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三题
《师说》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3)

《师说》同步练习1一、从下列各题的加黑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1.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答:〔〕与〔〕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从华容道步走D.道中迷雾冰滑2.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与〔〕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传也3.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答:〔〕与〔〕B.圣益圣,愚益愚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二、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
这叫做“意动用法”。
说说下边句子里加黑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4.登泰山而小天下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6.粪土当年万户侯三、给下列黑体字注音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⑵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四、解释下列句中黑色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犹且从师而问焉()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⑺士大夫之族()()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⑼圣人无常师()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⑾余嘉其能行古道()⑿作《师说》以贻之()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或师焉,或不焉()六、解释下列黑色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彼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七、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同步试卷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同步试卷一、积累运用1.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②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
③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
④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⑤社会上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
⑥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A. ①②⑥④⑤③B. ⑤②⑥①③④C. ⑤③②⑥④①D. ①⑤③④②⑥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古之学者必有师C.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D.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4.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部编版语文《师说》文言文情景默写(三)(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师说》文言文情景默写(三)(含答案)1.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师说》中表现生活处处有老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韩愈在《师说》中,列举了孔子尊奉为老师的人的才德事例,意在表现他们的总体水平不一定超过孔子,但孔子还曾虚心向他们请教了某些方面的问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5.韩愈在《师说》中,首先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接着,列举了从师之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6.韩愈对师生关系结论性概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弟子不必不认识师不必贤于弟子7.韩愈倡导以能者为师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8.《师说》中认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9.韩愈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情景默写及重点字词检测题

语文自测题(三)《师说》情景默写及重点字词检测题一、情景默写1.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__________,?”的观点相似。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8.《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
”10.《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11.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
12.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1.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2. 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3.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4. 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5. 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6.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7.《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8.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9. 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0. 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1.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12.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
”13. 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4.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
”15.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16. 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三个句子是:“,,。
”17.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三 3.11《师说》 课时同步练习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从下列各题的加黑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1.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答:〔〕与〔〕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从华容道步走D.道中迷雾冰滑2.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与〔〕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传也3.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答:〔〕与〔〕B.圣益圣,愚益愚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二、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
这叫做“意动用法”。
说说下边句子里加黑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4.登泰山而小天下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6.粪土当年万户侯三、给下列黑体字注音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⑵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四、解释下列句中黑色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犹且从师而问焉()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⑺士大夫之族()()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⑼圣人无常师()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⑾余嘉其能行古道()⑿作《师说》以贻之()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或师焉,或不焉()六、解释下列黑色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彼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七、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专题02 《师说》挖空+成语+模块练+阅读精析+作文审题-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冲刺高三

专题02 《师说》挖空+成语+模块练+阅读精析+作文审题【任务一】成语背一背(5分钟)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
比喻正当壮年。
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这里用错对象。
〖错例〗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春风化雨——能长养万物的风和雨。
后用来指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
也常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春秋笔法——孔丘修订《春秋》语句中含有褒贬。
后人就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错例〗何先生西洋油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画的春秋笔法也十分熟稔,寥寥几笔,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春意阑珊------指春天将尽〖错例〗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怒,不能理解成敬佩、佩服,也不能理解成看不起。
〖错例〗小李得了冠军就对同伴侧目而视,颇有点“老子天下第一”的劲头。
〖错例〗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句意是说其傲慢)【任务二】古诗文挖空练一练(20分钟)《师说》/韩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
(完整版)《师说》课后习题及答案

《师说》课后习题及答案一、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二、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
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三、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参考答案:第一段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紧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
第三段举历史事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二、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对比论证的手法重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第二段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参考答案: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
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三、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以现代观念总结作者从师为学的进步意义,并就课文第三段谈自己的认识.参考答案: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
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 ,韩愈主张学 习先秦 裕破之 ,由是结怨 ,而绝于附会 ,门无宾客。”(《玉
两汉的散文语言 ,反对当时官场盛行 “饰其辞而遗 泉子》)于是 ,士大夫们为 了避嫌 ,忌言师生关 系。
其意”的骈文 ,在后世有着“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据陈寅恪考证 :“李德裕所谓朋党 ,即指新兴 阶级
“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夫 , 原文 的理解。如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郦
句首语气助词。庸 ,岂,难道 。年 ,这里指生年 。 道远《三峡》)“句读之不 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
两个版本译法看似不 同,其实意思并未改变 , 否焉 。”(韩愈《师说》)“表里山河 。”(《左传》)“智力
完全相同。文言翻译的原则 ,最早是清末严复提出 孤危 。”(《六 国论》)等。
的“信达雅”原则。简单说来 ,“信”是指译文准确无
因此 ,对于“之先后生 于吾乎 ”,倘若 我们再 细
误 ,忠于原文 ;“达”是指译 文要通顺畅达 ,符合现 加 分 析 的话 ,可 以拆 分 为 “之 先 生 于吾 乎 ”“之后 生
偏重对于原文 的忠实 ,‘意译 ’偏重译文语气 的顺 固先乎吾 ,吾从 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 也亦先
耻 于相 师 ,对 此提 出疑 问 。兹 指 出 学生 三 疑 惑 ,尝 唐仍流行不衰。中唐长达四十余年的“牛李党争”,
试与方家探讨一二 。
加剧了忌言师生关系0讲究门第 的李德裕一派攻
击 科举 出身 的牛 僧孺 一 派 “附 党背 公 ,自为 门生 ”。
一 、 《师说 》的 背后
“李相德裕抑退浮薄,奖拔孤寒 。于时朝贵朋党,德
翻译 ,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 ,而且字句 的次第 于并提修辞 ,即“夫庸之其年之先生于吾乎 ”“夫庸
也不 更 动 。所 谓 ‘意 译 ’是 指 把 原 文 的 意思 用 中文 之 其 年 之后 生 于 吾 乎 ”两个 句 子 的整 合 ,而 这两 个
表达 出来 ,不 必完 全依 原文 的字面 和 次第 。 ‘直译 ’ 句 子 ,正好 照 应 之前 的文 句 :“生乎 吾 前 ,其 闻道 也
貌之不答 ,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 ,宜乎余 之不为 对 这 种观 念 ,提 出以“道 ”为师 ,“道 ”在 即师 在 。 韩
也 。苟来者 ,吾斯进之而已矣 ,乌待其礼逾 而情过 愈被当时的士大夫讥为“狂妄”。
乎?”(《重答李翊书》)为 了“广圣人之道”,他热情、
柳宗元云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以
礼貌地对待求教的青年 ,并不认 为“礼逾 ”“情过”。 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犯笑侮 ,收召后学,作
此文正是针对当时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 《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 ,炊
坏 风气 写 的 。
不暇熟 ,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答韦中立论
门第观念源于曹魏 ,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 师道书》)由此可见 ,《师说》的写作背景和斗争精
பைடு நூலகம்
监 四门博士 ,属“从七品”的学官 ,职位不高 。韩愈 高明,且表现了很大的政治勇气 。
在 当时文坛上 已有 了名望 ,所倡导 的“古 文运动”
唐代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后 ,以官 爵高下为区
已经 开 展 。
分 门第的标准。当时士大夫阶层 中,普遍存在“位
韩愈任 国子监 四门博士 时 :“言辞之不酬 ,礼 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的弃师心理 。韩愈强烈反
中正制后 ,形成 了以士族为代 表的门阀制度 ,重门 神。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 自己观点 ,难
第之分 ,严士庶之别 。士族的子弟 ,凭高贵 的门第 能可贵。古文运动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后期 ,也
可做官 ,他们不需学 习 ,看不起老师 ,尊 “家法”而 有现实的社会条件 ,它是为维护唐王朝 的统一、反
的声 名 。
浮 薄之 士藉 进 士科 举 制度 座 主 门生 同 门等关 系 缔
据方成瑾 《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 ,《师说》 结之牛党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中篇》)据此 ,
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 (802),韩愈 35岁 ,任 国子 韩愈敢于违抗世俗之风 ,提倡从师之道 ,不仅见识
死记 硬 背 。苏 教 版 2006年 版译 为 :“哪里要 了解他 使句子 紧凑 ,文辞简练。如“风霜高洁”是 “风高霜
的年龄 比我 大还 是小 呢?”夫 ,句 首语 气 助词 。庸 , 洁”(《醉翁亭记》1;“耳 目聪明”为 “耳聪 目明”(《后
岂 ,难 道 。年 ,这里 指 生 年 。苏 教 版 2016版 译 为 : 汉书 ·华佗传》)。如果对并提迷惑不解 ,会影响对
鄙从 师 。
对 藩镇 割据 的政 治 目的而 服务 。
2018年 第 3期
二 、“夫 庸 之其 年之 先后 生 于吾乎 ”深读
人认 为的反问修辞外 ,还用 了并提修辞 ,不过这个
“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此句很 多学 修辞比较隐蔽。“并提”也叫合叙 、并提分承等。是把
生不 明所 以,有 的学生看似 明 白,实则糊里糊 涂 , 两 个 或 两 个 以上 本 应 分 开 说 的 话 合 并 在 一 起 说 ,
文 本 圈 读
《师说》三题
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等专业学校 何 伟
《师说 》是韩愈 的一篇 力作 ,阐说从师求学 的
六朝骈文盛行 ,文章无视思想内容 ,尽管也产
道 理 ,讽 刺 耻 于相 师 的 世态 。时 过 境迁 ,学 生对 很 生 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 ,但讲求对偶声韵
多问题不甚明了,尤其唐代盛行“科举考试”,怎会 和词句华丽 ,导致了文学浮靡之风的泛滥 ,直到中
代汉 语 的语 法及 用 语 习惯 ;“雅 ” 就 是 指译 文 要 优 于吾乎 ”两句 ,整合在一起 ,其言外之 意 ,即“比我
美 自然 ,生动形象。现代一般是直译为主 ,意译为 大 ,还 是 比我 小 呢”?
辅 。朱 光 潜认 为 :“所 谓 ‘直译 ’是 指 依原 文 的字 面
综上所述 ,“夫庸 之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