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课时知识梳理 第3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2课)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一遍过

背记手册 (三)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2课)--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一遍过 【背课标+背线索+背考点+图片解读+易错点+分类速查】1.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2.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时间事件作用/地位/重要史实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7年*区别秦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 209 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 207 年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景帝继续推行,出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梳理考点夯实基础)考点1、秦灭六国考点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考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措施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长度、容量、重量单位)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交通措施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影响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军事措施设郡派兵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筑长城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影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经营,使其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考点4、秦的暴政秦始皇评价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统一中国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通和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统一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鼎盛的局面
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条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要点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要点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1)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2)原因:①人民希望过上安定生活。
②秦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③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建立者:嬴政(秦始皇)(3)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进入封建社会)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2)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文化上);焚书坑儒(思想上)。
(3)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统一度量衡。
(4)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丞相的职责:行政。
太尉的职责:军事。
御史大夫的职责:监察。
★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的标准文字是小篆,后推广隶书。
货币的标准样式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经济文化措施的影响: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统治。
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长城起至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向秦始皇建议实行郡县制和焚书坑儒的是李斯。
★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核心考点梳理)-【历史奇妙游】2023-2024

一、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休 背 为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政权 养 景 和稳定社会局势 生时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 息期 政 表 增加农业劳动力(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轻徭薄 策 现 赋的政策;减免徭役及兵役
“
汉朝初期采取了① 休养生息 的政策,注重农业生
背
文
产,使遭受秦末战乱破坏的社会生产逐渐得以恢复和
一 事
的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派大将 安定和民族之间的和平 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 相处,也一定程度上保 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护了黄河流域的经济、
措
文化的发展
施
巩固统 思
一的措 想
施
焚书坑儒: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 思想言论,下令烧毁诸子百家书 籍,又将众多提出非议的儒生和 方士坑杀
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核心考点梳理
一、 时空线索 三、 素养提升
二、 考点解读 四、 综合训练
一、 时空线索
二、 考点解读
考点1 秦始皇 秦统一中国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 措施 2022年课标: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一、秦始皇、秦统一中国
秦朝形势图
关键信息:秦、咸 阳、骊山、临洮、辽 东郡、象郡
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秦朝疆域:东至东
海,西到陇西,北至
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1)兼并六国:公元前230—前
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
秦
统 一 中
概 况
国
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
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设计说明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本节课主要以汉武帝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的努力,认识到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影响。
3.学会正确评价汉武帝。
4.理解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主题。
重点难点重难点:“推恩令”的实施、尊崇儒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料:《汉武大帝》(电视剧)。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几代皇帝的努力,西汉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我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但在繁荣的背后,却暗藏着危机。
汉武帝即位后,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二、预习检查1.汉武帝为什么要巩固大一统王朝?2.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过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汉武”是谁吗?他在位时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教师讲述:大一统不仅是指疆域上的“大统一”,更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诗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削弱地方势力(政治方面)1.“推恩令”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的内容,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的政治问题。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课件-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朝 西汉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和亲政策
反击匈奴
凿空西域 丝绸之路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西汉初期,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 汉武帝时大举反击匈奴。对抗的高潮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 战役,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逐渐形成,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 大动脉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结合所
学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合并郡县,
5.(2023·山西中考)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
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A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其建议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
农业,都附着于本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他们主张以农为本,A正确。
齿轮残件
【解析】依据图片可以看出,汉代出土的文物制作精良,构思巧妙,有较高的科技水平,
这表明汉代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C正确。
9.(2023·广州中考)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
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统治的时期被称为( B )
A.“文景之治”
(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 B ) A.春秋诸侯的争霸战争 B.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C.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 D.秦走向灭亡的原因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十九年, □□□□南郡备敬[警]。 廿年……韩王居□山。 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属。 廿二年,攻魏粱[梁]。 廿三年,兴,攻荆, □□守阳□死。四月,昌文君死。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
2.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案例资料:准备与秦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秦始皇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成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解读)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课标解读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标描述
课题
课标分解(核心素养)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 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
通过阅读教材,知道 汉武帝的大一统及汉 匈的关系发展。进一 步认识到到我国自商古鞅变法 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祖国的历史是由 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 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强化家国情怀。
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 材料、图像材料,观 察实物材料,并加以 分析,概括并提取其 中的历史信息。尝试 运用可靠的、典型的 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 论证,有根据地说明 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 法。在此基础上形成 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 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和相权而言的,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来讲的。
大一统
《春秋公羊传》提出的重要政治思想。大,重视、推崇;一统,统一。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解读
课标解读
中国古代史
秦汉时期
课程内容
课标解读
张
蔡
仲
伦
景
司
马
文景之治
迁
华 佗
丝绸之路
独尊
儒术
秦始皇
道
教
大泽乡 起义
汉武帝
佛教
休养 生息
内容要求
了解 与 知道 了解:对所列知识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能够厘清事件的 来龙去脉,要“说得清”; 知道:识记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如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标志、意义等,要“记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