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解析

《短文两篇》翻译及知识点
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向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夸父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而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了一片桃林。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河、渭:即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话解释,
实际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结构的想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共工怒触不周山》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这篇神话故事反映了远 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 位具有非凡神力的共工形象, 从神话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 天倾西北、河向东流的自然 现象,从侧面反映了远古人 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 烈愿望。
问题探究: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 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 畏的英雄气概。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 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 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字词疏释:
昔(从前 )者共工与颛顼
争
( )。天倾所西以北,故( )
日月星辰这移里,焉那(里
);
地不满东南。故积水水潦(
)
尘埃归焉。
【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
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 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 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 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 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 都在这里汇集 。
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 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 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 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 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 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 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 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 和支持,
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 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 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 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 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 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 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 成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25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练基础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夸父与日逐走..()(2)饮于河.、渭()(3)北.饮大泽()(4)未至.,道渴而死()(5)化为邓林..()(6)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7)天柱折,地维.绝()(8)故水潦.尘埃归焉()答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到达(5)桃林(6)从前(7)绳子(8)积水2.翻译下列句子(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边喝水。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_共工怒触不周山)ppt课件

人物与主题
1.你怎么看待 夸父这一人物?
2.你如何理 这则神话的主题
人物分析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 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主题归纳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 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 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 顽强意志。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比喻 什么?
日月星辰移 地不满东南
小结:
《共工怒触不周山》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 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江河流水改流 向的故事,讴歌了共工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 气概,反映了远古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征服自然 的强烈愿望。
拓展:
1、列举为造福人类,敢 于献身、勇于创新的名人。 2、说说你的梦想?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 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 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 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 有的积极意义。
神话中的“夸父”形象
《精卫填海》中的精卫 《女娲补天》中的女娲 《大禹治水》中的大禹 《后羿射日》中的后羿 《共工触山》中的共工 《黄帝擒蚩尤》中的黄帝
【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天柱折 了,系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 方向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流沙朝东南方向流去
品析感知文意:
1、共工“怒”撞不周山的原因? 2、共工“怒”撞不周山的结果? 3、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1、共工“怒”撞不周山的原因?
• 《精卫填海》与《夸父逐日》在主题方面有 什么相同之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结果:日月星辰 移位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述“共 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之后,败而大怒,心中 十分不甘,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共工发怒 的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 态) 共工心想:同为帝皇之后,凭我的本 领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颛顼能夺取天下, 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 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问题探究:
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 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不向强权低头的人。 性格暴躁、偏激任性、 反面: 不计后果
“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我们今天 如何加以认识? (对神话进一步认识→不理解产生、想象) (神话与故事的联系)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 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 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 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 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 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 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 义的色彩。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 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 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 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 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 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 朝东南方向流去 。
故事情节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因:二雄相斗 争帝
经过:败后 怒触不周山
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 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 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 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 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 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 神值得我们学习。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 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 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 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 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 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 族的英雄。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语文)合集

一、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2、颛顼()()3、水潦()二、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2、入日()3、欲得饮()4、河、渭不足()5、北饮大泽()6、弃其杖()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1、地不满东南()12、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翻译重点语句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课文理解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3、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5、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9、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10、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短文两篇》6、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7、《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8、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9、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10、解析: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解答时可从此入手分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25短文两篇一、加点字词注音。
一、夸父()二、颛顼()()3、水潦()二、说明加点字词一、逐走()二、入日()3、欲得饮()4、河、渭不足()五、北饮大泽()六、弃其杖()7、昔者()八、怒而触不周山()九、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一、地不满东南()1二、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翻译重点语句一、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课文明白得一、《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文体)。
二、《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3、如何明白得“弃其杖,化为邓林。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如何的愿望与精神?五、夸父是如何一个人物?六、“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如何的性格特点?7、如何明白得《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八、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缘故是什么?他什么缘故要这么做?九、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10、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观点?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25短文两篇一、加点字词注音。
一、夸父()二、颛顼()()3、水潦()二、说明加点字词一、逐走()二、入日()3、欲得饮()4、河、渭不足()五、北饮大泽()六、弃其杖()7、昔者()八、怒而触不周山()九、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一、地不满东南()1二、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翻译重点语句一、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课文明白得一、《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文体)。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

25课《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海经》解析:“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与《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逐日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2.《山海经》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
答案:最早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3.《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的内容都与___________有关,都体现了古人的_________精神。
答案:太阳 | 探索解析:“逐日”“辩日”都是关于“太阳”的内容,都是关于“太阳”知识的探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选出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伤仲永》选取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临川先生文集》。
B.《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法国作家都德所写,主要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了莫泊桑、屠格涅夫、福楼拜和左拉的性格特点。
C.《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D.《社戏》选自鲁迅的《呐喊》,描写“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生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答案:A解析:这里A中《伤仲永》选取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2.下面的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B.《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
D.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记述了挪威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
答案:C解析:《社戏》是小说。
点评:在鲁迅作品集中,《朝花夕拾》是散文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是小说集,《野草》是散文诗集。
3.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横线上应填的选项是()葱岭脚下则是五颜六色的石头,紫红、黛青、黧黑、奶白、豆绿。
传说,这里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地方,不周山就是葱岭。
这色彩缤纷的石头,就是女娲补天之石吗?。
在这块沧桑的大地上,今天,一代一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们,远离家人,从内地来到边疆,润色葱岭、美化葱岭。
①唐朝在此设立了“葱岭守捉”,高僧玄奘经此讲经月余,然后去天竺国取经。
②当年周天子姬满曾驾着八骏到过这里。
③1876年左宗棠率军挺进新疆,驱除外寇,拱卫了这片神圣的国土。
④汉朝的都护曾到此驻守。
A.③①④②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④①③②答案:B解析:②④①③四句话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从周朝——汉朝——唐朝——1876年这片土地的经历。
点评:该题要注意前后的语句,从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衔接信息。
也可以把每个选择项放在语境中通读再根据语感进行判断。
(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
另外,在初步排好句序后,要把语段通读一下,感知整个语段是否通顺,即再做一下检验。
)4.下列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本文有详有略,详写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乡间生活和社戏后的余波。
B.“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
”这句话选自《观舞记》,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两姐妹舞姿的柔美。
C.《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写的笔记体小说《虞初新志》,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D.《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神话。
特点是: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
答案:C解析:《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作者:林嗣环点评:考查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虞初新志》并非笔记体小说。
二、诗文原句填空。
5.①江山代有才人出,。
②,闲敲棋子落灯花。
③,青山独归远。
④正是江南好风景,。
⑤春潮带雨晚来急,。
⑥未至,道渴而死。
,。
⑦地不满东南,。
答案:各领风骚数百年|有约不来过夜半|荷笠带斜阳|落花时节又逢君|野渡无人舟自横|弃其杖,化为邓林|故水潦尘埃归焉。
解析:7个小题都是根据上下句的提示,写出相关句子即可。
小题1注意“风骚”的写法。
小题3注意“荷笠”的写法.小题7注意“水潦尘埃”的写法。
点评: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用“?”来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解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归雁”的写法。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7.《夸父逐日》的结尾句“,”,使故事增添诗意,突出表现了夸父勇敢追求、甘为人类造福精神的可贵。
答案:弃其杖| 化为邓林解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杖”“邓林”的写法。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8.《渡荆门送别》中表达诗人对故乡山水无限眷恋之情的句子是,。
答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解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仍怜”的写法。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9.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答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解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婵娟”的写法,尤其“婵”不能写成“蝉”。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10.《曹刿论战》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观点的句子是:“,,。
”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解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狱”“察”字的写法。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翻译下列句子。
1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很渴,想要喝水,(于是)来到黄河、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中的水不够,又到北方的大湖里去喝水。
解析:日:太阳;逐:竞跑;欲:想;足:够。
点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先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然后采用字字落实的方法,译成现代汉语。
12.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没有走到,在路途中因太渴就死了。
扔下他的手杖,(于是)手杖化为一片森林。
解析:至:到达;道:在路途中;弃:扔下;杖:手杖;邓林:森林。
点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先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然后采用字字落实的方法,译成现代汉语。
13.怒而触不周之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共工)一怒之下撞倒了不周山。
解析:触:撞倒;省略句,省略主语“共工”。
点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先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然后采用字字落实的方法,译成现代汉语。
14.天柱折,地维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支撑天的柱子断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解析:天柱:支撑天的柱子;折:断;地维:系挂地的绳子;绝:断。
点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先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然后采用字字落实的方法,译成现代汉语。
15.故水潦尘埃归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所以江湖流水混着泥沙东归大海了。
解析:故:所以;水潦尘埃:江湖流水混着泥沙。
点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先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然后采用字字落实的方法,译成现代汉语。
二、阅读题。
(一)《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解析:“怒”的基本义是“生气,愤怒”,文中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点评:考查人物性格特点,要抓住人物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怒”就展现了共工性格上的暴躁、刚烈。
1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答案: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支配与作为。
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解析:结尾两句“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是当时的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奥秘而产生的一种理解,这是一种神话。
点评:古人无法解释大自然的奥秘时,都认为是神在支配,都是神在主宰。
(二)一处弛则百处懈李拯①读罢韩愈的《劝学解》,脑海中常常浮现当年场景:国子先生韩愈晨入太学,正欲对学生传道授业,言未毕而遭学生反问,“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不知虑此,反教人为?”然而,正是在这命与仇谋的艰难境遇中,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信念,才更显珍贵。
②如冬梅,因寒风来袭而愈显其幽香;如煅剑,因用力敲打而益增其锋芒。
在韩愈身上,勤奋是逆境的坚守,是日常的修炼,有着夸父逐日的执着,蕴含水滴石穿的坚忍。
就此而言,稍有懈怠,略有迟缓,则不可谓之勤矣。
曾国藩曾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
一处弛则百处懈矣”。
③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青年毛泽东常常以此自警自励。
心勤而身懒,则无非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口勤而手懒,则不过是眼高手低、口惠而实不至;昨勤而今懒,则必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懈怠的病菌一旦侵入,就会四处扩散,不断摧营拔寨,直到腐蚀整个肌体、攻陷精神城堡,矢志勤奋又怎能不慎独慎微?④观历史兴亡之变,察古今成败之理,功败垂成也好,功亏一篑也罢,失败往往是走过了90步,却不能坚持走完剩下的10步。
一部二十四史,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
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年轻时底定江南、雄姿英发,在位日久而锐气渐消、惰气益长,晚年沉迷佛法,终至身死国灭,感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以史为镜,懒惰之害,懈怠之危,于斯见矣!⑤晚清洋务大臣曾国藩,既是书斋里的饱学之士,也是疆场上的建功之将,而最令后人称道的,还是他的修身功夫与勤奋精神。