局悲剧 色彩鲜明, 与“ 大团圆” 有 明显 的不 同。 而《 倾 城之 恋》 与前两种 形式都有所疏 离。表 面上看 , 它的结局是“ 圆满的收场 ” , 男女主人公历尽 沧桑终于走进婚姻殿 堂, 然而这 种团圆仅仅是 它悲剧 内核的一个外壳, 细细探 究不难发现 , 这个结局 的背后依 然充斥 了张爱玲一贯的苍 凉. 关键 词: 大 团圆 ; 苍凉 ; 女性 ; 悲眉 】 ; 爱情
济 的依 靠 , 二 是 用来 气 自家 人 的 。 到 了 香港 以后 , 范柳 原 对 流 苏 时 而 是 “ 上等的调情” , 时而对 她 说一 些 对 别 人 不 曾 说 过 的 真 心 话 , 比如“ 比起 外 界 的 力 量 , 我
们人是多么小 , 多么小 ! 可是我们偏要说 ‘ 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 我
折 保护流苏 , 在 生死那一刹那 问, 两人 体会到了一对平凡夫妻
的真 心 , 最终 结婚 。 正 如 文 中所 说 “ 香港 的 陷落 成 全 了她 。” 、 “ 也 许 就 因 为 要 成 全她 , 一 个 大 都市 倾 覆 了 。 ” 流苏 最 终 得 偿 所 愿 嫁 给 范柳 原 , 是 被
文
学 新 论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2 0 1 4 — 0 9
圆满 而苍凉
从《 倾城之恋》 看传统 大 团圆结 局的新形 式
张存 宽
( 南京 师 范 大 学 ,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6 )
摘 要: 《 倾城之恋》 是张爱玲的作品 中极 少数 以大团圆为结局 的小说 。受古代 “ 尚圆” “ 中和 为美” “ 补恨 ” “ 善 恶有报 ” 等思
故事 发 生 在 民 国 时期 的香 港 。 来 自上 海 的 白家小 姐 流 苏 , 经
利式 结 尾 ” 。 就 在 读 者 都 认 为 流 苏 将 在 范柳 原 给 她租 的房 子 里 孤
历 了一次失败的婚姻 , 回到娘家 。七八年后 , 前夫 的去世又让她
不得 不 面 对 生 存 的 焦 灼 与 无奈 。 她偶 然 认 识 了 富 裕 的 单 身 男 子 范柳原 , 她决 定 用 她 的前 途 来 下 注 , 远赴香港 。流苏为了为 自己
回味思考 的时问变长而加大 的, 含蓄 深远 , 平缓绵 长。这 种结 局
的震撼力度 不似《 红 楼梦》 那 般 是 将 渎者 打 人 冰 天 地 , 像 是 初 春 时 吹来 的依 旧带 着 凉 意 的 寒 风 , 不 时刺 激 着 渎着 的神 绎 。
1 3 军空袭 香港这个偶然的历史事件促成的 ,而非她一直 以来与 范柳 原的调情游战 奏 r效 , 也不能说是她 的“ 真心 ” 打动 了范柳
灵, 引发读者深思 , 不过带有悲 剧色彩的喜剧结 局 , 为 有 悲 喜 的对 比, 则使得悲剧色彩更加浓厚 , 对 读 者 的冲 击 性 足 随着 读 者
争取一个合法 的婚姻地位 , 与范情场斗法 , 原 本以为以流苏的失
败寡 居 香 港 而 告 终 , 可是 就在范离开之时 , 香 港 之 战爆 发 , 范 便
独终 老时 , 范柳原却突然出现并将流苏救走 , 并 且在遇 故人 萨
黑荑 妮公 主时 , 范 柳 原 大方 地 向公 主介 流 苏 是 自己 的 太 太 , 两
人在劫后 似乎 过上了平淡却幸福 的“ 平凡 的夫妻” 的生活 ; 差距 是在 比较 中产生 的,单纯的悲剧式结尾的确可 以震撼读者 的心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2 6 — 0 0 1 4 — 0 1
结局有所不 同, 首 先 给 人 以 意 料 之 外 的 冲 击感 , 有 点类 似 “ 欧
一
、
短暂无力的“ 团圆”
们一 生一 世 都 别离 开 。 ’ — — 好像 我 们 自己做 得 了主 似 的 ! ” 流 苏
们一点 , 不 能靠定 r人家 , 把人 家拖穷 r. . ” 表向 l : 看她似 、 乎是舍
不 得 离 开 白家 ,可 是 实 际上 她也 只 足把 F l 公馆 当做 自 的经 济 支柱 , 她 和 四爷 关 系并 不 好 , 她说 话 也 毫不 避忌 地 表 达 自 己甜 【 J u 爷的嫌弃“ 你 四哥不成材 ” , 她 和 流 苏 一 样 也 只 是 通 过 婚 姻 寻 求 经 济 L的依 靠 。 当… 个 人很 夸 张 刻 意地 批 判 一 个 人或 一件 事 的 时候 , 他( 她) 对 于这 个 人 或 这 件 事 的心 态 一 定 不 是 只有 憎 恶 这 么简 单 。 四 奶奶 最后 还 是 学 _ r 她 口 中一 文 不 值 的 流 苏 , 和 四 爷 离婚 , 说 明 她 刚 开 始 时对 流 苏 极 尽 讽 刺 侮 辱 之 能 事 , 有 很 大 程 度 上是 她 的妒 忌 心 理 作 祟 。 她嫉 妒 流 苏 敢 于 和 丈 夫 离 婚 州到 娘 家 ,
原 。 可 以 说在 去 香 港 之 前 , 流 苏 对 范 柳 原 只有 两种 情 感 : 一 是 经 的张爱玲也发 f { { 这样 的感慨 “ 女人们就是 这点贱” 、 “ 一个女人 、 再好些 , 得 小 着 异性 的 爱 , 也就 得/ f 着 同 性
的尊 重 。 ” 女 性 只 有 作 为 男 性 的 附庸 才 能 体 现 其 价 值 存 , 一 个 女 性 只 有 结 婚 嫁 了 人 才 算 是 实 现 了 自 已 的 人 生 日标 , “ H r 落 归 根” 。 小 说开 始 时 读 者 可 以从 四奶 奶 教 育 宝 络 的那 段 话看 她 的 虚伪 “ 我不能不 给他们划算划算 , 我是有 点人心 的, 就 得 顾 着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